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核心,语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言语交际的理解与进行。探讨语境的作用,主要是探讨文化语境对言语交际的重要影响。本文将从文化语境的差异、语言符号具体化、语境影响言语交际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具体论述言语交际中语境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语境符号具体化表达方式表达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85-01
一、文化语境的差异对言语交际的影响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核心,离开了语境,语用学的研究便毫无意义。语境即语言环境,包括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两个方面。狭义语境是指文章的前言后语,而广义的语境则专指跨文化语境。现在对外汉语教学方兴未艾,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弥合文化语境的鸿沟。其实,对外汉语只是一个狭义的说法,从广泛意义来说,应该是第二语言习得,包括外国人学习汉语、中国人学习外语,也应该包括普通话地区的人学习方言、方言区的人习得普通话等。以上这些情况都需要探讨跨文化语境的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语境的差异会在语言符号方面得以显现。我们首先看一个方言差异的例子。清朝乾隆皇帝大寿,各地官员都来进贡,其中广东巡抚进贡的是当地特产水果荔枝。在寿宴之上,乾隆帝问广东巡抚:“有核没有?”巡抚回答只一字“无”乾隆帝十分高兴,直接就吃上供的荔枝,结果被硌到了牙齿。乾隆帝勃然大怒,就要治广东巡抚的罪。这时,刘墉大人出班对乾隆帝说:“陛下息怒。在广东话里,无就是有,有就是无。”乾隆帝一听,感到十分疑惑,便问刘墉:“刘爱卿,广东话无就是有,有就是无,那没有怎么说啊?”刘墉答道:“陛下,没有在广东话里是‘谋’(音)啊”。从这个历史故事可以看出,方言语境对语言理解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看一个跨国语境差异的故事。有一位女博士去美国一所大学进修语言,美方大学教授十分高兴,亲自到机场迎接。寒暄之后,美方教授对这位女博士说:“Miss Zhang, you are very beautiful.”的回答。如果在汉语语境中,当别人说你非常美丽时,你完全可以使用“哪里,哪里”这种谦虚的说法,汉语语境中的人都能明白其意义,可是“哪里,哪里”放到英语语境中就出了大麻烦,如果直译成“where, where”的形式,就出了大笑话,使美国教授一头雾水,因此作出了“Your everywhere is beautiful.”从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出,研究文化语境的差异对语言理解的重要性。以上是语境方面的第一个问题。
二、语境使语言符号具体化
语境能够使抽象符号具体化。比如一天早上有人对你说:“他病了。”对方肯定会问“他是谁啊?”等;又如老师说“留你个同学劳动,你、你、你”如果离开具体语境,就不会明确这个“你”是指谁。综合来说,人称代词、时间副词等离开语境便不清楚实际含义。
三、语境影响言语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语境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制约言语表达方式的选择,并影响着交际的表达效果。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刚刚落下帷幕,回顾三场美国总统辩论的过程,我们可以洞察出语境对言语交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的制约作用。三场美国总统辩论都是在美国知名大学中进行,这已经是辩论的传统,但是三场辩论的会场情境却有差别。第一场辩论的现场设有两个讲台,两位总统候选人站上讲台,在整场辩论中不允许离开讲台,只能在讲台之上回答问题和进行辩论。从整场辩论可以看出,受到讲台限制,两位候选人不约而同地出言谨慎,表现得严肃非常,其运用言语显得平和,即使两位候选人意见不一,也难以见到火药味十足的场景。第二场辩论场景发生了变化,现场设置了两张吧椅,两位候选人整场多数是站立回答现场观众和场外观众的问题。由于吧椅的自由程度远高于讲台,因此整场辩论两位候选人经常会离开吧椅,走进现场观众中间回答问题,以表示一种亲民的姿态。综观第二场辩论,两位候选人火药味十足,有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很多时候未等对方把话讲完,另一方便起身与之辩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第一场,而且言语中经常会出现“你说的不对”“你说的不符合事实”等语句。可以说,两个吧椅的设置,以及现场的开放程度,决定了辩论的激烈程度,影响了两位候选人对辩论言语的选择。而第三场终极辩论的现场环境又发生了变化,改成了两位候选人与主持人面对面坐在圆桌对面,这样的现场决定了两位候选人的言语既不如第二场激烈,也不像第一场那样和颜悦色。从三场美国总统辩论来看,语境直接制约并影响着两位候选人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
语境作为语用学研究的核心,直接影响着言语交际的准确理解与顺利进行。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充分重视语境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比)耶夫·维索尔伦著,钱冠连,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视频(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
