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8-000-02
摘 要 在中华武术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散打运动从手搏—白打—散打漫长的发展中逐渐跻身国际竞技运动的舞台,展示了其以技击本质的无限魅力。而拳击从西方格斗运动中不断演化,依靠商业比赛和市场动作来赢得丰厚利润,在西方其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体育产业。
关键词 散打 基本技术 风格 可持续发展
一、散打运动与拳击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一)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散打运动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人与兽斗和人与人斗。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不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远古时候“人少而禽兽众”,人们为了生存自卫,必须依靠徒手技能来捕杀野兽,逐渐形成了原始的格斗技能[1]。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氏族部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人与兽斗变为人与人斗促进了格斗技能的发展,人们将战争中比较成功的格斗技术加以总结,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原有的格斗技术,本能的自卫活动己经开始过渡到有意识应用格斗技术,这就是格斗运动的萌芽[2]。
至此,尽管每个时期称呼不同,散打在历史各个时期都有所开展,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但作为技击本质是一直没有改变。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史上的繁荣期,散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散打那时称手搏,手搏在明清时期又称为“白打”,“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当时不同地区和拳种之间广泛地交流,对手搏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踢、打、拿、摔等技术全面发展。戚纪光的《纪效新书》、唐顺之的《武编》、菠乃周的《袭氏武技书》、张孔昭的《拳经拳法备要》等大量的武术论著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手搏的理论,而且对手搏技术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民国时期,西方体育的输入对中国武术造成巨大的冲击,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由于当时中央政府的鼓励,各地方政府纷纷组织各种形式的武术散打活动,使散打运动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武术散打未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从1955年开始,由于社会上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造成武术运动的开展受到不同程度间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更使武术运动受到严重的干扰,格斗运动不作为体育竞技项目,只能在民间流传。为了进一步全面继承和发展武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1979年3月,原国家体委决定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三个单位进行试点训练,并于同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做了首次汇报表演[3]。同年10月,在第四届全运动会期间,国家体委又抽调北京体育学院、浙江省和河北省散打队在石家庄进行了公开表演。1980年10月,国家体委调集散打试点单位的有关人员,开始拟订《全国散打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1989年,散打被国家体委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有“团体锦标赛”和“个人锦标赛”赛制。1992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被列为表演项目。随即国际武术联合会决定,以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武术锦标赛,并把散打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在历届的亚洲武术锦标赛上,散打也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二)拳击的起源与发展
拳击运动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人类生存和竞争的需要,人类发明了它,最初它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一种手段。有记载表明,它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有“公元前40世纪,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发现拳击的遗迹”的记载,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记载了拳击用的护具“皮绷带”。后来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拳击运动经过地中海的克里克岛传播到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在爱琴海岸发掘的一对瓷瓶上,有两人相互攻防的拳击图案。拳击被称作“勇敢者的运动”,普遍认为是在公元前688年第二十三届古代希腊奥运会列入正式竞技项目的。
近代拳击和现代拳击的区分大体上是以1890年为分界线,从1890年到现在的拳击运动被称为现代拳击运动。随着拳击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开展,拳击逐渐成为许多国家竞技体育项目中的必设项目。1891年拳击比赛规则被全世界公认,并于1901年在英国伦敦第一次开始世界范围的正式拳击比赛。现代拳击运动于18世纪起源于英国,当时比赛不戴拳套,亦无规则和时间限制,直至对方丧失继续比赛的能力为止。目前世界上同时存在着两种拳击运动,即职业拳击和业余拳击。奥运会和亚运会的拳击比赛都是属于业余拳击。这两种拳击在比赛规则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我国现代拳击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最初称之为“西洋拳”。先有人翻译了一本《西洋拳术》。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国术(武术)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将拳击列为主课之一[4]。
