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之式,美与忧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美兰老师是因为母亲,母亲是戏迷,但说自己算不得上票友。她总是纠正我说,要真正懂了戏,唱得有几分出色的人,才能算得上票友。她只是痴迷,在花甲之年参加老年大学,报了两个关于京剧的班,一个唱腔,一个身段。刚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有几分不解,那么大年纪的人了,去学学唱腔就好,还要做出身段,岂不是强人所难?母亲看出我眼底尽管只有一丝一毫的轻蔑,义正词严地说:“只会唱,哪算得上是学京剧?”
  母亲是个好学的学生,不管风吹雨打,总是早早到了教室,跟着美兰老师学戏,正如她所说,不仅仅是唱腔,行头也是尽可能地做足配齐。我们一家人支持鼓励着,只是唯独脸谱,母亲是不好画的,她有还不算严重的帕金森症,左手情不自禁地抖动,这对于生活并无大碍,但是描画脸谱这样的精细活,是做不来了。
  学期末汇报演出的时候,母亲邀全家人去看,她出场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那是我从未见过的步入晚年的母亲的精神模样,画上脸谱的她,有一种神秘大气的美。我竟突然有一种冲动,想看看自己扮上的样子,于是在演出后哀求美兰老师,也为我画一次脸谱。美兰老师拒绝了,她说,不在戏里的人,是看不懂脸谱的。这话,说得我有几分惭愧。
  是啊,这本就不是种简单的美。
  美兰老师说自己也不是画脸谱的行家,只是唱戏唱了那么多年,了解了它的美,自然就有几分熟悉。她娓娓道来,通常现在所说的脸谱,都是指京剧的脸谱。其实早在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净角脸谱相传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乐舞节目中就出现了“假面歌舞”,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大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这是齐人表演兰陵王戴面具击敌乐舞的记载。只是,戴面具演戏并不利于演员面部的表演,戏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脸上勾画。当时,戏班以露天演出为主,离戏台较远的观众往往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勾上脸谱使观众在远处就能一目了然。为了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
  想必这种原始的脸谱简单粗糙,符号化价值大于审美意义。西方的脸谱源自于需要天性释放的狂欢需要,在舞会上人人戴着假面,尽管有了角色,但不会有生动的表情,可谓是真真的假面,把文明的禁忌统统抛开,为的只是释放之后更好的禁锢。而东方的脸谱则完全不同,脸谱本身是为了固定一种形式,让人在这种形式里更好地担任角色,比起西方假面后的“背叛”,东方的脸谱更强调“坚守”。
  脸谱并不容易画好,这种特殊的化妆艺术,要求做得人格外静心,当然,还必须懂戏,爱戏。印象中,最爱的电影《霸王别姬》里,程蝶衣为段小楼描画脸谱的桥段百媚千娇,他是不疯魔不成活的虞姬,何止是懂戏,他已经入戏了。只是,他的命运虽有几分不管不顾任性的霸气,在阴柔之美里还有几分缠绵悱恻的怨尤。当然,这只是脸谱文化小小的一部分展示,当真是小小的一部分。
  美兰老师说,一直扮“旦角”的她能够驾驭的谱式有限。京剧中的脸谱通常用于“净角”和“丑角”两类人物形象上,生、旦角很少用。脸谱的色彩也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的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看美兰老师画脸谱,是在前不久的一个下午。她在电话里主动邀约,说如果真的对脸谱感兴趣,那就不妨来看看。接到她的电话,我心里又是小小的惭愧。
  在她的教室里,有一面墙是大大的镜子。镜子里映出美兰老师在课桌前认真地调配着油彩,瓶瓶罐罐的斑斓间,是美兰老师熟练地拿起与放下,还有眼眸中流转着的笃定的美好。美兰老师告诉我,油彩是剧场化妆用的熔化油脂,我一边细细端详着那含有油质和颜料的稠状物,一边听美兰老师继续讲关于这颜料的故事。
