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生长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这里不仅有世界四大天鹅湖之一的荣成天鹅湖,也是很多海鸟的繁衍生息之地,尤其是世界濒危鸟种黄嘴白鹭在这块土地上已经形成了至今为止最大的种群。
我自幼喜欢鸟,鸟类摄影是我多年的最爱。一直喜欢看“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这些栏目,几年来录制的类似节目就有100多盘。每次看完激动之余总有一点疑惑:这么多节目里我们中国的“动物世界”在哪里?
因为身边有利的自然环境和做影视工作的便利,向来不安分的我,在2002年初做出了一个现在看来或许是失去了理智的决定—我要为身边的这些鸟拍一部纪录片。于是就有了5年的艰难之旅。
黑尾鸥和黄嘴白鹭是在同一个海岛上繁衍的两种鸟,但习性却截然不同,我相信在它们的世界里一定有着不寻常故事。由于这些鸟的巢大都在悬崖上,加上岛上没有水、电,拍摄一开始就困难重重。第一年上岛的时候我们就投入了全部的力量采取多机位的拍摄,本以为会如愿以偿,但对鸟习性的不了解,拍摄到的素材仅仅是一堆堆画面和一个个遗憾。我曾经的几位助手也先后退出了这支队伍,我至今没有怪他们因为我自己同样也曾感到茫然,甚至想到放弃。
拍摄周期是每年的四月下旬到八月初,岛上温差很大,五月上旬还要穿鸭绒服,一进六月气温陡增,近四十度的地表温度要持续两个半月,每人每年脸要暴3次皮。这还不是最难忍受的事情,为了更加的接近黄嘴白鹭我们必须攀爬64米垂直的崖壁,由于这里岩石风化的非常严重,每一步都隐藏着危险。摄制组的小王就在崖壁上摔伤了腿至今留下后遗症,我本人也曾让滚落的石块打破了脑袋。但要完成镜头目标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原有的笨重的大机器根本无法带到顶峰,所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比较发达的时代,影视器材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很容易选择并添置了两台DV机器。说到这里不能不感谢《大众DV》杂志,因为所有的参考资料设备信息都是从其中得到的,而且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了机器的可靠性。
五个繁殖期的拍摄只有我、小王、小于全部坚持下来了。多年来我们形成了很深的默契。由于我们三人每天分三个机位各守一角,当地摄影界的朋友便送了我们一个共同的外号—“三脚架”。
小于是个女孩儿,和我们一起风雨兼程已属不易,可偏偏毒蛇总是出现在她的身边,第一次她见到毒蛇冲她吐着信子时仓皇而逃的狼狈让我记忆犹新,小王在位置上潜伏等待拍摄破壳时,草叶上一只长约30多公分,长着蛇样的头和四只脚的蜥蜴类的东西飘悠悠扑向他的样子更是让人恐怖,因为事后老渔民跟我们说:“当地人叫它金腿蚂蚱,有剧毒的。”
在海岛上长期拍摄让我们面临许多问题。没电是最初的难题,于是我们就买了一台小型发电机。每次登岛我们的各种设备、食品、淡水,发电用的汽油等足足要装一大头车。尽管如此,在岛上想吃一顿热乎饭也很不容易。由于长时间啃干粮,大家总拉肚子,没有办法,每次都会买许多各种药品,靠吃药来解决这种困难。说来也奇怪,近两年大家拉肚子的情况少了,或许是真的适应了那里的一切。
大凡拍摄自然环境的人都会竭力追求画面的美学成分,甚至唯美的思想是创作过程中惟一的追求。我们在最初的时候也不例外,甚至把小型摇臂也带到了岛上。然而,随着深入的拍摄,机位的选择很多时候是不能以我们的意志而确定的。这些鸟大都筑巢于崖壁或顶峰上,别说摇臂,就连一个中型三脚架的摆放都很困难,因为超过一平方米的机位都很难寻找。保持稳定性是拍摄必须的要求,没有办法,我们曾一度改造了两个三脚架,把“腿”锯短、角度缩小,但稳定性解决了,水平的难题又出现了。在崖壁上调整一次机位、改变一次角度有时非常费劲,脚下的大海至今也会让我们发晕,只有身处于那个环境才知道行动的不便。 为了方便快捷的确定机位开始拍摄,我们最终采取了一种很“土”但非常实用的方法解决了稳定和水平的问题—“豆包”。我们缝制了两个布袋,每袋装10斤豆子,它可以任意放在任何一块石头上,再把摄像机放在上面,不仅稳定了,水平的调整更迅速了,唯一不足的是不能摇镜头。
为什么选择豆子呢?一是豆子是圆的,变形快,也轻;二是一旦没了粮食可以用它炒了吃。曾经有一次因大风不能回来,我们在岛上弹尽粮绝,不得不吃了两顿野菜。有个电视剧叫《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我们可是拿豆包当大宝贝了。
