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潜在的能力,初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其核心内容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給学生,让学生做创造的主人。将“思维型”课堂引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创造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化理解。本文重在研究“创造教育”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进行研究。
【关键词】:创造教育 初中数学 思维培养
创造是新世纪的主旋律,创造的时代呼唤创造的教育。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
创造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尽快地开发每一个普通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使得普通的学生也能够进行创造活动,并不断提高创造活动的质量。依据创造学的原理: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2.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因而,从广义上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思维,增长创造才干,提高创造素质并开展创造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以称为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途径:
一、营造实现创造教育的良好氛围: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传统教育强调“服从意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独立意识”和创造志趣的发展。为了可以实现创造教育,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打破因循守旧、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避免“一言堂”的现象。不能用单一的思维将学生往一个模式里放。更加不要漠视学生“不是预设”的想法。教师要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只有自身勤于钻研,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够真正地营造出一个宽松而充满思维火花的课堂,也为实现创造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例如:在学生们学习“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时,教师讲解了如下题目:
已知:如图1,AB=AC,OB=OC,OD⊥AB,OE⊥AC,垂足分别为D,E.求证:OD=OE.
对于这道题,教师所预设的解题思路是通过连接OA(如图2),利用SSS证明△AOB≌△AOC,从而得到∠1=∠2,然后再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得出OD=OE.
然而在教师讲解该题时,有学生提出本题可以通过连接BC(如图3),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证明OA是BC的垂直平分线,然后再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证明∠1=∠2,再得出OD=OE.
第二种方法是很少的学生会想到的,因而在教师的预设中,只选择了第一种方法。但是当同样合理的方法出现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充分给予学生肯定,为他们更好地展示创造性思维铺路搭桥。
二、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培养创造性教学的根本保证
创造教育首先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过程就可能会充满曲折。如果学生在创造探索的过程中缺乏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就不可能提高学习能力,更加谈不上创造。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辩证地处理好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两者间的关系。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启发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加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与途径。
例如:,在学习了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后,在一节复习课上,老师出示了一道题目:
已知:如图4,AB平行CD,求∠A+∠F+∠C的值。
教师将这道题目呈现给学生,提问他们是否可以利用已学知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如图5/6/7)。
一题多解的练习,要求学生对同一现象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对同一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等。在方法展示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和比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逐渐提高的同时,创造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培养创造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创造教育要突出主体性教学,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主体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训练、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独立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也为创造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分类时,学生已经了解到三角形可以根据“边”和根据“角”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如图8/图9)。
那么在学习四边形的分类时,学生可以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来学习新的问题。他们可以试图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边的特殊化与角的特殊化两个维度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如图10)。
这样的教学,消除了学生的心理依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扩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思维创造力。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启迪创造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在一些问题的教学呈现时,调整教学模式。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不妨将他们从“吸收—存储—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新型教学模式。
例如:,在进行《分式》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就不妨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概念教学为学生自主教学。由于数式具有通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曾经学习过的分数部分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并利用类比的方法对分式进行学习。这样,在课堂上改变传统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请愿意进行展示的小组上前对分式的知识进行讲解,其他组进行补充与总结。
这样的做法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在“探索”——“转化”——“创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加强实现创造教育的实践活动:
数学的学习不仅应该有广泛的思维空间,更加应该有广泛的实践空间。为此,教师应注意多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心总结学习的方法与规律。数学的教学是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例如:,带领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测量天安门广场国旗杆的高度。利用“最短路径问题”来设计学校附近小花园的修路方案设计。或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与数学有关的知识竞赛。
这些数学实践活动,都是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意识的有益培养;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助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思维是全方位的教育,也是以影响人的思维为目的的深刻的教育。
创造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要求教育者打破自身思维的条条框框,优化观念、提高悟性,从根本上把握创造教育实质。更好地体现数学教育的“深”与“广”,为创造而教,助力学生形成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 周新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8(9):103-104.
[2] 张淑琴.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138-139
【关键词】:创造教育 初中数学 思维培养
创造是新世纪的主旋律,创造的时代呼唤创造的教育。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
创造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尽快地开发每一个普通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使得普通的学生也能够进行创造活动,并不断提高创造活动的质量。依据创造学的原理: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2.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因而,从广义上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思维,增长创造才干,提高创造素质并开展创造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以称为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途径:
一、营造实现创造教育的良好氛围: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传统教育强调“服从意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独立意识”和创造志趣的发展。为了可以实现创造教育,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打破因循守旧、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避免“一言堂”的现象。不能用单一的思维将学生往一个模式里放。更加不要漠视学生“不是预设”的想法。教师要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只有自身勤于钻研,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够真正地营造出一个宽松而充满思维火花的课堂,也为实现创造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例如:在学生们学习“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时,教师讲解了如下题目:
已知:如图1,AB=AC,OB=OC,OD⊥AB,OE⊥AC,垂足分别为D,E.求证:OD=OE.
对于这道题,教师所预设的解题思路是通过连接OA(如图2),利用SSS证明△AOB≌△AOC,从而得到∠1=∠2,然后再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得出OD=OE.
然而在教师讲解该题时,有学生提出本题可以通过连接BC(如图3),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证明OA是BC的垂直平分线,然后再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证明∠1=∠2,再得出OD=OE.
第二种方法是很少的学生会想到的,因而在教师的预设中,只选择了第一种方法。但是当同样合理的方法出现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充分给予学生肯定,为他们更好地展示创造性思维铺路搭桥。
二、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培养创造性教学的根本保证
创造教育首先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过程就可能会充满曲折。如果学生在创造探索的过程中缺乏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就不可能提高学习能力,更加谈不上创造。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辩证地处理好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两者间的关系。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启发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加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与途径。
例如:,在学习了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后,在一节复习课上,老师出示了一道题目:
已知:如图4,AB平行CD,求∠A+∠F+∠C的值。
教师将这道题目呈现给学生,提问他们是否可以利用已学知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如图5/6/7)。
一题多解的练习,要求学生对同一现象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对同一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等。在方法展示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和比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逐渐提高的同时,创造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培养创造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创造教育要突出主体性教学,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主体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训练、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独立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也为创造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分类时,学生已经了解到三角形可以根据“边”和根据“角”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如图8/图9)。
那么在学习四边形的分类时,学生可以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来学习新的问题。他们可以试图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边的特殊化与角的特殊化两个维度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如图10)。
这样的教学,消除了学生的心理依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扩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思维创造力。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启迪创造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在一些问题的教学呈现时,调整教学模式。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不妨将他们从“吸收—存储—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新型教学模式。
例如:,在进行《分式》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就不妨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概念教学为学生自主教学。由于数式具有通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曾经学习过的分数部分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并利用类比的方法对分式进行学习。这样,在课堂上改变传统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请愿意进行展示的小组上前对分式的知识进行讲解,其他组进行补充与总结。
这样的做法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在“探索”——“转化”——“创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加强实现创造教育的实践活动:
数学的学习不仅应该有广泛的思维空间,更加应该有广泛的实践空间。为此,教师应注意多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心总结学习的方法与规律。数学的教学是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例如:,带领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测量天安门广场国旗杆的高度。利用“最短路径问题”来设计学校附近小花园的修路方案设计。或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与数学有关的知识竞赛。
这些数学实践活动,都是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意识的有益培养;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助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思维是全方位的教育,也是以影响人的思维为目的的深刻的教育。
创造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要求教育者打破自身思维的条条框框,优化观念、提高悟性,从根本上把握创造教育实质。更好地体现数学教育的“深”与“广”,为创造而教,助力学生形成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 周新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8(9):103-104.
[2] 张淑琴.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