  她说,一般做人体彩绘的油彩和京剧脸谱所用的油彩是通用油彩,这种油彩的延展性好,上色能力强,不易脱妆。而古时脸谱上妆的主要原料以植物为主。比如不同颜色的花朵,用花瓣、花蕊等部位,用石臼捣碎,晾干,制饼。高级一些的可能添加一些油脂、香料等等。在《天工开物》中就介绍过制作染料的工艺,叫“杀花法”[1]。制作脸谱油彩的原理跟制作染布原料的方法大同小异。提取色素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提取,用水煮出汁,滤去杂质,浓缩即可,一是要借助某些助剂或多次提取。


  正在被画脸谱的学生是美兰老师的母亲,八十岁高龄的妇人,满头白发,精神矍铄。她说看女儿唱了一辈子戏,现在她的老伴儿和女儿的老伴儿都走了,两个人相依为命,想到跟女儿学戏,彼此陪伴的时刻更能彼此欣赏。
  美兰老师笑而不语,只是认真地摆弄着零零碎碎的上妆用的工具。我羡慕她们之间这种说也平常的母女关系,有时候所谓的没做到,只是少了那份真诚的初衷吧。
  画脸谱的第一步,需净脸垫底。把脸洗干净后,用手指蘸稀薄水白揉匀整个脸部,目的是揉去脸上的油垢,便于勾画。这一步是画脸谱的基础,洗干净脸,本身有一种仪式化的意味,洗脸的过程,也是隐去自己,入戏的第一步。
  而后,便是定位和揉眼、鼻窝。只见美兰老师用细细的手指蘸稀薄白色抹出脑门、立柱纹和脸蛋的大致轮廓;再蘸稀薄的油黑定出眼、鼻窝的位置,并在眼窝内留出白眼珠。以上两步因均用手指完成,故称“指揉”。


  接下来便是精细的勾画,笔要粗细适当的,先蘸较浓的水白勾出胆形印堂纹、眉窝、白色眉间纹、眼窝下白纹、花鼻窝白底、鼻窝旁两道白法令纹,再点出黑眼窝中的白眼珠,最后把下巴勾白。之后,用黑油彩笔重勾黑眼窝,留出白眼珠,再画小黑嘴窝。然后换毛笔蘸墨在白眉中间靠眼窝处勾出双钩形花纹,再在白下巴上勾出两道钩形纹。之后,便是勾红油彩。印堂中心的红色胆形纹用红油彩笔勾,并留好匀称的白边,填好翻鼻孔形象;再在白法令纹上套勾两道红线,线要细而有力,然后顺手勾上眉子的红梢和红嘴唇。
  那层层叠叠的一道道手艺,最终形成了有些缥缈的美意。
  我是外行,说不出角色的名字,只是,看到美兰老师微笑着完成,她的母亲看到镜中的自己如描画脸谱时那般的淡定与从容,一股由衷的敬意升腾起来。美兰老师说,勾脸是画脸谱最重要的,相对于揉脸和抹脸而言。
  说完这些,她又悻悻地说,对于一个不懂得京剧的人而言,这些也没那么重要。我竟一时不知说些什么,所有的溢美之词都显得浮夸,在一个刚刚用双手创造美的人面前,那些肤浅的夸奖,真是可笑极了。
  我开玩笑说,又是唱又是画的,哪一样我都不会,也都不懂,白白在艺校待了这么多年。美兰老师没再多说,倒是她母亲说了句,有心,就会懂。
  或许,真的是少了那份心。


  在艺校待了十几年,每每看到那些十来岁学戏的小伙伴们舞刀弄棒,结伴而行,明明一副孩童的样子,却已然艰辛地行走在求学的路上,心底总是泛出一种欢喜和怜惜。也萌生过,自己有了孩子,绝对不会让他去吃这份苦的想法。或许多半的父母都如我吧,现在学戏的孩子越来越少,戏曲系的同事们总是感叹,招生成了问题,即便是来学戏的孩子,也未必是真的爱戏。更不用说,即便是辛苦地学了,成了,也不像往昔,有那么多人愿意懂,愿意听。
  爱戏的人虽不在少数,但真真比不过那些世间正流行着的新鲜玩意儿让人神迷。即便很多人喜欢唱上两句,也未必都愿意静下心来,细细琢磨,给自己漂漂亮亮地精美妆扮,更何况,描绘脸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如若不是它那被世人夸大了的独特的形式具备装饰效果,脸谱这种艺术,怕是真的会如它的美那样,有一日缥缈了。
其他文献
有些人这样评价东北菜:“雅致难及江浙、精细不如闽广、味浓逊色川湘”,然而亲身地东北一游之后,我这个江南水乡的姑娘却被憨厚朴实的东北菜深深地吸引了。东北菜在各地美食百花齐放的热闹场面里,的确是像足了另类。  用东北黑木耳炒一盘本地品种的矮棵大白菜,少油寡盐,菜味自足;在街头巷尾贩卖朝鲜桔梗、蜇皮的简陋小车上随便买二两咸菜;等酱大棒骨出锅了,牙手并用地撕扯松烂入味的肉,敲开骨头嘬骨髓,吱吱作声。  东
期刊
我是昨天下的飞机,刚到家的时候,妈妈却告诉我爷爷已经入土了。成年后走出家门,漂流四海,而今方觉事业有成,抽出时间回家探亲,却不想返家途中满心欢喜,如今只剩下悲凉酸楚。  也许眼泪已经在职场的拼斗中掩埋得颗粒未剩,未能送爷爷最后一程,却异常冷静。只是待下午时分,一个人坐在家中的老檀木椅上,念及爷爷生前点滴时,眼泪不受控地流下来。有时候会觉得人生正如诗里说的一般,乡愁就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爷爷