潜伏是拍野生动物的必须经历。在岛上拍鸟基本上没有植物遮掩,所谓潜伏只能是坚持不乱动,甚至起来坐下都要尽可能减少。在一个点上一待就要一天。六月岛上岩石散发的热浪让你像坐在蒸笼上。最无法忍受的是岛上的蚊子(有陆地上3个大)和一种叫“小咬”的飞虫,它们本是吸食鸟的血液为生的,对我们同样毫不留情,糟糕的是它的嘴能穿透我们的迷彩服。如果只是喝点我们的血倒也无妨,可马上出现的大疙瘩又红又硬,奇痒难耐,让你坐立不安。
全天候的记录对于拍摄野生动物来说是正常的要求。在大雨中拍摄即要保护好摄像机,又要方便操作,仅靠防雨罩是不行的,于是防雨罩的外面我们又给它穿上了特制的雨衣,尽管难看,但还是很实用的。不过有些问题还是不能完全考虑到的。
2004年7月拍摄暴雨的那次至今让我后怕。那天中午倾盆大雨光临了海岛,让我们很兴奋,因为只有这种雨拍出来的感觉才到位,而且几年里在这个季节还是第一次遇到过。大家都很激动,那次我们在崖顶上真正的体会了一次什么叫畅快淋漓,但拍摄了半个小时,电池没电了,此时电闪雷鸣,兴奋之中的我突然认识到一个问题—“雷电”,也就在这时近在眼前的海面上一团火光闪过,一声巨大的雷声响起,脚下的岩石都在颤抖……
就在我们匆忙离开机位时,身后的闪电一道又一道的划破雨幕像是要把海岛撕碎一般,现在知道那是近几年威海地区最大的一次暴雨。而且也知道了工作状态下的摄像机在旷野中对雷电有招引的可能性,所以在这里提醒朋友们,拍摄雨景一定要考虑安全。
5年是一个漫长的日子,尽管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但也拥有了一份特殊的收获。在岛上拍摄的最后两年,我们和鸟实现了零距离。我们拍它破壳,成鸟会啄我们的镜头,甚至落在我们的摄像机上,而这种状况常常是“主角”被“群众演员”抢了镜头,好好的一个事件被彻底打断了。但我们还是很自豪,因为到这里来过的摄影人很多,而我们能靠得最近,这或许是一种接受吧。
很多人问我拍摄过程很难吗?今年8月初要撤离海岛的头天晚上小于对我说了一句话:“下辈子如果你还要拍鸟,那我就做只鸟,你想怎么拍我就怎么飞……”。5年了,这就是我们的体会,个中滋味连我自己也说不清。
这些年我游离于海岸线上追踪拍摄这些鸟,一天的忙碌过后我习惯躺在礁石上点一支烟,目送晚霞焰尽,在发电机的伴奏声中听潮起潮落……
上帝赋与人类耳朵是为了让人类听到声音,可我觉得,真正倾听的声音是你的心灵。用心去倾听,去感受。你会听到意想不到的声音。
见过许多破壳而出的小生命在呼吸第一口空气后脆弱的蠕动,也目睹了很多夭折的生命无声的化泥为尘。更遇到过几次成鸟在遭到意外伤害后躲在一隅静静的等待死神到来的悲壮。印象最深的是幼鸥掉入海中母鸥全力拯救的过程,拯救失败后母鸥站在礁石上撕心裂肺的悲鸣至今回荡耳边……
我曾感慨天鹅对爱情的忠贞,我曾激动于海鸥王国里的殊死沙场,我曾震惊于黄嘴白鹭死前对巢内幼鹭吐出最后一口食物的瞬间。于是我常常追拍它们眼睛的大特写,但我至今无法解读出那里面的密码。我常常去分辨它们的叫声,但我始终没有确定那一种是他们快乐的歌唱。我只是无数次在拍摄过程中让泪水挡住了视线……
如今,这部我们独自注入的资金已逾百万元人民币,累计素材200多小时的片子已经粗剪成了20集的纪录片《爱的季节》,我们正在准备另外再剪辑出一部浓缩版的故事片。
2006年12月3日,带着5年的心血和10分钟的样片以及朋友们的希望,我出现在了2006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会,遗憾的是我错过了大会安排的各种推介活动的注册时间。只能做一个旁观者向来宾介绍着我的鸟,我的片子。
然而,国人的不解,洋人的怀疑,个别媒体的挟势压价,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弱势的独立制片人的艰难。我必须承认我很孤独,我必须接受新的挑战。
以我现在的悟性,“无我”的境界我是不能达到的,因为我要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参透人生最后的“禅道”,在平平淡淡中“寂寞涅磐”我心有不甘,所以,我将会坚定的走下去,用一生来诠释对鸟的爱,对自然的向往,哪怕如飞蛾投火一般,无怨无悔跳入“火海”,为鸟歌为鸟啼,即使只有瞬间的燃烧也是我期待的悲壮。因为我坚信中国的动物世界更精彩! 如果有来世,我更愿做一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