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它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高素质,还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在专门领域的技能以满足行业需要。培养目标提法的改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面对高职声乐表演专业生源的实际情况,加强五种课程的训练是高职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具备“高技能”、顺利实现人才的目标培养并达到行业需求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高职人才目标;声乐专业;舞台表演;高技能
一、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职成〔2011〕12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新提法中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在专门领域的技能。培养目标提法的改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二、教学的现实状况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广,招生政策的不断调整,每年每所高职艺术院校录取声乐专业的学生数量都在逐年上升,一般情况下高职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招生人数基本都在50人左右,生源数量不少但生源质量却并不如人愿。这些学生大都是本科院校专业不合格或专业合格而文化成绩不过关的学生,要么专业基础薄弱,要么学习习惯较差,专业条件优秀而又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可以称得上是“凤毛麟角”,而要达到和完成教育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并满足舞台专业人才的需要,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高职艺术院校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在2-3年的专业学习后具备基本的舞台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置的有效调整是培养学生“高技能”的基础
以往高职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无论是课程名称或开设时间均按照本科院校的课程模式来开设的。如:《民歌》《乐理》《即兴伴奏》《艺术概论》《意大利语言》《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唱指挥》《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均为一学期;《视唱练耳》《和声》《形体》一学年、《声乐》进校至毕业。
由于高职高专声乐表演专业录取的学生少数来源于普通高中的艺术班或艺术高中,大多数学生是为了高考临时学习的声乐课,高职院校的领导及老师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生源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更多的思考,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课程改革,以有别于本科艺术院校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分析并找出本科艺术院校的教学薄弱环节。如:《声乐》课程更多的是解决学生的声音问题即发声技巧训练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肢体语言和解决学生舞台表演的实际问题。且声乐课多以个别课为主,教学形式也多为独唱。《声乐》课程所培养的学生演唱能力与学生在舞台上要具备的多种表演能力相比顯得单一。以我校每年的毕业晚会和每学期学生的《综艺才能挑战赛》为例来看,具备独唱演出能力的学生是屈指可数的,大多数学生只能参与集体节目的演出。如:男声四重唱、女声表演唱、男女声小组唱、男女声对唱、男女声二重唱等等。因此高职声乐专业学生的形体训练与舞台表演能力训练显得刻不容缓,高职声乐专业课程设置中需加强舞台表演的课程,发扬高职艺术院校优势,整合教学资源,摸索总结出高职声乐艺术教学经验。
四、合理地师资配备保证“高技能”的有效落实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强调:“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式,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战略要求,充分依靠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其同推进改革创新,促进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国家战略任务的新要求。”
依据教育部精神,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师资的配备不仅含有高一级本科艺术学院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多年从事声乐教学的专家,还应含有一定数量的行业专家,如歌舞剧院歌唱演员,话剧演员等。这些人员的参与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开阔教学视野、多角度多方位的开发学生潜力,并让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和要求,从而直接受益,实现教学的双赢。
声乐教学中需经常聘请行业专家进入课堂,对学生进行近距离教学。同时还应为声乐专业学生配备专业的形体、表演教师。排练课教师在教学中须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综合教学能力,弥补形体和表演教学课堂的不足之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最终目的。
五、五种必修基础课程提高学生“高技能”
