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奇僧苏曼殊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mei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西湖边的西泠桥畔,六朝名妓苏小小的墓众人皆知。然而,在它的北侧树林里,却隐藏着一个四方形柱式纪念塔以及一个墓丘。
  这里埋葬的人也是个名人,他就是有“民国奇僧”之称的苏曼殊,殁时年仅35岁。
  01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多愁善感,多次感慨:人总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苏曼殊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贾宝玉。“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是他在世上走一遭的全部感悟。
  苏曼殊还被称为“诗僧”和“情僧”。顾名思义,他既是诗人,也是僧人。苏曼殊一生半僧半俗,生命虽然短暂,但却作了102首诗。他的诗字字啼血,思想深入骨髓。
  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他是“亘古未见的稀世之才”;郁达夫也说他“不朽”。
  宗教上,他三次剃度三次还俗。佛教有“五戒”,曰: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言、不饮酒。曼殊作为僧人,除了偷盗,其余四戒均犯。
  然而,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深圳佛教协会会长印顺大师,却对他评价极高:“中国有两大诗僧,前有佛印,今有曼殊。”
  珠海文艺界还以他的名字,创办了苏曼殊文学院。
  苏曼殊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为何如此传奇?
  这还得从他的出生说起。
  02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苏曼殊就是一个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曼殊虽然生在商人之家,不愁吃穿,但是由于生母身份特殊,他的童年充满了欺凌和畏惧,让他小小年纪就提前感受到了人性的好恶。
  苏曼殊的父亲苏杰生是广东珠海的一名茶商,经常在日本横滨经商。当时,他虽在广东老家已有三位夫人,但是与老家夫人生的一子一女先后夭折,于是到了日本之后,他又娶了第四房夫人——日本的河合仙。
  河合仙生下一个儿子后,便没有再生育,于是苏杰生又想再娶一房太太。这时,河合仙的妹妹河合若正好从乡下老家来横滨看望姐姐。
  那时的河合若正值芳华,深得苏杰生喜欢。两人一来二去就产生了情愫,1884年,河合若诞下一个私生子。这个私生子就是苏曼殊。
  小姨子和姐夫生孩子,这在民国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作为日本人,河合若的父母感觉太丢脸,于是催促河合若赶紧回老家。私生子苏曼殊只得交由姨妈河合仙抚养。
  对于还在襁褓之中的曼殊来说,与亲生母亲分离,就是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开始。
  苏曼殊出生后不久,由于广东苏家人丁稀少,父亲便将河合仙及她的儿子和曼殊一起带回了广东。从此,曼殊因异族私生子的身份不被族人看在眼里,备受排挤和欺凌。
  姨母河合仙,也就是曼殊的养母,忍受不了苏家人的处处为难,一气之下返回了日本,把曼殊留在了老家。
  小小的曼殊本该处在快乐的童年时期,却因为身世不得不承受着欺凌和无助。
  12岁那年,父亲到上海做生意,把曼殊独自留在家里读私塾。父亲一走,家里人、族人,都变着法儿地欺负曼殊。种种生活遭遇,让小小的曼殊有了“看破红尘”的痴念,于是,他在广州长寿寺剃度出家了。
  但是,由于年歲太小,还没有真正悟透红尘,好吃的曼殊忍受不了寺院里天天吃素,破了杀戒。
  一次,曼殊外出化缘,趁机捉了一只鸽子,在寺庙后院的墙角烤着吃,结果被发现了,于是,他被住持赶出了寺庙。
  寺院赶撵,家里又不容,曼殊的心无处栖息,只能流浪。
  没有母亲,便没有家,心无处安放,这种如浮萍般的流浪感和孤独感,伴随着曼殊短暂的一生。
  多年以后,当他对一个日本的女子讲起自己的故事时,还曾作诗:“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都还在呼唤着母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曼殊对母亲有些许埋怨的同时,也为自己孤苦的一生感慨不已。
