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真情:教师要做“摆渡者”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作文中,真情缘何无法表达,一些教师和专家认为,这不是作文技巧问题,而是生活问题,在中学生作文真情缺乏的背后,是其生活真情的空白。但我们看到,这只是一部分中学生的现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对大千世界、对自我人生总会有所感受。《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云:“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思维活跃的当代中学生面对五彩缤纷的自然,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对沉重的学业负担,怎能会没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
   所以笔者以为,学生作文中缺少真情,不完全是中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真情的感受力,而是我们教师,我们的教育环境没有给予他们更好的感受真情的引导。语文教师应该更多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来写作,在教学中要做真情的“播种机”,要做真情表达的“摆渡者”,要把无法在作文中表达真情的中学生从迷惘的岸边摆渡到能够自由抒发真情的情境之中。
   一、“摆渡者”从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习惯开始
   古人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学生真实的外部世界和真实的内心世界,总是与众不同而且多变,外界的新鲜事物不断地刺激,使他们不断发现,产生新的感受和认识。如果能捕捉到写下来,就会出现与众不同的内容、构思和语言,形成有个性的作文。作文教学,就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捕捉自己心情的瞬息变化,把握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并且把这种捕捉作为一种日常行为习惯使之固定下来。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是教学生一些空泛的写作技巧,而且是从源头上培养他们观察力,培养他们的感受力,丰富他们的心灵。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阅读教学,从课内引申到课外,让学生把课内文章所谈与自己所想结合起来,并记录下来自己的感想,坚持以一句话或几句话的形式,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长期坚持,教师要不断的督促,要不断变换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可以组织学生以写微博和进行辩论、即兴演讲等方式促进学生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能够养成这样积极体验的习惯不仅仅对作文有好处,更能培养良好的情绪、善思的个性、健康的人格。
   二、“摆渡者”要教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反思和沉淀
   如果说培养了学生一种体验习惯,只会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还不够,还要将体验的东西分类、反思,沉淀下来,形成智慧,形成深刻的思想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每天的反思,开始教师要做学生的拐棍,先给他们一定的反思主题,比如青春主题:从《沁园春·长沙》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一代伟人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豪情来吟诵青春,那么同样处于风华正茂的我们又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去吟诵自己的青春呢?又如战争主题:如今世界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父母,还有很多人因为战争失去家园,还有很多人因为贪欲而双手抹不掉战争的血痕,为了和平,我们能做什么?再如思想主题:康德说过,“这个世界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长久训练下来,学生自然会沿着老师深刻的思想轨迹,形成自己独到的看法,自然成为会反思的人。有思想的教师往往能从语文课本身出发,去挖掘引导学生反思的介质,并能够引导学生透过琐碎的日常生活表面,去透视生活的本质和真谛,在真实的写作过程中,还能学会做人。
   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要从教学的源头上去疏通学生体验真情,表达真情的渠道,而不是引导学生去说没有真实体验的空话和套话,特别是不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的有“深刻立意”的作文价值取向。要鼓励学生反映生活本色,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这对于正在认识世界、形成世界观、学习做人的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一课。社会已给真情实感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要让学生说真话,而不要去限制和束缚他们,提高他们对客观事物独立的思维能力。这样,在长期的写作中,就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三、“摆渡者”要提倡学生运用感性自然语言
   王逸曾解释:“真情,本心也”。陆游在《临江仙·离果州作》中则写道:“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可见能够真实准确抒发真情和写出自己的本心,并不很容易,他除了有真情的沉淀以外,还要有能够把真情抒发出来的恰当语言。
   教学中,对学生习作中勇于使用自己的语言去坦露真情、发现真知的语言现象,我们语文教师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因为这是学生语言的纯自然色彩,这些语言往往与学生的个性、才情、审美情趣、思维品质紧密结合,真情的抒发正离不开这样鲜活的纯自然的语言。
   首先要鼓励有思想闪现的“真话”。日常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作文得分高,我们经常教导学生要写一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但是学生为了分数写作文就很难写出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这种传统作文训练环境压抑、沉闷,极大地防碍了学生的写作情绪,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张扬个性,作心灵的飞翔。一旦作文中闪现他们思想的真话,哪怕是有点“出格”,甚至立意并不是很高尚,只要是有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就应大力提倡。
   其次要鼓励文采勃发的“废话”。日常教学中我们很反对学生对华丽文采的追求,语言天然是好事,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够运用一定的词汇来表现他们的思想,尽管辞藻华丽一些,不应该一竿子打到底,影响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如:
   这有色眼镜实际是变色眼镜,我们小小年龄就戴上了有色眼镜——亲就好,不好也好;疏就差,不差也差。如果谁不够朋友竟能出类拔萃,便要诧异、否定、嘲笑、排斥!长此以往,长大成人,有色眼镜摘下就难了。
   这有色眼镜实际是变色眼镜:透过这付眼镜看亲朋好友,粉面桃花、出水芙蓉、梨花带雨、梅枝独俏;透过这付眼镜看路人疏客,败柳残絮、枯藤老树、流水落花、地衣红皱。
   这位小作者虽然运用了大量的词汇,观点与现代相结合,注重句式的变化,注重语言的修辞,语言确实有点华丽,但这里的华丽不是华而不实,它承载了思想的深度,带有自然的真情色彩,这样的语言修饰不能直接被认为是漂亮的“废话”,应该鼓励。
   再次要鼓励凸现心灵的个性化语言。每个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理想追求,也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我们不能运用千篇一律的作文技巧去束缚他们,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心灵,珍视他们个体生命对生活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使他们能让独特的言语才华诉诸笔端,自由自在地外化心灵运行的轨迹。所以我们应该鼓励个体生命以自己的思维触角对外界予以深切关注与体验,使学生流泻出的文字饱含心灵深处奔涌而来的生命情思,真实体现个体生命之间形形色色的独特的气息与韵味。这样的语言既来自他们心灵的内部,又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是天然的不受外界干扰的纯净语言。运用这样的语言写作,学生才会运用自己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真正地张扬个性。
   四、“摆渡者”要教会学生情感表达的具体方法