(一)《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作用相当于文化课中《语文》课。学好《视唱练耳》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该课程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听辨能力、音乐分析能力和感知力,并能培养严谨、踏实的学习习惯。因此高职声乐表演专业学生也不例外地需要认真学习。但实际教学中会发现,表演类的学生往往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习惯于听碟或网上下载音响资料来学习。学生演唱一首没有音像资料参考的新歌时往往耗时甚多或唱的是而非,流行专业的学生更容易模仿原唱者的音色来衡量自己演唱水平的高低,这些问题需要专业教师和《视唱练耳》课程教师反复强调才能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评判标准。如:不是模仿的像就是唱的好;不是单纯以音高或音色与某些歌唱家相似就认为自己唱的成功,而是要仔细分辨歌唱家与乐谱的区别在哪里,为何这样处理,自己能根据自身实际水平做哪些处理和调整,以发挥出自己的最佳音域和音色。 此课程至少开设四学期,每学期至少16周,每周四学时为最佳。让学生经过较为完整、系统、严格的训练才符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舞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声乐》
《声乐》课的学习对于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声乐表演首先是声乐,要发出美妙的歌声。其次借助表演的形式更好地完成作品来达到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最高境界。声乐专业的学习离不开量的积累,因此,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要保证个别课的时间和质量。每周两次并不为过,少于这个课时,学生无法学到真正有效地技能,老师也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切以缩短课时或其他方式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的建议都是不切实际的,违背声乐艺术的教学规律。小组课(2-3人)、大组课(8-10人)的教学模式只适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或其他职业方向的学生,声乐技术的学习还需要学生在课后勤动脑、勤动嘴、多实践才有可能掌握歌唱的技术。
高職高专《声乐》课的教学量是需要贯穿三年的,每周以2学时为最佳,最少不能少于每周一学时,只有这样才能基本保证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教授《声乐》课的教师首先要具备正确地声音观念,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演唱能力,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否则声乐教师长期的不学习、不进步,会使声乐教学进入恶性循环,课时再多也是无效教学,只会阻碍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进步而出现“误人子弟”、“误入歧途”的现象。
(三)《形体表演》
《形体》课也是声乐表演专业学生重要的必修课之一。《形体》训练的“高技能”目标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气质、站姿、步法、眼神等基本要素,还应与《声乐排练课》相结合,让学生在舞台上使其动作与呼吸的连贯性、协调性相一致,并能具备独唱时,处理不同风格作品动作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然对于没有任何形体基础的高职声乐表演学生,首要任务是进行站姿、眼神、手势、步法的训练,其训练要求如下:
1.站姿训练
声乐演唱时的站姿要求“提神放气”,忌上胸僵硬,气息上浮,这是与舞蹈专业训练中的收腹挺胸稍有不同的地方。
2.眼神及面部表情训练
借鉴戏曲表演中眉、眼与情感表达一致的训练。如:笑眼、醉眼、媚眼、怒眼、泪眼:展眉、锁眉:喜、怒、哀、乐、愁、羞等基本眼神和表情的训练。做到“心中有所想、眼中有所示”“心通眼、眼通嘴、嘴带脸、心脸合一”。
3.手势训练
声乐表演的基本手势包括“引”:手势向上,表意境开阔;“定”:立而稳,表意坚决;“开”:手势外展,表情绪热烈;“合”:双手收拢回缩,表沉思内省等训练。同时,还需加入戏曲表演中“山膀”、“顺风旗”、“兰花指”、“兰花掌”、“龙掌”等基本手势的训练以满足学生在演唱中国古典作品或地方民歌时表演的需要。
4.基本步法训练
走步训练:学生在舞台上的重心转移、上步退步、左右走动等训练,还应加入中国民间舞中“十字步”、“现代舞”中基本步法的训练,以满足学生演唱不同时代、不同作品的需要。
《形体表演》课程要开满四个学期,每学期至少16周,每周四学时为最佳,可以按学期进行不同阶段的训练,如:第一阶段主要解决学生站姿、眼神等问题;第二阶段舞蹈训练(以中国舞为主),解决中国作品的基本演唱手势及步法;第三阶段现代舞训练,解决流行歌曲演唱中的基本形体动作。《形体表演》课训练目的是使学生能在舞台上手脚自如、步法轻松,眼神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当然,笔者认为只有经过长期、严格的形体训练才能达到以上标准,这是从事声乐表演的专业人员终生都需要训练的必修课。
(四)《台词表演》
《台词表演》也是高职声乐表演专业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台词表演》课程要开满四个学期,每学期至少16周,每周两学时为基本。课程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舞台方位感、角色体验为教学中心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体验派”的表演原则来训练学生舞台感及演员意识,也可将话剧表演元素有效地融入课堂,使学生最终能具备独立分析作品、分析人物从而更好地进行二度创作的能力。
(五)《声乐排练课》
《声乐排练课》的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不仅要清楚声乐的演唱规律,还需要具备和掌握形体及表演能力。一个节目的完成如:男女声二重唱;男、女生表演唱等作品绝不是《形体课》与《声乐课》的简单拼凑。担任此课的老师需遵循声乐表演原则:“唱”为主,肢体动作的过多和过少都会影响声乐作品的表达;表演上兼顾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和梅兰芳表演体系原则(写意、程式化的表现方法)最终通过单首歌曲或歌曲联唱、歌剧片段等题材的演出体现教学效果和价值。
总之,声乐舞台上的形体动作及表演看似不多、简单,实则不易。此课程需开设四个学期,每学期至少16周,每周四学时为最佳,每学期可根据学生实际程度选择作品难度,也可与实习基地合作,以完成实习单位的演出任务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
六、结语
当然,一个节目或作品(歌曲)呈现在观众面前时是以上所有课程共同体现的结果,不能断然分开,训练学生舞台表演的能力需要几门课程的共同支撑。结合本人十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根据高职声乐表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能力调整以上课程的设置,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设置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基础也参差不齐,高职艺术院校的教师不可避免的要付出比本科艺术院校老师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案和任务,达到行业人才需要的标准。
