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振华,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目前担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校长、苏州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发展中心”理事长。
精教活学是一个理念,一条策略,一种思想。精教活学强调有针对性地教,启发性地教,讲在关键处、讲在疑难处,重视学生思维发展,创设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以方法的点拨,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基于精教活学的语文课堂势必有助于教师提炼精当的教学语言,形成精妙的教学设计,积累精深的专业知识,呈现精彩的教学生成。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呼唤精教活学。
1.精教活学有助于提炼精当的教学语言
一堂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如果能配以颇具语文特色的精当教学语言,会使教学过程流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氛围融洽,学生听得赏心悦目。语言的精当即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恰如其分,不说空话,不讲套话,不说闲话,用精心设计、反复提炼的精彩语言,抓住精华,突出重点,变深奥为浅易,化抽象为具体,点亮学生心灵,打开学生思维。某教师教《学问和智慧》一文时,设计了如下导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中找到答案。正是这一篇开场白,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亚克敦读了那么多书,做了那么多笔记,怎么会一篇文章都写不出来呢?这是不是谎言?学生带着一个急欲解开的疑团,带着一份好奇的心情,带着一种探究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急切地寻求答案。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上面这一段精炼、感人、富有吸引力的导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教师的指导,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精教活学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启迪语文教师:课堂中不是少讲几句就叫语言精当,而是要一语中的,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上,使学生一听就懂。那么精当的语言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认真备课,深钻教材中得来的,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围绕着重点、难点考虑需要讲哪些话,提问哪些问题,哪里要多讲,哪里要少讲,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语言精当。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提炼精当的教学语言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门长期的、需要不断修炼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千锤百炼,弃失扬得,反复熔铸,用充满艺术性的、诗一般的教学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让它在学生的头脑中回响激荡,粘住每一颗求知的心灵,焕发课堂精彩。
2.精教活学有助于形成精妙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起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精教活学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精妙教学设计,打造有效课堂、魅力课堂、灵动课堂。
基于精教活学的语文课堂会促使教师扣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精妙设计,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发散思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产生认知碰撞,擦出思想火花,引发求知欲望。促使教师寻找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感动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妙的设计,以拨动学生心弦,激起思维涟漪。学生在整体感知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常常有一个共同的情感体验——感动。感动之处往往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教师要以学生感动这个原点作为教学的设计之本,紧紧围绕学生的思维热点,保持学生思维的亢奋状态,引导学生思深、思透、思活。《享受生活》中的最后二段是多数学生阅读此文时的感动原点。某教师教这一课时能因势利导,首先让学生读感动,以声情并茂的吟诵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陶醉其中,感染别人。其次是悟感动。在美读的基础上领悟自己感动的原因:海伦.凯勒虽然生活在黑暗与沉寂的世界中,但没有消沉,没有悲观失望。以多种方式触摸多姿多彩的世界,她能扼住命运的喉咙,身残志不残,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拥抱生活的热情,崇尚大自然,追求真善美,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再次是说感动。论文结尾写道:“然后,希望之神微笑着走过来对我轻轻耳语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要求学生揣摩这段话表达的内容,以“忘我是快乐的”为开头说一段话。感动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兴致盎然,掀起了学习上的高潮。
3.精教活学有助于积累广博的专业知识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知识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丰厚的知识素养,博大精深的知识库存是教师教学舒卷自如的坚强后盾。精教活学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精博的知识作基础,能够旁征博引,左右逢源,确保有一桶新鲜的源头活水。面对这一要求,教师系统地补一些课程固然重要,但结合教学实际,教师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知识更能解决教学之急需。应对当今知识的急剧膨胀,教师可能会一时对某个问题了解、掌握得不如学生。泰然处之实不可取,博学多识当为上策。一些语文教师面对教材常常觉得捉襟见肘,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时平淡无奇,语言苍白。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甚至感到匮乏。