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的焦虑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美剧中,大都会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剧情:在通往郊区的林蔭大道上,一辆轿车缓缓地驶离喧嚣的城市,来到一片静谧的社区,在一栋全木质的别墅前缓缓地停下。
  明媚而灿烂的阳光洒满院落,两三个孩子在草坪上玩耍,一条苏格兰牧羊犬懒懒地躺在旁边。这个时候,大门缓缓地打开,优雅的女主人走出房门,与刚下车的西装革履的男子拥抱亲吻。
  这是大部分“美剧迷”记忆中熟悉的画面,也是大部分美国中产阶级的写照。
  在中国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不错的学历,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拥有自己的小家,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拥有自己的住房。
  他们在中国被称为“middle class”,也就是中产阶级。


  前几天,挖财网发布了中产阶级标准:可投资金融资产在15万~200万人民币之间;饮食支出占总体支出30%以下;年龄在45岁以下的成年人群。根据估计,目前这一群体规模达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可投资金融资产规模或接近70万亿。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的中产阶级却远没有美国的中产阶级那般悠闲惬意。网上曾经流传着一个段子:
  我是一个城市的白领,我被人称作中产阶级,我每天过着让别人羡慕的生活,但是我时刻在担心。
  我明天会不会被辞掉?
  今天身体很健康,明天会不会因为一场大病而致贫?
  今天的职位,明天还有多少上升空间?
  今天疲于奔命,明天老人谁来赡养?
  一次大规模裁员、一场可能存在的降薪、股票的波动、税率的调整,甚至是住房公积金的调整,都能让我从睡梦中惊醒。
  名不副实的中产梦
  在传统的经济学定位中,中产阶级是社会金字塔的中间部分,“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中产阶级有时间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且对自己的劳动、工作对象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
  在这段定义中,中产阶级的关键在于“有时间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衡量的话,中国的中产阶级不免就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了。
  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消费能力、生活质量、时间支配的能力,这些都在于中产阶级对于社会资源的占有与使用的程度,如果中产阶级对于社会资源占有得不够多的话,那么相对而言的高工资基本上也就是一种安慰剂而已。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有人都在做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社会资源不仅不会集中于中间阶层的手中,更会遵从两极分化的“二八定律”。
  所谓的中国中产阶级,只是一种夹杂在贫富之间的中间阶层,由于其上升的通道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所以在工作、生活中,他们就仿佛是洄游的大马哈鱼——如果不能每天奋力地向上游游去,那么留给他们的往往就是滑入底层的深渊了。
  这个特征在时间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如果说十年前,中国的中产阶层还是一个比较幸福的阶层的话,他们那个时候的特征是有钱有闲,关键在于有闲。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有钱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他们的收入往往远高于普通人,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中产阶级的生活正在发生改变,他们曾经的有闲正在进一步丧失。
  由于经济发展放缓,政府政策从严,大部分的中产阶级都在从有闲阶级向加班阶级转变。加班的次数越来越多,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而来自房贷、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生活消费的压力,让大部分的中产阶级不得不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挤占自己的休闲时间,成为真正的“夹心饼干”。
  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曾经问过中产阶级三个问题:
  房贷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你是否不敢结婚,或不打算生儿育女?
  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只要有其中之一的回答为“是”,那么你可能真的不能称自己为真正的中产阶级,只是“夹层阶级”而已。
  中产阶级焦虑的根源
  中国的中产阶级表面上生活风光,工资不低、储蓄不错,但是未来的潜在支出却很高:子女教育、医疗费用、养老金储备、子女结婚、个人职业培训,以及可能存在的大宗开支(如购车、房屋置换)等等。
  每一笔开支都不小,有人测算过,如果要在一般水平满足中产阶级未来的这些开支,那么一个生活压力不大的中产阶级家庭,在还完房贷、车贷等一系列贷款之后,必须要有550万~650万的现金存款,而这个标准对于当今中国的中产阶级而言恐怕并不轻松。
  但是,这些都是表象,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我们而言,所谓的公共社会福利制度尚未健全,在中国除了最基础的低保以外,大部分的日常支出都需要家庭自己来承担。
  因此,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往往会因为一场大病,或者其他什么意外就轻易返贫。
