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层次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利用这种学说来分析我国的古典小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西游记》就是一部用神魔故事来表现人类精神理解的著作,小说中的唐僧师徒四人以及妖魔鬼怪代表着三个层次中的不同方面,猪八戒代表“本我”,沙僧代表“自我”,唐僧则代表“超我”,孙悟空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而妖魔鬼怪综合了人类精神的多个层次,虽然侧重于“本我”,但不乏“自我”和“超我”的特征,“理想的超我”,“游走的行者”,“人性的妖魔”。本文试从魔性、人性、神性三个层面分析四种典型的人格,指出师徒四人是作者吴承恩精神世界、内心情感投射到现实存在的结果,其作品是作者“心灵游历”的外在体现。
关键词:《西游记》 人物结构 精神分析学说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其中,(一)本我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由爱欲和破坏两种本能构成,具有潜意识的特性。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行为规范,其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本我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二)“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不可避免地保留着本我中的某些内容。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三)“超我 ”又是从自我中分化来的一种力量,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无意识的,所遵循的是“理想主义至善原则”。
可见,人的精神活动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冲突的统一,而自我则是调节本我和超我关系的“中间人”。自我担任着重要的任务,是理性的表现,有时为了保护本我,会表现出假自我。超我则是自我的升华,并能够调节自我,具有创造性。三者协调一致的活动,会表现为健全的精神活动或健全的精神人格。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协调发展,建立坚强的自我,发展适当的本我和超我,在健全的精神活动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下,不断的提高发展完善自身。
中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与这种人格结构理论遥相呼应。小说里,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全过程,途中四人历经艰难险阻,但最终以顽强的斗智战胜了众多妖魔鬼怪,获得正果、取到真经。这里的“真经”实则指喻最高的真理,取经过程不过是精神发展变化的过程。小说中塑造的众多艺术典型,代表了人的各种精神层次。唐僧是“超我”的代表;猪八戒是“本我”的代表;沙僧是“自我”的代表;而孙悟空则是“游走的行者”,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矛盾统一体。书中各类的妖魔鬼怪也同样有着一般人的精神世界,不仅有“本我”的欲望,也有“自我”的压抑,甚至有些还向着“超我”升华。可以说《西游记》中的各色人物形象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理论的生动体现。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人格的发展究其实质而言就是自我的发展。因此,孙悟空的成长变化就形象地说明了人格发展的历程。按弗洛伊德的观点,自我的能量来自本我。孙悟空在得道之前,是一只“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的石猴,处于个体发展的自恋阶段,“性泼凶顽”,与妖怪无异。后经祖师传道,习得长生之道、防灾之术和地煞之变后,孙悟空更是自恋自爱至极,扯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暴横人间,欺天诳上”,干了一番销死籍、闹天宫的事业。这时的孙悟空体现的就是本能的“快乐原则”。自从被唐僧收为徒儿尤其是带上紧箍儿后,孙悟空不得不接受超我的制约,刻意进行自我保护,听命于修正了的快乐原则,协调于本能、超我和现实的要求之间,一路上披荆斩棘,杀魔斩妖,保护唐僧西去取经。当唐僧师徒历尽艰辛,功成行满,五圣成真后,孙悟空发展到了个体成熟阶段。最终,悟空因隐恶扬善、伏妖降魔有功,全终全始,被佛祖加升大职正果,斗战胜佛,成功地展现了悟空的成长历程。
用精神分析的观点看《西游记》,就能认识到作者在书中着力刻画的神仙,实质是人性,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冲突,个体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游记》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艺术先驱。在西方,不懂精神分析学说就难以理解文学和艺术,这也许就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价值所在。弗洛伊德也曾有这样的论述,他认为,那些具有创造性的作家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有价值的同盟军”。因为,艺术家是用意愿来改变现实的人。作家正像做游戏的儿童一样,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并倾注丰富的感情认真对待。他们能轻易地得到心灵最深处的真理。用精神分析的观点解读《西游记》,只是一种理解方式。也许我们既不能把《西游记》看作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图解,也不能把精神分析学说当作《西游记》的诠释,但谁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灵犀的通感。
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我们学会充分享受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保存和使用自己的潜能,使个体很好的融入整体。用超我的规范约束自我的追求,以实现自我的价值作为人生的目标。让梦想的光束照进现实的世界,用绚烂多彩的花瓣点缀我们青春最华美的蓝图!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刘军华.从孙悟空形象的人生历程看《西游记》的生命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谢群山、王远舟.在魔界、人界、神界走来走去的典型——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解读《西游记》形象[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阿茹汉.孙悟空:英雄情结韵表达——评《西游记》人物塑造艺术[J].语文学刊,2007年第9期.