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词中用典较多,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文学和史学修养,仅凭着一本教参,只能有鼻子无眼睛地照葫芦画瓢而已,想要鉴赏这首词的深意,实在是困难重重。知识是教学行为的基础,有了精博的知识作为“资本”,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精教”,甄别、选择、提炼,居高临下,游刃有余,文思横溢,妙语泉涌。例如“精教”《生命与和平相爱》,欲达到“活学”的目的,势必要求语文教师具有以下知识储备:了解电影《索菲的选择》《辛德勒名单》的情节内容,了解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知晓以色列国的由来、巴勒斯坦问题、德国纳粹的罪恶行径;了解犹太人的家教、丰富的文化底蕴、执着的教育追求、理性的思维方式、永恒的探求心境;理解犹太人为什么能在如此众多的学术领域中出类拔萃?为什么能在许多智力取向活动中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些知识是不是面面俱到,全盘授予学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否则会变成历史课、思想品德课,背离语文教学的宗旨。这些知识是作为教师“精教”时的一个知识背景,便于在对话过程中相机诱导、随机点拨,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
4.精教活学有助于呈现精彩的教学生成
精教活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工作,是一个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它带有强烈的灵感意味和即兴色彩。实施精教活学意味着:教学方法的采用,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不搞生硬的牵引。要与时俱进,顺应学生的思维,不能使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成为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注重相机引导,灵活地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甚至能够超越教案顺势而为,即兴创造出教学的华彩乐章。教《关雎》一课时,像往常一样,某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关雎》,并且要求学生自主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谁知他们懒洋洋的,像商量好似地说:“不就是朗读、翻译、背诵、默写吗?”确实,原先的教学设计就是这样的。学生的一句话提醒教师再也不能用老办法来教了。这位教师急中生智,对同学们说:“这堂课老师和大家进行“诗句接龙好不好?”一起把《关雎》译成白话诗,只见学生们群情振奋,全神贯注地等待着教师的下文。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查看注释,疏通文句。然后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下步的创作“造势”。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第一句:“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然后学生们沉浸到古诗的情境中,作起诗来。个人所作的诗句,一旦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把该诗句写到黑板上去。最后经过反复的品味、讨论和修改,将《关雎》译成了白话诗。读着黑板上自己创作的诗歌,学生们的脸上写满了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精妙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以人为本,随机应变,千万不可生搬硬套,机械刻板。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
精教活学是一个理念,一条策略,一种思想。精教活学强调有针对性地教,启发性地教,讲在关键处、讲在疑难处,重视学生思维发展,创设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以方法的点拨,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基于精教活学的语文课堂势必有助于教师提炼精当的教学语言,形成精妙的教学设计,积累精深的专业知识,呈现精彩的教学生成。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呼唤精教活学。
1.精教活学有助于提炼精当的教学语言
一堂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如果能配以颇具语文特色的精当教学语言,会使教学过程流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氛围融洽,学生听得赏心悦目。语言的精当即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恰如其分,不说空话,不讲套话,不说闲话,用精心设计、反复提炼的精彩语言,抓住精华,突出重点,变深奥为浅易,化抽象为具体,点亮学生心灵,打开学生思维。某教师教《学问和智慧》一文时,设计了如下导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中找到答案。正是这一篇开场白,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亚克敦读了那么多书,做了那么多笔记,怎么会一篇文章都写不出来呢?这是不是谎言?学生带着一个急欲解开的疑团,带着一份好奇的心情,带着一种探究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急切地寻求答案。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上面这一段精炼、感人、富有吸引力的导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教师的指导,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精教活学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启迪语文教师:课堂中不是少讲几句就叫语言精当,而是要一语中的,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上,使学生一听就懂。那么精当的语言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认真备课,深钻教材中得来的,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围绕着重点、难点考虑需要讲哪些话,提问哪些问题,哪里要多讲,哪里要少讲,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语言精当。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提炼精当的教学语言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门长期的、需要不断修炼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千锤百炼,弃失扬得,反复熔铸,用充满艺术性的、诗一般的教学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让它在学生的头脑中回响激荡,粘住每一颗求知的心灵,焕发课堂精彩。
