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水浅,故乡情深

来源 :海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_ideali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长生,海峡文艺出版社《海峡》特邀编辑。
  
  “谢谢。”
  “不用谢,钱来就行。”
  有了20年历史的双月刊《海峡》改版成年轻的《海峡》大校园月刊,我有了机会回到我很想回来却又不大敢回的漳州。虽然,母亲永远不嫌弃丑儿,我自己在乎啊,我怕见证年轻的乡愁,面对我的久违的漳州师院和还不陌生的师友。
  当我搭摩托车到市政府门口,改变主意叫司机顺便带我到记者楼,把谈定的价钱给他后,我们有了开头的对话。
  这就是我的家乡人,淳朴的乡音,毫不矫情。我百听不厌,百折不回,把想念留在夜深人静时,让记忆由肌肤侵入到骨髓里。那是余光中先生离开大陆吟唱出的游子的心声: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那是意大利电影《新天堂电影院》里说的:
  
  如果一辈子囿于一个地方和一种生活,那是很可怕的,只有去远方,人生词典上才会添上一个叫做故乡的美丽的词条。
  然而一旦真正跨越,却又发现出走其实意味着永不归来——不是不想回,而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我们生着一种美丽的病,叫做怀乡。
  
  不是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么?老了呢,多情的诗人又会感叹:“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乡,不可回去。”“东方,不可回去!”之类。
  我们背负着太多理想或现实的包袱,注定要离弃一些珍贵的东西。在乎又无可奈何。人们说,离家的人最有出息。也许,这只是美丽的借口。可是,很多人不得不背起行囊跋涉远方寻梦。佛陀说:“舍,就是得。”因为年轻,我们宁愿相信。
  几个月间,一直没出过远门的我,内心渴望安定的我,辗转离开蜗居的家。在某些无眠的夜,看着城里闪烁的灯光,一直还以为那是我的漳州,我的九龙江的思绪常常使我角色错乱。在离家后,在触景生情的时刻,我可以毫不遮掩地说,我的神经是脆弱的,我怀乡的感情是真诚的。因为,我不知道明天的我将在何方!
  父亲曾暗地里对母亲说我是天上有梯子就会想爬上去的极不现实的人。我想,父亲是很了解儿子的,也是奈何不了儿子的,儿大也不由娘。我的血液里肯定是流着父辈不安分的追寻的。要不,西河衍派的林姓一支中,祖父漂泊海外,落叶未能归根。楷字辈的父亲也离开了生养他的泉州故乡。而今,他的小儿子也明知危险而踏出家门。他还清醒而深切地知道,出发,可能就没有反悔的余地——不管是穷苦潦倒还是飞黄腾达,这是一条不能两次踏进的同一条河,也是跨不过去的河!
  行色匆匆,我在家里呆了还不足3分钟,真的是屁股还没沾到椅子,朋友就催我赶快去办那些杂七杂八的,无足轻重又似乎不可或缺的琐事。
  走廊上,母亲千叮万嘱,不厌其烦,反复查问,一再关照。她提着我以前穿过的秋冬衣,呈现出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神情。我一副笑吟吟的样子,抽出几张叫钞票的东西,塞到母亲冰凉的手里,紧紧握了一下。我转头,告别兄嫂,骑着同学的摩托车出了我曾经年少不经事想逃离而现在不得不离的小屋。
  就在那一刹那,笑容凝结在脸上。我清楚地知道,这一次,由于我的突然出现和转瞬离去,我的白发娘亲来不及说出她说得最多的最关心也最想说的话:老小孩,你还是一个人吗?
  是的,我愧对所有关心我的人,尤其因为我的终身大事没有落实而失眠说梦话的姐姐,因为我没法预期什么时候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不是我不小心,不是我愿意徘徊在围墙外,花儿想停留梢头而风不停地吹啊。
  多少莫名的伤感无端涌上心头!我也知道:“长安米贵”而人生如朝露,我也无意觅封侯啊!
  我清醒地意识到,我的眼眶正在发热发胀。我极力抑制这种没出息的感觉,放慢车速,我怕朋友从我的后视镜看到我的小儿女的熊样,让他的车驶到我的前面去。
  饶是我思想坚定,心海还是风生云起。我不得不伸手去抹眼镜片后的水珠。越是告诫自己,心里就越不畅达,眼泪就越是不争气地滑落,终至要呜咽抽噎。
  我赶忙把车拐进一条崎岖小路,任由朋友叽里呱啦地乱叫。
  我快速离开了家。也许离开了家,我便能事过境迁地忘记牵挂。
  当然,爱和思念是人类莫大的一种病,我们谁也不能免疫。
  工作是最好的良药,能愈合一切的伤口。我能在别人厌倦的工作中找到乐趣。工作中,我可以忘记一切,这就是我可以整天呆在阳光照不到的办公室的原因。所以,我经常长久地呆在办公室内。寻找琐碎的寄托。
  现在,我在漳州。在我生活和工作过的城市。在留下我的爱和忧伤的地方。我记得校道两旁的玉兰树,我念着府埕卖小吃的老阿妈,我还梦见了九龙江边的篝火。
  但是,离别是永远不变的主题。今天,我在漳州;明天,我到福州;明天的明天,我在哪?现在,我们背井离乡;有一天,我们告别世界!
  我庆幸,我来过,爱过。
  就让我在年轻的愁绪中,在岁月的夹缝里,留一点不老的回忆。
  我的《海峡》,只是一本刊物,它改变而获得年轻。也许,它还没有被很多人接受,但心里,我选择,我喜欢。
  清晨,夕暮,午夜,请离家的你拨个时间和我一起饮一种能化作怀念的酒,那种酒只有一个牌子,叫:
  乡思!
  后记:
  这是一时草作。稿子被编入,审过后,我还迟疑是否发表。内敛如我,对二三子可以直言无忌,众人前谈私事,则有脱光衣服不看场合之嫌,总是不妥。语言是最容易歪曲思想的。总感叹琐碎的生活湮没本质,使人表面化。我平庸地快乐着。
