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设计类专业跨学科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fhkjthre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梳理当前设计类专业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新文科战略下我国高校设计学类专业跨学科教学实践的主要模式。分析了新文科战略提出的背景及其主要内涵,指出跨学科教学在新文科内涵中的重要意义。从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方面总结了当前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寻求新文科背景下我国设计学类跨学科教学开展的思路,最后以《服务设计》课程为例进行论述。提出设计学类专业跨学科教学的主要途径。构建了“新定位——新知识——新教师——新模式——新能力”自上而下全方位的系统化跨学科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文科 设计学类专业 跨学科 教学模式 服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4-0087-03
  引言
  2019年,教育部联合13部门共同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推进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新工科建设实施战略的要求。新文科作为“四新”建设重要内容之一,也由此从理论层面正式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
  新文科战略的启动,是我国为适应新时期文科发展所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以及新机遇而做出的调整与完善,其目的在于积极利用新时期的各类科技成果,结合产业特征及需求,进一步推进高校人才培育体制创新,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
  一、新文科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一)新文科提出的背景
  从产生背景看,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新科技成果井喷式的涌现,促使文科教学研究的工具、方法大幅改善。如文献资料的数字化,使得互联网检索在文科研究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而削弱了纸质文献查阅的复杂性;此外,慕课等一批网络教学方式也促进了文科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2.新时期产业需求的升级。技术的变化还推动了产业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特征。传统技能岗位不断地让位于能够掌握新工具、新媒介、新交流方式以及具有新思维的新型人才,以往文科教育模式受到极大冲击。如数字媒体逐渐取代了纸媒,使得广告业对从业人员在互联网媒介创意表现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文科体系自我创新的必然。随着社会发展,文科自身的内容体系也发生着变化。如智能产品的出现使得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并由此给设计学、伦理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智能化发展使得设计学逐渐渗入到医疗行业,成为影响用户就诊体验、优化就诊效率的重要因素,同时新兴的VR技术还对老年人娱乐产品的设计带来变革。新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也驱动着新文科理念的出现。
  (二)新文科的主要内涵
  新文科概念,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该校指出新文科注重打破文科教育中的专业壁垒,通过专业重组实现对学生的跨学科培养。我国有学者认为,相较于“旧文科”下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孤立与排斥,新文科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它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包容的思想推进文科专业的协同发展,培育高水平、综合性的现代文科人才。由此可见,跨专业、跨学科的培育方式是新文科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涵之一。
  二、当前设计学新文科跨专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体系陈旧,知识内容封闭,与当前产业对复合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如就我国工业设计专业而言,近些年教育部对其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将其分为两类:一部分依托于机械工程学科之下,称为工业设计专业;另一部分则多设置在艺术学院或设计学院内,称为产品设计专业。虽然二者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大类,但其课程体系几乎没有任何实质差异,都遵循着“设计表现与基础理论—造型基础训练—设计实践”这一基本脉络。尽管许多学校对各阶段的课程设置会定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调整,但大多数课程只是名称的变换,其授课内容并无根本性改变,学生所学的内容仍局限在传统的设计方法理论框架内。在设计实践中,学生最终提交的设计方案多停留在创意性和表现效果层面,而对产品落地所依赖的技术原理、材料特性、结构特征等考虑较少。另外,虽然多数学校在其课程体系中也设置了一些诸如“材料学”、“力学”、“电子电工”(如电子电工原理知识在3C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心理学(如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生态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等“外来”课程,但这类课程主要由设计学科之外的其他专业教师进行授课,授课过程中缺乏从设计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导致其对后期学生设计实践环节的帮助甚微。封闭陈旧的传统课程体系,限制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因此也难以满足当前产业界对复合型设计人才的需求。