2.精教活学有助于形成精妙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起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精教活学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精妙教学设计,打造有效课堂、魅力课堂、灵动课堂。
基于精教活学的语文课堂会促使教师扣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精妙设计,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发散思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产生认知碰撞,擦出思想火花,引发求知欲望。促使教师寻找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感动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妙的设计,以拨动学生心弦,激起思维涟漪。学生在整体感知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常常有一个共同的情感体验——感动。感动之处往往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教师要以学生感动这个原点作为教学的设计之本,紧紧围绕学生的思维热点,保持学生思维的亢奋状态,引导学生思深、思透、思活。《享受生活》中的最后二段是多数学生阅读此文时的感动原点。某教师教这一课时能因势利导,首先让学生读感动,以声情并茂的吟诵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陶醉其中,感染别人。其次是悟感动。在美读的基础上领悟自己感动的原因:海伦.凯勒虽然生活在黑暗与沉寂的世界中,但没有消沉,没有悲观失望。以多种方式触摸多姿多彩的世界,她能扼住命运的喉咙,身残志不残,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拥抱生活的热情,崇尚大自然,追求真善美,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再次是说感动。论文结尾写道:“然后,希望之神微笑着走过来对我轻轻耳语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要求学生揣摩这段话表达的内容,以“忘我是快乐的”为开头说一段话。感动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兴致盎然,掀起了学习上的高潮。
3.精教活学有助于积累广博的专业知识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知识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丰厚的知识素养,博大精深的知识库存是教师教学舒卷自如的坚强后盾。精教活学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精博的知识作基础,能够旁征博引,左右逢源,确保有一桶新鲜的源头活水。面对这一要求,教师系统地补一些课程固然重要,但结合教学实际,教师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知识更能解决教学之急需。应对当今知识的急剧膨胀,教师可能会一时对某个问题了解、掌握得不如学生。泰然处之实不可取,博学多识当为上策。一些语文教师面对教材常常觉得捉襟见肘,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时平淡无奇,语言苍白。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甚至感到匮乏。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词中用典较多,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文学和史学修养,仅凭着一本教参,只能有鼻子无眼睛地照葫芦画瓢而已,想要鉴赏这首词的深意,实在是困难重重。知识是教学行为的基础,有了精博的知识作为“资本”,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精教”,甄别、选择、提炼,居高临下,游刃有余,文思横溢,妙语泉涌。例如“精教”《生命与和平相爱》,欲达到“活学”的目的,势必要求语文教师具有以下知识储备:了解电影《索菲的选择》《辛德勒名单》的情节内容,了解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知晓以色列国的由来、巴勒斯坦问题、德国纳粹的罪恶行径;了解犹太人的家教、丰富的文化底蕴、执着的教育追求、理性的思维方式、永恒的探求心境;理解犹太人为什么能在如此众多的学术领域中出类拔萃?为什么能在许多智力取向活动中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些知识是不是面面俱到,全盘授予学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否则会变成历史课、思想品德课,背离语文教学的宗旨。这些知识是作为教师“精教”时的一个知识背景,便于在对话过程中相机诱导、随机点拨,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
4.精教活学有助于呈现精彩的教学生成
精教活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工作,是一个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它带有强烈的灵感意味和即兴色彩。实施精教活学意味着:教学方法的采用,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不搞生硬的牵引。要与时俱进,顺应学生的思维,不能使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成为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注重相机引导,灵活地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甚至能够超越教案顺势而为,即兴创造出教学的华彩乐章。教《关雎》一课时,像往常一样,某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关雎》,并且要求学生自主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谁知他们懒洋洋的,像商量好似地说:“不就是朗读、翻译、背诵、默写吗?”确实,原先的教学设计就是这样的。学生的一句话提醒教师再也不能用老办法来教了。这位教师急中生智,对同学们说:“这堂课老师和大家进行“诗句接龙好不好?”一起把《关雎》译成白话诗,只见学生们群情振奋,全神贯注地等待着教师的下文。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查看注释,疏通文句。然后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下步的创作“造势”。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第一句:“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然后学生们沉浸到古诗的情境中,作起诗来。个人所作的诗句,一旦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把该诗句写到黑板上去。最后经过反复的品味、讨论和修改,将《关雎》译成了白话诗。读着黑板上自己创作的诗歌,学生们的脸上写满了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精妙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以人为本,随机应变,千万不可生搬硬套,机械刻板。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