  03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也许是对母亲的想念,也许是对现实处境的逃避。当得知姑妈家表兄要去日本发展时,15岁的曼殊软磨硬泡、好说歹说,终于说服表兄带着自己去日本求学。
  再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曼殊去看望了姨母河合仙。在这里,曼殊情窦初开,与一个叫菊子的姑娘一见钟情。
  对于孤独无助的曼殊来说,如果顺利,这场爱情或许可以将他从忧郁的童年阴影中拯救出来。
  然而,就在曼殊和菊子互通书信、倾诉衷肠时,曼殊的叔叔发现了这场早恋。叔叔不仅指责曼殊败坏门风,还去菊子家质问她的父母。
  菊子的父母觉得颜面丢尽,盛怒之下,把菊子狠狠地打了一顿。菊子伤心欲绝,当晚投海而死。
  对于苏曼殊来说,初恋原本是灰暗生活里的一束光,可以照亮他的人生,但却被生生扼杀在了摇篮里。
  他心灰意冷,回广州后,选择在蒲涧寺再一次出家。
  数年后,当他再次东渡日本,旧地重游,曼殊触景伤情,写诗一首,以祭奠曾经的初恋情人菊子:“孤灯引梦记朦胧,风雨邻庵夜半钟。我再来时人已去,涉江谁为采芙蓉。”
  虽然身在佛门,但是藏在曼殊心底的情种未灭。不久,曼殊为了革命,再一次去了日本。
  1909年,在东京的一场音乐会上,曼殊遇到一个调筝女百助枫子。因为境遇相似,两人一见如故,很聊得来。
  曼殊虽然情种未灭,但是他佛心已定,他不能也不想被情所困,更不想被红尘繁事所扰。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百助枫子:“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同时还劝她:“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只不过,这话虽说是劝慰百助枫子,其实也是他对自己的劝慰:“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即使心里喜欢,也只能无情拒绝。因为这场遇见,晚了一步,此时的曼殊已是佛门中人。
  表面上看,曼殊拒绝的是爱情,但更确切一点说,他拒绝的是红尘世界。
  在这一份拒绝里,曼殊是纠结的:一边想虔诚向佛,却怎奈天生是个多情种。
  为了打发自己心中的郁结,曼殊开始放浪形骸:贪吃、好色。据说,曼殊有一次一口气吃了60个包子,还有一次一下子吃了五六斤冰。由于暴饮暴食,曼殊得了肠胃病,还时常咳血。
  1918年2月,曼殊因肠胃病恶化,不能起立,每天还腹泻五六次。在柳亚子、章形严等友人的资助下,由海宁医院转入广慈医院。
  5月2日,曼殊在叮嘱友人“僧衣葬我”之后,又以极其微弱的凄切之声呼唤日本的母亲,最后双目紧闭,说出了在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下午4点,“诗僧”苏曼殊病逝,享年35岁。
  一身才气,一生情愁,一生孤独,都随风而逝。
  苏曼殊由于“混血儿”的特殊身份,亲生母亲从小不在身边,这让他的童年充满了凄苦。这样的幼年经历,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孤独成了他一生的主基调。
  正是因为孤独,苏曼殊放浪形骸,半僧半俗,却也至情至性,因此写下了不少字字啼血的诗作,被世人传颂。他虽然只活了35岁,但他的传奇人生和痛彻心扉的诗篇,在流淌的时光中依然闪闪发光。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这部小说里面很多人物都是我的小学同学,他们跟我一起慢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变化、在成长、在晚熟。我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作为作品里的一个人物,深度地介入到这部书里。之所以敢把自己的真实名字放到小说里,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无论读者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是可以的。  知识分子还乡这个角度的小说延续了上百年。当年鲁迅的《故乡》,欧洲或者美洲的很多作家也都写过类似的作品。《晚熟的人》依然延续了这个视角,我
期刊
