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档案编研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是档案馆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档案信息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需求,这对档案编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地搞好档案编研工作,是提高档案服务效率的需要,也是档案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基层档案;编研
1.档案编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基层档案编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社会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距较远,主要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1)认识不到位。由于对档案编研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当前基层档案馆工作中,重视档案管理已成共识,忽视编纂研究已成必然。许多基层档案馆领导片面认为,搞好管理是硬指标硬任务,编研则是可有可无的弹性指标,编研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和应付状态,人力物力主要投入基础建设和业务指导工作中,即使搞编研也是为了达标升级、填补空白。还有的基层档案馆领导固执认为,当前连做好最基本的档案依法接收进馆都很困难,更何况需要相当技术水平和经费保障的编研工作,等有朝一日档案馆条件得到了改善,完成檔案进馆任务,馆藏丰富了再来开展编研工作。依靠上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加大对编研工作的投入,再来制作档案编研的精品。
(2)组织不健全。多数基层档案馆没有设立专门的编研机构,没有配备专职的编研人员,编研工作无从开展。编前无人指导,编后无人过问,效果无人考核。即使有了一点编研成果也无法付印,只能作为草本暂存馆内,势必挫伤编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编研工作成为档案馆的一项"副业"。
(3)基础不牢固。根据档案的来源,各种档案均由形成部门管理,各类档案在管理上自成体系,不能实行由国家综合档案馆集中统一保管和利用,没有从本质上保持档案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完整性,缺乏档案保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档案资源分散管理,致使档案资源难以共享,编研困难大,利用效率低。编研工作是利用馆藏档案进行编辑研究的一项工作,馆藏不丰富,档案结构单一,门类不全,不能为编者提供大量翔实、系统的资料,编研工作就很难进行。即使有的编研出一些材料,也是没有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利用的需要,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
(4)成效不明显。有些基层档案馆在编研工作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导致编研成果存在“三多”与“三少”现象。一是数量多,精品少。有的档案馆编研工作至今仍停留在文件汇编、大史记、组织沿革、会议简介等基础性材料的编写上,编出的成果缺乏实用价值,编研工作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二是常规性的编研材料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编研材料少。档案馆的编研工作往往滞后于事物发展需求,编出的材料平淡、呆板,缺乏亮点、新意。三是为历史服务的选题多,为现实服务的选题少。有些档案馆在编研选题上过分追求选题题目,忽视选题内容,编出的材料言之无物,谈不上利用价值。由于多数编研人员受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因循守旧,选题不新颖,方法仅限于摘摘抄抄、原文汇编,形成的材料只能是历史的、过去的,有"编"无"研","编"、"研"脱节,难以形成贴近现实、为当前中心工作和经济科研服务的成果,由此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5)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基层档案馆业务发展参差不齐,编研工作水平也不尽相同。凡是档案馆工作达到省级标准的,其编研工作皆具备一定规模。但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各基层档案馆之间编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影响档案编研工作开展的因素
造成基层档案编研工作被动、落后的原因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是造成档案编研工作被动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是上级领导实用主义思想作怪,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部门和经济部门,对档案工作关注不够,加上档案管理体制的原因(多数为二级机构),给整个档案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编研工作就更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是基层档案馆和市级、省级档案馆不同,它直接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群众,各种事情纷繁复杂,馆领导只顾去解决处理日常工作和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可有可无的编研工作,认为编不编无所谓,影响不了整体工作的开展,没有把编研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更没有把编研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的主要“瓶颈”。众所周知,基层档案馆是清水衙门,是没有权利的纯粹服务性部门。绝大多数基层档案馆是靠财政拨款吃饭,每年拨给的区区万元经费,除去办公费用,连公务车都难以养活,更谈不上搞编研工作了。档案编研工作需要相当的专业技术,要舍得花钱培训和引进编研人员,还要有经费保证编研制作过程中的支出,编研成果出来以后的宣传出版发行等。没有足够的经费开支,基层档案馆开展编研工作必然是捉襟见肘,无所作为。而且,由于档案馆经费紧张,致使一些本已搞出来的编研成果,只能印刷几本,仅供内部使用,没有推向社会,影响了档案编研成果的广泛利用,也就影响了档案编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3)编研人员素质不高,是造成档案编研工作落后的根本原因。由于基层档案馆比较清贫,许多档案馆没有专职编研人员,搞编研的人员多为临时拼凑,缺乏业务知识培训,专业素质普遍较低。档案编研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知识性很强的工作,缺乏编研工作的专业人才和知识,开展档案编研的条件显然不具备。由于受馆藏材料的局限和传统模式的约束,馆藏有啥就编啥,这样编研出的材料只能算是摘抄集和汇总表,根本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加上,编研人员思想保守,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导致编研工作进展缓慢,编研水平低下,社会效果不佳。
3.加强档案编研工作的对策