   作文中教师要教导学生不能一味地直接抒情,那样会过于空泛、直白。要想在文中表达真情,就要借助于一些具体的人、事来写,要借助一些具体的技巧,比如借景物造氛围显现真情,借意象连线索突出真情,借点题设文眼强调真情,借人、事细节揭示真情等。日常教学教师要利用教材挖掘出课文或读本中有相关价值的教学素材,在辅之以有计划的专题训练,有了真情生活体验的学生,技法是很容易被他们掌握的。以细节刻画为例:
   在一个初冬的季节,一对父子郊游,捉住一只已经极其少见的蚂蚱,父亲用一根草秆将它从尾部穿过嘴里交给年幼的儿子,却发现蚂蚱已经逃生。经过再次的逮回再次的穿入体内并留心的观察,眼前出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儿子的手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行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缓解一下身体里的巨大疼痛。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这段细节描写把小蚂蚱对生存的无限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对蚂蚱顽强的生命意志肃然起敬。这就是细节的魅力,它不仅仅能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还能使文章散发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我们忘不了《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所展示出来的父爱,忘不了《我与地坛》中母亲来地坛找“我”,她端着眼镜像在大海中寻找一条船一样地寻找儿子时的内心中的焦急,忘不了许许多多文章里不经意的一棵小草、一点星光、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出大千世界的美丽多姿,一个动作、一句话语所展现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灵魂。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物、事情、景色和物象进行细致入微的品味和观察,对日常生活进行诗意有效的挖掘和提升,然后把那些带着光亮和温度的“情感因子”用细节的形式加以表达和抒写,长期坚持,学生的作文自然“真情满文间”。
   作文是一种技能,但作文更是一种精神产品。作文教学不仅是教学生一些所谓的技巧,更应该培养学生一种健康的作文意识,培养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说真实感受,写丰富心灵,抒感人的真情。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真情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只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就能带领学生挖掘生活的真谛,把它浸透在学生的文字中。让我们用最简单的技巧,去开启最敏感的心灵,用最持久的耐力去坚守摆渡的阵地,将一群群中学生从空话、套话、大话交织的作文的迷惘的岸边“摆渡”到能够自由抒发真情的作文境地。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325000)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客观知识,它需要情感的投入,是一种将知识性和情感性融为一体的学科教学。无论是传统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般的语文知识,还要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动容、为之动心。《我与地坛》是人教版、苏教版的必读篇目,是史铁生先生在经历人生坎坷不幸后,饱含血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要使学生学好作文,首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于学生素质不同,且存在个性差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顾及局部;既要看到共性,又要尊重个性。而解决好差异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在中学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实施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如何授之以趣,培养持
期刊
在高三复习中,学生往往会沉溺于数理化的题海中,忽略了语文的复习。有些学生认为语文靠平时的积累就好,考试前没有必要复习,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平时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复习也是不可或缺的。要想取得好的复习效果,我们应该摈弃死板的复习方式,树立起新的学习观念,寻找新的灵活的复习方法。  一、制订可行性的复习计划,稳扎稳打  在高三的语文复习中,有些学生没有为自己制订一个可行的复习计划,因此,在复习中,没
期刊
确定中心论点和提炼分论点,是深化立意的训练。明代王夫之说得好:“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还有人说过:“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也同理,“意”这一“统帅”首先通过审题和布局做好“战略部署”,而后统率材料、言语等“各路大军”去夺取辉煌战果。如果没有拟好论点就下笔千言,那是没有选好文章的主帅,就匆忙调集语言之将和文字之兵,那岂不“累死”语言材料的
期刊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蕴涵着作者丰厚的艺术修养,体现了作者表达技巧的高超,如无平不陂的开篇技巧,细针密线式的描写手法,善于变换的描写角度,以景寓情的抒情方式等。  一、开篇技巧——无平不陂  由标题性质看,《荷塘月色》为写景散文,即借景抒情散文。然而在开头时,朱自清并没有急于描写“荷塘”之景,描述“月色”之色,却是先表述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乍看之下,这岂不是跑题
期刊
古罗马塔西陀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笔者作为备课组长尝试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本次教学实验的目标:一是对《老王》进行教学重构,二是在亲历中建构自己的同课异构观点,三是感悟一下“规范的”比较研究法在具体教学中的活用。对于我们文科教师而言,第三点尤其陌生,又尤为必要。  一、议定课题探“教情、学情”  《老王》是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底层的光芒》单元的一篇文章,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师生的情感活动。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文学创作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活动,主要是“以情动人”,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接受情感的活动,也要做到“以情动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
期刊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语言的完美与否对语文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因此,语言的完美应当成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语文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达到完美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炼。  一、完美的语言应当合乎规范  规范的教学语言应是普通话。教师用普通话教学,学生处在普通话语境之中,潜移默化,会自然地跟着说普通话。教师用普通话进行朗读
期刊
文本是联系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纽带,课堂教学始于文本解读。学生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文本展开对话,和文本表达的思想活动融为一体。文本的探究能力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决定了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在这其中,教师的提问成为连接文本和学生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美国教育学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
期刊
在笔者读高中的时候,老师讲到《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贾母的形象,总会有一个统一的评价——疼爱孙辈,懂得享受,爱慕虚荣的封建老太太形象。特别是对于节选的其中一段,一直以来把贾母认定为恪守封建礼教的老祖宗。笔者对此颇有异议,在此和大家探讨一番。   原文第一处: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