随着拳击运动的蓬勃发展,现代拳击运动项目又演变分化为业余拳击和职业拳击两大系统。业余拳击就是奥运会中所设立的拳击项目,以及与奥运会拳击相应的各级各类拳击比赛。故业余拳击亦被称为“奥林匹克拳击”。1946年,第一个国际性业余拳击组织——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简称AIBA)正式成立,使全世界开展业余拳击运动有了专门的组织。国际性的业余拳击比赛除了奥运会的比赛之外,还有世界拳击锦标赛、世界杯拳击比赛、世界青年拳击锦标赛、世界少年拳击锦标赛,此外还有洲际相应的锦标赛和世界杯赛等等。
现代拳击运动的第二个系统是职业拳击。职业拳击与业余拳击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赛制、规则、比赛的目的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职业拳击是拳击运动最高水平的体现,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业余拳击,是运动员把拳击作为自己的职业,同时受雇佣于职业俱乐部,所有赛事和活动都要受推广人的安排,进行着经营性和商业性比赛活动。业余拳击和职业拳击尽管有区别。但是联系是广泛的。许多业余拳击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冠军后来也都成为世界职业拳击冠军,像阿里、刘易斯等,并且在职业拳击中赢得了拳手运动生涯中的顶峰。 二、散打运动与拳击运动的文化内涵
(一)散打运动的文化内涵
散打运动源于传统武术,是1979年推出的一种新的同场格斗类项目,因此要研究武术散打文化决不能舍本求末,应紧紧抓住传统武术这个根基。传统武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历史的发展中几经坎坷,绵延数千年而没有间断。和国际上众多的对抗类项目相比,无疑中国传统武术是最富哲理的运动,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其他项目所不能比拟的。在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武术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5]。因此在武术传统练功中十分注意按自然界四季更替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练功的目的,提高锻炼效果,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从武术的起源发展至今,崇尚武艺水平、重视武术道德修养一直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
传统武术是东方农耕文明传统文化母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生发展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宗教就产生过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最直接的有道教的服气、行气、导引、吐纳之术直接为武术所借鉴,道教中的无为、贵柔、主静等思想则指导着武术自身的理论建设和发展;佛教则对少林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的思想在当今依然是少林武术所推崇的;传统医学与武术之间也是相互融合、渗透的,传统医学的整体综合观、阴阳辨证观和“精、气、神”的理论观点,被武术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的特点。除此之外,传统武术还与军事学、文学、艺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武术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散打健康持续发展一定要从它的母体中汲取营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块沃土,相信这样散打在全国全世界推广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
(二)拳击运动的文化内涵
拳击的文化来源于西方文化发展的历程,它以古希腊的迅速兴起为标志,拳击随着西方体育在古希腊人的科学思想带动下步入文化领域。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而它的内涵是科学精神,追求其客观性和创新性。古希腊人的不断追求,使得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逐渐强化了人们那种“对抗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6]。同时,它也包括了以提高生理功能为目标的体育运动。这种意识在古希腊文明发展中的不断积累和激化,使西方体育的思想进程与科学进步在文化层面上的延伸。拳击运动特点也正是西方人追求那种机能极限的爆发和运动极限化的挑战,在科学理论与技术手段笼罩下,形成了激烈对抗的竞争场面。从技击文化分析,散打运动的技击更侧重于防卫,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等传统武术思想,表现了习武者不轻易侵犯别人,不轻易伤人,注重武德修养的特点,所以散打运动的主要功能强调防身自卫,而非攻击别人。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爱好和平,反对侵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特色。从练习方法上分析,散打运动主张内外兼修,并且全身多个部位都可作为攻击工具,而西方的拳击远远没有如此复杂,西方拳击更讲主动进攻,征服对手,战胜对手,追逐功利是他们习武的主要目的。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西方文化喜竞争、好侵略的进攻性文化特点。
由于受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自由竞争的影响,拳击运动更强调个人进取和利益,体现出追求冒险、激进等,所以西方人把拳击称为“勇敢者运动”和“男人的象征”。致使这项运动本身并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通过极限、竞技技能的发挥和比较,追求商业化、职业化、观赏化,并最大可能创造商业价值,从而通过这项运动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在比赛中有的人甚至击倒对方,置死伤而不惜。拳击商业化是必然的,但过度的商业化必须加以制约。只有这样,拳击文化才能真正搭附在高速运转的商业化巨轮上健康、持久、良性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仲林,周之华主编.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2] 林荫生.实用搏击[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3.
[3] 中国武术教程.全国体院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4] 林荫生.实用搏击[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3.
[5] 江百龙等.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6] 王伯余.武术散打中的传统文化及武德建设[J].搏击.武术科学.2009(1).
