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言的,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化传播延续的载体,因此,要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都离不开对文言文的学习。目前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文言文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对高中生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学习阻碍。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素养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中生文言文学习面临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我们发现,虽然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文言文在语文学科当中的重要性,但是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大部分学生主观上对文言文存在着“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态度,对文言文的学习很难提起兴趣,很多学生在教师要求和考试的逼迫下勉强学习,也有少部分学生谈“文”色变,把文言文的学习看作是挡在面前的一座大山。可以看出,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由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少涉及对古汉语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缺乏一些必要的汉语语法知识储备,因此,当高中教师在讲解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时候,学生连基本的语法概念都模糊不清,更不用说对一句古文进行语法分析了。
  其次,从主观上看,随着现代白话文、普通话的推广,文言文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因此,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强烈,更多时候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之用。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对文言文产生学习兴趣呢?再加上,高中教学对文言文常采用串讲的方式,学生便更加觉得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
  最后,教师在注重字词句讲解的同时,忽略了对文言文本身蕴含的思想或者作者理念的传承,学生学习过后,只记得几个字或者词,而其思想没有得到提高,所以,学生认为没有任何收获,久而久之对文言文的学习就没有了兴趣。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在高中课堂学习文言文的着眼点越来越广泛,由过去单纯的学习古诗词和经典文言文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教学中越来越把文言文作为打开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门的敲门砖,在这种背景下,以往应对考试的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就应当退出历史舞台。笔者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环节做了一般性的思索。
  1.注重文章诵读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代儒学大师朱熹也提出要熟读文本,并且要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只有熟读才能“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所以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诵读文章。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通读全文,寻找不认识的字词,品味古文用词的方法。
  (2)逐步纠正字音,解决重要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素养,积累古汉语知识。
  (3)用自己的话,尝试进行翻译,了解文章大意。
  通过诵读,形成对本篇文章的自我体会,将文本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知识。以此类推,对待高中课本当中的文言文就应当如同品尝美酒佳肴,要细细体会,走进文本深处,感悟作者心境,切勿囫囵吞枣。当然在诵读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诵读,所提的问题不能太难,但是也不能太简单,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如下两个问题。
  (1)根据烛之武的言行,请归纳烛之武、郑伯、秦伯的人物性格特点。
  (2)总结文章,请说明烛之武用何法退秦之兵。
  了解人物性格,是学习文章的首要,因为文章的事件是根据人物的性格变化而变化的,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总结归纳出文章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其次,之所以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思索“烛之武用何法退秦之兵”,原因是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我们应该向学生做出解释的。笔者认为,这比解释文章的实词、虚词更有意义,因为古文学习是一种思想或者古人处事方法的传承。
  2.注重课文讲解
  课文的讲解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而言,教学目标主要有二:其一为文言文中字、词、句的学习、分析和积累;其二为文言文中所传达的思想在学生人生观与世界观上的传承。对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而言,文章讲解的重点为:
  (1)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与特殊句式,积累重要实词,比如鄙( 越国以鄙远)、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以(以其无礼于晋)、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
  (2)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带领学生学习烛之武的智慧与勇气。
  从前文可以知道,学习烛之武的智慧与勇气是本文的重点,所以在开篇讲解之前,应该进行铺垫。本文出自《左传》,所以首先对《左传》进行概要说明,其次以历史背景为依托,对整篇文章进行讲解。讲解应当以段为模块,以句为单元进行。
  当然,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以文章为依托,让学生知人事,比如在读到“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笔者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让学生学习这简单的对话,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道理很简单,对于烛之武而言,“人生在世,贤有遭时”。对于郑伯而言,“为王者需用才”。而这是我们的学生不能认知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
