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众筹的春天迎来一股冷风,整体环境和行业自身两个层面的原因导致了众筹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低潮期。
新年刚过去不久,众筹行业开局不利。最近,2016年度数据相继发布,相较于前两年迅猛发展的行业势头,2016年的数据显得相对清冷,2017年众筹的春天迎来一股冷风。
火热的众筹开始降温
中关村众筹联盟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平台下线或众筹业务下架的平台数量共计89家,占正常运营众筹平台数量的五分之一。
零壹财经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众筹年度报告》,2016年,众筹行业筹资规模达到220亿元,国内已上线608家众筹平台,其中问题平台和已转型平臺至少达到271家,占比达44.6%。正常运营平台仅剩下337家,这些平台中有119家汽车众筹平台,涉及股权众筹和产品众筹(含混合型)的平台分别有156家和75家。房产众筹由于政策限制等原因仅剩5家,公益众筹平台则有9家。
根据盈灿咨询数据,2016年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总计427家,共有16家众筹平台转型,转型方向主要为众创空间、孵化器和互联网服务商等。“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平台转型,主要是因为平台规模小,资源上无法与巨头平台竞争,且又未及时调整细分方向,导致经营难以为继。”盈灿咨询报告认为。
不仅如此,众筹行业规模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增长。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2016年中国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新增项目数量共计3268个,同比减少4264个,降幅达56.6%;2016年新增项目成功融资额共计52.98亿元,同比增加1.08亿元,涨幅仅为2.1%。
众筹家人创咨询每月分别抓取活跃的10家股权型众筹平台和10家权益型众筹平台成功项目的投资者人次数据,发现2016年5月至2017年1月统计时间段内,众筹行业的投资者数量完全没有爆发的迹象,甚至出现了一段时间内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权益型众筹投资者人次下滑显著。股权众筹投资者人数每月变化波动较大,但是基数小,比权益性众筹的投资者数量少三个数量级,仍然谈不上爆发。整体综合来看,众筹投资者数量半年内骤减七成!
种种数据表明,前两年火热的众筹现象从去年开始有“降温”迹象。
从环境和自身找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众筹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这样历史性的拐点?
在91金融CEO许泽玮看来,独立众筹平台生存都会比较困难,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现状。“因为需要去众筹的项目,很多都是刚刚开始的项目。从逻辑来讲,你只能收这个服务费,因为参与众筹的人把钱给了那个项目。在这过程中,你没法向众筹者收钱,你只能向那个项目方收钱,而那些项目很多是不一定能成。”
众筹家创始人杨勇认为政策的约束是众筹遇冷的一个重要因素。2015年下半年开始,证监会开始了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的机构专项检查:未经国务院证券管理机构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展股权众筹融资活动。随后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拉开序幕,直到《股权众筹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文件公开,专项整治仍在进行,时间表尚未公布。但经过一年的政策过山车,在创新与监管之间,行业消亡不少进取的锐气,创新也初露枯竭的疲态。
易观高级分析师李子川则表示,众筹遇冷虽然有政策约束的原因,但更多还是同质化、过度包装、投后服务缺失等问题所致。“众筹的核心不是资金、流量、人员等因素,而是产品或服务的创新,真正的创新体现在产品差异性、服务不可替代性等方面,这是获取用户乃至形成粉丝群体的基础。对于部分平台而言缺少成长性与竞争力,依赖资本推动仅是短期的繁荣。”
另外,进入2016年,受资本寒冬的冲击,对于前景不明的众筹行业资本普遍持观望态度。众筹家人创咨询负责人袁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众筹行业目前还根本没有探索出成熟的盈利模式,坚持不下去只能关停或者转型。59家平台获得融资,也还意味着更多平台只能靠自身盈利来维持运营。在这种融资环境下,行业萎缩可想而知。”
在行业肃杀背后,一股暗流正在涌动。众筹资金与资源越来越向京东、淘宝、苏宁等综合平台汇聚,形成寡头格局。实际上,从众筹行业在国内发展的历程来看,自从电商巨头入局后,行业出现了以电商巨头为代表的寡头垄断现象。这些电商巨头们自带流量和背书,对中小平台打击不小。
像京东、阿里这种大的互联网企业有平台优势,流量优势,资金人力和产业链优势,所以他们看准了这一点,提取最优秀以及认可度较高的一些优秀项目和团队,放到平台上通过众筹的模式来运营,在放大平台优势的同时,更加提升了众筹双方的安全性,没有这些优势的众筹平台则将被淘汰出局,这样就会出现寡头竞争的局面。