摘 要 在中华武术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散打运动从手搏—白打—散打漫长的发展中逐渐跻身国际竞技运动的舞台,展示了其以技击本质的无限魅力。而拳击从西方格斗运动中不断演化,依靠商业比赛和市场动作来赢得丰厚利润,在西方其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体育产业。
关键词 散打 基本技术 风格 可持续发展
一、散打运动与拳击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一)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散打运动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人与兽斗和人与人斗。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不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远古时候“人少而禽兽众”,人们为了生存自卫,必须依靠徒手技能来捕杀野兽,逐渐形成了原始的格斗技能[1]。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氏族部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人与兽斗变为人与人斗促进了格斗技能的发展,人们将战争中比较成功的格斗技术加以总结,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原有的格斗技术,本能的自卫活动己经开始过渡到有意识应用格斗技术,这就是格斗运动的萌芽[2]。
至此,尽管每个时期称呼不同,散打在历史各个时期都有所开展,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但作为技击本质是一直没有改变。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史上的繁荣期,散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散打那时称手搏,手搏在明清时期又称为“白打”,“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当时不同地区和拳种之间广泛地交流,对手搏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踢、打、拿、摔等技术全面发展。戚纪光的《纪效新书》、唐顺之的《武编》、菠乃周的《袭氏武技书》、张孔昭的《拳经拳法备要》等大量的武术论著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手搏的理论,而且对手搏技术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民国时期,西方体育的输入对中国武术造成巨大的冲击,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由于当时中央政府的鼓励,各地方政府纷纷组织各种形式的武术散打活动,使散打运动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武术散打未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从1955年开始,由于社会上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造成武术运动的开展受到不同程度间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更使武术运动受到严重的干扰,格斗运动不作为体育竞技项目,只能在民间流传。为了进一步全面继承和发展武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1979年3月,原国家体委决定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三个单位进行试点训练,并于同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做了首次汇报表演[3]。同年10月,在第四届全运动会期间,国家体委又抽调北京体育学院、浙江省和河北省散打队在石家庄进行了公开表演。1980年10月,国家体委调集散打试点单位的有关人员,开始拟订《全国散打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1989年,散打被国家体委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有“团体锦标赛”和“个人锦标赛”赛制。1992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被列为表演项目。随即国际武术联合会决定,以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武术锦标赛,并把散打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在历届的亚洲武术锦标赛上,散打也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二)拳击的起源与发展
拳击运动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人类生存和竞争的需要,人类发明了它,最初它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一种手段。有记载表明,它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有“公元前40世纪,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发现拳击的遗迹”的记载,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记载了拳击用的护具“皮绷带”。后来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拳击运动经过地中海的克里克岛传播到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在爱琴海岸发掘的一对瓷瓶上,有两人相互攻防的拳击图案。拳击被称作“勇敢者的运动”,普遍认为是在公元前688年第二十三届古代希腊奥运会列入正式竞技项目的。
近代拳击和现代拳击的区分大体上是以1890年为分界线,从1890年到现在的拳击运动被称为现代拳击运动。随着拳击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开展,拳击逐渐成为许多国家竞技体育项目中的必设项目。1891年拳击比赛规则被全世界公认,并于1901年在英国伦敦第一次开始世界范围的正式拳击比赛。现代拳击运动于18世纪起源于英国,当时比赛不戴拳套,亦无规则和时间限制,直至对方丧失继续比赛的能力为止。目前世界上同时存在着两种拳击运动,即职业拳击和业余拳击。奥运会和亚运会的拳击比赛都是属于业余拳击。这两种拳击在比赛规则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我国现代拳击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最初称之为“西洋拳”。先有人翻译了一本《西洋拳术》。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国术(武术)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将拳击列为主课之一[4]。
