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四人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学习全过程,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该模式进行尝试和探索后获得一些心得和体会,现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为例,与大家一起分享本人总结的实施该模式必须注意的五个要点。
一、学习内容问题化是前提
“自主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在课前,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把教材知识点设计成若干导学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设计的这些导学问题一定要具体、明确、有梯度,紧扣学习目标,不宜过多、过难、过偏,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探究价值。例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这节内容,本人设计了如下几个导学问题。
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又是怎样产生的?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它有何重要意义?
假如地球不自转,有没有昼夜现象?有没有昼夜的交替?
晨昏线所组成的平面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赤道与晨昏圈有什么关系?
晨线与昏线如何判断?
这些问题在课前以导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课堂教学将以引导学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为主线而展开。
二、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基础
“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比如,“昼夜交替”的导学问题一、导学问题二属于基础题,学生自己就可以独立解决,不用再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组间互问互答、各组抢答的方式對学生进行检测就可以了。而导学问题三、导学问题四、导学问题五属于可以深入探究的问题,需要学生独立分析,并在导学案上写出自己的结论后,再组内相互交流讨论,最后达成组内共识,形成集体统一观点。
三、课上交流展示是核心
课堂展示是合作学习的提升。展示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组内交流的成效,暴露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理解不到位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要包办,而是尽量抛给学生去解决。组间辩论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辩论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为加深学生对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本质区别的理解,本人引导学生对导学问题三“假如地球不自转,有没有昼夜现象?有没有昼夜的交替?”展开辩论。各组观点不一、针锋相对,互相质疑反驳,并举例论述。在辩论中,学生的思路迅速打开,新的想法、新的观点不断涌现。学生不仅提高了表达能力,而且在互动中实现知识的拓展和思维的创新。
除了口头表达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作图,甚至模拟演示的方式展示本组结论,而往往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探究“晨线与昏线如何判断”这道问题时,本人先在黑板上画出空白的光照图,然后让抢先举手的小组派出代表上讲台,边在光照图上画出晨线与昏线,边为大家讲解晨昏线的判断,这样更加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还有的小组为了证明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然有昼夜交替现象,就进行了模拟演示。他们让一个同学站在中间当做太阳,另一个同学手执地球仪绕第一个同学公转,其他同学很容易就观察到原来地球上仍然会昼夜交替,这样不但让学生在趣味中获得知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教师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课前,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材,制定好学习任务,策划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策划的内容除了导学问题外,还应包括帮助学生合作探究的一些课堂活动。比如在“昼夜交替”这节课中,为了有助于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本人为每个小组设计了用贴有小人的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活动,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学生可以尽情发挥,但并非放任自流。在课堂上,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不断在各组间巡视指导,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当中,随时掌握各组合作交流情况,对出现的某些共性问题,及时纠正与指导,以促进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比如晨昏线的特点涉及到立体几何的知识,多数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小组讨论面临困境,本人发现后就及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数学知识补充,降低了难度,小组讨论得以顺利进行下去。在各组充分讨论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交流结果进行展示,发动学生踊跃发言,不管学生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要让学生不怕出错,敢于出错,并在对错误的分析反思中得到进步。除此外,教师还要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不断挑起各组间的辩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在辩论中生成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抓住契机及时“画龙点睛”。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归纳总结,得出完善结论,构建知识网络。
五、学习效果的检测必不可少
在学习完每节课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检测,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做到查漏补缺。检测习题数量不必太多,但是一定要精致,要能实现对重点知识的覆盖,体现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拓展。检测习题的处理也要以“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首先给学生时间独立解答完检测习题,再组织学生组内互评。对于出现的错误,自己先分析原因,若有疑问不能独立解决可由组内同学协助;而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可以组间交流或由教师指派学习好的同学上讲台为全班讲解。对于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替代;对于学生都无法解决或需要深化的问题,教师可以重点讲解补充。
“自主合作学习”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线,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对高中生能力的提高和地理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使其更加完善。
一、学习内容问题化是前提
“自主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在课前,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把教材知识点设计成若干导学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设计的这些导学问题一定要具体、明确、有梯度,紧扣学习目标,不宜过多、过难、过偏,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探究价值。例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这节内容,本人设计了如下几个导学问题。
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又是怎样产生的?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它有何重要意义?
假如地球不自转,有没有昼夜现象?有没有昼夜的交替?
晨昏线所组成的平面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赤道与晨昏圈有什么关系?
晨线与昏线如何判断?
这些问题在课前以导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课堂教学将以引导学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为主线而展开。
二、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基础
“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比如,“昼夜交替”的导学问题一、导学问题二属于基础题,学生自己就可以独立解决,不用再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组间互问互答、各组抢答的方式對学生进行检测就可以了。而导学问题三、导学问题四、导学问题五属于可以深入探究的问题,需要学生独立分析,并在导学案上写出自己的结论后,再组内相互交流讨论,最后达成组内共识,形成集体统一观点。
三、课上交流展示是核心
课堂展示是合作学习的提升。展示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组内交流的成效,暴露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理解不到位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要包办,而是尽量抛给学生去解决。组间辩论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辩论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为加深学生对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本质区别的理解,本人引导学生对导学问题三“假如地球不自转,有没有昼夜现象?有没有昼夜的交替?”展开辩论。各组观点不一、针锋相对,互相质疑反驳,并举例论述。在辩论中,学生的思路迅速打开,新的想法、新的观点不断涌现。学生不仅提高了表达能力,而且在互动中实现知识的拓展和思维的创新。
除了口头表达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作图,甚至模拟演示的方式展示本组结论,而往往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探究“晨线与昏线如何判断”这道问题时,本人先在黑板上画出空白的光照图,然后让抢先举手的小组派出代表上讲台,边在光照图上画出晨线与昏线,边为大家讲解晨昏线的判断,这样更加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还有的小组为了证明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然有昼夜交替现象,就进行了模拟演示。他们让一个同学站在中间当做太阳,另一个同学手执地球仪绕第一个同学公转,其他同学很容易就观察到原来地球上仍然会昼夜交替,这样不但让学生在趣味中获得知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教师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课前,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材,制定好学习任务,策划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策划的内容除了导学问题外,还应包括帮助学生合作探究的一些课堂活动。比如在“昼夜交替”这节课中,为了有助于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本人为每个小组设计了用贴有小人的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活动,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学生可以尽情发挥,但并非放任自流。在课堂上,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不断在各组间巡视指导,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当中,随时掌握各组合作交流情况,对出现的某些共性问题,及时纠正与指导,以促进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比如晨昏线的特点涉及到立体几何的知识,多数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小组讨论面临困境,本人发现后就及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数学知识补充,降低了难度,小组讨论得以顺利进行下去。在各组充分讨论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交流结果进行展示,发动学生踊跃发言,不管学生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要让学生不怕出错,敢于出错,并在对错误的分析反思中得到进步。除此外,教师还要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不断挑起各组间的辩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在辩论中生成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抓住契机及时“画龙点睛”。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归纳总结,得出完善结论,构建知识网络。
五、学习效果的检测必不可少
在学习完每节课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检测,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做到查漏补缺。检测习题数量不必太多,但是一定要精致,要能实现对重点知识的覆盖,体现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拓展。检测习题的处理也要以“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首先给学生时间独立解答完检测习题,再组织学生组内互评。对于出现的错误,自己先分析原因,若有疑问不能独立解决可由组内同学协助;而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可以组间交流或由教师指派学习好的同学上讲台为全班讲解。对于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替代;对于学生都无法解决或需要深化的问题,教师可以重点讲解补充。
“自主合作学习”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线,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对高中生能力的提高和地理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使其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