  3.关注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是学习一篇文章的重点,讲解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后,笔者曾经针对文章,要求学生到网上搜索《左传》,用目前已学的知识,通读《左传》,领会其中的思想。对于高中生而言,笔者建议学生自己学习《史记》,从语文素养的角度来看,学习《史记》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其次就是通过学生学习《史记》,了解历史。
  除此之外,在课后延伸中,还应该建议学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文言文字、词、句,阅读其它文言文。
  文言文记录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高中生学习文言文对传承中华文化至关重要。教师面对不胜理想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必须要注重对自身的反省,注重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字词章句是重点,文章之文化也是重点。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文章诵读、课文讲解以及课后延伸等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学生充分领悟文言文的精华,不断充实和完善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活动。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276600)
其他文献
在笔者读高中的时候,老师讲到《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贾母的形象,总会有一个统一的评价——疼爱孙辈,懂得享受,爱慕虚荣的封建老太太形象。特别是对于节选的其中一段,一直以来把贾母认定为恪守封建礼教的老祖宗。笔者对此颇有异议,在此和大家探讨一番。   原文第一处: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
期刊
学生作文中,真情缘何无法表达,一些教师和专家认为,这不是作文技巧问题,而是生活问题,在中学生作文真情缺乏的背后,是其生活真情的空白。但我们看到,这只是一部分中学生的现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对大千世界、对自我人生总会有所感受。《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云:“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思维活跃的当代中学生面对五彩缤纷的自然,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对沉重的学业负担,怎能会没有真切
期刊
熟语题是高考必考题型,许多考生在做熟语题时经常连蒙带猜,胜算很低。其实考生只要明确命题者设置干扰的角度,就能准确地判断熟语的使用是否正确。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高考题中常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熟语,命题者在设题时往往有意“望文生义”,即故意从字面(语素)上牵强附会,误导考生做出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引起误判。  如: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飘渺的梦,因为现实需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与专题性研究是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我们常说的“授人以渔”,便是要求在学法上对学生给予指导。而每一篇课文,向深处挖掘,都能找到一个值得研究的专题。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难鉴赏的,尤其是靠情感化的意象取胜的诗歌。对于这类诗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评价也各有不同。如《秋兴》这一组古人推崇备至的诗,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则说:“《秋兴八首》,传诵后世,其实都是一
期刊
何为语感?王尚文先生说:“语感是一个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感觉与反应,语言知识虽是语感赖以存在的必要基础,但它毕竟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与人的观念、人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的,既有语言的因素,也有认识的情感的因素,不仅是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正误的判断,也是对内容的是非真伪与形式的美丑的判断。”简单地说,语感就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
期刊
“敏于思而讷于言”也许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会遇到的一个难题,而广府方言区的学生则更是有口难开,因为粤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相比,较其他方言有着更大的区别。所以,当广府方言区的学生在提炼生活经历、情感时,语言转换障碍会使文章中出现许多不规范的语言表达现象。再加上广府方言地区的公共语言环境不够好,商家、企业、媒体甚至政府在社会宣传时都会使用或夹杂粤语方言。久而久之,在浓厚的粤方言语境下,学生难以自如地在作文
期刊
从2012年全国高考17道作文题来看,内容多贴近社会生活,时代特征鲜明。这些作文题,虽然命题形式和角度不尽相同,却都对学生起了积极的思想导向作用;对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简而言之,都能启发学生关注自身素质,关注社会生活。  一、关注自身素质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有责任选出符合时代标准的青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战略
期刊
余秋雨说:“苏轼走向黄州是带着罪名走来,带着耻辱走来,带着冤屈走来,带着痛苦走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获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苏轼虽侥幸从监狱中出来,以流放的身份做着 “团练副使”的小官,无实权、无编制甚至连一个办公场所都没有。而一个才华横溢、怀济世之才的文臣,竟然做了“保安”,岂不滑天下之大稽?“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冤乎,能无怨乎,能无痛乎?  但苏轼走向黄
期刊
《项脊轩志》借述一轩格局之变化,寄寓了自己家世变迁、身世沉浮的深沉慨叹。对于这一点,读者在品析时往往容易忽略,实际上这恰是归有光的匠心所在。关于项脊轩格局的变迁,作者虽简言淡语,却意味深长。姚鼐曾评价“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有风韵疏淡,此乃于太史公深有会处。”  一、从轩的环境变化品作者读书之喜悲  文中并未直述作者家道没落之悲慨,但从项脊轩所处的环境——归家庭院的格局变化中,我
期刊
[教学实例]  读写指导课: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一、教学目的  1.留心观察、体味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表现情感特点,写出诗情画意。  2.亲近大自然,让心灵与大自然亲密交流,丰富情感的人文内涵 。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写景的方法,进行写景片断训练;  2.丰富学生情感体悟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想  1.一课时。2.讲练结合。3.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