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花开有时,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开放的时节,每一节气都有自己对应的花种。在每一个节气到来之时,它对应的花都会应时开放,我们称之为花信。而花又是中国文人创作的主题。所以,读花诗是品读二十四节气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花诗;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场所,人的活动受到自然的影响,诗人也不例外。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的节点,在这一时间节点里周围的物候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些都是触发诗人创作灵感的因素。在这众多的因素中,花是一个最特别的因素。花不仅是节气的预报者,而且也是一个文化审美的主体。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文化品格,莲花高洁,兰花幽静,菊花傲骨,梅花坚贞。因此,诗人们在写花之时摆脱了单纯的景色描写的角度束缚,将花与自己的理想抱负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花信文化。因此,在将二十四节气诗歌融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花诗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叙述。
一、 问花:读花诗,知物候
“花气袭人知昼暖”,花是节气的使者,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在不同节气里人们会看到不同的花朵。花是诗人灵感的来源,不同的花开放都会带给诗人们不同的感官体验,进而引起诗人们的诗歌创作兴致,创作出以花为主题的节气诗。因此,我们不妨在不同的节气里带领学生们欣赏不同的花诗,让学生们养成看花知节气的物候观念。
例如:“清明”时节是桃花、梨花、杏花等花开放的季节,于是,在课堂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这一物候特点,选了陆游的《清明》:“清明佳节桃李笑,野坟荒冢自生愁。”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程嘉燧的《清明拜张二丈墓》:“去年寒食杏花新,扶杖犹同过北林。”等多篇诗歌,同时播放清明时节拍摄的景色视频,帮助学生们掌握了清明时节的物候特征,树立了时间观念。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带领学生们读花诗,帮助学生们将花与二十四节气一一对应起来,强化了学生们的时间观念,传承了中华民族利用物候特征感知时节的时间观念,提升了学生们语文文化修养,提高了学生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 赏花:赏花诗,感美景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在简短的诗歌语言之中往往包含着广阔的气象,包揽着令人赞叹的美景。而花本身就是美丽的。所以,鉴赏描写花的诗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够让学生们欣赏到每个节气独特的风景,提高学生们的文学审美意识,丰富学生们的语文审美经验,促进学生文化审美能力的提升。这既满足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落实了美育原则,对促进学生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霜降”节气到来之时,我带领学生们学习了《诗经》中的《蒹葭》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此句描写的是在苍茫的水面之上,白色的茅草花大片大片的开着,原本是寒冷的露珠在此时更冷了一度,凝结成了霜花,悬挂在白色的茅草花之上,一片凄凉、萧瑟的景色。这是诗歌中的霜降,也是一番别具风味的自然景象。诗中以生长在江边的白色茅草花入景,更增加了秋景的萧瑟之意。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带领学生们品读诗经《蒹葭》一诗,带领学生们以诗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自然景色,让自然界中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都在学生们的眼中染上了独特的意蕴之美,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审美水平,促进了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 品花:品花诗,习美德
在古代的诗歌文化之中,花既是时令的使者,也是诗人们精神的寄托。因此,要将二十次节气诗歌融入小学语文课堂,除了要对诗歌中的花的报时作用,美景组成作用进行赏析之外,还应该对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节和品质进行赏析,让学生们能够在节气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美好的思想文化品格。
例如:在“小寒”时节到来之时,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陆游的《梅花》。在讲解“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之时,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小寒时节,深冬已至。我们将要迎来一年最寒冷的时刻,而梅花却选在这个时节开放,在冰天雪地之中暗自飘香,其不畏严寒,挑战自我的品质显而易见。花有如此,更何况是人呢?”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解花诗,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缕浓浓的梅花香,让学生们在梅花精神品格的鼓舞之下,收起因畏惧严寒而产生的懈怠情绪,促进了学生们美好精神品质的形成。
总之,“花气袭人知时节,诗文品读育人才”在二十四节气引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对花诗的开发利用,要以自己的智慧,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提升学生们的时间观念、审美能力和精神品格,促进学生们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余世存,老树.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J].科普创作,2018(3):21.
[2]桂杰.了解“二十四节气” 懂得顺时而生[J].人才资源开发,2018(17):84.
