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新生儿科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20例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对比两组的PaO2、SaO2、PaCO2、pH水平以及治疗前后所有患儿的氧体积分、二氧化碳分压,并观察护理效果。结果:(1)治疗后,本组患儿的氧体积分与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33.14±1.64)%与(39.64±8.51)mmH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患儿的PaO2、SaO2水平有明显上升,PaCO2水平明显降低,pH基本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相应护理后,18例患儿治愈出院,2例家长放弃治疗,死亡率为5%。结论: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功能,减少死亡率。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84-02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危急重症,其传统治疗方法以机械通气(CMV)为主,但是CMV的通气压力难以缓解肺血氧合状况,而且容易造成肺组织气压伤,不适合在新生儿中推广[1]。本文中将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相应的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我院新生儿科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20例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原发病分类:肺透10例、肺炎6例,围生期窒息3例,脑炎1例;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心率减缓、反应差,肺部细湿哕音增多为主。
1.2方法
1.2.1高频振荡通气
采用Stephnie呼吸机(德国),根据患儿的原发疾病与病情设置初设参数:平均气道压(MAP):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MAP为10-15 cmH2O;振荡压力幅度(△P)是提高患儿肺部通气的主要手段,治疗中将△P控制在35~45 cmH2O,以患儿胸廓有明显振动为标准;振荡频率(F)8-15 Hz(1Hz=60次/min),吸气时间(Ti)33%,治疗过程中吸气时间要保持不变[2]。
1.2.2护理方法
(1)严密观察:观察患儿的自主呼吸、心电,SpO2、血压、体温等。(2)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颈肩部垫高,头部后仰,及时吸痰;注意保持管道的通畅,防止导管脱落、扭曲。(3)密闭式吸痰:将吸痰管隔离阀打开后插入气道,开始按压抽吸,并同时向外抽出吸痰管,避免保护套膨胀;使用后用生理盐水清理吸痰管,冲洗的同时按压控制阀,避免盐水进行呼吸回路。(4)预防感染: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定期消毒或者更换呼吸管道,加强口腔护理。(5)呼吸机管理:每天检查呼吸机管路连接情况与性能,固定气管插管位置,及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设定报警值,定期对压力检测、振荡压力幅度、吸气时间、频率等呼吸机参数进行检查,保证通气效果[4]。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氧体积分与二氧化碳分压
治疗后,本组患儿的氧体积分与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33.14±1.64)%与(39.64±8.51)mmH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情况
治疗后,患儿的PaO2、SaO2水平有明显上升,PaCO2水平明显降低,pH基本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治疗效果
经相应护理后,18例患儿治愈出院,2例家长放弃治疗,其中1例因伴有颅内出血、肾功能损伤在放弃治疗后3 d死亡,死亡率为5%。
3讨论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死亡率非常高,高频振荡通气是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是利用小于或等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通过大于生理呼吸频率的振荡,使肺内形成正负双相压力变化的一种高频通气方法,具有平均气道压稳定、呼吸频率高、潮气量小等优势[5],同时能够促进呼吸道纤毛运动,促使血性分泌物的排出,有助于气道通畅。但是在护理中要注意监测呼吸机的参数设置与运行情况,加强呼吸道护理与气道湿化,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
本组研究中,患儿治疗后的氧体积分与二氧化碳分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死亡率为12.5%,说明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可以有效控制氧体积分与二氧化碳分压,改善患儿呼吸功能,治疗期间要给予密切监护,以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陈丹,黄西林,李小萍,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研究E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3):214.
[2]陈静,肖志辉,朱雪萍.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22例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2009,23(6):701.
[3]李强,孙正香,李贵南.高频振荡通气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21):2468-2470.
[4]姜惠勤.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肺出血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11(27):1050-1051.
[5]李燕,潘新年,杨广林,等.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氧合改善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2,9(30):854-855.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84-02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危急重症,其传统治疗方法以机械通气(CMV)为主,但是CMV的通气压力难以缓解肺血氧合状况,而且容易造成肺组织气压伤,不适合在新生儿中推广[1]。本文中将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相应的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我院新生儿科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20例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原发病分类:肺透10例、肺炎6例,围生期窒息3例,脑炎1例;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心率减缓、反应差,肺部细湿哕音增多为主。
1.2方法
1.2.1高频振荡通气
采用Stephnie呼吸机(德国),根据患儿的原发疾病与病情设置初设参数:平均气道压(MAP):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MAP为10-15 cmH2O;振荡压力幅度(△P)是提高患儿肺部通气的主要手段,治疗中将△P控制在35~45 cmH2O,以患儿胸廓有明显振动为标准;振荡频率(F)8-15 Hz(1Hz=60次/min),吸气时间(Ti)33%,治疗过程中吸气时间要保持不变[2]。
1.2.2护理方法
(1)严密观察:观察患儿的自主呼吸、心电,SpO2、血压、体温等。(2)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颈肩部垫高,头部后仰,及时吸痰;注意保持管道的通畅,防止导管脱落、扭曲。(3)密闭式吸痰:将吸痰管隔离阀打开后插入气道,开始按压抽吸,并同时向外抽出吸痰管,避免保护套膨胀;使用后用生理盐水清理吸痰管,冲洗的同时按压控制阀,避免盐水进行呼吸回路。(4)预防感染: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定期消毒或者更换呼吸管道,加强口腔护理。(5)呼吸机管理:每天检查呼吸机管路连接情况与性能,固定气管插管位置,及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设定报警值,定期对压力检测、振荡压力幅度、吸气时间、频率等呼吸机参数进行检查,保证通气效果[4]。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氧体积分与二氧化碳分压
治疗后,本组患儿的氧体积分与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33.14±1.64)%与(39.64±8.51)mmH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情况
治疗后,患儿的PaO2、SaO2水平有明显上升,PaCO2水平明显降低,pH基本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治疗效果
经相应护理后,18例患儿治愈出院,2例家长放弃治疗,其中1例因伴有颅内出血、肾功能损伤在放弃治疗后3 d死亡,死亡率为5%。
3讨论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死亡率非常高,高频振荡通气是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是利用小于或等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通过大于生理呼吸频率的振荡,使肺内形成正负双相压力变化的一种高频通气方法,具有平均气道压稳定、呼吸频率高、潮气量小等优势[5],同时能够促进呼吸道纤毛运动,促使血性分泌物的排出,有助于气道通畅。但是在护理中要注意监测呼吸机的参数设置与运行情况,加强呼吸道护理与气道湿化,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
本组研究中,患儿治疗后的氧体积分与二氧化碳分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死亡率为12.5%,说明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可以有效控制氧体积分与二氧化碳分压,改善患儿呼吸功能,治疗期间要给予密切监护,以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陈丹,黄西林,李小萍,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研究E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3):214.
[2]陈静,肖志辉,朱雪萍.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22例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2009,23(6):701.
[3]李强,孙正香,李贵南.高频振荡通气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21):2468-2470.
[4]姜惠勤.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肺出血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11(27):1050-1051.
[5]李燕,潘新年,杨广林,等.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氧合改善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2,9(30):85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