  (二)教师团队专业知识单一,缺乏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
  目前,我国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主要由该专业内的教师独立完成。不同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相互独立,极少吸纳其他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如随着设计对象从传统物质设计向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的转变,企业管理学知识在课程中不断渗入,但专业的管理学教师却极少出现在相关设计课程教学中。这种相互孤立的教师团队关系,不利于学生对各门课程知识的整合,也难以形成系统设计理论体系。另外,与其他专业教师沟通的缺乏,阻碍了由“外来”专业知识所激发的学生多样化的创意灵感,如新材料对产品更多形态、质感、甚至功能实现的可能性等。同时,部分设计专业教师,长时间不对授课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升级,不仅阻碍了自身的知识创新,也难以给学生传授先进的设计资讯,限制了学生对新兴设计理论、案例感悟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跨界”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授课方式上,当前高校设计专业仍多集中于“课堂讲授+设计方案提交”的模式。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多侧重于设计流程、方法等内容,并附以方案的讲评等形式,这种方法造成了学生仅仅是在教师的带动下,按照特定的设计流程和方法逐步推进设计進度。因此,它难以激发学生对设计过程中边界知识的探索能力,也限制了学生对其他学科相关研究方法的借鉴。如定量化研究在本科设计实践中的应用严重不足,而定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等更是少有学生了解。单一的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也难以引导其发掘哪些知识需要自己去主动跨界学习,从而导致其跨学科学习的主动性降低,自主学习能力不高。   三、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的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新文科背景下的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应从培养目标、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多个层面系统切入。因此,本文提出“新定位——新知识——新教师——新模式——新能力”的设计学跨学科教学改革思路,如图1。
  (一)新定位
  主要指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即重新审视专业培养目标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契合性、与产业需求的协调性以及与技术变革的同步性。新文科下的设计专业跨学科不能仅仅停留在组织或形式上的简单相加或拼凑,而应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培养能够突破现有专业隔阂、打破专业局限的综合能力强、创新视野广的新型人才。因此,新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围绕培养能突破传统单一设计学科思维模式、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背景、滿足新时期产业需求、注重推进新技术成果的融合应用、从产业设计适应向产业新领域设计引领转变的复合型人才等层面展开,以此实现对“上得去”和“下得来”两类人才的培养。所谓“上得去”,即培养设计研究型人才;而“下得来”,则指培养能够融合各类跨学科知识的设计实践应用型人才,
  (二)新知识
  主要指设计学科授课内容的更新升级,从传统单一的设计理论知识转变为以设计理论为主、多学科研究方法渗入、相关领域知识支撑的新教学内容体系。从专业性质上看,设计学自身带有艺术与技术相整合的功能,因此跨学科教学对设计学尤其重要。传统学科专业划分方法限制了设计专业授课内容的延伸性,导致教师在专业授课过程中过度将课堂时间分配在设计方案讲评上,以至于理论知识讲述过少,或者过于局限在对单一设计流程、方法的讲述上,造成不同课程的知识重复性高等问题。设计学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更新,需要站在设计实践角度,立足于创意方案的落地性,注重市场用户分析、企业生产运营实际、技术的可实现性、结构的稳定性等,帮助学生摆脱单一的设计思维,而以一种产品系统化创新的全局性视角推进新产品的设计研发。在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基于设计方案的实用性与时效性,形成以设计理论为主导,多学科知识自然衔接融合、相互牵引的系统化内容体系。
  (三)新教师
  主要指教师团队的更新,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建立教师自身知识内容更新升级的常态化,打造一支设计理念时刻与先进的设计潮流、资讯、方法等保持一致的理论知识前卫型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鼓励设计专业教师主动接触和学习相关跨学科知识,将自身塑造为具有较强知识整合能力与系统观念的专业引导者;
  二是在本专业教师团队中,以开放性的态度积极吸纳其他相关专业教师或者产业设计人员加入教学团队,如材料、结构、编程、管理等方向的专业人员。通过该类人员与设计教师之间频繁的磨合沟通,形成默契的教学协作关系,并由此发挥各自专业特长,促进学生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形成。
  (四)新模式
  主要指授课模式的更新,从传统固定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讲授演变为多学科融合的多模式授课方式。如积极探索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承担同一门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即一门课程由多个专业背景的多个老师共同授课、共同指导设计创意的构思以及评价等。另外,努力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相关专业教师嵌入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对特定“外来”专业知识的吸收。同时,探索打破同一设计专业教师常年教授同一门专业课程的惯例,推进教师授课课程的互换,以更好地激发其对不同设计知识的整合应用,促进知识的碰撞并激发新知识的出现,由此带给学生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最后,尝试设置具有较强跨学科性质的专业课程,引导和激发学生对跨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五)新能力
