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为什么要蒸了吃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s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中,为了突出求取真经的难度,作者特意给出“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设定,使得取经路上的各路妖怪都对“唐僧肉”趋之若鹜。奇怪的是,在谈及“如何吃唐僧肉”的问题时,各路妖怪却出奇地一致,认为唐僧肉应该“蒸着吃”。至于其他吃法,似乎不太上得了台面。为什么会这样?
  既然《西游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代,那么,按照唐人饮食文化,唐代妖怪真的有可能偏爱蒸肉吗?他们如果要吃唐僧肉,又会有多少种做法呢?
  唐代食肉六法
  由于肉类不能与粮食一样长期保存,唐人食肉,最常把鲜肉制成干肉或腌肉,称之为“脯”和“腊”,此为唐人食肉一法。在唐代,像“脯”和“腊”这类干肉,不仅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甚至为帝王将相所好,可算风靡全国。
  根据《玄怪录》的记载,曾位列唐朝宰相的郭元振就曾与一位不具名的将军一起食肉,其间以御厨中的鹿脯款待将军,使得尝到了人间珍馐的“吃货将军”大为开心。(郭元振与将军对食,乃问曰:“将军曾食鹿脯乎?”曰:“此地难遇。”公曰:“某有少许珍者,得自御厨,愿削以献。”将军大悦。)
  根据《北梦琐言》和《云仙杂记》的记载,在唐代,干肉除了用于佐饭(“杜豳公每早食饙饭干脯”“陈蕃待客,拌饭以鹿脯”),还可当零食,这与今天的吃法类似。
  除了“脯”和“腊”以外,唐代也流行蒸肉,此为唐人食肉二法。在众多食材中,唐人蒸肉主要选择营养较为丰富、口感较为鲜嫩的鱼和羊。
  例如,在《北梦锁言》中,便记载朗州道士罗少微在茅山紫阳观寄泊,与丁秀才等人围炉饮酒,其间丁秀才外出购买食物,头顶着雪回了屋,手提了一壶酒,顺便带了根上佳的蒸羊腿,以羊腿下酒,可谓美甚(“蒙雪而归,提一银榼酒,蒸熟羊一足,云浙帅厨中物”)。
  除了蒸制以外,在唐人的食肉文化中,“鲜鱼刺身”也是重要的一种,唐人将其称为“鲙”,此为唐人食肉三法。当然,“鲙”本身是将鱼切成丝,不一定意味着生吃,只是唐人更加偏爱生吃。
  如果我們根据唐代文献盘点各类“鲜鱼刺身”,最为奢华的便数传说中的“金齑玉鲙”了。这种刺身讲究鱼肉要片切得晶莹剔透,并夹杂以金黄色的橙皮拌之,金黄的橙丝与晶莹剔透的鱼片映衬,呈现出“金齑玉鲙”之感。
  至于煎炸,虽然在唐人烹饪肉食时并不常用,但在制作点心时则较为常见,此为唐人食肉四法。例如,在韦巨源《烧尾食单》中,有所谓的“巨胜奴”,实际上就是一种面中夹杂了花蜜和羊油的油炸点心。对这种点心,苏轼有诗云:“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生动地描述了其制作过程。
  炙烤也是唐人特别常用的肉食烹饪手段,此为唐人食肉五法。这一方法常用于油脂较多的牛、羊、猪、鸭和鹅类。
  例如,在唐代江淮地区,就颇为流行烤鹅。根据《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偏爱刺身的白居易也是吃烤鹅的好手,他在夏至时曾于苏州摆宴,就以清香的粽子搭配烤制的脆鹅,并且佐以江南的美酒和美景,在歌舞声中逍遥作乐(“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实在好不快活。
  除却脯、蒸、鲙、煎、炙以外,唐人食肉,还喜欢将肉炖煮成羹,此为唐人食肉六法。
  总而言之,在唐代肉食烹饪技术中,共有“脯、蒸、鲙、煎、炙、羹”六法。单纯从吃肉的角度来看,以上六种吃法实在是各有千秋,很难分出胜负。那么,为什么在《西游记》的众妖心中,“蒸唐僧肉”能脱颖而出呢?
  实际上,这与唐人吃饭的礼仪有关。
  食礼中的蒸
  如果《西游记》中的妖怪,抓到唐僧后能发挥“兽性”立马吃了,估计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但是,变成人形的妖怪,在吃唐僧肉这件事上,仪式感很强,基本遵从了人类社会的饮食文明。
  在《西游记》原著中,金翅大鹏曾说:“此物比不得那愚夫俗子,拿了可以当饭。此是上邦稀奇之物,必须待天阴闲暇之时,拿他出来,整制精洁,猜枚行令,细吹细打的吃方可。”
  可见,在金翅大鹏眼中,吃唐僧肉不仅需要择吉时(天阴闲暇之时),还需要讲究精致(整制精洁),顺便配上好酒(猜枚行令),再加上点音乐(细吹细打)。这哪是单纯吃唐僧肉,明明吃的是“仪式感”。
  那么,在吃饭时讲究“仪式感”,就一定要蒸制吗?
