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作为再现历史事物发生过程的一门特定的学科,其每章每节相对来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历史故事。动人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基于此,我在尊重教材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把教材内容加以适当的艺术润泽,使之形成许多有情趣、动人、感人的历史小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将这些历史故事形式穿插其中,使学生在娱乐中轻松学习历史,能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強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等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层面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地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在历史教学中利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初中历史科的具体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讲解历史故事的方法多种多样。
首先可以结合正文,讲解与正文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退避三舍”、“完璧归赵”、“朝秦暮楚”等等,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成语典故,产生学习兴趣,又深化了知识内容。其次是对于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阅读或讲解。
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能把历史课变成纯粹的历史故事课。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对历史故事的兴趣转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来,不能本末倒置。
二、精心设计细节,加强情感教育
历史学科充满血肉情感和人生智慧,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责任重大。历史教科书中有着大量具体生动的情感教育方面的故事,只要教师加以分析、研究和提炼,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情感,接受教育。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条成功的渠道,既能丰富知识内容,又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许多历史事件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鸦片战争、中日黄海大战、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都能自然而强烈地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若再加上教师细节的描绘,就更能事半功倍。例如讲述在鸦片战争中,广州虎门的守将关天培,在琦善拒发援兵时,仍孤军奋战。受伤数十处,血流如注,仍继续战斗,忽从背后飞来一炮弹,穿透他胸膛才倒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战役里,邓世昌船沉之后拒绝士兵送来的救生圈,同时拔开用嘴衔着他辫子的爱犬,放弃那苟且偷生的希望,宁可自杀殉国的壮举。缅怀这些民族英雄,感受他们誓死抗击外来侵略,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通过故事表现出来的波澜壮阔的场面,伟大英雄的光辉形象,爱国的情绪马上感染到了每个学生,使他们产生共鸣,并且深化到自己的感情中去,占为已有。形象地故事讲述,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化感情为力量,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也有许多历史事实本身比较抽象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精心寻找“启情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心理发展水平,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的点拨等,把无穷的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使每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如在学习清朝前期历史时,正值电视台播放电视剧《鹿鼎记》,初中同学对剧中人物如数家珍。在讲课前,我问了学生三个问题:①看过这部电视剧吗?②剧中那个年轻的皇帝是谁?③你是怎样评价这个皇帝的?学生一听高度兴奋:原来老师也看武侠剧!他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我提醒大家注意区分艺术作品与历史的不同,告诉他们要想进一步了解康熙皇帝,就来学习新课。这样既使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实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活跃了思维,又使学生意识到艺术作品与历史的区别,增长了知识。
三、通过故事质疑,培养探究能力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历史事件的经过和人物的活动进行故事性描述,把历史事件的“画面”和历史人物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通过故事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并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这时候的学生才真正具备了学习的主动性、个性、创造性。“对历史的亲历,实现体验;对历史的追溯,实现整合;对历史的再现,实现互通;对历史的评判,实现反省。”《改革推动社会进步》一课中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讨论商鞅变法到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引用了商鞅被五马分尸的故事让学生讨论:商鞅死得这么惨,到底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个故事大大提高了学生辩论、竞争的意识。正是这一个故事使学生更注意课外收集资料充实自己。学生学习历史,不再拘泥于某个知识点,而是以另一种丰富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对历史事件作出正确的叙述和评价,不能主观片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发挥创见,大胆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在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了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什么等问题的思考之后,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有什么?有没有其他的看法?
