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近现代公共园林在接受苏联、西方文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转型。本文以不同时代的北京公共园林为例进行比较,运用设计符号学理论进行阐释,从语构学、语义学、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北京近现代公共园林的发展历程,以其在当代园林实践中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借鉴多元文化,在园林语言中创造丰富的言语表达。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China's acceptance of modern public gardens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Western culture has undergone a series of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 Taking Beijing public gardens from different times as examples, compare them, and explain them using semiotic theory, learn from syntactic, semantic, pragmatic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Beijing Modern public gardens, in order to practice in the contemporary garden and grasp the correct dir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ultural learning, creating a rich verbal expression language in the garden.
关键词:公共园林设计符号学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从清朝末年开始,我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从清朝的闭关锁国到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园林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重要的转型,并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840 年鸦片战争后,我国园林历史进入一个以公园为标志的近代园林阶段,中华民国的成立为城市公园在中国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变古代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构成的园林体系。在沿海开埠城市出现租界公园。同时,少量私家园林的部分开放,西化的活动形式融入传统的园林文化之中,适应了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处于现代园林的初级阶段。受前苏联城市与居民区绿化以及文化休憩公园理论的影响,山水绿地加上传统或革新式园林建筑的符号, 成为公园的普遍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园林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园林绿地的建设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日趋繁荣。在众多的园林实践中,不仅大量的吸收、借鉴了国外园林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有大量的外籍设计师参与到我国园林的建设中。城市的公共园林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市民活动的中心。同时,现代园林的领域也不断拓宽,涵盖生态、环境、艺术、建筑等多学科的内容,需要多个专业的人员协调合作完成。对于当代的设计师需要通过比较研究了解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把握未来的正确方向。
在我们的时代中,比较研究日趋重要,而符号学的引进有助于在多个层次上创造语义互通的平台,有助于中、西,古、今文化及理论的交流。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结构、系统、以及表征和意指方式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核心是研究一个有符号实现的传达作用或有符号实现的意指作用系统。基本内容包括符号的作用、符号的性质、符号的语构关系、符号的组成领域等等。而设计符号学的实质在于: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作为生产的前提,使生产活动能够根据人的自觉目的来进行。符号学在设计界的引入,使信息傳播和传播学的观念在整个设计界引起更加普遍的重视,传播的这一主题也引入到环境设计即园林设计中。由此可以提出“设计一个园林也就是设计一种园林语言”,这就是说,园林设计本身是设计师对于与产品相关联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一种陈述,使使用者能取得充分的认知和情感的认同并激发使用欲望。园林语言通过实体与空间的关系以及形式要素作用于人,不仅涉及视觉的感性直观,而且设计人的身体的感受和体验。本文引用设计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关于符号学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进程在此不再详述。
北京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中心,本文选取北京的近现代公共园林作为研究对象,用设计符号学的概念、系统、方法分析北京公共园林所受外来影响以及发展趋势,意在从一个侧面阐释我国园林的发展,以鉴当代本土园林设计实践。
2.北京近代公共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大部分为寺庙园林.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我国园林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现代的城市公园。这时期的园林兼有东西方园林风格,由于受到连年战乱的影响,政府无法承受新建园林的支出,更多的园林是在已有的公园基础上进行扩建或翻。