  主要指学生能力结构培育目标的变化,从以往单一专业设计能力向专业设计能力与设计问题发掘能力、跨学科知识自主搜寻与学习能力、新技术整合能力等综合能力方向转变。新文科背景下的设计专业教育应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不仅训练其专业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掘设计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设计过程中潜在问题的挖掘,并通过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自主学习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另外,新文科教学,还应培养学生对于设计时尚、风格变迁趋势的把握与预测能力,积极将最新的技术成果与新产品融合在一起,以此致力于对产品未来发展潮流的塑造与引领。
  四、以《服务设计》课程为例谈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实践
  近些年,信息数据技术的快速变革将设计对象从三维物质的产品扩展到非物质化的服务层面,《服务设计》课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在我国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中设立的。它主要探讨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用户服务体验方式的优化创新,是与我国新文科战略高度一致的,并且跨学科知识的渗入也是该课程的一大特征。在“新定位——新知识——新教师——新模式——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模式中,该课程可以从以下方面逐步切入(如表1所示)。
  在教学目标定位方面,《服务设计》与传统的产品设计类课程具有较大的不同,其设计的对象摆脱了传统产品的物化形式,而更加注重企业所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模式的创新。因此,学生在该门课程中的学习目标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并不强调学生对三维形态的设计能力,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新的信息技术成果,通过对系统化服务模式的创新设计以满足当前用户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所出现的各类新需求的能力。它既强调对学生在新社会环境下所出现的各类设计问题的研究,也注重其对该问题的实践解决能力,即“上得去”、“下得来”两种能力的培养。
  在新知识、新教师与新模式方面,服务设计更强调平台模式,因此具有更强的系统性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如饿了么点餐服务模式的设计,它不仅需要探讨用户平台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和愉悦性,以提升其服务体验,而且该平台模式还需要分析卖家、外卖员、平台、买家等多方的货币流动形式、服务传递流程、品质监督措施、技术实现的可能性及其对创新方案的满足度等,由此该服务模式涉及到用户心理知识、管理学知识、信息数据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服务设计》课程授课知识应进一步在单一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纳入该类相关内容,如通过课程大纲的设置,分配一定比例的学时进行平台管理、商业模式运营、用户服务心理、平台信息技术实现等相关知识的引导与介绍,使学生对服务设计方案的落地具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在教师团队配备方面,可以选择邀请专业人员进入课堂,分配其一定数量的教学课时,亦或提供专业人员的邮箱等联系方式供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联系相关人员进行课下的交流与学习。另外,在促进学生与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对接的同时,也鼓励设计专业教师不断自我充实和学习,了解并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以尽可能地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地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自然地衔接过渡。另外,在服务设计方案的筛选和讲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对方案可实现性的评价权重,以尽可能提升学生设计方案的成熟度,强化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应用能力。
  在新能力方面,相较于以往的其他设计专业课程,《服务设计》并不过于集中于对学生在设计表现、产品创意等层面的考核,而是更注重学生对新社会环境下的问题挖掘力与解决能力的培养。其中,问题解决能力不是单一的方案表述与呈现,而是对方案实现背后所需的技术、资本、数据、商业运营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因此该课程以学生的系统化创新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另外,在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中,强调专业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配以跨专业教师辅助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对跨学科知识自主探索与学习的能力,并通过方案可实现性的考核,训练其对技术等“外来”知识的整合应用能力。
  结语
  新文科战略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设计学专业作为文科专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其自身也带有显著的跨学科性质,因此新文科背景下设计专业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设计学教学的现状来看,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多学科知识的嵌入,不仅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对其进行变革,更需要打造一支具有多学科专业背景、沟通顺畅、协作高效且对社会发展、技术变革具有高度敏锐性的师资队伍,由此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跨学科知识的嵌入,进而促进学生系统化设计能力的提升。
