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西湖边的西泠桥畔,六朝名妓苏小小的墓众人皆知。然而,在它的北侧树林里,却隐藏着一个四方形柱式纪念塔以及一个墓丘。
这里埋葬的人也是个名人,他就是有“民国奇僧”之称的苏曼殊,殁时年仅35岁。
01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多愁善感,多次感慨:人总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苏曼殊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贾宝玉。“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是他在世上走一遭的全部感悟。
苏曼殊还被称为“诗僧”和“情僧”。顾名思义,他既是诗人,也是僧人。苏曼殊一生半僧半俗,生命虽然短暂,但却作了102首诗。他的诗字字啼血,思想深入骨髓。
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他是“亘古未见的稀世之才”;郁达夫也说他“不朽”。
宗教上,他三次剃度三次还俗。佛教有“五戒”,曰: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言、不饮酒。曼殊作为僧人,除了偷盗,其余四戒均犯。
然而,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深圳佛教协会会长印顺大师,却对他评价极高:“中国有两大诗僧,前有佛印,今有曼殊。”
珠海文艺界还以他的名字,创办了苏曼殊文学院。
苏曼殊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为何如此传奇?
这还得从他的出生说起。
02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苏曼殊就是一个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曼殊虽然生在商人之家,不愁吃穿,但是由于生母身份特殊,他的童年充满了欺凌和畏惧,让他小小年纪就提前感受到了人性的好恶。
苏曼殊的父亲苏杰生是广东珠海的一名茶商,经常在日本横滨经商。当时,他虽在广东老家已有三位夫人,但是与老家夫人生的一子一女先后夭折,于是到了日本之后,他又娶了第四房夫人——日本的河合仙。
河合仙生下一个儿子后,便没有再生育,于是苏杰生又想再娶一房太太。这时,河合仙的妹妹河合若正好从乡下老家来横滨看望姐姐。
那时的河合若正值芳华,深得苏杰生喜欢。两人一来二去就产生了情愫,1884年,河合若诞下一个私生子。这个私生子就是苏曼殊。
小姨子和姐夫生孩子,这在民国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作为日本人,河合若的父母感觉太丢脸,于是催促河合若赶紧回老家。私生子苏曼殊只得交由姨妈河合仙抚养。
对于还在襁褓之中的曼殊来说,与亲生母亲分离,就是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开始。
苏曼殊出生后不久,由于广东苏家人丁稀少,父亲便将河合仙及她的儿子和曼殊一起带回了广东。从此,曼殊因异族私生子的身份不被族人看在眼里,备受排挤和欺凌。
姨母河合仙,也就是曼殊的养母,忍受不了苏家人的处处为难,一气之下返回了日本,把曼殊留在了老家。
小小的曼殊本该处在快乐的童年时期,却因为身世不得不承受着欺凌和无助。
12岁那年,父亲到上海做生意,把曼殊独自留在家里读私塾。父亲一走,家里人、族人,都变着法儿地欺负曼殊。种种生活遭遇,让小小的曼殊有了“看破红尘”的痴念,于是,他在广州长寿寺剃度出家了。
但是,由于年歲太小,还没有真正悟透红尘,好吃的曼殊忍受不了寺院里天天吃素,破了杀戒。
一次,曼殊外出化缘,趁机捉了一只鸽子,在寺庙后院的墙角烤着吃,结果被发现了,于是,他被住持赶出了寺庙。
寺院赶撵,家里又不容,曼殊的心无处栖息,只能流浪。
没有母亲,便没有家,心无处安放,这种如浮萍般的流浪感和孤独感,伴随着曼殊短暂的一生。
多年以后,当他对一个日本的女子讲起自己的故事时,还曾作诗:“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都还在呼唤着母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曼殊对母亲有些许埋怨的同时,也为自己孤苦的一生感慨不已。
03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也许是对母亲的想念,也许是对现实处境的逃避。当得知姑妈家表兄要去日本发展时,15岁的曼殊软磨硬泡、好说歹说,终于说服表兄带着自己去日本求学。