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正确认识档案编研工作重要性。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在资政、存史、教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档案馆公共服务功能开发是档案工作新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它们都离不开编研工作。档案馆要建设成为文化传播基地、社会教育基地、学术交流研究和文化休闲场所,档案编研工作必须先行。各级政府和基层档案馆领导要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档案编研工作的地位与作用,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重视和支持档案编研工作,为编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和开拓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的新道路,主动做好档案编研工作,为进一步发挥好公共档案馆的服务功能,更好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满足社会大众利用需求而努力。 (2)提高社会档案编研意识。首先争取各级领导对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岗位目标上,对编研工作要有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和决策,要多向地方政府领导请示汇报编研工作,使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认识此项工作,并能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其次要多出成果,通过宣传成果产生编研工作社会效应。
(3)建设高素质档案编研队伍。档案编研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编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档案编研人员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求。编研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具备一定的历史、档案和写作知识,有较深的理论修养功底,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主动性、敏锐性,具备一定的现代经济、科技信息以及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上素质的获得和提高,除了编研人员自身不断学习外,还要靠单位的培养和锻炼。要建设一支实力较强的相对稳定的编研队伍,除了引进,更重要的是培养。档案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对编研人员的教育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编研人员的素质,激发编研人员的学习自觉性,提高他们的编研工作水平。
(4)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编研工作要创新,作为编研工作主体的编研人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和工作技能创新两方面。观念创新要求编研人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编研工作在档案信息传播中所起的媒介作用。同时,编研人员要放开手脚,打破单一的“闭门造车”式的独立编研方式,走独立编研和联合编研相结合之路,可以与社会各行各业各有关部门广泛合作,针对社会需求,共同对档案信息和其它社会信息联合开发,多出有地方特色的编研成果服务社会。此外,编研人员要不断地吸收和借鉴相关行业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开拓编研工作的新思路。工作技能创新要求编研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在编研工作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大力创新。如对某些编研题材,可借鉴文学的写作方法,以增强编研成果的可读性。通过开展创新工作,使档案馆真正走向社会,提高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坚定档案编研工作新理念。档案工作者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同時树立“社会档案观”。档案编研工作除为党委政府、各级机关服务外,还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广大人民群众,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为目标。树立“民本思想”,捕捉社会热点问题,为人民群众编研出更多的好成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认真研究历史发展新时期的新规律、新特点,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对我们的新要求,树立大编研的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探索编研工作的新思路。
(6)实现档案编研成果数字化。信息社会要求档案事业信息化。档案编研的数字化,一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基础,作为档案馆提供档案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档案编研成果的数字化是档案信息的一部分;二是档案编研成果进入市场的需求,从“大出版”的概念来看,网络出版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信息“公之于众”,档案编研成果只有顺应“大出版”的趋势,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而数字化是实现网络手段的前提;三是信息时代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电子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文件不断生成,档案编研工作直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其成果实现数字化则顺理成章。因此,可借助计算机网络先进的存储、检索、传输技术,发布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计划,介绍编研选题方向,推销编研成果,寻求网上合作伙伴和用户。
(7)加强基础业务建设。没有丰富的馆藏,就很难出现高质量的编研成果。要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大力丰富馆藏,优化馆藏结构,加强地方特色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其他门类、其他载体档案的收集,加强对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等重要档案的收集征集工作,为编研工作准备充足的材料,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加强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尤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它是新时期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业务工作,档案数字化程度高,将使编研工作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整个编研过程可以在网上完成,成果也可以在网上出版,在零距离的网络空间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关键词】基层档案;编研