关键词:《西游记》 人物结构 精神分析学说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其中,(一)本我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由爱欲和破坏两种本能构成,具有潜意识的特性。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行为规范,其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本我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二)“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不可避免地保留着本我中的某些内容。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三)“超我 ”又是从自我中分化来的一种力量,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无意识的,所遵循的是“理想主义至善原则”。
可见,人的精神活动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冲突的统一,而自我则是调节本我和超我关系的“中间人”。自我担任着重要的任务,是理性的表现,有时为了保护本我,会表现出假自我。超我则是自我的升华,并能够调节自我,具有创造性。三者协调一致的活动,会表现为健全的精神活动或健全的精神人格。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协调发展,建立坚强的自我,发展适当的本我和超我,在健全的精神活动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下,不断的提高发展完善自身。
中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与这种人格结构理论遥相呼应。小说里,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全过程,途中四人历经艰难险阻,但最终以顽强的斗智战胜了众多妖魔鬼怪,获得正果、取到真经。这里的“真经”实则指喻最高的真理,取经过程不过是精神发展变化的过程。小说中塑造的众多艺术典型,代表了人的各种精神层次。唐僧是“超我”的代表;猪八戒是“本我”的代表;沙僧是“自我”的代表;而孙悟空则是“游走的行者”,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矛盾统一体。书中各类的妖魔鬼怪也同样有着一般人的精神世界,不仅有“本我”的欲望,也有“自我”的压抑,甚至有些还向着“超我”升华。可以说《西游记》中的各色人物形象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理论的生动体现。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人格的发展究其实质而言就是自我的发展。因此,孙悟空的成长变化就形象地说明了人格发展的历程。按弗洛伊德的观点,自我的能量来自本我。孙悟空在得道之前,是一只“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的石猴,处于个体发展的自恋阶段,“性泼凶顽”,与妖怪无异。后经祖师传道,习得长生之道、防灾之术和地煞之变后,孙悟空更是自恋自爱至极,扯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暴横人间,欺天诳上”,干了一番销死籍、闹天宫的事业。这时的孙悟空体现的就是本能的“快乐原则”。自从被唐僧收为徒儿尤其是带上紧箍儿后,孙悟空不得不接受超我的制约,刻意进行自我保护,听命于修正了的快乐原则,协调于本能、超我和现实的要求之间,一路上披荆斩棘,杀魔斩妖,保护唐僧西去取经。当唐僧师徒历尽艰辛,功成行满,五圣成真后,孙悟空发展到了个体成熟阶段。最终,悟空因隐恶扬善、伏妖降魔有功,全终全始,被佛祖加升大职正果,斗战胜佛,成功地展现了悟空的成长历程。
用精神分析的观点看《西游记》,就能认识到作者在书中着力刻画的神仙,实质是人性,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冲突,个体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游记》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艺术先驱。在西方,不懂精神分析学说就难以理解文学和艺术,这也许就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价值所在。弗洛伊德也曾有这样的论述,他认为,那些具有创造性的作家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有价值的同盟军”。因为,艺术家是用意愿来改变现实的人。作家正像做游戏的儿童一样,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并倾注丰富的感情认真对待。他们能轻易地得到心灵最深处的真理。用精神分析的观点解读《西游记》,只是一种理解方式。也许我们既不能把《西游记》看作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图解,也不能把精神分析学说当作《西游记》的诠释,但谁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灵犀的通感。
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我们学会充分享受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保存和使用自己的潜能,使个体很好的融入整体。用超我的规范约束自我的追求,以实现自我的价值作为人生的目标。让梦想的光束照进现实的世界,用绚烂多彩的花瓣点缀我们青春最华美的蓝图!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刘军华.从孙悟空形象的人生历程看《西游记》的生命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谢群山、王远舟.在魔界、人界、神界走来走去的典型——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解读《西游记》形象[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阿茹汉.孙悟空:英雄情结韵表达——评《西游记》人物塑造艺术[J].语文学刊,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