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sen_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中小学生呢!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出错是屡见不鲜、极为正常的事情。教育专家成尚荣说过:“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堂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倘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出现一丁点儿错,那是很不正常的;太完美了,只会让人觉得教师是在弄虚作假,是作秀。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而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能发现学生的错误,或者无视、忽视学生的错误,那么就会犯一个严重的错误——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这是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悖而行。在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这种现象仍屡屡存在,值得警醒!
  转变观念,正确对待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客观存在的,是学习活动中必然的产物,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现象。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呢?教师的态度又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后果呢?在现实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是看到以下几种情况:
  怕出错,课堂成了“几人堂” 有的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如果一路畅通无阻,学生不出现意外学习状况,师生对答如流、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那就是一堂精彩的课。这种情况在公开课、竞赛课中尤为突出。一些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出错,害怕教学中出现预料不及的差错,以免造成尴尬的局面,影响正常的教学程序,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降低课的质量,往往把几十人的课堂中,变成了“几人堂”,精彩的对答只是在老师和几个优秀生之间进行,而把更多需要关注的学生置之度外。“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理性的老师都清楚,这样的“精彩”课堂的背后,是“表演”,是“炒冷饭”。
  批出错,伤害学生自尊心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有的教师非但没有挖掘其可利用的资源、有价值的成分,反而采取简单甚至粗鲁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那就更不可原谅了。例如:听一位老师的课,某学生的回答错误,与老师期待的答案相差甚远,这位老师也就没理会他,把他晾在了一边,继续指名其他学生回答,以便尽快得到预设的答案。而该同学因为没有得到老师的许可,依然站着,一脸尴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笔者正好坐在该学生旁边,就示意他坐下。确实,有的老师对期待的回答,满心欢喜溢于言表,倍加赞许。而对不满意的回答,则态度冷漠,忽视学生的成果。同样坐下,前者用“请坐”,后者用“坐下”,甚至还能听到粗鲁的“笨蛋”“傻瓜”“你笨的像头猪”等之类的话语。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是最活跃的,学生的情感才得以舒展,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思维得以发挥。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思维的成果,是参与探究的一个标志。简单甚至粗鲁地对待,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锐减,而且会使学生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学实践表明:宽容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教师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
  运用机智,挖掘价值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错,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包容学生的错误。不仅仅局限于此,更为重要的是要运用教学机智,抓住这个教学契机,用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智慧,去发现和挖掘学生错误中有价值的因素,加以利用,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做呢?
  预见错误,培养内省之心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同样的教学内容,当下一次进行教学时,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前一班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师的教学反思,对教案会做出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其中,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进行预测,设计一些学生容易“上当”的练习。例如:教学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时(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学生虽然知道了“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但在实际计算800-200÷50时,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先算800-200,然后再计算600÷50;在计算50 50×3时也是如此。当一个算式中只有同一级运算时,比如计算60÷4×5,学生往往会先计算乘法,再计算除法,因为“先乘除”,“乘”字在前面,所以先做乘法,后做除法的;同样计算61-45 5时,学生往往会先做加法,后做减法。又如:学习了简便计算后,口算25×4÷25×4,学生计算的结果等于1;受乘法分配律的干扰,计算480÷(4 8)时,会写成480÷4 480÷8。再如:学习了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后,设计以下练习:“张大伯家有一块菜地,长50分米,宽40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一个长方形花圃长14米,宽10米。如果沿花圃四周修一条宽1米的小路。小路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教师预见学生的错误,通过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让学生“上当”,在正确与错误的相互论证当中,“吃一堑,长一智”,不断促进学生内省能力的培养。
  挖掘错误,建构自主意识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机智,捕捉住瞬间即逝的教学契机,挖掘学生错误回答中的有价值的东西,转化成教学的宝贵资源。学生的错误不是能够依靠老师的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而进行纠正的,而是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进行反复思辨、自我否定,从而使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例如:在用简便方法计算537-98时,笔者发现有以下几种做法:①537-100-2;②537-(100 2);③537-100 2;④537-(100-2)。笔者没有直接做出判断,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可以选择自己有把握的发表意见。   生1:我认为第②种是错的!因为按照第②种的做法,根据计算顺序,应先算小括号里的100 2=102,那么就变成537里面减去102,而原题537里面减去98,多减了4,与原题不符,所以肯定错了!
