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前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如下几点弊端。
一、过分依赖教师和教材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我校小学生的学习还是过分依赖教师和教材。其一,对教师的讲解没有提出过质疑,在他们看来,教师讲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他们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一字不差地记下教师讲的所有重点,尽可能多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老师传授知识的正确性。另外,他们对教材也是持完全相信的态度,从来没有质疑过教材中的内容。更为严重的是,95%以上的学生过度使用教学辅导书,他们的预习、课后作业都过分依赖教辅书。这样过度使用教辅书的弊端就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质疑精神会越来越弱,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随之下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就无从谈起。
二、学习方法不科学
调查中我们发现,五六年级的学生只有30%的同学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而低中年级的学生只有5%的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其他学生都是在教授新课的当天才第一次接触教材。而预习的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他们大多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浏览了一下教材内容,在书本上做些可有可无的记号来证明自己已预习,以防止教师的责罚而已。最认真的预习也只是拿出教辅书,写一写重点词的意思,给课文分分段,写写段意之类。这样应付式的预习,不仅对提高学习效果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合作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学生在教室里面的学习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班级并没有在学习上给学生形成一种“集体影响”的意义。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质疑的情况在我校的教室里几乎为0。在学生的作业中,我们发现,同桌的两个同学中,一个的作业做对了,另一个的作业却空着不会写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他们的意识里,好像从来没有向同学请教这个概念。
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第一,针对小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内因,要形成和发展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杜绝学生过于依赖教辅书应付式的预习,首先在在布置学生练习时,要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切忌一概而論。通过对不同文本不同的预习要求,既可以做到对预习有的放矢,又可以改变单一的预习过程,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其次,检查预习要用不同的方式,不能只看学生记了多少,还要听学生可以说出多少,通过对学生书面记录和口头报告的方式,来掌握学生对文本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走到我们班,打开任何一位同学的预习课文,都会发现里面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本课已上过,或者会认为同学们预习很认真。其实不然,这些记得多的同学,或许压根就没好好读一两遍课文,而是在照着教辅书抄录以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已。那记录的文字根本就不是他们自己所读所悟而得,只是人去亦去。所以,在检查学生预习时,我都是要求学生不打开课本,汇报自己的预习收获。有时,我会问课文中的一两个问题,看学生是否能说得出。通过这样的检查,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他们到底对文本内容有多少了解,在课堂上,我还需要从哪方面去施教。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在每篇课文的预习作业中,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提出一到两个自己预习时发现的问题,而且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过程,以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久而久之,使其行成一种良好的问题意识习惯。
第二,利用文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在读文本时,我经常要求学生运用“我发现了”的句式在课文上做批注。在阅读指导时,采用分层次指导的方法,也就是给学生一个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反复阅读。每读一遍要用“读第X遍时我发现了……”的方式汇报自己阅读的发现。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在课文的学习中可以用,在词语积累运用中也是可以用的。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组词语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开始的时候,学生只是机械化地读,当他们可以准确流利地把这组词语读通了之后,我说:“大家再读这组词,看会有什么发现。”学生再读,很快就可以发现这组词语都是写孙悟空的。我让他们再读,再发现,一个同学说,他发现这组词语其实可以连成一段话。
我让他试着连,他说:“齐天大圣孙悟空,有一天,他大闹天宫……”他这样一开了头之后,全班同学开始纷纷加入,读过《西游记》的同学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根据西游记的情节把这组词语连成了一个小故事。这样一来,这组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都一步到位,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一个同学在再读词语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你刚才说这组词语是写孙悟空的,可是如果把它们都拆开来看的话,像‘天下太平’这个词怎么可以说是写孙悟空的呢?”我说:“XX同学真会发现问题,确实,如果把这个词单独拿出来的话,不能说他是用来形容孙悟空的。”“那为什么还要把它跟其它词放在一起?”“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呀,你看,因为他除恶务尽,所以天下太平了呀!”