其他文献
一部电影《手机》暴露了诸多现代人的通病,冯小刚连拍了两年婚外恋题材,可以说是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合盘倒出,也楞是把多少本就不太和睦的家庭搅得天翻地覆。  手机里的秘密,手机里的暖昧,一些本来属于隐私范畴的东西,背负了道德上的衡量和谴责,男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存的那些和小妹妹们打情骂俏的短消息,都是一个个背叛家中“红旗”的血淋淋的证据,而每一个打进打出的电话,甚至可能被电信公司以很正常的“监控”理由偷听到
期刊
对于船钓,我总是怀揣着莫名的兴奋去探钓每一个钓场,因为,即使同一个钓点,每回它的鱼情都是不一样的,总能让我一边探险,一边起获不一般的收获。阔别海钓“太阳号”沉船已有一年,堆积在心中很久的“死灰”,因机缘巧合和新加坡著名钓鱼团体Destined Anglers(中文名:注钓者)相遇,擦出火花“复燃”起来。  24日这天,新加坡四位钓友Markuz、rawn、daniel和Ben顺利在凌晨到达吉隆坡。
期刊
胡少卿,曾用笔名若盐,男,1978年生于湖北,1996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现为该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博士生。大学期间曾创办“我们”文学社。发表有诗歌、小说若干。    一、谢冕的家    下午我和小杨到谢冕的家里去。刚一进门,发现脚踩到水里去了。小杨发出了一声惊叫,开始跑去搜查原因。原来是洗衣机的出水管子漏水了。他开始埋头用拖把拖地,并搬走有可能浸水的书。我踮着脚跳过积水,开始打量谢老头儿的家
期刊
One 吴虹飞印象记    很多年前,在文学教授的“现代诗与人生”的课上,一个眉目清秀的女孩子把海子的诗抄在黑板上,然后弹着吉他把它们唱下来。她一直低着头,声音细细的,听得不大清楚,曲调却是优美且忧伤。  两年后,1999年冬天,京城却凭空多了一个来路不明的女主唱,带着她那凌厉凶猛的乐队周旋于地下酒吧之间。盘旋的音乐如教堂尖耸的屋顶,突兀地起飞以及降落。没有几个人记得她是好几年前的那个在工科学校里
期刊
李云雷,男,1976年生,在山东冠县一个村庄长大,18岁以前几乎没有离开过那里;考上大学后一直在北京读书,在国际关系学院日语专业毕业后,在北大中文系当代文学念书到现在,先是读硕士,现在读博士,不过水平有限,觉得很不配博士的头衔。从7岁上学后一直在学校里做学生,现在即将而立,也还是做学生,个人经历既简单,有时感到很单调,但有时也能感觉到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我出生时我二爷已经七十岁了,他死时我才
期刊
对话时间:2003年11月1日晚  对话地点:北京大学校内咖啡馆  参加人员:《海峡》大校园月刊——吴晨骏北京大学――胡少卿、李云雷、石一枫、刘丽朵  对话整理:刘丽朵    吴晨骏:今天的对话,主要由你们说一些自己的创作观点,以及跟北大、校园有关的一些话题。北大有哪些写东西的人?包括老一辈的和新的。  石一枫:太多了。鲁迅、胡适、沈从文,都跟北大有关系。北大中文系出的人就不少,再加上80年代北大
期刊
刘立杆,男,生于1967年,诗人,作家。现居南京。    诗歌与年代并非全然无关。然而,就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远景,或许可以武断地说,自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运动以后,中国诗歌已经不可能再发生狂飙突进式的革命,而仅仅是一种有序的、合乎逻辑的推衍或因循——但在某种意义上,90年代以后的相对沉寂,恰恰说明了当代诗歌终于真正回到了个人和诗歌内部。上述大而化之的描述无疑是草率的;或许我仅仅想说,诗歌中的“代”(
期刊
玉生,男,1980年12月生于江西上饶,现在就读江西某师范大学,个人创办“野草诗歌网”,民刊《野草》,作品散见《海峡》、《诗选刊》、《星星》等。    没有一个文学刊物能像《海峡》这样推介“80后”的了。  对于“80后”而言,这是一次集体的命名,许多新鲜的面孔不断地浮出水面,给人无比的欣悦。以往经验告诉我们,新的写作群体的出现必将影响整个时代的文学。《海峡》作为一份在当下青少年当中最有影响力的读
期刊
亚亚,原名张月媛,女,1978年生,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曾独立创作出版《阅读忧伤的城市——关于几米》等书稿,亦有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新生活》等刊物。    小寒是第一次离得这样近地看凤娘。  凤娘连年的病和云卿散漫使钱的手段把孟家偌大的家业败光了。丫鬟仆人走的走卖的卖,今天连凤娘的陪嫁翠桐也被人牙子领走了,于是服侍凤娘吃药的活计,也落在了原
期刊
暧米,女,十八岁。喜欢阅读,写作,行走。把文字当作吃饭一样的事,日日看,常常写。现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一年级。    有时候我以为我能找到准确的词来形容青春,后来发现这个愿望是远远不能达成的。在那些时候,在我们分别的时候,在我们相爱的时候,在我们喧闹的时候,在我们孤独的时候,都可能是一次又一次的青春,一次又一次的泪水。  我站在那里,和很多人在一起,那是九月最后的一天,天气晴朗,云团柔软如同女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