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年前,迎着课改的曙光,踏着课改的脚步,我迈进了新的岗位。大浪淘沙,面对课改的锐不可当之势,我别无选择。应付、逃避,穿新鞋走老路,似乎都无法应对。然而,正是在不断的纠结,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和不停歇的实践中,我渐渐走上了课改的轨道。一路走来,经历了在疑惑中思索,在思索中痛苦,在痛苦中进步,在进步中快乐的过程。接下来,我主要从“我对课改的认识”和“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做法”这两方面跟大家交流,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课改课堂教学改革
1、课改重在理念转变
课改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与个性发展,就是要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也是传统教育观念中人们的普遍认识。认为只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2005年,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作为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我深刻的认识到,新课改正是为当前的教育困境输送的一股新鲜的血液,它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期待。因此,我说“课改并不是我们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大家的事,只要我们肯从思想上打破过去,坚定不移的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放在心上,用实际行动去切身践行,另辟蹊径,就一定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走出一条属于我们的光明之路。
2、课改重在方式创新
2.1、精心设计“导学案”
两年来,我们的“导学案”制作一直本着“目标具体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过程目标化,问题知识化”的六化思想,坚持“集体研备,分工执笔,出稿再审”三环节落实,最终呈现了数学“导学案”设计的七个流程,即“教师寄语,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课前热身,课堂探究,巩固提升,课堂小结”。简称为“六三七”导学设计方案。
在“六三七”导学设计方案的指引下,我们数学组的“导学案”的编写有“四注重”:
2.1.1、注重与教材的有机的整合,必要时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排序。
2.1.2、注重知识的“相连性,探究性,层次性,创新性”,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2.1.3、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构建和谐课堂打下基础。
2.1.4、注重“导学案”使用后的再次修改,增强“导学案”的实用性。
2.2、高效应用“导学案”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场地,理应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做了一个比喻,若“导学案”是一把枪,课堂就是锋火硝烟的战场,如何能用好这把“枪”,打赢每一仗,除了“枪”好不行,关键还要看“人”,看“人”怎么用好这把枪。综合“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我注重三个方面:
2.2.1、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环境成就习惯,习惯成就未来。没有动力,就没有冲力。因此,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信念”。
2.2.2、做好课堂的“引领者”,把探究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
首先,搞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与否,预习的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课堂展示能否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做好预习指导至关重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是这么做的。当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我会参与到各小组中去,通过观察、提问、询问、了解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若遇到共性问题,及时予以点拨、释难,引导学生度过预习难关,顺完成预习任务。同时,我还会搜集预习难题,作为课上展示的重点。
其次,搞好课堂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交流展示是课堂的主体部分,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和掌握知识的巩固,此环节共分为“合作交流”和“展示讲解”两步骤:
鉴于对预习课的了解情况,在学习的重难点和疑点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集中本组的问题疑点。此过程中,我会深入1至2个小组进行讨论,进一步了解学情,或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学情。展示讲解时,学生出错率较高的,一题多解的,能培养创新能力的,将是展示的重点。展示的方式,分为大展示和小展示,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通过简单讲解能解释清楚的问题,采用小展示;对于利用图形说明或要求写出严格过程的问题,采用大展示。当学生展示讲解过程中出现思路不明确,方法不具体时,我通常是通过及时引导、诱导、疏导,倾听同时,逐一引导,总结方法,调理思维,让学生的讲解更精炼,知识更系统。
3、“赏识”教育,让评价成为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针催化剂
新课改尊重“人”的发展,作为教师,在课堂上,除了生生评价之外,我一直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因为没有自信心的学习,是不可能获取成功的。因此“赏识”教育也成为我课堂改革的一种方式,每当学生在学习数学取得一点成绩,我都会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经常性的成就感,从而把老师的赞赏和活动中的成绩作成成功道路上的新起点、加油站。假如教师能用“赏识”的目光去伴随学生的成长,那他们学到的不光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将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地活泼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果我们教育终极目的是塑造孩子们的幸福生活的话,在校园里的教育过程,自然是一段可圈可点的生命历程。尽管走这样的理想学校要经历许多的艰难与风险,包括经营者心灵的孤独和磨难,但是,这样的追求是崇高的,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经历去奋斗。我相信,只要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坚定而踏实地走在课改的康庄大道上,我们的前方一定会有更美的风景!