期刊
一直在想,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京昆之调,为什么?  对戏剧最初的记忆是家中墙上的一幅画,后来还曾撰文细数过画面上那个女人的美丽:一片被细雨敲打的芭蕉叶生动出一个迷人的黄昏里走来一个眉目凄楚的女人,迷离的眼睛不知看着远方的什么,雪白的衣袂在晚风中轻扬出湘水的韵致,古琴的流水声在裙裾间起伏着香色俱古的愿望。  这一切对走出画面的女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眼睛凝视着的远方。多少年了,也不曾有瞬间的轻转
期刊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出版了一部名为《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书中创作出一个名叫“蓝月”的狭长山谷,一个位于山谷高崖处的名叫“香格里拉”的汉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记的喇嘛寺,以及山谷尽头一座叫做“卡拉卡尔”的标准金字塔形状的雪山,书中这个隐秘的小世界后来便被人们统称为“香格里拉” 。  1937年好莱坞据此改编的电影更是
期刊
看京戏已是很遥远的记忆了。那时世事未通,人情更未勘破,只闻得锣鼓响,台上“咿呀呀”杀声震天,唱念做打却无从品评。倒是脸谱,给人以深切的印象,形如绘作,细处凝神,又极度贴合面部轮廓。  兴许就是那时萌生的印象:蓝脸的窦尔顿、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色彩辨忠奸,纹理知心性,或冷峻或狰狞或威严或嬉笑,唯独不见伤悲。  彼时苦思不得索解,而今恍然惊觉,真正悲伤的,或许是脸谱背后那张遮蔽的面庞
期刊
洗尽古今  红茶温润祛寒,最适寒冬饮用。在众多可以品茗的红茶之中,锡兰高地绝对算得上其中的上品。而关于它如沐花海般的馥郁香味,还有一段可以品味把玩,却又悠雅厚重的历史。  这段历史的开端,还要从红茶的品性说起。如果说绿茶是闲隐山林的居士,淡雅迷香,别有一番清风道骨的韵味;那红茶便是秦淮河畔灯火楼头的花魁,芬芳馥郁之下,招人爱怜,惹人迷醉。红茶的味道,在于如红尘烟花般浓烈的香味,那一抹幽香,没有绿茶
期刊
来北方之后,才开始怀念起杭州的美好。江南的风景、物事皆是浅浅淡淡的,身在其中时很难察觉,待到人已远去,那滋味便会在记忆里慢慢发酵,越来越醇厚。  生活在杭州,会不自觉地对节气时令敏感。春天是品茶的季节,邀上三五好友,去梅家坞泡一壶龙井,便可打发半日浮生。秋日坐看满觉陇的桂雨,有桂花糕相佐。即便是寒冬里,也不会闲着无事,可以趁着白雪皑皑之际去看断桥残雪,或是在腊八时节上灵隐寺乞一碗腊八粥。  夏日的
期刊
让我遇见你,在这季节,绝不是偶然  也许这个套路有些戏剧性,甚至感觉很造作矫情,像是电影里面的情节,然而生活就是这样,往往比戏剧电视更丰富得多。  那是多少年前一个夏日的晚上,我与好友外出散步,在一个饭店门口发现了它,小小的,瘦瘦的,低着头在地上嗅着那些可以入食的东西。我与好友都是爱狗之人,见到如此小巧可爱的狗狗,自然要蹲下去逗耍一番,饭店老板是个面容和善的中年男子,他说这只狗不是他们养的,在他们
期刊
“你什么都知道,你看人生,像看一本书般。”  “你说有什么意思,看得太过透彻再也没有悲喜。”  自六岁起,似乎便能穿透别人的内心。姨妈婚礼在即,婚戒却丢失,她说,被猫咪无意吞了下去;姨妈离婚,后再恋爱,她说,他是骗你的,他待你不是真心;有男孩追求,她说,他娶的不是你……  有人羡慕,有人忧。亲近的人这般说,你有全世界最晶莹的大眼睛,可惜,也看不清未来。而她也只不过是想做个普通的孩子,慢慢地长大罢了
期刊
重庆六味  在火车上我读一篇游记,它写:“马可·波罗奉忽必烈汗的名义游历了许多城市,但他最终在扬州城中谋了一个正式的职位。他知道,在中国,一个游历者是不能深入一个城市生活的,在唐朝,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游历者,但至死,他们都没能在长安找到一间属于自己的宅院。”  确实如此。在我或长或短逗留过的每个城市里,我都企图像一个真正的本地人一样,卷入它毛茸茸的触角里。我搭公车,钻巷子,坐在马路牙子上发呆,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