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话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与形态。在对话的理念和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背景下,不少对话教学实践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对话教学实际现状出发,分析其问题原因,进而提出对话教学在实践中的具体实现条件。
关键词:对话 对话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42-02
“对话”旨在将个人的主观观念搁置一旁,从而能对观念本身进行认真的审视。正如帕克·帕尔默在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所言:“我从没见过任何领域,我们取得的客观知识不是从长期的、复杂的、现在还继续的群体的对话中得出来的,没有任何领域中的事实真相是由上而下传递的。”[1]在新课改背景下,所提倡的对话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仅仅在于知识,更在于情感、智慧和思想的碰撞以及精神世界的成长。对话使得教师在重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更重视学生个体存在的意义。师生在“对话”中共同体验生命的价值,进而影响其整个人生的发展。简单来说,对话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新式教学思维和理念。
1 实践中,对话教学的实然状况——“假对话”
环顾现实中的教学实践活动,有诸多“假对话”的教学现象。如:(1)简单的是非判断型“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大多局限在一些判断性浅显的层面,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2)缺乏深意的表象性“对话”。诸如教师问一些“此文作者是哪位,是哪里人?”这样的表象性问题。课堂中的对话浅尝辄止,没有实现其深层的意义。(3)由师及生的单向度“对话”。这样的对话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交互与交流。(4)预设过度的封闭型“对话”。教师完全按部就班,机械的执行预先设定的教学计划,利用一个个问题将学生引进预设的“圈套”中,而无视教学活动中的变化现象与因素,使教学过程走向静止和封闭,课堂毫无生气,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在模式化的课堂中一步步走向枯萎。(5)表演成分过重的“对话”。有些课堂上看上去热闹积极,但是却没有什么教学价值,实际效果也令人担忧。[2]
这些“假对话”就是在教学中出现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对话,它严重违背了“对话教学”的精神,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率,违背了民主、平等的对话原则,封闭了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自身个性的途径,从而形成两个根本无法“对话”的群体。
2 对话教学在实践中的实现
对话教学是师生之间针对特定话题展开沟通、达成共识的理解过程,其基本要素至少包括:对话的主体、对话方之间的关系、对话内容、对话目的、对话环境、对话的过程及方法等。本人将从学生观,教师角色,师生关系,课程观,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角度具体分析对话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实现条件。
2.1 学生观的重审:学生是对话的主体
在对话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构造学生观,其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如何看学生,对学生的态度是怎样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过,现在的教育模式只能是将学生的思维,行为,空间以及时间都封锁起来,学生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行动能力。为此,他曾强烈的呼吁要给孩子们一个空间,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从而解放孩子们的创造力,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孩子们。在如今21世纪的今天,学生们仍然没有得到“解放”。对话教学主张要把学生从被动的世界拯救出来,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还要通过“对话”生成个性。
那么,学生是什么?首先,对话教学要求把学生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必须真正将学生视作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将学生真正当“人”来看,在教育中赋予学生以“人”的涵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注意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给予他们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对话教学要求把学生看作是富有潜力的正在发展中的人。教师首先必须相信每一个学生蕴藏的巨大潜能,相信并热爱每一位学生。然后,学生是正在处于成长中的人,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努力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最后,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体验,实现学生自由个性、生命活力以及主体性、创造性的真正“解放”。
2.2 教师角色的再确认:教师是表演者也是倾听者
在对话教学中,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属于学生的。如果说教师是表演者,那么学生就仅仅只是观众吗?所以,对话教学更倡导教师以倾听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真实的“对话”。在我国当前的对话教学实践现状中,许多教师因为不愿敞开内心去倾听学生,导致对话教学退变为“问答教学”,实为一种“假对话”。对话教学,要求教师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一种平等和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尊重和欣赏学生,倾心投入对话中,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倾听是对话教学的应有之义,它并非是一种教学技术或方法,而是一种实践智慧,教育智慧。
2.3 深度师生关系的构建:平等民主的“你——我关系”
对话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真诚、平等的合作,通过教学交往活动,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深度师生关系。对话教学所需要和所追求的平等民主、真诚合作、理解关心等品质,为构建深度师生关系提供了平台。只有这样,师生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所以,我们要改变师生之间的主体——客体关系,还师生关系一个本真,即“你——我关系”。在“你—我”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独特的个体而交流,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在对话教学中,我们追求和提倡的是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构——师生是平等的对话参与者。惟有解脱了绝对权威的笼罩,树立起对师生主体间性关系的认识,对话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进行。
2.4 课程观的重构:开放性的课程设计与民主化的课程管理
对话教学,要求重新构建课程观。开放性的课程设计与民主化的课程管理至关重要。封闭型的课程设计只允许师生对文本只能有一种解读,拒绝其它的任何声音,特别是不同的声音。这样,课程设计者的声音或观点将成为唯一正确的观点,这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限制了教师的解读,导致课堂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教学质量低,缺乏教育意义。开放性的课程设计不仅赋予课程以丰富性,而且带来存在乃至此在的意义,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