再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曼殊去看望了姨母河合仙。在这里,曼殊情窦初开,与一个叫菊子的姑娘一见钟情。
对于孤独无助的曼殊来说,如果顺利,这场爱情或许可以将他从忧郁的童年阴影中拯救出来。
然而,就在曼殊和菊子互通书信、倾诉衷肠时,曼殊的叔叔发现了这场早恋。叔叔不仅指责曼殊败坏门风,还去菊子家质问她的父母。
菊子的父母觉得颜面丢尽,盛怒之下,把菊子狠狠地打了一顿。菊子伤心欲绝,当晚投海而死。
对于苏曼殊来说,初恋原本是灰暗生活里的一束光,可以照亮他的人生,但却被生生扼杀在了摇篮里。
他心灰意冷,回广州后,选择在蒲涧寺再一次出家。
数年后,当他再次东渡日本,旧地重游,曼殊触景伤情,写诗一首,以祭奠曾经的初恋情人菊子:“孤灯引梦记朦胧,风雨邻庵夜半钟。我再来时人已去,涉江谁为采芙蓉。”
虽然身在佛门,但是藏在曼殊心底的情种未灭。不久,曼殊为了革命,再一次去了日本。
1909年,在东京的一场音乐会上,曼殊遇到一个调筝女百助枫子。因为境遇相似,两人一见如故,很聊得来。
曼殊虽然情种未灭,但是他佛心已定,他不能也不想被情所困,更不想被红尘繁事所扰。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百助枫子:“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同时还劝她:“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只不过,这话虽说是劝慰百助枫子,其实也是他对自己的劝慰:“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即使心里喜欢,也只能无情拒绝。因为这场遇见,晚了一步,此时的曼殊已是佛门中人。
表面上看,曼殊拒绝的是爱情,但更确切一点说,他拒绝的是红尘世界。
在这一份拒绝里,曼殊是纠结的:一边想虔诚向佛,却怎奈天生是个多情种。
为了打发自己心中的郁结,曼殊开始放浪形骸:贪吃、好色。据说,曼殊有一次一口气吃了60个包子,还有一次一下子吃了五六斤冰。由于暴饮暴食,曼殊得了肠胃病,还时常咳血。
1918年2月,曼殊因肠胃病恶化,不能起立,每天还腹泻五六次。在柳亚子、章形严等友人的资助下,由海宁医院转入广慈医院。
5月2日,曼殊在叮嘱友人“僧衣葬我”之后,又以极其微弱的凄切之声呼唤日本的母亲,最后双目紧闭,说出了在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下午4点,“诗僧”苏曼殊病逝,享年35岁。
一身才气,一生情愁,一生孤独,都随风而逝。
苏曼殊由于“混血儿”的特殊身份,亲生母亲从小不在身边,这让他的童年充满了凄苦。这样的幼年经历,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孤独成了他一生的主基调。
正是因为孤独,苏曼殊放浪形骸,半僧半俗,却也至情至性,因此写下了不少字字啼血的诗作,被世人传颂。他虽然只活了35岁,但他的传奇人生和痛彻心扉的诗篇,在流淌的时光中依然闪闪发光。
责编:何建娇
这里埋葬的人也是个名人,他就是有“民国奇僧”之称的苏曼殊,殁时年仅35岁。
01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多愁善感,多次感慨:人总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苏曼殊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贾宝玉。“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是他在世上走一遭的全部感悟。
苏曼殊还被称为“诗僧”和“情僧”。顾名思义,他既是诗人,也是僧人。苏曼殊一生半僧半俗,生命虽然短暂,但却作了102首诗。他的诗字字啼血,思想深入骨髓。
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他是“亘古未见的稀世之才”;郁达夫也说他“不朽”。
宗教上,他三次剃度三次还俗。佛教有“五戒”,曰: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言、不饮酒。曼殊作为僧人,除了偷盗,其余四戒均犯。
然而,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深圳佛教协会会长印顺大师,却对他评价极高:“中国有两大诗僧,前有佛印,今有曼殊。”
珠海文艺界还以他的名字,创办了苏曼殊文学院。
苏曼殊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为何如此传奇?
