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迎来了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
一、活动单让预习导学成为享受成功的起点
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了调动学生预习的自觉性,磨好预习这把“刀”,课前,教师根据教材和学情编写详细的导学活动单,明确具体的自学要求。小到生字新词的理解掌握、多音字的读音、长句子的停顿,大到文章作者的背景资料、文章的段落层次以及思想内涵、课文的相关链接等,都会在活动单中有所体现。学生在预习的同时,为理解文章扫清障碍,又可以在活动单的提示下,对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行搜索了解。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把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及困惑在第一时间内记录下来。这样有着充分准备的课堂比茫无头绪的课堂、抓耳挠腮的课堂,效果提高了很多倍。一点不夸张地说,活动单让预习导学成为学生享受成功的起点。
二、活动单让课堂乐学焕发出年轻奔放的异彩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教师在讲台上步步引导,学生在下面“奋笔疾书”,这就是以往最常见到的课堂教学。引入活动单导学模式后,课堂上,学生人手一份活动单,并通过活动单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自学、交流,达到学习目标。
活动单导学,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学生课前预习时查阅的资料,可能比教师的还要多,而且在选择上会更贴近学生自己的需要,使学生更愿意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他小组有不懂的随时可以质疑,如果汇报的小组没法回答,教师再给予点拨或讲解,真正能做到“学生会的教师一定不讲,教师讲的一定是学生最想听的”。听讲的学生更是希望能评价讲课的学生,讲课的学生讲完后,学生们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复习和总结,从而保证了课堂的持久吸引力与高效率。
上课时间,不经意从教室门口走过,你会发现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解的很多都是“小老师”,他们信心十足,字正腔圆,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儿;而听者则是目不转睛,侧耳倾听,一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
看来,活动单教学让我们教师的“队伍”更年轻了,活跃在讲台上的很多时候都是“小老师们”。由于学生的讲解更适合他们自己的“口味”,讲的讲得认真,听的听得专心,因此课堂正焕发出年轻奔放的异彩。
三、活动单让有限课本涨溢醇厚绵远的神韵
总有人说,学生是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是一桶水。其实,教师不应该是一桶水,而应该是一组“超级链接”,引导学生把薄薄的书“读厚”。不仅要“读厚”,更要读透,成为自己的东西。
教学课本剧《负荆请罪》一文时,学生利用活动单进行了学习、讨论、表演,对廉颇、蔺相如二人的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廉颇能知错就改,真不简单!既然这样,他之前为什么总要和蔺相如对着干呢?”读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相关故事的学生就急不可待地举手回答。我又问:“你们的这些故事是从哪儿读到的?”这样一来,班上再次掀起了读《史记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热潮。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指导学生把书“读厚”。活动单导学模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做到把一本薄薄的课本读出了醇厚绵远的神韵。
活动单导学永远把学生推在前台,学生积极参与了整个课堂,因此,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大大增强了。现在,当一个小组展示的时候,其他小组成员学会了倾听,否则就可能遗漏掉某一个知识点;当教师指定每一组的某号学生回答时,同组成员群策群力帮助他,唯恐他展示时出错,就连布置的作业,同组成员也相互提醒。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地动了起来,难怪学生会由衷地说:“学习的地盘,我们做主!”
(责编夏天)
一、活动单让预习导学成为享受成功的起点
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了调动学生预习的自觉性,磨好预习这把“刀”,课前,教师根据教材和学情编写详细的导学活动单,明确具体的自学要求。小到生字新词的理解掌握、多音字的读音、长句子的停顿,大到文章作者的背景资料、文章的段落层次以及思想内涵、课文的相关链接等,都会在活动单中有所体现。学生在预习的同时,为理解文章扫清障碍,又可以在活动单的提示下,对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行搜索了解。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把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及困惑在第一时间内记录下来。这样有着充分准备的课堂比茫无头绪的课堂、抓耳挠腮的课堂,效果提高了很多倍。一点不夸张地说,活动单让预习导学成为学生享受成功的起点。
二、活动单让课堂乐学焕发出年轻奔放的异彩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教师在讲台上步步引导,学生在下面“奋笔疾书”,这就是以往最常见到的课堂教学。引入活动单导学模式后,课堂上,学生人手一份活动单,并通过活动单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自学、交流,达到学习目标。
活动单导学,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学生课前预习时查阅的资料,可能比教师的还要多,而且在选择上会更贴近学生自己的需要,使学生更愿意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他小组有不懂的随时可以质疑,如果汇报的小组没法回答,教师再给予点拨或讲解,真正能做到“学生会的教师一定不讲,教师讲的一定是学生最想听的”。听讲的学生更是希望能评价讲课的学生,讲课的学生讲完后,学生们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复习和总结,从而保证了课堂的持久吸引力与高效率。
上课时间,不经意从教室门口走过,你会发现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解的很多都是“小老师”,他们信心十足,字正腔圆,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儿;而听者则是目不转睛,侧耳倾听,一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
看来,活动单教学让我们教师的“队伍”更年轻了,活跃在讲台上的很多时候都是“小老师们”。由于学生的讲解更适合他们自己的“口味”,讲的讲得认真,听的听得专心,因此课堂正焕发出年轻奔放的异彩。
三、活动单让有限课本涨溢醇厚绵远的神韵
总有人说,学生是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是一桶水。其实,教师不应该是一桶水,而应该是一组“超级链接”,引导学生把薄薄的书“读厚”。不仅要“读厚”,更要读透,成为自己的东西。
教学课本剧《负荆请罪》一文时,学生利用活动单进行了学习、讨论、表演,对廉颇、蔺相如二人的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廉颇能知错就改,真不简单!既然这样,他之前为什么总要和蔺相如对着干呢?”读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相关故事的学生就急不可待地举手回答。我又问:“你们的这些故事是从哪儿读到的?”这样一来,班上再次掀起了读《史记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热潮。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指导学生把书“读厚”。活动单导学模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做到把一本薄薄的课本读出了醇厚绵远的神韵。
活动单导学永远把学生推在前台,学生积极参与了整个课堂,因此,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大大增强了。现在,当一个小组展示的时候,其他小组成员学会了倾听,否则就可能遗漏掉某一个知识点;当教师指定每一组的某号学生回答时,同组成员群策群力帮助他,唯恐他展示时出错,就连布置的作业,同组成员也相互提醒。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地动了起来,难怪学生会由衷地说:“学习的地盘,我们做主!”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