随着拳击运动的蓬勃发展,现代拳击运动项目又演变分化为业余拳击和职业拳击两大系统。业余拳击就是奥运会中所设立的拳击项目,以及与奥运会拳击相应的各级各类拳击比赛。故业余拳击亦被称为“奥林匹克拳击”。1946年,第一个国际性业余拳击组织——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简称AIBA)正式成立,使全世界开展业余拳击运动有了专门的组织。国际性的业余拳击比赛除了奥运会的比赛之外,还有世界拳击锦标赛、世界杯拳击比赛、世界青年拳击锦标赛、世界少年拳击锦标赛,此外还有洲际相应的锦标赛和世界杯赛等等。
现代拳击运动的第二个系统是职业拳击。职业拳击与业余拳击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赛制、规则、比赛的目的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职业拳击是拳击运动最高水平的体现,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业余拳击,是运动员把拳击作为自己的职业,同时受雇佣于职业俱乐部,所有赛事和活动都要受推广人的安排,进行着经营性和商业性比赛活动。业余拳击和职业拳击尽管有区别。但是联系是广泛的。许多业余拳击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冠军后来也都成为世界职业拳击冠军,像阿里、刘易斯等,并且在职业拳击中赢得了拳手运动生涯中的顶峰。 二、散打运动与拳击运动的文化内涵
(一)散打运动的文化内涵
散打运动源于传统武术,是1979年推出的一种新的同场格斗类项目,因此要研究武术散打文化决不能舍本求末,应紧紧抓住传统武术这个根基。传统武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历史的发展中几经坎坷,绵延数千年而没有间断。和国际上众多的对抗类项目相比,无疑中国传统武术是最富哲理的运动,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其他项目所不能比拟的。在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武术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5]。因此在武术传统练功中十分注意按自然界四季更替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练功的目的,提高锻炼效果,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从武术的起源发展至今,崇尚武艺水平、重视武术道德修养一直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
传统武术是东方农耕文明传统文化母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生发展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宗教就产生过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最直接的有道教的服气、行气、导引、吐纳之术直接为武术所借鉴,道教中的无为、贵柔、主静等思想则指导着武术自身的理论建设和发展;佛教则对少林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的思想在当今依然是少林武术所推崇的;传统医学与武术之间也是相互融合、渗透的,传统医学的整体综合观、阴阳辨证观和“精、气、神”的理论观点,被武术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的特点。除此之外,传统武术还与军事学、文学、艺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武术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散打健康持续发展一定要从它的母体中汲取营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块沃土,相信这样散打在全国全世界推广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
(二)拳击运动的文化内涵
拳击的文化来源于西方文化发展的历程,它以古希腊的迅速兴起为标志,拳击随着西方体育在古希腊人的科学思想带动下步入文化领域。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而它的内涵是科学精神,追求其客观性和创新性。古希腊人的不断追求,使得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逐渐强化了人们那种“对抗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6]。同时,它也包括了以提高生理功能为目标的体育运动。这种意识在古希腊文明发展中的不断积累和激化,使西方体育的思想进程与科学进步在文化层面上的延伸。拳击运动特点也正是西方人追求那种机能极限的爆发和运动极限化的挑战,在科学理论与技术手段笼罩下,形成了激烈对抗的竞争场面。从技击文化分析,散打运动的技击更侧重于防卫,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等传统武术思想,表现了习武者不轻易侵犯别人,不轻易伤人,注重武德修养的特点,所以散打运动的主要功能强调防身自卫,而非攻击别人。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爱好和平,反对侵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特色。从练习方法上分析,散打运动主张内外兼修,并且全身多个部位都可作为攻击工具,而西方的拳击远远没有如此复杂,西方拳击更讲主动进攻,征服对手,战胜对手,追逐功利是他们习武的主要目的。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西方文化喜竞争、好侵略的进攻性文化特点。
由于受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自由竞争的影响,拳击运动更强调个人进取和利益,体现出追求冒险、激进等,所以西方人把拳击称为“勇敢者运动”和“男人的象征”。致使这项运动本身并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通过极限、竞技技能的发挥和比较,追求商业化、职业化、观赏化,并最大可能创造商业价值,从而通过这项运动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在比赛中有的人甚至击倒对方,置死伤而不惜。拳击商业化是必然的,但过度的商业化必须加以制约。只有这样,拳击文化才能真正搭附在高速运转的商业化巨轮上健康、持久、良性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仲林,周之华主编.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2] 林荫生.实用搏击[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3.
[3] 中国武术教程.全国体院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4] 林荫生.实用搏击[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3.
[5] 江百龙等.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6] 王伯余.武术散打中的传统文化及武德建设[J].搏击.武术科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