李子川认为,随着众筹市场的不断发展,平台自身的能力将是影响众筹市场的关键因素,平台能力竞争将成为众筹市场“新常态”,部分垂直类中小众筹网站或倒闭、被并购,或转型向分包、众包、营销等细分领域摸索,还有些正在扮演为京东众筹、淘宝众筹输入项目的角色。从市场参与者角度分析,当前寡头竞争将进一步促进众筹市场优胜劣汰、走向规范化。
随着风险和潜在问题不断凸显,国家监管日趋严格,巨头的纷纷涌入以及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导致众筹模式逐渐冷却。除此之外,急功近利希望尽快获得关注的心态,让众筹刷单变成了行业“公开的秘密”。
目前,有不少公司专门从事为众筹项目提供服务。淘宝上输入“众筹、流量”关键词,发现相关店铺不在少数。业务内容包含UV、关注点赞、支持人数、支持金额、话题评论等。“京东众筹65元就可以获得1000关注 点赞 送20话题评论,淘宝众筹130元,获得1000喜欢,240元2000喜欢,580元5000喜欢,量大从优。”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和美国众筹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内众筹平台有很多水分,80%甚至90%都是刷出来的。
整体环境和行业自身两个层面的原因导致了行业在此时进入历史低潮期。
未来的竞争是生态的竞争
经过大浪淘沙的阶段,真正有运营才能的企业将存活下来,有利于行业的洗牌,留下真正优质的企业。尽管众多互联网巨头已经加入,但是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众筹成为与这一新趋势高度契合的新金融解决方案,吸引着更多的企业将目光瞄向了这一行业。
众筹作为服务小微的普惠金融类型,其社会价值是不言自明的,要获得资本的青睐,重点在于生态能力和商业价值。被众筹业内普遍认可的是,眼下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产品众筹不会停留在前期的营销层面,而是要扮演一个线上孵化器的角色,并为创业团队提供从渠道、产业链、资本,到云计算、用户数据分析等配套设施。这考验的是电商平台背后的生态能力。
当然,越来越多平台意识到了这类问题,京东众筹、苏宁众筹等大平台力图将权益性众筹纳入众创生态环节之中,京东众筹就已经推进到3.0阶段,将众筹变成了一个线上孵化平台,扩大到商业模式的落地。
其实,众筹遇“冷”也可以是一件好事情。一个行业,如果发展过快,很容易会忘记它对市场的真正意义。目前众筹“冷而不僵”,也许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平台正在积蓄能量。相信,众筹行业依旧是春潮涌动。
新年刚过去不久,众筹行业开局不利。最近,2016年度数据相继发布,相较于前两年迅猛发展的行业势头,2016年的数据显得相对清冷,2017年众筹的春天迎来一股冷风。
火热的众筹开始降温
中关村众筹联盟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平台下线或众筹业务下架的平台数量共计89家,占正常运营众筹平台数量的五分之一。
零壹财经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众筹年度报告》,2016年,众筹行业筹资规模达到220亿元,国内已上线608家众筹平台,其中问题平台和已转型平臺至少达到271家,占比达44.6%。正常运营平台仅剩下337家,这些平台中有119家汽车众筹平台,涉及股权众筹和产品众筹(含混合型)的平台分别有156家和75家。房产众筹由于政策限制等原因仅剩5家,公益众筹平台则有9家。
根据盈灿咨询数据,2016年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总计427家,共有16家众筹平台转型,转型方向主要为众创空间、孵化器和互联网服务商等。“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平台转型,主要是因为平台规模小,资源上无法与巨头平台竞争,且又未及时调整细分方向,导致经营难以为继。”盈灿咨询报告认为。
不仅如此,众筹行业规模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增长。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2016年中国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新增项目数量共计3268个,同比减少4264个,降幅达56.6%;2016年新增项目成功融资额共计52.98亿元,同比增加1.08亿元,涨幅仅为2.1%。
众筹家人创咨询每月分别抓取活跃的10家股权型众筹平台和10家权益型众筹平台成功项目的投资者人次数据,发现2016年5月至2017年1月统计时间段内,众筹行业的投资者数量完全没有爆发的迹象,甚至出现了一段时间内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权益型众筹投资者人次下滑显著。股权众筹投资者人数每月变化波动较大,但是基数小,比权益性众筹的投资者数量少三个数量级,仍然谈不上爆发。整体综合来看,众筹投资者数量半年内骤减七成!
种种数据表明,前两年火热的众筹现象从去年开始有“降温”迹象。
从环境和自身找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众筹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这样历史性的拐点?
