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同时拥有着触目惊心的纷乱和不可思议的财富,动荡不安和纸醉金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老上海的复杂文化。也许上海的魅力就在这里:尽管正经历着时局动荡,这个世界级的城市还是伴随时代的脚步“肆无忌惮”地现代化和洋化起来。
十里洋场的娱乐事业在上世纪30年代获得了空前发展,伴着灯红酒绿的,是彻夜不辍的弦歌。被誉为“亚洲爵士乐之都”(Jazz Mecca of Asia)的上海,受当时走红的美国摇摆爵士曲风影响,在各大歌舞厅诞生了一批爵士调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歌曲,形成了中国爵士乐的滥觞。
“远东第一乐府”
追溯当年老上海的歌舞厅,最红火、最为社会名流所青睐的当属百乐门。
1933年,坐落在愚园路上的百乐门大饭店舞厅(英文为The Paramount,意为“至高、至大”)开门营业。这幢6层楼高的美式建筑在当时可谓出尽了风头,其建筑样式是当时国际流行的阿黛可(Art Deco)。时髦新潮。
号称“远东第一乐府”的百乐门即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豪华:建筑底层为厨房和店面,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最大的舞池约有500平米。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跳舞时会产生晃动的感觉,也是当时上海惟一装有“弹簧地板”的专业舞厅。大舞池周围有可以随意分割的小舞池,既可供人习舞,也可供人幽会,两层舞厅全部启用,可供千人同时跳舞,室内还装有冷暖空调,陈设豪华;三楼为旅馆,顶层装有~个巨大的圆筒形玻璃钢塔,当舞客准备离场时,可以由服务生在塔上打出客人的汽车牌号或其他代号,车夫可以从远处看到,然后将汽车开到舞厅门口。
百乐门的一大特色是“专职”舞女。一改舞女可以在各大舞厅随意伴舞的惯例,百乐门订立了新的制度,规定舞女须进行考核,持有百乐门颁发的陪舞证方能陪舞。由于严格的考核制度,百乐门涌现出不少当红舞女,阵容之强冠绝上海,舞女中甚至还出现了女博士。
除了专业的舞女阵容,百乐门还拥有许多出色的歌星。梁实秋晚年的妻子韩菁菁11岁那年,就在3000多名应考者中以《卖鞋歌》、《夜来香》、《海燕》三首歌脱颖而出,成为百乐门的“一代歌后”、“大众情人”。
第一支华人爵士乐队
除了一流设施及舞女歌星,百乐门最富盛名的当属在当时的上海首屈一指的爵士乐队。到后来,百乐门的音乐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爵士流派,影响了整个30-40年代的上海音乐。
在当时,上海高档舞厅和夜总会中的乐队都聘用菲律宾人,只有花不起钱的小舞厅才雇用华人乐手。百乐门老板郁格菲却于1947年排除世俗偏见,大胆起用了中国第一支华人乐队——吉米金(JIMMY RING)乐队。该乐队对爵士颇有造诣、训练有素,能与外国乐队一争高低。吉米金在百乐门的登台引起了极大轰动,从此改写了中国人只会听不会玩爵士的历史,并标志着上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爵士乐发源地。
上世纪40年代,百乐门充满海派风格的爵士乐渐渐在多部电影中出现,百乐门音乐也开始自成流派,推动上海甚至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不同于西方爵士乐,百乐门音乐吸收了中国民间音乐、戏曲等元素,充满了中西合壁的味道。在百乐门音乐中,《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蔷薇处处开》、《花好月圆》等经典乐曲,至今仍为大众熟悉,成为代表老上海风情的标志。
百乐门开张到现在已有70多年。时光流转,留下的不止是岁月的沧桑。整聋后的新百乐门如今再度营业,竟神奇般地延续了昔日的辉煌,不但平时生意火爆,一些主题性舞会还一票难求,有人称,“新百乐门拯救了上海的交谊舞业”。
黎锦晖的“汉化爵士乐”
老上海爵士乐的发展轨迹中,除了百乐门,还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开创了中国爵士乐时代的黎锦晖。
李敖曾说过,中国近世有“三大文妖”——刘海粟、张竞生和黎锦晖,他们都以超前行为而招来群起攻之,三人中,黎锦晖被正式“解冻”是最迟的。这个活跃在中国最早的唱片业中的音乐奇才,不但录制了中国第一批唱片,还将音乐引进电影,发掘出周璇、胡蝶等流行歌手。他的《何日君再来》更是让日后的邓丽君奠定了国语在台湾流行乐坛的主流地位。
然而,黎锦晖对中国音乐史的最大贡献,还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所开创的中国爵士乐时代。他不仅组织了第一支全部华人阵容的爵士乐队,还将西方摇摆爵士乐与中国民间小调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汉化爵士乐——“时代曲”。用他的话说,就是“将古今中外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歌曲以及南洋一带唱的西洋小曲、爱情歌,一古脑搬来作为我的素材”。这种风味糅杂的“时代”曲风,一流行就是四十年。
在为舞厅编写舞曲期间,黎锦晖曾经把自创的《特别快车》编写成爵士风格。由于与美国爵士乐泰斗艾灵顿公爵所创作的一首曲子类似,还引发出一段关于“抄袭”的纷争。后来经多方考证,人们发现《特别快车》所作年份更早,才还了黎锦晖的清白,并得出艾灵顿之曲可能是“东风西渐”产物的结论。
迫于时局,黎锦晖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就告别了流行歌坛。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不仅黎锦晖,整个上海乃至中国也告别了曾经辉煌的“时代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世界爵士乐的天堂,进入世界爵士乐名人堂的老上海爵士乐不但让今天的上海人骄傲,也成为了上海特定的文化符号: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爵士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与老上海有关的电影中,不断再现着这个城市当年的浮华与繁荣。