作者简介:
韩涛(1982—),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助教,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关键词】文化语境符号具体化表达方式表达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85-01
一、文化语境的差异对言语交际的影响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核心,离开了语境,语用学的研究便毫无意义。语境即语言环境,包括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两个方面。狭义语境是指文章的前言后语,而广义的语境则专指跨文化语境。现在对外汉语教学方兴未艾,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弥合文化语境的鸿沟。其实,对外汉语只是一个狭义的说法,从广泛意义来说,应该是第二语言习得,包括外国人学习汉语、中国人学习外语,也应该包括普通话地区的人学习方言、方言区的人习得普通话等。以上这些情况都需要探讨跨文化语境的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语境的差异会在语言符号方面得以显现。我们首先看一个方言差异的例子。清朝乾隆皇帝大寿,各地官员都来进贡,其中广东巡抚进贡的是当地特产水果荔枝。在寿宴之上,乾隆帝问广东巡抚:“有核没有?”巡抚回答只一字“无”乾隆帝十分高兴,直接就吃上供的荔枝,结果被硌到了牙齿。乾隆帝勃然大怒,就要治广东巡抚的罪。这时,刘墉大人出班对乾隆帝说:“陛下息怒。在广东话里,无就是有,有就是无。”乾隆帝一听,感到十分疑惑,便问刘墉:“刘爱卿,广东话无就是有,有就是无,那没有怎么说啊?”刘墉答道:“陛下,没有在广东话里是‘谋’(音)啊”。从这个历史故事可以看出,方言语境对语言理解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看一个跨国语境差异的故事。有一位女博士去美国一所大学进修语言,美方大学教授十分高兴,亲自到机场迎接。寒暄之后,美方教授对这位女博士说:“Miss Zhang, you are very beautiful.”的回答。如果在汉语语境中,当别人说你非常美丽时,你完全可以使用“哪里,哪里”这种谦虚的说法,汉语语境中的人都能明白其意义,可是“哪里,哪里”放到英语语境中就出了大麻烦,如果直译成“where, where”的形式,就出了大笑话,使美国教授一头雾水,因此作出了“Your everywhere is beautiful.”从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出,研究文化语境的差异对语言理解的重要性。以上是语境方面的第一个问题。
二、语境使语言符号具体化
语境能够使抽象符号具体化。比如一天早上有人对你说:“他病了。”对方肯定会问“他是谁啊?”等;又如老师说“留你个同学劳动,你、你、你”如果离开具体语境,就不会明确这个“你”是指谁。综合来说,人称代词、时间副词等离开语境便不清楚实际含义。
三、语境影响言语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语境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制约言语表达方式的选择,并影响着交际的表达效果。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刚刚落下帷幕,回顾三场美国总统辩论的过程,我们可以洞察出语境对言语交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的制约作用。三场美国总统辩论都是在美国知名大学中进行,这已经是辩论的传统,但是三场辩论的会场情境却有差别。第一场辩论的现场设有两个讲台,两位总统候选人站上讲台,在整场辩论中不允许离开讲台,只能在讲台之上回答问题和进行辩论。从整场辩论可以看出,受到讲台限制,两位候选人不约而同地出言谨慎,表现得严肃非常,其运用言语显得平和,即使两位候选人意见不一,也难以见到火药味十足的场景。第二场辩论场景发生了变化,现场设置了两张吧椅,两位候选人整场多数是站立回答现场观众和场外观众的问题。由于吧椅的自由程度远高于讲台,因此整场辩论两位候选人经常会离开吧椅,走进现场观众中间回答问题,以表示一种亲民的姿态。综观第二场辩论,两位候选人火药味十足,有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很多时候未等对方把话讲完,另一方便起身与之辩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第一场,而且言语中经常会出现“你说的不对”“你说的不符合事实”等语句。可以说,两个吧椅的设置,以及现场的开放程度,决定了辩论的激烈程度,影响了两位候选人对辩论言语的选择。而第三场终极辩论的现场环境又发生了变化,改成了两位候选人与主持人面对面坐在圆桌对面,这样的现场决定了两位候选人的言语既不如第二场激烈,也不像第一场那样和颜悦色。从三场美国总统辩论来看,语境直接制约并影响着两位候选人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
语境作为语用学研究的核心,直接影响着言语交际的准确理解与顺利进行。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充分重视语境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比)耶夫·维索尔伦著,钱冠连,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视频(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
作者简介:
韩涛(1982—),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助教,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