“感谢农家书屋,让我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感谢农家书屋,给我这个山里娃一个梦想的‘百乐园’。”朱文星辰是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第二民族实验小学学生。他常常梦想着能走出大山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但父母很忙,没有时间带他出去,他每天看到最多的除了山还是山。后来,他发现家附近的唐崖镇农家书屋里有许多图书,通过阅读,他了解到许多地方的风土人情、特色景观,也学习到许多科学知识。书屋,成为少年实现梦想的阶梯。  这是由
期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写这首词的时候,元好问十六岁。那一年他第一次参加科举,年少气盛,踌躇满志。赴试途
期刊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要说起民国时期的最美情诗,卞之琳的这首《断章》绝对榜上有名。能让卞之琳写出如此动人诗句的“你”究竟是谁呢?她就是张充和。  自卞之琳写下《断章》的近百年间,很多人都被他的脉脉深情所打动,却鲜有人知,张充和之于卞之琳,只是一段求而不得的苦恋。  让诗人为之倾心的张充和,何许人也?她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小姨子,民国“张
期刊
《西游记》中,为了突出求取真经的难度,作者特意给出“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设定,使得取经路上的各路妖怪都对“唐僧肉”趋之若鹜。奇怪的是,在谈及“如何吃唐僧肉”的问题时,各路妖怪却出奇地一致,认为唐僧肉应该“蒸着吃”。至于其他吃法,似乎不太上得了台面。为什么会这样?  既然《西游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代,那么,按照唐人饮食文化,唐代妖怪真的有可能偏爱蒸肉吗?他们如果要吃唐僧肉,又会有多少种做法呢?
期刊
序:初夏之际,岁在丙申,明德先生于习民斋中偶得无名氏之六条遗训,念其文辞华丽,微言大义,于今世之人,殆大有裨益,故兹述于下,暂定其名曰《修身赋》,与诸君子同享,勿使古人之训遗没于世矣!  一曰:不作恶,多行善  为善为恶,不过意之所动;成佛成魔,只在一念之间。积世之善,行一小恶,便受轮回之苦;累世之恶,心存一善,犹能立地成佛。人生一世,哪怕湮没无闻,至少心中坦荡;匆忙余生,不求富贵荣华,但得问心无
期刊
老北京把会讲故事的人称为“故事篓子”。鲁迅就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故事篓子”。他读过“十三经”,熟通“二十四史”,又广泛搜求野史杂说,写过前无古人的《中国小说史略》,对东西方的文学、史学、哲学、美术等都广为涉猎,因而成了“故事篓子”。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个故事的连缀。人生不能没有故事,没有故事的生活是乏味的生活,没有故事的艺术是苍白的艺术。故事能感染现实的人们,能让人记住爱、记住恨、记住过去、
期刊
杨绛女士百岁感言曾说过,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此话用来形容唐宋八大家再合适不过,他们的人生起起伏伏,给后人留下许多生活的真知灼见。  韩愈:胸怀坦荡,乃为君子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与孟尚书书》  君子是社会的道德标杆,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孔子曾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实至名归的君子
期刊
我的写作方向发生变化,应该是在2008年之后,同绝大多数当代中国作家一样,由于受底层文学思潮的影响,至少有那么六七年光景,不再去写与上世纪那段特殊历史相关的小说。  那段时间,上小学的女儿芳菲正在读曹文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有一天我俩在湖畔散步,她饶有兴趣地跟我谈孩子们喜欢的那些故事时,突然扬起脖子问我,爸爸,你为什么不写一本我们孩子也喜欢读的书呢?我怔了一下。于是,我们就这个话题边走边聊,那天黄
期刊
某周日的早晨,悉尼的阳光和往常一样好。起床后,我按习惯烧水、铲猫砂、扔猫砂。接下来原本还有喝水、吃早餐等一系列安排。可事情只进行到“扔猫砂”这一步,一切就向着不可思议的方向滑了过去。  一  澳洲的电梯公寓每层都设有垃圾通道,免去了住户下楼的麻烦。我迷迷糊糊走到电梯旁,用右手拉开垃圾通道沉重的铁门,将左手伸进通道,还没来得及松开捏着猫砂袋子的前三个手指,挂在左手无名指和小指上的钥匙就率先掉了下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