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爵士:十里洋场的不辍弦歌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jun6422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同时拥有着触目惊心的纷乱和不可思议的财富,动荡不安和纸醉金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老上海的复杂文化。也许上海的魅力就在这里:尽管正经历着时局动荡,这个世界级的城市还是伴随时代的脚步“肆无忌惮”地现代化和洋化起来。
  十里洋场的娱乐事业在上世纪30年代获得了空前发展,伴着灯红酒绿的,是彻夜不辍的弦歌。被誉为“亚洲爵士乐之都”(Jazz Mecca of Asia)的上海,受当时走红的美国摇摆爵士曲风影响,在各大歌舞厅诞生了一批爵士调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歌曲,形成了中国爵士乐的滥觞。
  
  “远东第一乐府”
  
  追溯当年老上海的歌舞厅,最红火、最为社会名流所青睐的当属百乐门。
  1933年,坐落在愚园路上的百乐门大饭店舞厅(英文为The Paramount,意为“至高、至大”)开门营业。这幢6层楼高的美式建筑在当时可谓出尽了风头,其建筑样式是当时国际流行的阿黛可(Art Deco)。时髦新潮。
  号称“远东第一乐府”的百乐门即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豪华:建筑底层为厨房和店面,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最大的舞池约有500平米。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跳舞时会产生晃动的感觉,也是当时上海惟一装有“弹簧地板”的专业舞厅。大舞池周围有可以随意分割的小舞池,既可供人习舞,也可供人幽会,两层舞厅全部启用,可供千人同时跳舞,室内还装有冷暖空调,陈设豪华;三楼为旅馆,顶层装有~个巨大的圆筒形玻璃钢塔,当舞客准备离场时,可以由服务生在塔上打出客人的汽车牌号或其他代号,车夫可以从远处看到,然后将汽车开到舞厅门口。
  百乐门的一大特色是“专职”舞女。一改舞女可以在各大舞厅随意伴舞的惯例,百乐门订立了新的制度,规定舞女须进行考核,持有百乐门颁发的陪舞证方能陪舞。由于严格的考核制度,百乐门涌现出不少当红舞女,阵容之强冠绝上海,舞女中甚至还出现了女博士。
  除了专业的舞女阵容,百乐门还拥有许多出色的歌星。梁实秋晚年的妻子韩菁菁11岁那年,就在3000多名应考者中以《卖鞋歌》、《夜来香》、《海燕》三首歌脱颖而出,成为百乐门的“一代歌后”、“大众情人”。
  
  第一支华人爵士乐队
  
  除了一流设施及舞女歌星,百乐门最富盛名的当属在当时的上海首屈一指的爵士乐队。到后来,百乐门的音乐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爵士流派,影响了整个30-40年代的上海音乐。
  在当时,上海高档舞厅和夜总会中的乐队都聘用菲律宾人,只有花不起钱的小舞厅才雇用华人乐手。百乐门老板郁格菲却于1947年排除世俗偏见,大胆起用了中国第一支华人乐队——吉米金(JIMMY RING)乐队。该乐队对爵士颇有造诣、训练有素,能与外国乐队一争高低。吉米金在百乐门的登台引起了极大轰动,从此改写了中国人只会听不会玩爵士的历史,并标志着上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爵士乐发源地。
  上世纪40年代,百乐门充满海派风格的爵士乐渐渐在多部电影中出现,百乐门音乐也开始自成流派,推动上海甚至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不同于西方爵士乐,百乐门音乐吸收了中国民间音乐、戏曲等元素,充满了中西合壁的味道。在百乐门音乐中,《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蔷薇处处开》、《花好月圆》等经典乐曲,至今仍为大众熟悉,成为代表老上海风情的标志。
  百乐门开张到现在已有70多年。时光流转,留下的不止是岁月的沧桑。整聋后的新百乐门如今再度营业,竟神奇般地延续了昔日的辉煌,不但平时生意火爆,一些主题性舞会还一票难求,有人称,“新百乐门拯救了上海的交谊舞业”。
  
  黎锦晖的“汉化爵士乐”
  