我不知道我的解释是不是有点牵强,但是我知道,此时学生们的脑子里都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许多问题。就是在这样反复给学生制造一些问题的悬念的教学方式中,让学生对老师、对教材不断地产生怀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第三,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习惯。
“合作”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如上所述,当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现状不容乐观,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还有待于教师平时的努力。
虽然形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因素有很多,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得讲究更多的策略,但是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方面去思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就要先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这是改善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现状最关键的途径。
一、过分依赖教师和教材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我校小学生的学习还是过分依赖教师和教材。其一,对教师的讲解没有提出过质疑,在他们看来,教师讲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他们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一字不差地记下教师讲的所有重点,尽可能多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老师传授知识的正确性。另外,他们对教材也是持完全相信的态度,从来没有质疑过教材中的内容。更为严重的是,95%以上的学生过度使用教学辅导书,他们的预习、课后作业都过分依赖教辅书。这样过度使用教辅书的弊端就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质疑精神会越来越弱,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随之下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就无从谈起。
二、学习方法不科学
调查中我们发现,五六年级的学生只有30%的同学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而低中年级的学生只有5%的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其他学生都是在教授新课的当天才第一次接触教材。而预习的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他们大多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浏览了一下教材内容,在书本上做些可有可无的记号来证明自己已预习,以防止教师的责罚而已。最认真的预习也只是拿出教辅书,写一写重点词的意思,给课文分分段,写写段意之类。这样应付式的预习,不仅对提高学习效果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合作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学生在教室里面的学习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班级并没有在学习上给学生形成一种“集体影响”的意义。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质疑的情况在我校的教室里几乎为0。在学生的作业中,我们发现,同桌的两个同学中,一个的作业做对了,另一个的作业却空着不会写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他们的意识里,好像从来没有向同学请教这个概念。
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第一,针对小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内因,要形成和发展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杜绝学生过于依赖教辅书应付式的预习,首先在在布置学生练习时,要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切忌一概而論。通过对不同文本不同的预习要求,既可以做到对预习有的放矢,又可以改变单一的预习过程,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其次,检查预习要用不同的方式,不能只看学生记了多少,还要听学生可以说出多少,通过对学生书面记录和口头报告的方式,来掌握学生对文本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走到我们班,打开任何一位同学的预习课文,都会发现里面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本课已上过,或者会认为同学们预习很认真。其实不然,这些记得多的同学,或许压根就没好好读一两遍课文,而是在照着教辅书抄录以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已。那记录的文字根本就不是他们自己所读所悟而得,只是人去亦去。所以,在检查学生预习时,我都是要求学生不打开课本,汇报自己的预习收获。有时,我会问课文中的一两个问题,看学生是否能说得出。通过这样的检查,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他们到底对文本内容有多少了解,在课堂上,我还需要从哪方面去施教。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在每篇课文的预习作业中,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提出一到两个自己预习时发现的问题,而且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过程,以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久而久之,使其行成一种良好的问题意识习惯。
第二,利用文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在读文本时,我经常要求学生运用“我发现了”的句式在课文上做批注。在阅读指导时,采用分层次指导的方法,也就是给学生一个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反复阅读。每读一遍要用“读第X遍时我发现了……”的方式汇报自己阅读的发现。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在课文的学习中可以用,在词语积累运用中也是可以用的。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组词语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开始的时候,学生只是机械化地读,当他们可以准确流利地把这组词语读通了之后,我说:“大家再读这组词,看会有什么发现。”学生再读,很快就可以发现这组词语都是写孙悟空的。我让他们再读,再发现,一个同学说,他发现这组词语其实可以连成一段话。
我让他试着连,他说:“齐天大圣孙悟空,有一天,他大闹天宫……”他这样一开了头之后,全班同学开始纷纷加入,读过《西游记》的同学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根据西游记的情节把这组词语连成了一个小故事。这样一来,这组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都一步到位,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一个同学在再读词语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你刚才说这组词语是写孙悟空的,可是如果把它们都拆开来看的话,像‘天下太平’这个词怎么可以说是写孙悟空的呢?”我说:“XX同学真会发现问题,确实,如果把这个词单独拿出来的话,不能说他是用来形容孙悟空的。”“那为什么还要把它跟其它词放在一起?”“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呀,你看,因为他除恶务尽,所以天下太平了呀!”
我不知道我的解释是不是有点牵强,但是我知道,此时学生们的脑子里都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许多问题。就是在这样反复给学生制造一些问题的悬念的教学方式中,让学生对老师、对教材不断地产生怀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第三,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习惯。
“合作”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如上所述,当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现状不容乐观,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还有待于教师平时的努力。
虽然形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因素有很多,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得讲究更多的策略,但是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方面去思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就要先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这是改善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现状最关键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