  生2:我也赞成!我计算了一下,从结果来看也不相等,说明有问题了。
  (前一位学生的发言思路清晰,表达通顺,富有道理;加上后一位学生的补充,从两个角度来论证,理由更充分,得到全班学生的赞同。)
  生3:我觉得第④种是正确的。因为根据刚才第②种的算法,同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100-2=98,就得到537-98,而原题也是537-98,大家都是537-98。我认为结果肯定相等,所以第④种是正确的。
  生4:我认为第③种是对的。因为按照运算顺序,先算537-100,而原题是537-98,537里面多减了2,所以要补给它,就是再加上2,符合原题。而且我也计算过了,结果相等。所以我认为是对的。
  生5:我认为第①种是错的。因为537里面先减去100,再减去2,相当于减去了102了,而原题是537里面只要减掉98,也多减了4,所以错了。
  看似简单的一题,迸发出那么多智慧的火花,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捕捉学生的错误,变不利因素为有效资源,在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客观评价,尊重学生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利用有价值的因素,展开讨论、辩论,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否定,从而进一步达到认知平衡,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尊重出错的学生,并努力让他的“错”闪光,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不仅不以“错”为耻,而且还以“错”为荣,是一种贡献,给课堂增添了活力、生机,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设置错误,提升认知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错误,加以合理利用,转化为教学资源。而且,有时还可故意设置错误,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一步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究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笔者事先布置学生回家用塑料吸管分别做成10厘米、5厘米和4厘米三根吸管,然后用线依次首尾相连,穿成一个三角形面,而且需要人人动手完成,可以和父母共同参与。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当中,三角形早就不是陌生的了。在他们的头脑中,三角形就是有三个角,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的。他们甚至觉得,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借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定式,笔者就预先布置了以上这个作业,完全就是设置了一个错误。第二天数学课上,当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再请学生拿出完成的作品,顿时像炸开了锅,有的学生“义愤填膺”,满脸上当后的不满;有的一脸窘态,拿出一个扇形形状的;有的拿出一个开口的三角形形状的;也有居然做成功的……这正是笔者预想的效果!请学生分类展示,集体讨论:
  ①扇形形状的。
  生1:所围成的这个面不是三角形,因为三条线段中,两条是直的,一条是弯的,不具备三角形三条线段都是直的这个特征。
  ②开口的形状的。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现在只有两个角,所以也不是三角形。
  生3:三角形三条线段是依次首尾相连的(围成),要封闭的。它有开口,所以不是三角形。
  ③围成的三角形面的。
  生4:老师给我们挡上了,所以我把10厘米的剪成了6厘米的这样就能做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数据)
  生5:我把5厘米的换成了8厘米的,也可以围成三角形面。(根据回答板书)
  生6:我把4厘米的换成了7厘米的,也能围成。
  师: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10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不能围成三角形,而6厘米、5厘米和4厘米能行?10厘米、8厘米和4厘米的也能行?10厘米、5厘米和7厘米的也能行呢?这里到底蕴藏着什么规律呢……
  下面的教学,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规律的探索,最后不仅得出三角形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而且还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得出三角形两短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明知是个错误,还故意如此设置,合理利用错误这个宝贵资源,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思维上的碰撞,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求,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观察、推测、分析、判断、总结等整个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使课堂变得更真更实,使教学更加灵动。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兆正.以学为核心,构建新型课堂关系——基于“颠倒课堂”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转型[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5(6).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将经成骨化诱导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脱细胞牛骨基质(ABEC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实验着重观察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的过程——细胞与ABECM复合和生长
本文从技术评价角度阐述了现阶段非生物型人工肝医用材料特性研究的重点,论述了对非生物型人工肝医用材料技术审评的关注要点,提出了生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几个现实性问题,以期共同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普遍适用的特征。有教育专家提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等教学原则。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求,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应遵循下面三条原则。  过程教学原则  “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仍然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
由于化疗、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与免疫抑制及器官移植相关的并发症,特别是肺部感染或非感染性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许多患者放化疗或
髋臼重建术适应于晚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严重的骨关节病患者.上述患者由于骨吸收的结果,使股骨头变形塌陷,髋臼废用性骨萎缩而变浅,最后致股骨头外移.此时,单纯行人工全髋置
今秋学期伊始,重庆市江北区7所中小学开始推行首席教师制试点。根据《江北区“首席教师”制试点工作方案》,首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一线教师中产生,采取学校推荐、自愿申报的方式进行,并给予相应的培养经费,以此进一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据了解,首席教师制是2000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率先倡导实行的,该校现已累计拥有近20名首席教师。《教育》记者通过调查得知:首席教师制在深圳、广州、惠州、南昌、杭州
287例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152例(52%)出现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其中,54%血液透析、75%腹膜透析、38%肾移植患者出现LVH.
<正>据2009年12月1日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报道,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院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了导致某种先天性无痛症的基因变异。在我们周围,有少数人
总结对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执教办学,更是离不开总结。作为深圳首批省一级幼儿园之一的广东省深圳实验幼儿园,从2012年至2015年,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
为了让每一朵流动的花朵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兆麟小学以绳为媒,走出了一条“以绳健体、以绳促德、以绳增智、以绳审美”的特色办学之路,促进了师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建构了阳光育人的校园文化。  在成功跻身大连市特色目录学校序列后,学校对校本课程历史做了全面的回顾、反思、分析,并将此作为学校课程计划的基础与起点之一,进一步明晰校本课程目标、完善课程结构,使校本课程计划的制定更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