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shangliu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科技文化等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交流范围不断扩大,文化差异成为跨国交流的障碍。英语作为世界通用工作语言,自然存在其自身文化,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和传播语言自身的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英语课堂教学务必将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语言并了解本国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要求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受文化的影响,同时文化又反映在语言上。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它依附社会而存在,伴随社会而发展。如果抽去社会文化内容,语言就只剩下了空洞的外壳。语言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因此,要学好语言,就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甚至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种语言。而英语教学自然也离不开英语文化,要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2.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法知识和理解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略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的文化差异。学生难以掌握面对什么对象、在什么场合应当如何恰当言表。如,某校有学生与初次聘请的外籍教师对话时这样发问:“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 “How old are you?” 其实这些问题就中国人而言是合乎情理、很是寻常的,但对于外国人则是要忌讳的,这种冒犯隐私的话题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3.适当的文化渗透可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在英语教学中适时适度导入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且有益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受益于真实交流中,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中英文化差异的认识,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主要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文化差异及其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称呼语
  在西方,常用sir或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岁或二十几岁女子可称呼Miss,但是,有时陌生人之间也可用表面上很亲密的称呼,例如love, dear, honey, sweet heart 等。这在英国某些非正式场合用得非常普遍,如在市场上商贩和顾客之间,在公车站售票员和乘客之间等。汉语中,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平辈关系基本都以兄弟姐妹相称,尽管他们未必有血缘关系。但是在英语中,亲属称谓用于社交并不广泛。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Jenkins”, “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尴尬。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2.介绍
  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有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会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许多。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 this is Joan, my classmate.” “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 ...”在介绍两人相识时,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中,“What’s your name?” 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 ...”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姓名时,一般也是委婉地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 ?”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 ?”对方则感觉像是罪犯在被警察审问。
  3.感谢和答谢
  “Thank you(谢谢)”这句话不论中英文都用得很普遍。它可用来对许多事物表示感谢,例如礼物、邀请、帮助或其他种类主动提供的东西等。但是如何确切地使用这句话,两种语言之间是有差别的。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而中国人在亲密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是不太习惯用“谢谢”的。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生疏,或表示相互间在情感、心灵上产生了距离。对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出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会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所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并欣然接受,再称赞一番和道谢。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会问及年龄、婚姻、收入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英语国家的人希望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是精力充沛、青春永驻、精明强干、生活富足、开心如意的,对自己的年龄、情感、收入秘而不宣,尤其是女士。又如中国人习惯这样打招呼:“干什么去?(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和 “你在干什么呢?(What are you doing?)”而这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则是试探和审视别人私事的话题,会惹对方反感甚至恼怒。   5.谦虚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以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当美国人对中国人这种夸赞遭到拒绝时,美国人会作出判断:自己的言行哪出错了。这种跨文化的接触交流有可能以失败告终。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可能会谦虚地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good”小礼物给别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自己时,可以用“Thank you”回答,并且要注意不要误用“中国式”的谦虚。
  6.打招呼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说“你去哪里”,其实体现了对对方的关心,但是外国人就很难理解,因为这可能冒犯了别人的隐私,他们心里会想:“我去哪里关你什么事?”中国人也经常说“你吃饭了没有”,这也会让西方人误解,以为是想邀请他吃饭。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这些不涉及个人隐私也不涉及国家政治或种族情况的事物为话题。如:
  A: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B: Yes. The sun is very beautiful.
  7.打电话
  打电话的用语,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比方说在英语国家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电话铃响,接电话人自报电话号码,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打错,这样接电话的人大多属于“绅士阶层”。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speaking. ”而不是:“ I am ...” 询问对方是谁时说:“Is that...?”或“Who’s that speaking?”而不是说:“Are you ...? ”或“Who are you?”
  三、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渗透的方法
  文化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文化知识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课堂是渗透跨文化意识的主阵地,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内容适时适度地融入英语国家的文化。
  (1)注释法。即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教材中涉及的英汉文化差别作适当的讲解和说明。
  (2)角色扮演法。如关于购物、问路、介绍、打电话等对话内容,都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两人一组进行对话表演,这样使每位学生都身临其境地置身于具体的语境中,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一些英语常用的表达法,同时领会中英文化意识的差异。
  (3)比较法。即在英语教学中将中西文化的差异直接进行对比,使学生发现中西文化的异同。如在讲授节日“Christmas”时,教师介绍圣诞节的习俗后,可让学生将我国春节的习俗与之进行比较,再将西方的感恩节与我国传统的中秋节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利用课外活动渗透文化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举行一些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和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例如,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开英语Party,创办英语角,定期开展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按照目的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也可以通过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利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耳濡目染英语文化;利用校园广播,在课余时间播放英文歌曲;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提醒学生注意文化信息等等。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去接受文化的渗透,去体验文化的差异。
  四、文化渗透应遵循的原则
  文化渗透的内容丰富多彩,文化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教师不是把西方文化都一一灌输给学生,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相关性原则
  课堂所讲的文化点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或者是教材内容的拓展。脱离教材讲文化,其结果是既讲不好文化又教不好语言。文化导入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步并行。
  2.实用性原则
  所谓实用性原则,就是指文化教学结合语言实践,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文化背景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教会学生运用英语解决实际的问题:如何关心别人,如何拜访别人,如何应答别人,如何夸奖别人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才会真正认识到文化因素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3.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扩展其范围。如在教学生如何进行拜访时,应告诉学生,在英美文化中,若想拜访某人,一般要通过某种方式,如打电话或当面约定等,事先给所要拜访的人打招呼预约,约定好会面的时间和地点。而在中国,通常情况下,熟人和朋友间互访一般事先不打招呼。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到了中高级阶段,在教学中就应该侧重教会学生一些更深层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如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
  总之,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渗透,重视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运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时代的需要。因此,广大中学英语教师应高度重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平时看报或读书时,做个有心人,尽力摄取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倩.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王勇.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5]王鸿懿.中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新视角[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3).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文学理论和语篇分析的方法讨论澳大利亚女作家海伦.加纳创作的短篇小说《黑暗,光明》,力图用宏观的文学理论引导微观的语篇分析,使文评观点和语言理据相互佐证和支持
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的一种形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鼓励学生一起学习,然后完成心中共同的理想.合作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增强他们之间的友谊,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另外,它还可以调节一些紧张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活跃.然而,当下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弄虚
2014年4月25—27日,由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研究中心与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学术论坛”在蓉召开。来自京、宁、
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即选定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对选定人员进行必要的查新政策培训。有针对性地丰富馆藏,订购必要的检索工具,努力建立起计算机自动化
欧阳修喻苏洵文似荀子不见于欧阳修文章,这是否为“戏言”?欧阳修之喻乃就苏洵《六经论》的性恶倾向和峭硬文风而言;欧阳修不在文中说苏洵似荀子意涵很深——有四重原因。
对毕业生进行深入调研 ,是师范院校了解基础教育现状的一个信息窗口 ,也是师范院校了解本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了解本校教育质量的最佳途径。因此 ,师范院校要培养精于素
本文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设想和实施方案,进而建立一个符合我校“校情”的全新英语教学模式。
1982年颁行至今的<商标法>存在许多问题,与时代要求不相称.修订中的新<商标法>征求意议稿,在许多方面未见突破与完善.文章通过对事实意义上的商标权的阐述,分析了商标权共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既给师专德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 ,必须对师专德育课教学状况进行认真调查
构建以土家族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土家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枇从事土家族研究的学者们首先提出来的。应该认为,从土家族的自身发展、党的民族政策和土家族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