作者简介:徐丽娅(1975—),女,湖北荆州人,声乐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李俊军(1969—),男,朝鲜族,湖北武汉人,国家二级演员,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关键词】高职人才目标;声乐专业;舞台表演;高技能
一、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职成〔2011〕12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新提法中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在专门领域的技能。培养目标提法的改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二、教学的现实状况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广,招生政策的不断调整,每年每所高职艺术院校录取声乐专业的学生数量都在逐年上升,一般情况下高职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招生人数基本都在50人左右,生源数量不少但生源质量却并不如人愿。这些学生大都是本科院校专业不合格或专业合格而文化成绩不过关的学生,要么专业基础薄弱,要么学习习惯较差,专业条件优秀而又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可以称得上是“凤毛麟角”,而要达到和完成教育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并满足舞台专业人才的需要,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高职艺术院校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在2-3年的专业学习后具备基本的舞台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置的有效调整是培养学生“高技能”的基础
以往高职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无论是课程名称或开设时间均按照本科院校的课程模式来开设的。如:《民歌》《乐理》《即兴伴奏》《艺术概论》《意大利语言》《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唱指挥》《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均为一学期;《视唱练耳》《和声》《形体》一学年、《声乐》进校至毕业。
由于高职高专声乐表演专业录取的学生少数来源于普通高中的艺术班或艺术高中,大多数学生是为了高考临时学习的声乐课,高职院校的领导及老师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生源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更多的思考,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课程改革,以有别于本科艺术院校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分析并找出本科艺术院校的教学薄弱环节。如:《声乐》课程更多的是解决学生的声音问题即发声技巧训练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肢体语言和解决学生舞台表演的实际问题。且声乐课多以个别课为主,教学形式也多为独唱。《声乐》课程所培养的学生演唱能力与学生在舞台上要具备的多种表演能力相比顯得单一。以我校每年的毕业晚会和每学期学生的《综艺才能挑战赛》为例来看,具备独唱演出能力的学生是屈指可数的,大多数学生只能参与集体节目的演出。如:男声四重唱、女声表演唱、男女声小组唱、男女声对唱、男女声二重唱等等。因此高职声乐专业学生的形体训练与舞台表演能力训练显得刻不容缓,高职声乐专业课程设置中需加强舞台表演的课程,发扬高职艺术院校优势,整合教学资源,摸索总结出高职声乐艺术教学经验。
四、合理地师资配备保证“高技能”的有效落实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强调:“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式,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战略要求,充分依靠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其同推进改革创新,促进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国家战略任务的新要求。”
依据教育部精神,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师资的配备不仅含有高一级本科艺术学院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多年从事声乐教学的专家,还应含有一定数量的行业专家,如歌舞剧院歌唱演员,话剧演员等。这些人员的参与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开阔教学视野、多角度多方位的开发学生潜力,并让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和要求,从而直接受益,实现教学的双赢。
声乐教学中需经常聘请行业专家进入课堂,对学生进行近距离教学。同时还应为声乐专业学生配备专业的形体、表演教师。排练课教师在教学中须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综合教学能力,弥补形体和表演教学课堂的不足之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最终目的。
五、五种必修基础课程提高学生“高技能”
(一)《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作用相当于文化课中《语文》课。学好《视唱练耳》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该课程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听辨能力、音乐分析能力和感知力,并能培养严谨、踏实的学习习惯。因此高职声乐表演专业学生也不例外地需要认真学习。但实际教学中会发现,表演类的学生往往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习惯于听碟或网上下载音响资料来学习。学生演唱一首没有音像资料参考的新歌时往往耗时甚多或唱的是而非,流行专业的学生更容易模仿原唱者的音色来衡量自己演唱水平的高低,这些问题需要专业教师和《视唱练耳》课程教师反复强调才能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评判标准。如:不是模仿的像就是唱的好;不是单纯以音高或音色与某些歌唱家相似就认为自己唱的成功,而是要仔细分辨歌唱家与乐谱的区别在哪里,为何这样处理,自己能根据自身实际水平做哪些处理和调整,以发挥出自己的最佳音域和音色。 此课程至少开设四学期,每学期至少16周,每周四学时为最佳。让学生经过较为完整、系统、严格的训练才符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舞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声乐》
