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 孔子思想 礼 中庸 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它也历来是人们研究中国文化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争论。文章也将浅要地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
1.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现实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锁链,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辨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乐”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而礼与乐相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
2.孔子思想的“中庸”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大家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要思想在于修养人性,在于人们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要自觉修养,从而达到像美好的天一样的理想境界。“中庸”思想的实质就是规范人们的活动行为,试图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复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的社会秩序。
中庸之道是孔子集前人尚中贵和的思想而形成的一个其重要的代表思想,他主张将中庸发展为认识和对待世界、探究和处理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各种事物的合乎实际或一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的哲学范畴。他把“和”看作一种最高的价值,为了保持“和”的境界必须保持中庸之道。“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凡事都应该采取持中的办法,而不能走极端,这是实现和的根本方法。孔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准则的典范。 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对仁、礼有深刻的影响,而且渗透到他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等各个层面。孔子就是以中庸思想为内核,构建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儒家学说体系。但是《中庸》中儒家极力主张等级社会,无论处于富贵,贫贱,夷狄还是患难的地位,就要严格按照这些地位的要求行事,这显然违背人性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所以,我们在看待“中庸”思想时它时一定要慎重,要辨证地去分析和把握它。
3.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在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思想中出现的最多的是“礼”。但是到了孔子这里,“仁”便有了新的意蕴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是在吸收以往“仁”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而完善成为“仁”学体系。孔子的“仁”主要体现为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统治理念两方面:“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希望其成为人们恪守的准则;“仁”对社会统治思想影响同样久远,孔子曾提出“为政以仁”的政治论点,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怀有仁爱之心,要“以德治国、以礼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够從“仁”出发,实现统治者对人民的一种“仁德”的统治,而并非以暴力手段去镇压和管制民众。他认为施行“仁政德治”的君王更能够争取民心,安定统治。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也是孔子留给后人的重大启示。
此外,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他鼓励人们去追求这种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达到的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一般人都应该追求达到的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的人。从孔子的“仁”的思想中体现出了他对社会民众的关注,对于人民的爱护。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思想的重视,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学说是整个孔子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它对于其他的如“礼”、“乐”等思想均处于统摄地位。
参考文献
[1] 林凯. 从论语看孔子的中庸思想,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3月.
[2] 王岳川. 孔子思想从“礼”中心到“仁”中心,中国文化网,2006年5月.
[3] 王杰. 孔子思想的价值核心说“仁”.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7月.
【关键词】 孔子思想 礼 中庸 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它也历来是人们研究中国文化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争论。文章也将浅要地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
1.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现实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锁链,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辨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乐”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而礼与乐相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
2.孔子思想的“中庸”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大家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要思想在于修养人性,在于人们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要自觉修养,从而达到像美好的天一样的理想境界。“中庸”思想的实质就是规范人们的活动行为,试图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复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的社会秩序。
中庸之道是孔子集前人尚中贵和的思想而形成的一个其重要的代表思想,他主张将中庸发展为认识和对待世界、探究和处理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各种事物的合乎实际或一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的哲学范畴。他把“和”看作一种最高的价值,为了保持“和”的境界必须保持中庸之道。“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凡事都应该采取持中的办法,而不能走极端,这是实现和的根本方法。孔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准则的典范。 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对仁、礼有深刻的影响,而且渗透到他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等各个层面。孔子就是以中庸思想为内核,构建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儒家学说体系。但是《中庸》中儒家极力主张等级社会,无论处于富贵,贫贱,夷狄还是患难的地位,就要严格按照这些地位的要求行事,这显然违背人性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所以,我们在看待“中庸”思想时它时一定要慎重,要辨证地去分析和把握它。
3.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在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思想中出现的最多的是“礼”。但是到了孔子这里,“仁”便有了新的意蕴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是在吸收以往“仁”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而完善成为“仁”学体系。孔子的“仁”主要体现为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统治理念两方面:“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希望其成为人们恪守的准则;“仁”对社会统治思想影响同样久远,孔子曾提出“为政以仁”的政治论点,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怀有仁爱之心,要“以德治国、以礼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够從“仁”出发,实现统治者对人民的一种“仁德”的统治,而并非以暴力手段去镇压和管制民众。他认为施行“仁政德治”的君王更能够争取民心,安定统治。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也是孔子留给后人的重大启示。
此外,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他鼓励人们去追求这种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达到的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一般人都应该追求达到的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的人。从孔子的“仁”的思想中体现出了他对社会民众的关注,对于人民的爱护。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思想的重视,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学说是整个孔子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它对于其他的如“礼”、“乐”等思想均处于统摄地位。
参考文献
[1] 林凯. 从论语看孔子的中庸思想,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3月.
[2] 王岳川. 孔子思想从“礼”中心到“仁”中心,中国文化网,2006年5月.
[3] 王杰. 孔子思想的价值核心说“仁”.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