  是的。实际上,早在先秦文献《诗经》中,蒸制方法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就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在先秦祭祀时,敬神的食物就多采用蒸制,这样往往可以使食物的香气与蒸汽升腾,乃至布满祭祀场所,营造出整个祭祀过程的“仪式感”(“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按照清人《诗经原始》的解释,蒸制食物散发出的香气与蒸汽可以使人与神由气相通(“宗庙之祭,取萧合膟膋爇之,使臭达墙屋也,此亦气相感也”),达到人神交流的目的。因此,强调吃唐僧肉时的“仪式感”,就是唐僧必须要蒸着吃的首要原因。
  唐人的祭祀饮食文化承自先秦,在祭祀所选用的肉类上往往以“三牲“(牛、羊、豕)为主。根据清人在《十三经注疏》里的研究,唐人对祭食十分讲究,如对不同的祭祀对象要选取不同毛色的动物,这些动物的毛色还必须是纯色,不能杂间其他颜色(“昊天上帝,苍犊;五方帝,方色犊;大明,青犊……”),标准十分严苛。
  除了注重毛色以外,唐人还十分重视祭祀牺牲的体质。在唐人祭典中,有专门的太仆寺来负责挑选祭食。在太仆寺的官员看来,倘若要祭祀天地,则必须用十分肉嫩的幼牲(“凡祀天地之牲,角茧栗”)。所谓的“角茧栗”,实际上就是牛角尚如蚕茧一般的小牛。根据笔者多年食用潮汕牛肉的经验,这种幼牛的肉质十分滑嫩,尝起来口感极佳。当然,唯有通过蒸制这类简单朴素的做法,才能凸显出食材本身极为嫩滑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唐僧肉必须蒸制的第二个原因。
  另外,按照《册府元龟》的记载,唐人在选择祭祀食物时还往往十分注重干净、完整。保持祭祀食物整洁是表达人们敬重鬼神的重要方式。从这一点来考虑,唐僧肉蒸着吃也是最好的吃法。
  由上可知,正是唐人祭祀的严苛礼仪标准,决定了唐僧肉必须得蒸着吃。而正是因为妖怪们对这礼仪的遵守,给了孙悟空营救唐僧的时间,使其终能克服重重磨难,完成取经的使命。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阅读,党和政府的高度关切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起自己的阅读经历,并强调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连续七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推动全
期刊
谨以此文缅怀2019年去世的美国两位卓越的文学教授和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和大卫·贝文顿。大卫·贝文顿生前是芝加哥大学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著名莎学家、前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同年去世的耶鲁大学文学教授、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称贝文顿,是“世界上最博学的莎学家之一。”  贝文顿所著的《最悖人道的谋杀》,书名取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是老国王的鬼魂跟哈姆雷特说的一句
期刊
1  纨绔逆袭:天才曾经是不学无术的少年  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出身名门,家学渊源,祖父是赫赫有名的医生和博物家,父亲继承衣钵也是一名医生,而母亲是科学团体的成员。  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天才,少年时代的达尔文不仅没有展现出学习的天分,反而对学习毫无兴趣。比起拉丁文、希腊文和医学等正统学校教育,他更感兴趣的是打猎、骑马、养狗、捉老鼠、收集鸟蛋和矿物……不学无术,是达尔文少年时期的标签。
期刊
《聊斋》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类,异在它里面讲述的绝大多数都是鬼狐精怪的故事。据说,它的作者蒲松龄少年时应试文章也是出类拔萃的,初试考中,还被当时的考官们大加赞赏。然而,蒲松龄年轻时便是满脑子的荒诞离奇,写出来的东西不按套路出牌,与常人大相径庭。一鸣惊人之后就屢试不中,最后迷上了写“聊斋”故事,在家门前搭一草棚,供往来行人歇脚喝茶聊天,分文不取,只要每个人给他讲一个奇异的故事,他再以加工。《
期刊
人们常说,使用工具和理性是人优越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其实,鬼故事的产生又何尝不是呢?弗洛伊德甚至曾说,鬼的发明,是人类的第一项成就。  对于古人而言,有很多事情解释不了,看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听到了奇怪的声音,虽然看也看得不清楚,听也听得不真切,但总有一种隐隐的威胁的直觉。  恐惧原是动物的本能,但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既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感到不安,又喜欢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一个能说服自己的
期刊
在知识传递的历史过程中,书一直居于中心的地位,故而那些书籍匮乏时代的大师往往很强调书籍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书跟最好的头脑、最有情趣的人展开充满激情的对话。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书籍过剩,是知识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网络化,以前花在读书上的工夫都被那些有意思的网站给吸引走了。所以一到“世界读书日”就有很多人大声吆喝,让大家读书,推介各种各样的读书文章,一些网站、公众号通过广告、优惠码、书单、排行榜等形
期刊
这部小说里面很多人物都是我的小学同学,他们跟我一起慢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变化、在成长、在晚熟。我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作为作品里的一个人物,深度地介入到这部书里。之所以敢把自己的真实名字放到小说里,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无论读者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是可以的。  知识分子还乡这个角度的小说延续了上百年。当年鲁迅的《故乡》,欧洲或者美洲的很多作家也都写过类似的作品。《晚熟的人》依然延续了这个视角,我
期刊
“感谢农家书屋,让我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感谢农家书屋,给我这个山里娃一个梦想的‘百乐园’。”朱文星辰是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第二民族实验小学学生。他常常梦想着能走出大山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但父母很忙,没有时间带他出去,他每天看到最多的除了山还是山。后来,他发现家附近的唐崖镇农家书屋里有许多图书,通过阅读,他了解到许多地方的风土人情、特色景观,也学习到许多科学知识。书屋,成为少年实现梦想的阶梯。  这是由
期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写这首词的时候,元好问十六岁。那一年他第一次参加科举,年少气盛,踌躇满志。赴试途
期刊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要说起民国时期的最美情诗,卞之琳的这首《断章》绝对榜上有名。能让卞之琳写出如此动人诗句的“你”究竟是谁呢?她就是张充和。  自卞之琳写下《断章》的近百年间,很多人都被他的脉脉深情所打动,却鲜有人知,张充和之于卞之琳,只是一段求而不得的苦恋。  让诗人为之倾心的张充和,何许人也?她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小姨子,民国“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