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枣庄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枣庄市 277100
摘要:建筑电气系统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用电,
对建筑设计功能的实现有决定性作用。本文首先说明了建筑电气设计的涵义,然后分析了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详细阐述了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建筑电气;线路;设计深度;适用性;防火设计
一、建筑电气设计的涵义
建筑电气设计是一个过程设计,首先应该根据建筑规模、功能定位及使用要求确定本工程拟设置的电气系统;其次,要明确变、配电系统容量及要求;最后确定是否需要设应急电源系统以及备用电源、应急电源型式,并对照明、防雷、接地、智能建筑设计的相关系统构成进行说明。设计涉及错综复杂的创意,又需要结合书本知识、设计经验及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构思,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需要经过找出问题、揭示矛盾、分析研究、解决疑难等几个关键步骤,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构思发展过程,也是创意逐渐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思维的表达。
二、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线路的敷设问题
应急照明、消防联动控制、通信、自动灭火控制、紧急广播以及其他线路,国家规定需暗敷在非燃烧体结构内,并且要求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cm。如果有特殊需要,必须明敷时,这些线路应绝对保证安全,在金属管上采取防水措施和防火措施,如刷防火涂料等。
(二)与其他线路共同接地问题
现代建筑内存在着很多接地系统,比如电力系统的接地中的重复接地,防雷接地,电子设备接地中的自动防火系统接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的接地等。我们难以做到真正把这些接地系统分开,因此,当采用共同接地时,应该用专用接地干线,由消防控制室接地板引至接地体。
(三)相关专业设计文件衔接不清
不按规定协调配合,电气设计的相关专业设计文件衔接不清,这些问题仍旧普遍存在。这给工程监理及施工都带来很大困难,极易导致施工错误,还会因施工单位经验不足造成工种配合不当,从而导致施工错漏,带来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四)设计深度不够
近年来,一些设计者贪图省事,习惯于把设备的型号或编号只标注在设备符号旁,这样一来,给设备采购者带来不便,使他们无从下手,常常造成错误,既影响了工程进度,又浪费了资金。由此可见,设计深度的达标与否直接影响施工安装,极有可能导致出现困难甚至错误。而且,如果缺乏必要的标注和计算,就难以及时发现图纸本身出现的问题,以至于对项目建成交付后的正常使用造成不良影响。
(五)设计中安全性考虑不够
电气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安全性,比如当水下灯具及潜水泵的电气系统设计不合理发生漏电时,对应的电源不能及时切断,出现的失误将会直接导致各种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另外,业主要采取一定措施使设计单位尽可能确保设计质量,工程完工后,对照图纸,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并尽快修改完善,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三、建筑电气设计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严格遵循相关原则,提高设计水平
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应严格遵循电气设计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先进的设计水平,才能有效保证电气设计的质量。电气设计人员在相关设计需求与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在良好的建筑電气设计管理中,进行科学合理的电气设计,进而使建筑的电气的使用要求与电气的安全要求得到保证。电气设计应遵循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类:《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等,以上述相关规定为基本原则,进一步的实现建筑电气使用要求、建筑电气使用安全、建筑电气节能等的保证,促进我国节能型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保证电气设计的有效性与适用性
相关电气设计人员应充分的了解建筑电气的需求并科学的进行分析,才能作出科学的电气设计,并有效保证电气设计的有效性与适用性。在进行建筑电气设计时,应重视建筑功能需求及局域用电的需求等,并结合建筑主要功能对于电气的需求指数进行供配电的设计。如:居住房屋与商业建筑在用电量与用电负荷上存在明显区别,对此各自的电气设计也应进行针对性的合理设计,进而使建筑的电气设计方案能够具有良好的有效性与适应性,充分满足建筑的电气系统要求。
(三)电气系统设计中应以建筑电气设计目标为核心
在进行建筑电气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应对建筑电气系统的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并结合业主相关要求制定合理的设计目标。在电气设计时不仅要尽可能的满足建筑电气系统的使用要求,也应对今后的建筑电气的发展前景以及电力系统的需求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使每次电气设计都能与未来先进电气设计靠拢,满足未来的电气使用情况,进而有效的降低建筑电气系统改造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以及重复建设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因此在电气系统的设计时,应以建筑电气设计目标为核心,并进行不断完善。这对建筑电气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重视防雷设计