  每天拼命工作、努力加班的原因是不敢停下,因为表面赚的不少,实际存的有限;满怀生活的梦想,其实却是社会的脆弱群体。
  不敢去做风险类的投资,因为担心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教育经费或医疗费用储备。
  更不敢为了情怀而辞职,因为一旦收入不稳定,房贷、车贷都会陷入“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泥淖。
  于是乎,中国中产阶级仿佛走在平衡木上,每天为了家庭、为了工作尽心尽力,却没法减少自己的忧虑,因为大部分中产阶级都只能用“别无选择”这四个字来形容自己。
  对于中国而言,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群体是中国能否启动消费、稳定社会的关键。中国需要的不是现在这样的“夹心阶层”,而是在完善了社会保障之后,真正可以有钱有闲、享受生活、敢于消费的一群人,他们才是中国发展的脊梁与支柱。
  (一米阳光摘自微信公众号“江瀚视野观察”,勾 犇图)
其他文献
对于调味的态度,有两种不同的人:一是对每个菜(尤其是对西餐的每个菜)自己来一番加工;一是很少或根本不利用食桌上的调味品。从这一观点上来实践你的“动的相术”时,可以看出四种不同的性格来。  先说那爱给每一个菜加佐料的人吧。有些人为了表示自己有饮食修养,在适宜的菜里加些适宜的调味品,这女婿从吃的立场看是大可要得的;只是如果你的女儿不善烹饪时,也很易受他的气。佐料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加在合适的碟子里,而且
期刊
无意中看到两条和“钱”有关的新闻。  一条据称来自外媒的报道: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排名第二的有钱国,中产阶级数量已经过亿,每十个中国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产阶级。  另外一条是一起命案:某人在聊天群里抢了个3分钱的红包,没有按聊天群的规则及时派钱给别人,自顾自去睡觉,引起群友不满,找他理论,冲突从虚拟空间升级到现实中,他们见面后由争执演变成打斗,没按规矩及时派钱的人被刀刺伤后身亡。  两条新闻
期刊
一  巷子口的那棵国槐有600多岁了。树上钉着一块掉漆的蓝牌子,上面标着树龄。  国槐下的早点摊儿摆了多久,估计没几个人知道,谁有工夫去操这份心呢?只要每天早上出巷子,揉着耷拉的眼皮子,打着哈欠,坐在那热气弥漫的摊子填饱肚子就行。  每天凌晨四五点,卖早点的人就从巷子深处的黑暗里出发了。他们骑着三轮车,车上架着炉子,放着清水、白面、油、面皮和呱呱(甘肃天水的特色面食小吃),还有一堆碟啊、碗啊、筷子
期刊
在一张拍摄于1958年的旧照片上,我看到了两把普通的木椅,木椅上面坐的是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两位人物——蒋介石和胡适。蒋介石的神情气度保持了他一贯的严肃和威仪,符合一个领袖的身份,他正襟危坐,服饰严整,身姿端正。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胡适二郎腿高跷,神情轻松,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照片是真实的,但仅仅是瞬间的记录。胡适的二郎腿和领袖的正襟危坐让人产生了巨大的疑问,它让我一直思考:在威严如日中天、人人
期刊
有人喜欢买书,经常对人家说:“我那些书啊!”  一瓢冷水浇过来:“你那些不能算是书,只能算是货。”  “你這话是什么意思?”  “你从来没有读过那些书。”  书要读过才算数。偏偏有人买书有兴趣,看书没时间。书买回来往书架里一插,自以为随时可以看,结果最终没有看,以致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肚子里的书越来越少,岂不是成了“囤书居奇”,待价而沽的小贩?  卖花生米的买旧书当包装纸用,他一面拿秤称书,一面用
期刊
遗失手稿  假如你嫁给了一位作家,最重要的戒律可能是:你不能遗失丈夫的手稿!假如必须在文学史上选出一个作家的妻子在恐惧中汗如雨下的场面,那一定是海明威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查逊丢失手稿的那一天。那一天,她所乘坐的火车驶离巴黎后,她狂乱地在车厢中翻找,意识到她已经把放置丈夫所有手稿的皮包落在了站台上。她后来一定琢磨过,那件事是不是他们原本完美的婚姻的第一道裂痕,从此两人的关系再也无法弥合。    伯尼
期刊
在美剧《达·芬奇的恶魔》中,无所不能的达·芬奇被杜撰为机关枪的发明者,而机关枪也成为阻止野心家罗马教皇占领佛罗伦萨的利器。仿佛没有机关枪,美第奇家族就将亡族,达·芬奇就将被发配到罗马为奴,文艺复兴就将夭折,欧洲将重新沦落入肮脏的中世纪。  机关枪或许真的曾经改变过人类历史,但肯定不是在达·芬奇时代。1884年,美国发明家西拉姆·马克沁兴冲冲地带着世界上第一挺全自动机关枪来到了欧洲“路演”,他满以为
期刊
从前的生活  那种天长地久的氛围  当时的人是不知觉的  从前的家庭  不论贫富尊卑  都显得天长长,地久久  生命与速度应有个比例  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不自然  人类在灭绝地球上的诗意  失去了許多人  失去了许多物  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氛围   (六月的雨摘自豆瓣网)
期刊
那是1981年,我准备去长春学习日语。  去长春前,我在北京有时会去找外语学院的林老师补习英语。我的英语不怎么样,不过林老师对我读过不少翻译的文学作品似乎印象深刻,我又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夹生年龄,能够背诵一串串书名和情节概要,于是补习变成了聊天,到后来,林老师竟与我成了忘年交。他当时40多岁,虽是闽人,却南人北相,颀长清瘦,深目高鼻。许是教了多年外语的原因,他说话清晰柔和,用词讲究,颇具那一代知识
期刊
两位老人,消失已久,却从未离开。52年过去了,他和她,两个50年,加在一起,便是“百年孤独”。  孤独与陪伴  沿着蜿蜒崎岖的羊肠牧道驶进萨尔布拉克草原深处,一间用土块和牛粪砌成的屋子孤零零地立在空旷的草原上。土屋往西一公里处,一群羊散落在草地里悠闲地啃草,旁边有一个身着迷彩、头戴白帽的黑老头,骑在一垛野草上呆呆地盯着羊群,手里不时拨弄着挂在胸前的那部黑色收音机。  這位老人叫魏德友,一个扎根中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