以北京位于天安门西侧的中央公园为例(如图1)。原址是辽、金时代燕京东北郊的兴国寺,元代改称万寿兴国寺,明代改建为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场所,清代沿用。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公园开放前,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并将公园逐渐扩大。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公园。占地面积约362亩,前临长安街,后依故宫筒子河。
中央公园是在重新修整的过程中保留了公园原有的总体空间布局,保存了皇家古典园林深厚的文化积淀。新增加的部分更为注重公众的游玩体验功能,社稷坛原为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外围扩建部分则采用自然式的布局手法,两部分以社稷坛的围墙相分隔,通过这种园中园的形式将两种造园风格融揉在一起。由此可见民国时期公园多是采用自然式布局,连中央公园这种在严格对称的社稷坛的基础上建起的公园,设计者都想尽办法将之营建成自然式的格调。
3.北京20世纪80年代前的公共园林
解放后中国城市公共绿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建国之初,我国城市绿化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一方面解放前政府对城市绿化投入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许多公园毁于战火。为了尽快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各个城市都投入很大精力营建城市的公共绿地系统。这一时代的北京公共园林多为遗址地再规划的建设,既保留遗存文化又满足现代公共生活。如紫竹院公园、陶然亭公园、八大处森林公园等。
以紫竹院公园为例,紫竹院公园位于北京西北近郊,海淀区白石桥附近,北京首都体育馆西侧,因园内有明清时期庙宇福荫紫竹院而得名。
建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新建的大型公园。占地约4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达到16公顷,园中的南长河与双紫渠在园中蜿蜒穿过,形成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长河与紫竹渠)的基本格局。整体的空间疏密有致,全园景观围绕水景展开, 植物景观丰富。尤其是以竹子造景为主要特色,园内竹影婆娑,一派江南园林的风味。通过山、水、植物、建筑创造具有某种含义的景观。在传统的自然景观基础上,公园考虑了各种不同功能的活动场地的安排(如图2),设置有儿童活动区、文娱活动区、垂钓区以及安静休息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这种自然式结构与布局形式成为当时公园的典型。
4.20世纪八十年代后的当代北京公共园林
当代的北京公共园林在传统京城文化的基调下呈现一幅东西文化大融合的景象,各种理念、技术花样翻新的出现在各种公共空间的园林设计中。城市的公共园林也不再局限于遗址地的建设,而是引入“大园林”的概念,从城市的尺度考虑公共园林的建设问题。实际上近几十年来西方园林设计,包括各种现代环境设计思想对中国园林的渗透、解构、变化所起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借鉴”两字,它已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园林的思想、观念、手法,甚至评判的态度,虽然这种碰撞还远未达到互动交流的程度,更多的是以边缘向中心靠拢的方式呈现,但已带来了中国园林多元化的局面和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China's acceptance of modern public gardens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Western culture has undergone a series of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 Taking Beijing public gardens from different times as examples, compare them, and explain them using semiotic theory, learn from syntactic, semantic, pragmatic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Beijing Modern public gardens, in order to practice in the contemporary garden and grasp the correct dir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ultural learning, creating a rich verbal expression language in the garden.
关键词:公共园林设计符号学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从清朝末年开始,我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从清朝的闭关锁国到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园林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重要的转型,并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840 年鸦片战争后,我国园林历史进入一个以公园为标志的近代园林阶段,中华民国的成立为城市公园在中国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变古代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构成的园林体系。在沿海开埠城市出现租界公园。同时,少量私家园林的部分开放,西化的活动形式融入传统的园林文化之中,适应了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处于现代园林的初级阶段。受前苏联城市与居民区绿化以及文化休憩公园理论的影响,山水绿地加上传统或革新式园林建筑的符号, 成为公园的普遍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园林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园林绿地的建设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日趋繁荣。在众多的园林实践中,不仅大量的吸收、借鉴了国外园林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有大量的外籍设计师参与到我国园林的建设中。城市的公共园林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市民活动的中心。同时,现代园林的领域也不断拓宽,涵盖生态、环境、艺术、建筑等多学科的内容,需要多个专业的人员协调合作完成。对于当代的设计师需要通过比较研究了解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把握未来的正确方向。