这还得从他的出生说起。
02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苏曼殊就是一个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曼殊虽然生在商人之家,不愁吃穿,但是由于生母身份特殊,他的童年充满了欺凌和畏惧,让他小小年纪就提前感受到了人性的好恶。
苏曼殊的父亲苏杰生是广东珠海的一名茶商,经常在日本横滨经商。当时,他虽在广东老家已有三位夫人,但是与老家夫人生的一子一女先后夭折,于是到了日本之后,他又娶了第四房夫人——日本的河合仙。
河合仙生下一个儿子后,便没有再生育,于是苏杰生又想再娶一房太太。这时,河合仙的妹妹河合若正好从乡下老家来横滨看望姐姐。
那时的河合若正值芳华,深得苏杰生喜欢。两人一来二去就产生了情愫,1884年,河合若诞下一个私生子。这个私生子就是苏曼殊。
小姨子和姐夫生孩子,这在民国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作为日本人,河合若的父母感觉太丢脸,于是催促河合若赶紧回老家。私生子苏曼殊只得交由姨妈河合仙抚养。
对于还在襁褓之中的曼殊来说,与亲生母亲分离,就是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开始。
苏曼殊出生后不久,由于广东苏家人丁稀少,父亲便将河合仙及她的儿子和曼殊一起带回了广东。从此,曼殊因异族私生子的身份不被族人看在眼里,备受排挤和欺凌。
姨母河合仙,也就是曼殊的养母,忍受不了苏家人的处处为难,一气之下返回了日本,把曼殊留在了老家。
小小的曼殊本该处在快乐的童年时期,却因为身世不得不承受着欺凌和无助。
12岁那年,父亲到上海做生意,把曼殊独自留在家里读私塾。父亲一走,家里人、族人,都变着法儿地欺负曼殊。种种生活遭遇,让小小的曼殊有了“看破红尘”的痴念,于是,他在广州长寿寺剃度出家了。
但是,由于年歲太小,还没有真正悟透红尘,好吃的曼殊忍受不了寺院里天天吃素,破了杀戒。
一次,曼殊外出化缘,趁机捉了一只鸽子,在寺庙后院的墙角烤着吃,结果被发现了,于是,他被住持赶出了寺庙。
寺院赶撵,家里又不容,曼殊的心无处栖息,只能流浪。
没有母亲,便没有家,心无处安放,这种如浮萍般的流浪感和孤独感,伴随着曼殊短暂的一生。
多年以后,当他对一个日本的女子讲起自己的故事时,还曾作诗:“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都还在呼唤着母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曼殊对母亲有些许埋怨的同时,也为自己孤苦的一生感慨不已。
03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也许是对母亲的想念,也许是对现实处境的逃避。当得知姑妈家表兄要去日本发展时,15岁的曼殊软磨硬泡、好说歹说,终于说服表兄带着自己去日本求学。
再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曼殊去看望了姨母河合仙。在这里,曼殊情窦初开,与一个叫菊子的姑娘一见钟情。
对于孤独无助的曼殊来说,如果顺利,这场爱情或许可以将他从忧郁的童年阴影中拯救出来。
然而,就在曼殊和菊子互通书信、倾诉衷肠时,曼殊的叔叔发现了这场早恋。叔叔不仅指责曼殊败坏门风,还去菊子家质问她的父母。
菊子的父母觉得颜面丢尽,盛怒之下,把菊子狠狠地打了一顿。菊子伤心欲绝,当晚投海而死。
对于苏曼殊来说,初恋原本是灰暗生活里的一束光,可以照亮他的人生,但却被生生扼杀在了摇篮里。
他心灰意冷,回广州后,选择在蒲涧寺再一次出家。
数年后,当他再次东渡日本,旧地重游,曼殊触景伤情,写诗一首,以祭奠曾经的初恋情人菊子:“孤灯引梦记朦胧,风雨邻庵夜半钟。我再来时人已去,涉江谁为采芙蓉。”
虽然身在佛门,但是藏在曼殊心底的情种未灭。不久,曼殊为了革命,再一次去了日本。
1909年,在东京的一场音乐会上,曼殊遇到一个调筝女百助枫子。因为境遇相似,两人一见如故,很聊得来。
曼殊虽然情种未灭,但是他佛心已定,他不能也不想被情所困,更不想被红尘繁事所扰。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百助枫子:“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同时还劝她:“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只不过,这话虽说是劝慰百助枫子,其实也是他对自己的劝慰:“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即使心里喜欢,也只能无情拒绝。因为这场遇见,晚了一步,此时的曼殊已是佛门中人。
表面上看,曼殊拒绝的是爱情,但更确切一点说,他拒绝的是红尘世界。
在这一份拒绝里,曼殊是纠结的:一边想虔诚向佛,却怎奈天生是个多情种。
为了打发自己心中的郁结,曼殊开始放浪形骸:贪吃、好色。据说,曼殊有一次一口气吃了60个包子,还有一次一下子吃了五六斤冰。由于暴饮暴食,曼殊得了肠胃病,还时常咳血。
1918年2月,曼殊因肠胃病恶化,不能起立,每天还腹泻五六次。在柳亚子、章形严等友人的资助下,由海宁医院转入广慈医院。
5月2日,曼殊在叮嘱友人“僧衣葬我”之后,又以极其微弱的凄切之声呼唤日本的母亲,最后双目紧闭,说出了在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下午4点,“诗僧”苏曼殊病逝,享年35岁。
一身才气,一生情愁,一生孤独,都随风而逝。
苏曼殊由于“混血儿”的特殊身份,亲生母亲从小不在身边,这让他的童年充满了凄苦。这样的幼年经历,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孤独成了他一生的主基调。
正是因为孤独,苏曼殊放浪形骸,半僧半俗,却也至情至性,因此写下了不少字字啼血的诗作,被世人传颂。他虽然只活了35岁,但他的传奇人生和痛彻心扉的诗篇,在流淌的时光中依然闪闪发光。
责编:何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