  老上海爵士乐的发展轨迹中,除了百乐门,还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开创了中国爵士乐时代的黎锦晖。
  李敖曾说过,中国近世有“三大文妖”——刘海粟、张竞生和黎锦晖,他们都以超前行为而招来群起攻之,三人中,黎锦晖被正式“解冻”是最迟的。这个活跃在中国最早的唱片业中的音乐奇才,不但录制了中国第一批唱片,还将音乐引进电影,发掘出周璇、胡蝶等流行歌手。他的《何日君再来》更是让日后的邓丽君奠定了国语在台湾流行乐坛的主流地位。
  然而,黎锦晖对中国音乐史的最大贡献,还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所开创的中国爵士乐时代。他不仅组织了第一支全部华人阵容的爵士乐队,还将西方摇摆爵士乐与中国民间小调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汉化爵士乐——“时代曲”。用他的话说,就是“将古今中外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歌曲以及南洋一带唱的西洋小曲、爱情歌,一古脑搬来作为我的素材”。这种风味糅杂的“时代”曲风,一流行就是四十年。
  在为舞厅编写舞曲期间,黎锦晖曾经把自创的《特别快车》编写成爵士风格。由于与美国爵士乐泰斗艾灵顿公爵所创作的一首曲子类似,还引发出一段关于“抄袭”的纷争。后来经多方考证,人们发现《特别快车》所作年份更早,才还了黎锦晖的清白,并得出艾灵顿之曲可能是“东风西渐”产物的结论。
  迫于时局,黎锦晖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就告别了流行歌坛。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不仅黎锦晖,整个上海乃至中国也告别了曾经辉煌的“时代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世界爵士乐的天堂,进入世界爵士乐名人堂的老上海爵士乐不但让今天的上海人骄傲,也成为了上海特定的文化符号: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爵士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与老上海有关的电影中,不断再现着这个城市当年的浮华与繁荣。
其他文献
寿山、青田、昌化、巴林者,中国之四大名石也!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四大名石石体上有纹盘旋如龙行水,细品味,轮回腾挪间凝结着中华数千年历史堆积冲刷而成的华美,熠熠生辉,有着水一样动人的柔润光芒。  四大名石石性天生是山,无论在造型工艺上再怎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坚迷磊落的本质到底是山之精粹。  按照矿物学上分类,寿山、青田、昌化、巴林这四种因原产地而得名的石材,皆属于彩石。硬度都在3-4左
期刊
在西方现当代的经典音乐形式中,爵士乐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低得可怜。北京、上海一直以来演绎着中国爵士乐的双城记,但上海如今的爵士乐氛围与上世纪30年代十里洋场浓厚的爵士乐文化相比,显然退步了很多;京城的爵士乐自领军人物刘元在上世纪80年代单枪匹马开创出一片天地,若干年后,依旧只能停留在酒吧音乐的常态。  北京九门国际爵士音乐节迄今为止已举办了四届,每年音乐节期间都会聚集一批新老爵士乐迷。尽管群众基础在不
期刊
摘 要 就可可种质资源在起源、分布、传播、分类、鉴定及种质创新与利用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可属植物有22种,仅可可(Theobroma cacao)和大花可可(Theobroma grandiflorum)用于栽培。可可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其分类研究经历了传统形态学划分的Criollo、Forastero和Trinitario遗传类群到现代分子标记划分的Maran~on、Curaray、
期刊
十几年前的京城里,也许你曾撞见过一位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你当然不会留意,他正满世界寻摸一处演出剧场:也许你还曾接到过一通莫名其妙的电话,邀请你到中央戏剧学院的四楼礼堂观看一出莫名其妙的话剧《等待戈多》,这是年轻人和他的创作团队在票卖不出去的情况下采取的招数;甚至在大学校园里,说不定你还有幸聆听过一次激情澎湃、深得人心的演讲,但演讲者还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这个时候,你会重复一遍他的名字——孟京
期刊
位于四川大渡河大峡谷北岸,海拔3236米的大瓦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孤峰状平顶山,山顶面积2400多亩;由古生代火山喷发堆积而成的玄武岩、白云岩构成整个山体。尽管通往大瓦山的路途艰险,但沿途风光却十分迷人,从天而降的瀑布、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登上山顶,峨眉山、贡嘎山、瓦屋山尽收眼底,更有朝晖落霞、云海雾涛:南岸即为大渡河大峡谷——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  这是一篇来自一个七十年代生人关于大瓦山的半私
期刊
劫是万物生息的时间段;  劫是经历生死的过程;  劫是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劫是发生关系的瞬间。
期刊
青年时那个煊赫一时的政界新星刘德扬,如今以书画家这样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继续着人生同样的精彩。他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文追求与心境相接,在越来越浮躁的现代社会里孤独而固执地捍卫着一种正在逐渐消失的美。    错位的命运    把画面倒回四十多年前的成都,头上扣着“黑五类”帽子的“流浪痕”牵着年幼的六儿子。漫步在夕照中的小天竺。拥挤的街巷和错落的瓦房,用一种诡异的苍凉感拖慢了两人的脚步。在一排房屋前面,流
期刊
第一次与荔枝的“艳遇”还要追溯到15年前。冰水里泡着一堆或红或褐的圆球,全然没有想象中那种与“一骑红尘妃子笑”相称的高贵。至于味道,就像拼命加糖的汤圆,除了甜味惊人,无一可取之处。关于“水果之王”的遐想在一瞬间被击得粉碎。以至于,后来每每看到咏叹荔枝美味的词藻,都怀疑它们有广告之嫌。直到半个月前,第一次在荔枝林中品尝了新鲜果实,这种想法才有了改观——原来荔枝真的是香的!  转瞬之间,又开始同情北京
期刊
2008年,台湾爵士歌手王若琳凭借《Starf From Here》横空出世,到其第二张专辑《Joanna&王若琳》在内地各大城市热卖,似乎标志着爵士乐在华语主流乐坛已初露峥嵘。反观内地,刘元、孔宏伟等一批爵士乐领头人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开始年复一年、孜孜不倦地在京城的小圈子里默默输出着本土最好的爵士乐,并试图慢慢培养、引导国人的审美习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二十年之功,却抵不上这个小姑娘在
期刊
中国养生方面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开篇即有养生秘诀:黄帝问歧伯:“上古之人都能活到超过百岁而不衰老,现在的人刚过五十就衰弱无力,这是因为时代不同昵,还是人们不懂得养生呢?”。歧伯回答:“上古之人都懂得养生之道,他们效法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活到百年才离开人世。”中国活到年数最大的彭祖,据说有七百多岁,夫人有四十余人,子女有五六十之多,一生的养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