作者简介:曹丽琴,女,汉,山西省乡宁县,本科,中学二级教师。
【关键词】课改课堂教学改革
1、课改重在理念转变
课改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与个性发展,就是要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也是传统教育观念中人们的普遍认识。认为只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2005年,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作为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我深刻的认识到,新课改正是为当前的教育困境输送的一股新鲜的血液,它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期待。因此,我说“课改并不是我们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大家的事,只要我们肯从思想上打破过去,坚定不移的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放在心上,用实际行动去切身践行,另辟蹊径,就一定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走出一条属于我们的光明之路。
2、课改重在方式创新
2.1、精心设计“导学案”
两年来,我们的“导学案”制作一直本着“目标具体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过程目标化,问题知识化”的六化思想,坚持“集体研备,分工执笔,出稿再审”三环节落实,最终呈现了数学“导学案”设计的七个流程,即“教师寄语,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课前热身,课堂探究,巩固提升,课堂小结”。简称为“六三七”导学设计方案。
在“六三七”导学设计方案的指引下,我们数学组的“导学案”的编写有“四注重”:
2.1.1、注重与教材的有机的整合,必要时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排序。
2.1.2、注重知识的“相连性,探究性,层次性,创新性”,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2.1.3、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构建和谐课堂打下基础。
2.1.4、注重“导学案”使用后的再次修改,增强“导学案”的实用性。
2.2、高效应用“导学案”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场地,理应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做了一个比喻,若“导学案”是一把枪,课堂就是锋火硝烟的战场,如何能用好这把“枪”,打赢每一仗,除了“枪”好不行,关键还要看“人”,看“人”怎么用好这把枪。综合“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我注重三个方面:
2.2.1、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环境成就习惯,习惯成就未来。没有动力,就没有冲力。因此,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信念”。
2.2.2、做好课堂的“引领者”,把探究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
首先,搞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与否,预习的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课堂展示能否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做好预习指导至关重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是这么做的。当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我会参与到各小组中去,通过观察、提问、询问、了解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若遇到共性问题,及时予以点拨、释难,引导学生度过预习难关,顺完成预习任务。同时,我还会搜集预习难题,作为课上展示的重点。
其次,搞好课堂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交流展示是课堂的主体部分,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和掌握知识的巩固,此环节共分为“合作交流”和“展示讲解”两步骤:
鉴于对预习课的了解情况,在学习的重难点和疑点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集中本组的问题疑点。此过程中,我会深入1至2个小组进行讨论,进一步了解学情,或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学情。展示讲解时,学生出错率较高的,一题多解的,能培养创新能力的,将是展示的重点。展示的方式,分为大展示和小展示,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通过简单讲解能解释清楚的问题,采用小展示;对于利用图形说明或要求写出严格过程的问题,采用大展示。当学生展示讲解过程中出现思路不明确,方法不具体时,我通常是通过及时引导、诱导、疏导,倾听同时,逐一引导,总结方法,调理思维,让学生的讲解更精炼,知识更系统。
3、“赏识”教育,让评价成为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针催化剂
新课改尊重“人”的发展,作为教师,在课堂上,除了生生评价之外,我一直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因为没有自信心的学习,是不可能获取成功的。因此“赏识”教育也成为我课堂改革的一种方式,每当学生在学习数学取得一点成绩,我都会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经常性的成就感,从而把老师的赞赏和活动中的成绩作成成功道路上的新起点、加油站。假如教师能用“赏识”的目光去伴随学生的成长,那他们学到的不光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将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地活泼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果我们教育终极目的是塑造孩子们的幸福生活的话,在校园里的教育过程,自然是一段可圈可点的生命历程。尽管走这样的理想学校要经历许多的艰难与风险,包括经营者心灵的孤独和磨难,但是,这样的追求是崇高的,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经历去奋斗。我相信,只要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坚定而踏实地走在课改的康庄大道上,我们的前方一定会有更美的风景!
作者简介:曹丽琴,女,汉,山西省乡宁县,本科,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