在我们的时代中,比较研究日趋重要,而符号学的引进有助于在多个层次上创造语义互通的平台,有助于中、西,古、今文化及理论的交流。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结构、系统、以及表征和意指方式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核心是研究一个有符号实现的传达作用或有符号实现的意指作用系统。基本内容包括符号的作用、符号的性质、符号的语构关系、符号的组成领域等等。而设计符号学的实质在于: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作为生产的前提,使生产活动能够根据人的自觉目的来进行。符号学在设计界的引入,使信息傳播和传播学的观念在整个设计界引起更加普遍的重视,传播的这一主题也引入到环境设计即园林设计中。由此可以提出“设计一个园林也就是设计一种园林语言”,这就是说,园林设计本身是设计师对于与产品相关联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一种陈述,使使用者能取得充分的认知和情感的认同并激发使用欲望。园林语言通过实体与空间的关系以及形式要素作用于人,不仅涉及视觉的感性直观,而且设计人的身体的感受和体验。本文引用设计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关于符号学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进程在此不再详述。
北京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中心,本文选取北京的近现代公共园林作为研究对象,用设计符号学的概念、系统、方法分析北京公共园林所受外来影响以及发展趋势,意在从一个侧面阐释我国园林的发展,以鉴当代本土园林设计实践。
2.北京近代公共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大部分为寺庙园林.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我国园林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现代的城市公园。这时期的园林兼有东西方园林风格,由于受到连年战乱的影响,政府无法承受新建园林的支出,更多的园林是在已有的公园基础上进行扩建或翻。
以北京位于天安门西侧的中央公园为例(如图1)。原址是辽、金时代燕京东北郊的兴国寺,元代改称万寿兴国寺,明代改建为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场所,清代沿用。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公园开放前,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并将公园逐渐扩大。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公园。占地面积约362亩,前临长安街,后依故宫筒子河。
中央公园是在重新修整的过程中保留了公园原有的总体空间布局,保存了皇家古典园林深厚的文化积淀。新增加的部分更为注重公众的游玩体验功能,社稷坛原为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外围扩建部分则采用自然式的布局手法,两部分以社稷坛的围墙相分隔,通过这种园中园的形式将两种造园风格融揉在一起。由此可见民国时期公园多是采用自然式布局,连中央公园这种在严格对称的社稷坛的基础上建起的公园,设计者都想尽办法将之营建成自然式的格调。
3.北京20世纪80年代前的公共园林
解放后中国城市公共绿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建国之初,我国城市绿化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一方面解放前政府对城市绿化投入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许多公园毁于战火。为了尽快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各个城市都投入很大精力营建城市的公共绿地系统。这一时代的北京公共园林多为遗址地再规划的建设,既保留遗存文化又满足现代公共生活。如紫竹院公园、陶然亭公园、八大处森林公园等。
以紫竹院公园为例,紫竹院公园位于北京西北近郊,海淀区白石桥附近,北京首都体育馆西侧,因园内有明清时期庙宇福荫紫竹院而得名。
建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新建的大型公园。占地约4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达到16公顷,园中的南长河与双紫渠在园中蜿蜒穿过,形成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长河与紫竹渠)的基本格局。整体的空间疏密有致,全园景观围绕水景展开, 植物景观丰富。尤其是以竹子造景为主要特色,园内竹影婆娑,一派江南园林的风味。通过山、水、植物、建筑创造具有某种含义的景观。在传统的自然景观基础上,公园考虑了各种不同功能的活动场地的安排(如图2),设置有儿童活动区、文娱活动区、垂钓区以及安静休息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这种自然式结构与布局形式成为当时公园的典型。
4.20世纪八十年代后的当代北京公共园林
当代的北京公共园林在传统京城文化的基调下呈现一幅东西文化大融合的景象,各种理念、技术花样翻新的出现在各种公共空间的园林设计中。城市的公共园林也不再局限于遗址地的建设,而是引入“大园林”的概念,从城市的尺度考虑公共园林的建设问题。实际上近几十年来西方园林设计,包括各种现代环境设计思想对中国园林的渗透、解构、变化所起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借鉴”两字,它已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园林的思想、观念、手法,甚至评判的态度,虽然这种碰撞还远未达到互动交流的程度,更多的是以边缘向中心靠拢的方式呈现,但已带来了中国园林多元化的局面和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