作者简介:
齐晓玲,河南省鹤壁市,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第二实验小学。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花诗;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场所,人的活动受到自然的影响,诗人也不例外。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的节点,在这一时间节点里周围的物候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些都是触发诗人创作灵感的因素。在这众多的因素中,花是一个最特别的因素。花不仅是节气的预报者,而且也是一个文化审美的主体。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文化品格,莲花高洁,兰花幽静,菊花傲骨,梅花坚贞。因此,诗人们在写花之时摆脱了单纯的景色描写的角度束缚,将花与自己的理想抱负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花信文化。因此,在将二十四节气诗歌融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花诗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叙述。
一、 问花:读花诗,知物候
“花气袭人知昼暖”,花是节气的使者,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在不同节气里人们会看到不同的花朵。花是诗人灵感的来源,不同的花开放都会带给诗人们不同的感官体验,进而引起诗人们的诗歌创作兴致,创作出以花为主题的节气诗。因此,我们不妨在不同的节气里带领学生们欣赏不同的花诗,让学生们养成看花知节气的物候观念。
例如:“清明”时节是桃花、梨花、杏花等花开放的季节,于是,在课堂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这一物候特点,选了陆游的《清明》:“清明佳节桃李笑,野坟荒冢自生愁。”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程嘉燧的《清明拜张二丈墓》:“去年寒食杏花新,扶杖犹同过北林。”等多篇诗歌,同时播放清明时节拍摄的景色视频,帮助学生们掌握了清明时节的物候特征,树立了时间观念。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带领学生们读花诗,帮助学生们将花与二十四节气一一对应起来,强化了学生们的时间观念,传承了中华民族利用物候特征感知时节的时间观念,提升了学生们语文文化修养,提高了学生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 赏花:赏花诗,感美景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在简短的诗歌语言之中往往包含着广阔的气象,包揽着令人赞叹的美景。而花本身就是美丽的。所以,鉴赏描写花的诗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够让学生们欣赏到每个节气独特的风景,提高学生们的文学审美意识,丰富学生们的语文审美经验,促进学生文化审美能力的提升。这既满足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落实了美育原则,对促进学生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霜降”节气到来之时,我带领学生们学习了《诗经》中的《蒹葭》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此句描写的是在苍茫的水面之上,白色的茅草花大片大片的开着,原本是寒冷的露珠在此时更冷了一度,凝结成了霜花,悬挂在白色的茅草花之上,一片凄凉、萧瑟的景色。这是诗歌中的霜降,也是一番别具风味的自然景象。诗中以生长在江边的白色茅草花入景,更增加了秋景的萧瑟之意。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带领学生们品读诗经《蒹葭》一诗,带领学生们以诗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自然景色,让自然界中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都在学生们的眼中染上了独特的意蕴之美,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审美水平,促进了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 品花:品花诗,习美德
在古代的诗歌文化之中,花既是时令的使者,也是诗人们精神的寄托。因此,要将二十次节气诗歌融入小学语文课堂,除了要对诗歌中的花的报时作用,美景组成作用进行赏析之外,还应该对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节和品质进行赏析,让学生们能够在节气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美好的思想文化品格。
例如:在“小寒”时节到来之时,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陆游的《梅花》。在讲解“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之时,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小寒时节,深冬已至。我们将要迎来一年最寒冷的时刻,而梅花却选在这个时节开放,在冰天雪地之中暗自飘香,其不畏严寒,挑战自我的品质显而易见。花有如此,更何况是人呢?”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解花诗,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缕浓浓的梅花香,让学生们在梅花精神品格的鼓舞之下,收起因畏惧严寒而产生的懈怠情绪,促进了学生们美好精神品质的形成。
总之,“花气袭人知时节,诗文品读育人才”在二十四节气引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对花诗的开发利用,要以自己的智慧,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提升学生们的时间观念、审美能力和精神品格,促进学生们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余世存,老树.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J].科普创作,2018(3):21.
[2]桂杰.了解“二十四节气” 懂得顺时而生[J].人才资源开发,2018(17):84.
作者简介:
齐晓玲,河南省鹤壁市,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