1.档案编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基层档案编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社会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距较远,主要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1)认识不到位。由于对档案编研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当前基层档案馆工作中,重视档案管理已成共识,忽视编纂研究已成必然。许多基层档案馆领导片面认为,搞好管理是硬指标硬任务,编研则是可有可无的弹性指标,编研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和应付状态,人力物力主要投入基础建设和业务指导工作中,即使搞编研也是为了达标升级、填补空白。还有的基层档案馆领导固执认为,当前连做好最基本的档案依法接收进馆都很困难,更何况需要相当技术水平和经费保障的编研工作,等有朝一日档案馆条件得到了改善,完成檔案进馆任务,馆藏丰富了再来开展编研工作。依靠上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加大对编研工作的投入,再来制作档案编研的精品。
(2)组织不健全。多数基层档案馆没有设立专门的编研机构,没有配备专职的编研人员,编研工作无从开展。编前无人指导,编后无人过问,效果无人考核。即使有了一点编研成果也无法付印,只能作为草本暂存馆内,势必挫伤编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编研工作成为档案馆的一项"副业"。
(3)基础不牢固。根据档案的来源,各种档案均由形成部门管理,各类档案在管理上自成体系,不能实行由国家综合档案馆集中统一保管和利用,没有从本质上保持档案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完整性,缺乏档案保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档案资源分散管理,致使档案资源难以共享,编研困难大,利用效率低。编研工作是利用馆藏档案进行编辑研究的一项工作,馆藏不丰富,档案结构单一,门类不全,不能为编者提供大量翔实、系统的资料,编研工作就很难进行。即使有的编研出一些材料,也是没有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利用的需要,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社会作用。
(4)成效不明显。有些基层档案馆在编研工作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导致编研成果存在“三多”与“三少”现象。一是数量多,精品少。有的档案馆编研工作至今仍停留在文件汇编、大史记、组织沿革、会议简介等基础性材料的编写上,编出的成果缺乏实用价值,编研工作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二是常规性的编研材料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编研材料少。档案馆的编研工作往往滞后于事物发展需求,编出的材料平淡、呆板,缺乏亮点、新意。三是为历史服务的选题多,为现实服务的选题少。有些档案馆在编研选题上过分追求选题题目,忽视选题内容,编出的材料言之无物,谈不上利用价值。由于多数编研人员受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因循守旧,选题不新颖,方法仅限于摘摘抄抄、原文汇编,形成的材料只能是历史的、过去的,有"编"无"研","编"、"研"脱节,难以形成贴近现实、为当前中心工作和经济科研服务的成果,由此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5)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基层档案馆业务发展参差不齐,编研工作水平也不尽相同。凡是档案馆工作达到省级标准的,其编研工作皆具备一定规模。但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各基层档案馆之间编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影响档案编研工作开展的因素
造成基层档案编研工作被动、落后的原因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是造成档案编研工作被动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是上级领导实用主义思想作怪,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部门和经济部门,对档案工作关注不够,加上档案管理体制的原因(多数为二级机构),给整个档案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编研工作就更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是基层档案馆和市级、省级档案馆不同,它直接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群众,各种事情纷繁复杂,馆领导只顾去解决处理日常工作和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可有可无的编研工作,认为编不编无所谓,影响不了整体工作的开展,没有把编研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更没有把编研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的主要“瓶颈”。众所周知,基层档案馆是清水衙门,是没有权利的纯粹服务性部门。绝大多数基层档案馆是靠财政拨款吃饭,每年拨给的区区万元经费,除去办公费用,连公务车都难以养活,更谈不上搞编研工作了。档案编研工作需要相当的专业技术,要舍得花钱培训和引进编研人员,还要有经费保证编研制作过程中的支出,编研成果出来以后的宣传出版发行等。没有足够的经费开支,基层档案馆开展编研工作必然是捉襟见肘,无所作为。而且,由于档案馆经费紧张,致使一些本已搞出来的编研成果,只能印刷几本,仅供内部使用,没有推向社会,影响了档案编研成果的广泛利用,也就影响了档案编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3)编研人员素质不高,是造成档案编研工作落后的根本原因。由于基层档案馆比较清贫,许多档案馆没有专职编研人员,搞编研的人员多为临时拼凑,缺乏业务知识培训,专业素质普遍较低。档案编研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知识性很强的工作,缺乏编研工作的专业人才和知识,开展档案编研的条件显然不具备。由于受馆藏材料的局限和传统模式的约束,馆藏有啥就编啥,这样编研出的材料只能算是摘抄集和汇总表,根本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加上,编研人员思想保守,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导致编研工作进展缓慢,编研水平低下,社会效果不佳。
3.加强档案编研工作的对策