十里洋场的娱乐事业在上世纪30年代获得了空前发展,伴着灯红酒绿的,是彻夜不辍的弦歌。被誉为“亚洲爵士乐之都”(Jazz Mecca of Asia)的上海,受当时走红的美国摇摆爵士曲风影响,在各大歌舞厅诞生了一批爵士调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歌曲,形成了中国爵士乐的滥觞。
“远东第一乐府”
追溯当年老上海的歌舞厅,最红火、最为社会名流所青睐的当属百乐门。
1933年,坐落在愚园路上的百乐门大饭店舞厅(英文为The Paramount,意为“至高、至大”)开门营业。这幢6层楼高的美式建筑在当时可谓出尽了风头,其建筑样式是当时国际流行的阿黛可(Art Deco)。时髦新潮。
号称“远东第一乐府”的百乐门即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豪华:建筑底层为厨房和店面,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最大的舞池约有500平米。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跳舞时会产生晃动的感觉,也是当时上海惟一装有“弹簧地板”的专业舞厅。大舞池周围有可以随意分割的小舞池,既可供人习舞,也可供人幽会,两层舞厅全部启用,可供千人同时跳舞,室内还装有冷暖空调,陈设豪华;三楼为旅馆,顶层装有~个巨大的圆筒形玻璃钢塔,当舞客准备离场时,可以由服务生在塔上打出客人的汽车牌号或其他代号,车夫可以从远处看到,然后将汽车开到舞厅门口。
百乐门的一大特色是“专职”舞女。一改舞女可以在各大舞厅随意伴舞的惯例,百乐门订立了新的制度,规定舞女须进行考核,持有百乐门颁发的陪舞证方能陪舞。由于严格的考核制度,百乐门涌现出不少当红舞女,阵容之强冠绝上海,舞女中甚至还出现了女博士。
除了专业的舞女阵容,百乐门还拥有许多出色的歌星。梁实秋晚年的妻子韩菁菁11岁那年,就在3000多名应考者中以《卖鞋歌》、《夜来香》、《海燕》三首歌脱颖而出,成为百乐门的“一代歌后”、“大众情人”。
第一支华人爵士乐队
除了一流设施及舞女歌星,百乐门最富盛名的当属在当时的上海首屈一指的爵士乐队。到后来,百乐门的音乐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爵士流派,影响了整个30-40年代的上海音乐。
在当时,上海高档舞厅和夜总会中的乐队都聘用菲律宾人,只有花不起钱的小舞厅才雇用华人乐手。百乐门老板郁格菲却于1947年排除世俗偏见,大胆起用了中国第一支华人乐队——吉米金(JIMMY RING)乐队。该乐队对爵士颇有造诣、训练有素,能与外国乐队一争高低。吉米金在百乐门的登台引起了极大轰动,从此改写了中国人只会听不会玩爵士的历史,并标志着上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爵士乐发源地。
上世纪40年代,百乐门充满海派风格的爵士乐渐渐在多部电影中出现,百乐门音乐也开始自成流派,推动上海甚至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不同于西方爵士乐,百乐门音乐吸收了中国民间音乐、戏曲等元素,充满了中西合壁的味道。在百乐门音乐中,《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蔷薇处处开》、《花好月圆》等经典乐曲,至今仍为大众熟悉,成为代表老上海风情的标志。
百乐门开张到现在已有70多年。时光流转,留下的不止是岁月的沧桑。整聋后的新百乐门如今再度营业,竟神奇般地延续了昔日的辉煌,不但平时生意火爆,一些主题性舞会还一票难求,有人称,“新百乐门拯救了上海的交谊舞业”。
黎锦晖的“汉化爵士乐”
老上海爵士乐的发展轨迹中,除了百乐门,还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开创了中国爵士乐时代的黎锦晖。
李敖曾说过,中国近世有“三大文妖”——刘海粟、张竞生和黎锦晖,他们都以超前行为而招来群起攻之,三人中,黎锦晖被正式“解冻”是最迟的。这个活跃在中国最早的唱片业中的音乐奇才,不但录制了中国第一批唱片,还将音乐引进电影,发掘出周璇、胡蝶等流行歌手。他的《何日君再来》更是让日后的邓丽君奠定了国语在台湾流行乐坛的主流地位。
然而,黎锦晖对中国音乐史的最大贡献,还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所开创的中国爵士乐时代。他不仅组织了第一支全部华人阵容的爵士乐队,还将西方摇摆爵士乐与中国民间小调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汉化爵士乐——“时代曲”。用他的话说,就是“将古今中外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歌曲以及南洋一带唱的西洋小曲、爱情歌,一古脑搬来作为我的素材”。这种风味糅杂的“时代”曲风,一流行就是四十年。
在为舞厅编写舞曲期间,黎锦晖曾经把自创的《特别快车》编写成爵士风格。由于与美国爵士乐泰斗艾灵顿公爵所创作的一首曲子类似,还引发出一段关于“抄袭”的纷争。后来经多方考证,人们发现《特别快车》所作年份更早,才还了黎锦晖的清白,并得出艾灵顿之曲可能是“东风西渐”产物的结论。
迫于时局,黎锦晖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就告别了流行歌坛。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不仅黎锦晖,整个上海乃至中国也告别了曾经辉煌的“时代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世界爵士乐的天堂,进入世界爵士乐名人堂的老上海爵士乐不但让今天的上海人骄傲,也成为了上海特定的文化符号: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爵士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与老上海有关的电影中,不断再现着这个城市当年的浮华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