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对建筑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设计建筑物防雷设置的过程中应该选择金属导体为防雷设备,选用金属导体有利于维持室内电位的平衡,均压效果比较好,能有效的保护建筑物和室内人身及设备的安全。
其次,要尽量避免雷电波的侵入。设计人员在建筑电气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防直击雷,还要重视对雷电波的预防。要想避免雷电波的侵入,可以将与电气设备连接进出端的电缆接地,将避雷器设置在进出点,连接绝缘子,连接在接地装置上。
(五)重视电气设计中的防火设计
在建筑电气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在电气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加入防火措施,最大程度上防止由于设计的疏忽导致建筑电气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在设计过程中坚决不能出现违规设计,对每个设计细节都应该仔细分析,保持一个积极严谨的设计态度。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保护措施,在电路设备上都应该配有短路器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在设计过程中还要注意线路负载的问题,某些部分在运行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因为电气负载过大引发火灾的可能性非常大。最后在选材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既能满足家用需求又能防火优质材料,通过上述方式最大限度上避免电气火灾的发生。
(六)重视导线的敷设保护及灯座的选择
某些旧住宅在进行配电改造设计时,采用直敷布线,当导线垂直敷设时,未经任何保护就进入距地 1.4m的明装照明开关,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的第 5.2.1条第3 款“当导线垂直敷设至地面低于1.8m 时,应穿管保护”的规定。暗敷线路按最近路线敷设时,由于住宅的面层比较薄,线路管线交叉不易处理;另外照明线路通常利用顶棚灯的接线盒进线分线,在住户铺设木地板时,往往将敷设在地坪内的管线打断,造成电气不安全和使用的不方便。暗敷线路沿板孔、墙缝垂直或平行于地面敷设,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因为管线交叉可以在墙缝中解决,而照明线路则在墙的拐弯处利用接线盒进行分线。非顶棚灯的接线盒的住户也可根据《住宅使用说明书》中的配电平面图,了解进入灯具线路的具体方向和位置,从而避免在铺设木地板时将管线打断。
由于住户搬进住宅后一般会装修,为避免浪费,只在灯位处布置灯座。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对于家庭来说,紧凑型荧光灯是取代白炽灯的最好选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卡口灯座在更换光源时,稍不注意,就会电着人,加之紧凑型荧光灯的灯头是螺口,不能用卡口灯座,所以在住宅设计时应选用螺口灯座,以确保住户使用安全和方便住户更换光源。
参考文献:
[1]孙文宇.建筑工程电气设计规范要求及设计要点的探讨[J].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2012.4.
[2]马德辉.建筑电气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J].建筑工控,2011.6.
摘要:建筑电气系统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用电,
对建筑设计功能的实现有决定性作用。本文首先说明了建筑电气设计的涵义,然后分析了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详细阐述了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建筑电气;线路;设计深度;适用性;防火设计
一、建筑电气设计的涵义
建筑电气设计是一个过程设计,首先应该根据建筑规模、功能定位及使用要求确定本工程拟设置的电气系统;其次,要明确变、配电系统容量及要求;最后确定是否需要设应急电源系统以及备用电源、应急电源型式,并对照明、防雷、接地、智能建筑设计的相关系统构成进行说明。设计涉及错综复杂的创意,又需要结合书本知识、设计经验及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构思,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需要经过找出问题、揭示矛盾、分析研究、解决疑难等几个关键步骤,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构思发展过程,也是创意逐渐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思维的表达。
二、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线路的敷设问题
应急照明、消防联动控制、通信、自动灭火控制、紧急广播以及其他线路,国家规定需暗敷在非燃烧体结构内,并且要求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cm。如果有特殊需要,必须明敷时,这些线路应绝对保证安全,在金属管上采取防水措施和防火措施,如刷防火涂料等。
(二)与其他线路共同接地问题
现代建筑内存在着很多接地系统,比如电力系统的接地中的重复接地,防雷接地,电子设备接地中的自动防火系统接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的接地等。我们难以做到真正把这些接地系统分开,因此,当采用共同接地时,应该用专用接地干线,由消防控制室接地板引至接地体。
(三)相关专业设计文件衔接不清
不按规定协调配合,电气设计的相关专业设计文件衔接不清,这些问题仍旧普遍存在。这给工程监理及施工都带来很大困难,极易导致施工错误,还会因施工单位经验不足造成工种配合不当,从而导致施工错漏,带来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四)设计深度不够