历史课堂上灵活地运用历史故事,引导学生透过历史故事的表象认识内在本质和联系,并进行理解和把握的思维活动,体验和内化历史蕴涵的精神和价值,用以教育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扎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之中,吸收丰富的历史营养,促使自己能够做到“论从史出”。这样,把“死”的历史知识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的能力,在学生感受到“读史可以明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历史是一门生动的学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懒于问答,这样的“休眠课”一朝不除,历史课堂将永无翻身之日。如果历史教师每节历史课里面都能巧妙地设置一些历史故事,形式多样活泼,轻重有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融为一体。久而久之,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就能使历史课演化成兴趣课、探究课,从而收获历史课美好的明天。
一、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层面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地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在历史教学中利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初中历史科的具体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讲解历史故事的方法多种多样。
首先可以结合正文,讲解与正文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退避三舍”、“完璧归赵”、“朝秦暮楚”等等,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成语典故,产生学习兴趣,又深化了知识内容。其次是对于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阅读或讲解。
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能把历史课变成纯粹的历史故事课。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对历史故事的兴趣转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来,不能本末倒置。
二、精心设计细节,加强情感教育
历史学科充满血肉情感和人生智慧,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责任重大。历史教科书中有着大量具体生动的情感教育方面的故事,只要教师加以分析、研究和提炼,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情感,接受教育。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条成功的渠道,既能丰富知识内容,又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许多历史事件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鸦片战争、中日黄海大战、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都能自然而强烈地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若再加上教师细节的描绘,就更能事半功倍。例如讲述在鸦片战争中,广州虎门的守将关天培,在琦善拒发援兵时,仍孤军奋战。受伤数十处,血流如注,仍继续战斗,忽从背后飞来一炮弹,穿透他胸膛才倒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战役里,邓世昌船沉之后拒绝士兵送来的救生圈,同时拔开用嘴衔着他辫子的爱犬,放弃那苟且偷生的希望,宁可自杀殉国的壮举。缅怀这些民族英雄,感受他们誓死抗击外来侵略,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通过故事表现出来的波澜壮阔的场面,伟大英雄的光辉形象,爱国的情绪马上感染到了每个学生,使他们产生共鸣,并且深化到自己的感情中去,占为已有。形象地故事讲述,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化感情为力量,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也有许多历史事实本身比较抽象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精心寻找“启情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心理发展水平,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的点拨等,把无穷的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使每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如在学习清朝前期历史时,正值电视台播放电视剧《鹿鼎记》,初中同学对剧中人物如数家珍。在讲课前,我问了学生三个问题:①看过这部电视剧吗?②剧中那个年轻的皇帝是谁?③你是怎样评价这个皇帝的?学生一听高度兴奋:原来老师也看武侠剧!他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我提醒大家注意区分艺术作品与历史的不同,告诉他们要想进一步了解康熙皇帝,就来学习新课。这样既使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实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活跃了思维,又使学生意识到艺术作品与历史的区别,增长了知识。
三、通过故事质疑,培养探究能力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历史事件的经过和人物的活动进行故事性描述,把历史事件的“画面”和历史人物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通过故事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并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这时候的学生才真正具备了学习的主动性、个性、创造性。“对历史的亲历,实现体验;对历史的追溯,实现整合;对历史的再现,实现互通;对历史的评判,实现反省。”《改革推动社会进步》一课中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讨论商鞅变法到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引用了商鞅被五马分尸的故事让学生讨论:商鞅死得这么惨,到底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个故事大大提高了学生辩论、竞争的意识。正是这一个故事使学生更注意课外收集资料充实自己。学生学习历史,不再拘泥于某个知识点,而是以另一种丰富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对历史事件作出正确的叙述和评价,不能主观片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发挥创见,大胆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在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了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什么等问题的思考之后,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有什么?有没有其他的看法?
历史课堂上灵活地运用历史故事,引导学生透过历史故事的表象认识内在本质和联系,并进行理解和把握的思维活动,体验和内化历史蕴涵的精神和价值,用以教育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扎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之中,吸收丰富的历史营养,促使自己能够做到“论从史出”。这样,把“死”的历史知识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的能力,在学生感受到“读史可以明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历史是一门生动的学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懒于问答,这样的“休眠课”一朝不除,历史课堂将永无翻身之日。如果历史教师每节历史课里面都能巧妙地设置一些历史故事,形式多样活泼,轻重有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融为一体。久而久之,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就能使历史课演化成兴趣课、探究课,从而收获历史课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