在91金融CEO许泽玮看来,独立众筹平台生存都会比较困难,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现状。“因为需要去众筹的项目,很多都是刚刚开始的项目。从逻辑来讲,你只能收这个服务费,因为参与众筹的人把钱给了那个项目。在这过程中,你没法向众筹者收钱,你只能向那个项目方收钱,而那些项目很多是不一定能成。”
众筹家创始人杨勇认为政策的约束是众筹遇冷的一个重要因素。2015年下半年开始,证监会开始了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的机构专项检查:未经国务院证券管理机构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展股权众筹融资活动。随后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拉开序幕,直到《股权众筹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文件公开,专项整治仍在进行,时间表尚未公布。但经过一年的政策过山车,在创新与监管之间,行业消亡不少进取的锐气,创新也初露枯竭的疲态。
易观高级分析师李子川则表示,众筹遇冷虽然有政策约束的原因,但更多还是同质化、过度包装、投后服务缺失等问题所致。“众筹的核心不是资金、流量、人员等因素,而是产品或服务的创新,真正的创新体现在产品差异性、服务不可替代性等方面,这是获取用户乃至形成粉丝群体的基础。对于部分平台而言缺少成长性与竞争力,依赖资本推动仅是短期的繁荣。”
另外,进入2016年,受资本寒冬的冲击,对于前景不明的众筹行业资本普遍持观望态度。众筹家人创咨询负责人袁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众筹行业目前还根本没有探索出成熟的盈利模式,坚持不下去只能关停或者转型。59家平台获得融资,也还意味着更多平台只能靠自身盈利来维持运营。在这种融资环境下,行业萎缩可想而知。”
在行业肃杀背后,一股暗流正在涌动。众筹资金与资源越来越向京东、淘宝、苏宁等综合平台汇聚,形成寡头格局。实际上,从众筹行业在国内发展的历程来看,自从电商巨头入局后,行业出现了以电商巨头为代表的寡头垄断现象。这些电商巨头们自带流量和背书,对中小平台打击不小。
像京东、阿里这种大的互联网企业有平台优势,流量优势,资金人力和产业链优势,所以他们看准了这一点,提取最优秀以及认可度较高的一些优秀项目和团队,放到平台上通过众筹的模式来运营,在放大平台优势的同时,更加提升了众筹双方的安全性,没有这些优势的众筹平台则将被淘汰出局,这样就会出现寡头竞争的局面。
李子川认为,随着众筹市场的不断发展,平台自身的能力将是影响众筹市场的关键因素,平台能力竞争将成为众筹市场“新常态”,部分垂直类中小众筹网站或倒闭、被并购,或转型向分包、众包、营销等细分领域摸索,还有些正在扮演为京东众筹、淘宝众筹输入项目的角色。从市场参与者角度分析,当前寡头竞争将进一步促进众筹市场优胜劣汰、走向规范化。
随着风险和潜在问题不断凸显,国家监管日趋严格,巨头的纷纷涌入以及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导致众筹模式逐渐冷却。除此之外,急功近利希望尽快获得关注的心态,让众筹刷单变成了行业“公开的秘密”。
目前,有不少公司专门从事为众筹项目提供服务。淘宝上输入“众筹、流量”关键词,发现相关店铺不在少数。业务内容包含UV、关注点赞、支持人数、支持金额、话题评论等。“京东众筹65元就可以获得1000关注 点赞 送20话题评论,淘宝众筹130元,获得1000喜欢,240元2000喜欢,580元5000喜欢,量大从优。”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和美国众筹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内众筹平台有很多水分,80%甚至90%都是刷出来的。
整体环境和行业自身两个层面的原因导致了行业在此时进入历史低潮期。
未来的竞争是生态的竞争
经过大浪淘沙的阶段,真正有运营才能的企业将存活下来,有利于行业的洗牌,留下真正优质的企业。尽管众多互联网巨头已经加入,但是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众筹成为与这一新趋势高度契合的新金融解决方案,吸引着更多的企业将目光瞄向了这一行业。
众筹作为服务小微的普惠金融类型,其社会价值是不言自明的,要获得资本的青睐,重点在于生态能力和商业价值。被众筹业内普遍认可的是,眼下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产品众筹不会停留在前期的营销层面,而是要扮演一个线上孵化器的角色,并为创业团队提供从渠道、产业链、资本,到云计算、用户数据分析等配套设施。这考验的是电商平台背后的生态能力。
当然,越来越多平台意识到了这类问题,京东众筹、苏宁众筹等大平台力图将权益性众筹纳入众创生态环节之中,京东众筹就已经推进到3.0阶段,将众筹变成了一个线上孵化平台,扩大到商业模式的落地。
其实,众筹遇“冷”也可以是一件好事情。一个行业,如果发展过快,很容易会忘记它对市场的真正意义。目前众筹“冷而不僵”,也许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平台正在积蓄能量。相信,众筹行业依旧是春潮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