同时,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离不开民主化的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民主化,即课程在制定、规划、实施、评价过程中,上下互动,共同进行决策,以期取得最佳的行政执行效益所进行规范和约束的课程行为。课程
关键词:对话 对话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42-02
“对话”旨在将个人的主观观念搁置一旁,从而能对观念本身进行认真的审视。正如帕克·帕尔默在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所言:“我从没见过任何领域,我们取得的客观知识不是从长期的、复杂的、现在还继续的群体的对话中得出来的,没有任何领域中的事实真相是由上而下传递的。”[1]在新课改背景下,所提倡的对话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仅仅在于知识,更在于情感、智慧和思想的碰撞以及精神世界的成长。对话使得教师在重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更重视学生个体存在的意义。师生在“对话”中共同体验生命的价值,进而影响其整个人生的发展。简单来说,对话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新式教学思维和理念。
1 实践中,对话教学的实然状况——“假对话”
环顾现实中的教学实践活动,有诸多“假对话”的教学现象。如:(1)简单的是非判断型“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大多局限在一些判断性浅显的层面,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2)缺乏深意的表象性“对话”。诸如教师问一些“此文作者是哪位,是哪里人?”这样的表象性问题。课堂中的对话浅尝辄止,没有实现其深层的意义。(3)由师及生的单向度“对话”。这样的对话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交互与交流。(4)预设过度的封闭型“对话”。教师完全按部就班,机械的执行预先设定的教学计划,利用一个个问题将学生引进预设的“圈套”中,而无视教学活动中的变化现象与因素,使教学过程走向静止和封闭,课堂毫无生气,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在模式化的课堂中一步步走向枯萎。(5)表演成分过重的“对话”。有些课堂上看上去热闹积极,但是却没有什么教学价值,实际效果也令人担忧。[2]
这些“假对话”就是在教学中出现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对话,它严重违背了“对话教学”的精神,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率,违背了民主、平等的对话原则,封闭了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自身个性的途径,从而形成两个根本无法“对话”的群体。
2 对话教学在实践中的实现
对话教学是师生之间针对特定话题展开沟通、达成共识的理解过程,其基本要素至少包括:对话的主体、对话方之间的关系、对话内容、对话目的、对话环境、对话的过程及方法等。本人将从学生观,教师角色,师生关系,课程观,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角度具体分析对话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实现条件。
2.1 学生观的重审:学生是对话的主体
在对话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构造学生观,其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如何看学生,对学生的态度是怎样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过,现在的教育模式只能是将学生的思维,行为,空间以及时间都封锁起来,学生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行动能力。为此,他曾强烈的呼吁要给孩子们一个空间,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从而解放孩子们的创造力,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孩子们。在如今21世纪的今天,学生们仍然没有得到“解放”。对话教学主张要把学生从被动的世界拯救出来,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还要通过“对话”生成个性。
那么,学生是什么?首先,对话教学要求把学生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必须真正将学生视作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将学生真正当“人”来看,在教育中赋予学生以“人”的涵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注意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给予他们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对话教学要求把学生看作是富有潜力的正在发展中的人。教师首先必须相信每一个学生蕴藏的巨大潜能,相信并热爱每一位学生。然后,学生是正在处于成长中的人,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努力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最后,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体验,实现学生自由个性、生命活力以及主体性、创造性的真正“解放”。
2.2 教师角色的再确认:教师是表演者也是倾听者
在对话教学中,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属于学生的。如果说教师是表演者,那么学生就仅仅只是观众吗?所以,对话教学更倡导教师以倾听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真实的“对话”。在我国当前的对话教学实践现状中,许多教师因为不愿敞开内心去倾听学生,导致对话教学退变为“问答教学”,实为一种“假对话”。对话教学,要求教师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一种平等和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尊重和欣赏学生,倾心投入对话中,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倾听是对话教学的应有之义,它并非是一种教学技术或方法,而是一种实践智慧,教育智慧。
2.3 深度师生关系的构建:平等民主的“你——我关系”
对话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真诚、平等的合作,通过教学交往活动,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深度师生关系。对话教学所需要和所追求的平等民主、真诚合作、理解关心等品质,为构建深度师生关系提供了平台。只有这样,师生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所以,我们要改变师生之间的主体——客体关系,还师生关系一个本真,即“你——我关系”。在“你—我”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独特的个体而交流,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在对话教学中,我们追求和提倡的是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构——师生是平等的对话参与者。惟有解脱了绝对权威的笼罩,树立起对师生主体间性关系的认识,对话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进行。
2.4 课程观的重构:开放性的课程设计与民主化的课程管理
对话教学,要求重新构建课程观。开放性的课程设计与民主化的课程管理至关重要。封闭型的课程设计只允许师生对文本只能有一种解读,拒绝其它的任何声音,特别是不同的声音。这样,课程设计者的声音或观点将成为唯一正确的观点,这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限制了教师的解读,导致课堂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教学质量低,缺乏教育意义。开放性的课程设计不仅赋予课程以丰富性,而且带来存在乃至此在的意义,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
同时,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离不开民主化的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民主化,即课程在制定、规划、实施、评价过程中,上下互动,共同进行决策,以期取得最佳的行政执行效益所进行规范和约束的课程行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