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正确认识档案编研工作重要性。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在资政、存史、教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档案馆公共服务功能开发是档案工作新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它们都离不开编研工作。档案馆要建设成为文化传播基地、社会教育基地、学术交流研究和文化休闲场所,档案编研工作必须先行。各级政府和基层档案馆领导要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档案编研工作的地位与作用,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重视和支持档案编研工作,为编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和开拓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的新道路,主动做好档案编研工作,为进一步发挥好公共档案馆的服务功能,更好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满足社会大众利用需求而努力。 (2)提高社会档案编研意识。首先争取各级领导对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岗位目标上,对编研工作要有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和决策,要多向地方政府领导请示汇报编研工作,使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认识此项工作,并能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其次要多出成果,通过宣传成果产生编研工作社会效应。
(3)建设高素质档案编研队伍。档案编研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编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档案编研人员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求。编研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具备一定的历史、档案和写作知识,有较深的理论修养功底,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主动性、敏锐性,具备一定的现代经济、科技信息以及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上素质的获得和提高,除了编研人员自身不断学习外,还要靠单位的培养和锻炼。要建设一支实力较强的相对稳定的编研队伍,除了引进,更重要的是培养。档案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对编研人员的教育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编研人员的素质,激发编研人员的学习自觉性,提高他们的编研工作水平。
(4)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编研工作要创新,作为编研工作主体的编研人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和工作技能创新两方面。观念创新要求编研人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编研工作在档案信息传播中所起的媒介作用。同时,编研人员要放开手脚,打破单一的“闭门造车”式的独立编研方式,走独立编研和联合编研相结合之路,可以与社会各行各业各有关部门广泛合作,针对社会需求,共同对档案信息和其它社会信息联合开发,多出有地方特色的编研成果服务社会。此外,编研人员要不断地吸收和借鉴相关行业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开拓编研工作的新思路。工作技能创新要求编研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在编研工作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大力创新。如对某些编研题材,可借鉴文学的写作方法,以增强编研成果的可读性。通过开展创新工作,使档案馆真正走向社会,提高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坚定档案编研工作新理念。档案工作者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同時树立“社会档案观”。档案编研工作除为党委政府、各级机关服务外,还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广大人民群众,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为目标。树立“民本思想”,捕捉社会热点问题,为人民群众编研出更多的好成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认真研究历史发展新时期的新规律、新特点,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对我们的新要求,树立大编研的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探索编研工作的新思路。
(6)实现档案编研成果数字化。信息社会要求档案事业信息化。档案编研的数字化,一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基础,作为档案馆提供档案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档案编研成果的数字化是档案信息的一部分;二是档案编研成果进入市场的需求,从“大出版”的概念来看,网络出版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信息“公之于众”,档案编研成果只有顺应“大出版”的趋势,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而数字化是实现网络手段的前提;三是信息时代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电子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文件不断生成,档案编研工作直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其成果实现数字化则顺理成章。因此,可借助计算机网络先进的存储、检索、传输技术,发布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计划,介绍编研选题方向,推销编研成果,寻求网上合作伙伴和用户。
(7)加强基础业务建设。没有丰富的馆藏,就很难出现高质量的编研成果。要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大力丰富馆藏,优化馆藏结构,加强地方特色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其他门类、其他载体档案的收集,加强对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等重要档案的收集征集工作,为编研工作准备充足的材料,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加强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尤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它是新时期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业务工作,档案数字化程度高,将使编研工作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整个编研过程可以在网上完成,成果也可以在网上出版,在零距离的网络空间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