其他文献
王国彬,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主题环境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协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会员,光华龙腾设计创新奖评委等。  王国彬教授强调,要树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思想,向古人借智慧,与时俱进的发展属于自身本土文明繁衍出来的“环艺”专业核心思想观念,走中国特色的“环艺”设计之路,传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的“
期刊
摘要:透过南阳汉画像砖图案艺术反思当代图案艺术设计。概括南阳汉画像砖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图案题材、构成形式、工艺表现三方面剖析南阳汉画像砖图案艺术之美学,总结其美学价值。继而厘清南阳汉画像砖图案艺术与当代图案设计的相通性,以古鉴今,审视当代图案艺术设计。南阳汉画像砖图案艺术设计对于当代图案艺术设计具有借鉴意义。随着时代消费方式的升级,当代图案设计应当立足于文化,取材于生活,以情感化的设计方式为图案设
期刊
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紧接着,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为活跃城市商业经济,进一步提升商业复工复市水平,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同时为搞活地摊经济,让城市的烟火气回归,各地相继出台政策扶持商业外展
期刊
摘要:湘西竹编工艺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手工艺,文章以湘西竹编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竹编材料与不同材料结合等方式进行了家居产品设计方案的探讨,并得出了相关设计要点。希望让逐渐边缘化的传统竹编器具以新的形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希望通过设计唤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湘西竹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居产品 可持续设计 绿色
期刊
苏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长、米兰新美术学院和多莫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设计师、设计教育家、评论家和艺术策展人。主要从事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创造性的非遗保护路径研究,以及工业遗产
期刊
摘要:曹家大院作为明清时期山西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吉祥文化与传统居住空间相互交融的情形,是吉祥文化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晋中百姓的生活理想与精神追求。文章通过对曹家大院中吉祥文化的表达形式开展研究,阐释了吉祥文化在传统民居中的运用和表达出自然淳朴的艺术特征和精神品质,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起到了补充作用。  关键词:曹家大院 吉祥文化 室内环境 文化意蕴 民居  中图分类号:TU2
期刊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绮曼,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获“中央美院建校100周年杰出教授荣誉称号”。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多次“终身成就奖”、“设计大师”称号等国际、国内、省部级以上各类奖励共50余项。主持及参与各类设计项目共一百余项。是教育部批准
期刊
摘要:为传统美食用具的现代化设计与推广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从传统美食制作产品的再设计入手,以“串承”冰糖葫芦DIY套装设计为例,用整合创新的设计理念简化传统冰糖葫芦的制作方法,将制作工具整合在一套产品中,用品牌形象设计的理念进行产品推广,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优化了产品的使用体验,增强了产品的推广力度。传统美食背后蕴含着传统文化,传统美食产品的设计与推广重点在于“衔接古今”,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传统美食
期刊
摘要:随着乡村建设中城市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为了保持乡村的原乡田园景观和风貌,提升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对苏州周边的乡村实地调研及文献资料整理分析,研究特色田园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并以凤凰镇双塘村肖家巷田园乡村景观设计为例,尊重村民意愿、引导村民共建为原则,探究田园乡村景观设计方法和路径。完成一套完整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实施方案。以期达到实践示范效果。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特色田园乡村 乡村景观
期刊
摘要:设计学晋升为一级学科至今已近十年有余,围绕跨学科边缘交叉的设计学,其学科升级与学科发展方向一直备受设计学术界的关注。伴随近年设计学研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设计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创新价值突显。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研究正在向地方专学转变,这种学理性转变也启示着地方设计学学科向新领域的探索。文章尝试从学理上阐明地域文化研究的必然趋势,并围绕地方设计学学科理论总结国外设计学科的培养目标及其经验,为广东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