《声乐》课的学习对于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声乐表演首先是声乐,要发出美妙的歌声。其次借助表演的形式更好地完成作品来达到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最高境界。声乐专业的学习离不开量的积累,因此,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要保证个别课的时间和质量。每周两次并不为过,少于这个课时,学生无法学到真正有效地技能,老师也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切以缩短课时或其他方式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的建议都是不切实际的,违背声乐艺术的教学规律。小组课(2-3人)、大组课(8-10人)的教学模式只适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或其他职业方向的学生,声乐技术的学习还需要学生在课后勤动脑、勤动嘴、多实践才有可能掌握歌唱的技术。
高職高专《声乐》课的教学量是需要贯穿三年的,每周以2学时为最佳,最少不能少于每周一学时,只有这样才能基本保证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教授《声乐》课的教师首先要具备正确地声音观念,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演唱能力,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否则声乐教师长期的不学习、不进步,会使声乐教学进入恶性循环,课时再多也是无效教学,只会阻碍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进步而出现“误人子弟”、“误入歧途”的现象。
(三)《形体表演》
《形体》课也是声乐表演专业学生重要的必修课之一。《形体》训练的“高技能”目标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气质、站姿、步法、眼神等基本要素,还应与《声乐排练课》相结合,让学生在舞台上使其动作与呼吸的连贯性、协调性相一致,并能具备独唱时,处理不同风格作品动作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然对于没有任何形体基础的高职声乐表演学生,首要任务是进行站姿、眼神、手势、步法的训练,其训练要求如下:
1.站姿训练
声乐演唱时的站姿要求“提神放气”,忌上胸僵硬,气息上浮,这是与舞蹈专业训练中的收腹挺胸稍有不同的地方。
2.眼神及面部表情训练
借鉴戏曲表演中眉、眼与情感表达一致的训练。如:笑眼、醉眼、媚眼、怒眼、泪眼:展眉、锁眉:喜、怒、哀、乐、愁、羞等基本眼神和表情的训练。做到“心中有所想、眼中有所示”“心通眼、眼通嘴、嘴带脸、心脸合一”。
3.手势训练
声乐表演的基本手势包括“引”:手势向上,表意境开阔;“定”:立而稳,表意坚决;“开”:手势外展,表情绪热烈;“合”:双手收拢回缩,表沉思内省等训练。同时,还需加入戏曲表演中“山膀”、“顺风旗”、“兰花指”、“兰花掌”、“龙掌”等基本手势的训练以满足学生在演唱中国古典作品或地方民歌时表演的需要。
4.基本步法训练
走步训练:学生在舞台上的重心转移、上步退步、左右走动等训练,还应加入中国民间舞中“十字步”、“现代舞”中基本步法的训练,以满足学生演唱不同时代、不同作品的需要。
《形体表演》课程要开满四个学期,每学期至少16周,每周四学时为最佳,可以按学期进行不同阶段的训练,如:第一阶段主要解决学生站姿、眼神等问题;第二阶段舞蹈训练(以中国舞为主),解决中国作品的基本演唱手势及步法;第三阶段现代舞训练,解决流行歌曲演唱中的基本形体动作。《形体表演》课训练目的是使学生能在舞台上手脚自如、步法轻松,眼神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当然,笔者认为只有经过长期、严格的形体训练才能达到以上标准,这是从事声乐表演的专业人员终生都需要训练的必修课。
(四)《台词表演》
《台词表演》也是高职声乐表演专业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台词表演》课程要开满四个学期,每学期至少16周,每周两学时为基本。课程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舞台方位感、角色体验为教学中心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体验派”的表演原则来训练学生舞台感及演员意识,也可将话剧表演元素有效地融入课堂,使学生最终能具备独立分析作品、分析人物从而更好地进行二度创作的能力。
(五)《声乐排练课》
《声乐排练课》的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不仅要清楚声乐的演唱规律,还需要具备和掌握形体及表演能力。一个节目的完成如:男女声二重唱;男、女生表演唱等作品绝不是《形体课》与《声乐课》的简单拼凑。担任此课的老师需遵循声乐表演原则:“唱”为主,肢体动作的过多和过少都会影响声乐作品的表达;表演上兼顾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和梅兰芳表演体系原则(写意、程式化的表现方法)最终通过单首歌曲或歌曲联唱、歌剧片段等题材的演出体现教学效果和价值。
总之,声乐舞台上的形体动作及表演看似不多、简单,实则不易。此课程需开设四个学期,每学期至少16周,每周四学时为最佳,每学期可根据学生实际程度选择作品难度,也可与实习基地合作,以完成实习单位的演出任务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
六、结语
当然,一个节目或作品(歌曲)呈现在观众面前时是以上所有课程共同体现的结果,不能断然分开,训练学生舞台表演的能力需要几门课程的共同支撑。结合本人十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根据高职声乐表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能力调整以上课程的设置,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设置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基础也参差不齐,高职艺术院校的教师不可避免的要付出比本科艺术院校老师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案和任务,达到行业人才需要的标准。
作者简介:徐丽娅(1975—),女,湖北荆州人,声乐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李俊军(1969—),男,朝鲜族,湖北武汉人,国家二级演员,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