近年来,一些设计者贪图省事,习惯于把设备的型号或编号只标注在设备符号旁,这样一来,给设备采购者带来不便,使他们无从下手,常常造成错误,既影响了工程进度,又浪费了资金。由此可见,设计深度的达标与否直接影响施工安装,极有可能导致出现困难甚至错误。而且,如果缺乏必要的标注和计算,就难以及时发现图纸本身出现的问题,以至于对项目建成交付后的正常使用造成不良影响。
(五)设计中安全性考虑不够
电气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安全性,比如当水下灯具及潜水泵的电气系统设计不合理发生漏电时,对应的电源不能及时切断,出现的失误将会直接导致各种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另外,业主要采取一定措施使设计单位尽可能确保设计质量,工程完工后,对照图纸,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并尽快修改完善,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三、建筑电气设计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严格遵循相关原则,提高设计水平
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应严格遵循电气设计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先进的设计水平,才能有效保证电气设计的质量。电气设计人员在相关设计需求与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在良好的建筑電气设计管理中,进行科学合理的电气设计,进而使建筑的电气的使用要求与电气的安全要求得到保证。电气设计应遵循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类:《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等,以上述相关规定为基本原则,进一步的实现建筑电气使用要求、建筑电气使用安全、建筑电气节能等的保证,促进我国节能型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保证电气设计的有效性与适用性
相关电气设计人员应充分的了解建筑电气的需求并科学的进行分析,才能作出科学的电气设计,并有效保证电气设计的有效性与适用性。在进行建筑电气设计时,应重视建筑功能需求及局域用电的需求等,并结合建筑主要功能对于电气的需求指数进行供配电的设计。如:居住房屋与商业建筑在用电量与用电负荷上存在明显区别,对此各自的电气设计也应进行针对性的合理设计,进而使建筑的电气设计方案能够具有良好的有效性与适应性,充分满足建筑的电气系统要求。
(三)电气系统设计中应以建筑电气设计目标为核心
在进行建筑电气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应对建筑电气系统的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并结合业主相关要求制定合理的设计目标。在电气设计时不仅要尽可能的满足建筑电气系统的使用要求,也应对今后的建筑电气的发展前景以及电力系统的需求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使每次电气设计都能与未来先进电气设计靠拢,满足未来的电气使用情况,进而有效的降低建筑电气系统改造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以及重复建设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因此在电气系统的设计时,应以建筑电气设计目标为核心,并进行不断完善。这对建筑电气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重视防雷设计
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对建筑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设计建筑物防雷设置的过程中应该选择金属导体为防雷设备,选用金属导体有利于维持室内电位的平衡,均压效果比较好,能有效的保护建筑物和室内人身及设备的安全。
其次,要尽量避免雷电波的侵入。设计人员在建筑电气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防直击雷,还要重视对雷电波的预防。要想避免雷电波的侵入,可以将与电气设备连接进出端的电缆接地,将避雷器设置在进出点,连接绝缘子,连接在接地装置上。
(五)重视电气设计中的防火设计
在建筑电气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在电气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加入防火措施,最大程度上防止由于设计的疏忽导致建筑电气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在设计过程中坚决不能出现违规设计,对每个设计细节都应该仔细分析,保持一个积极严谨的设计态度。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保护措施,在电路设备上都应该配有短路器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在设计过程中还要注意线路负载的问题,某些部分在运行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因为电气负载过大引发火灾的可能性非常大。最后在选材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既能满足家用需求又能防火优质材料,通过上述方式最大限度上避免电气火灾的发生。
(六)重视导线的敷设保护及灯座的选择
某些旧住宅在进行配电改造设计时,采用直敷布线,当导线垂直敷设时,未经任何保护就进入距地 1.4m的明装照明开关,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的第 5.2.1条第3 款“当导线垂直敷设至地面低于1.8m 时,应穿管保护”的规定。暗敷线路按最近路线敷设时,由于住宅的面层比较薄,线路管线交叉不易处理;另外照明线路通常利用顶棚灯的接线盒进线分线,在住户铺设木地板时,往往将敷设在地坪内的管线打断,造成电气不安全和使用的不方便。暗敷线路沿板孔、墙缝垂直或平行于地面敷设,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因为管线交叉可以在墙缝中解决,而照明线路则在墙的拐弯处利用接线盒进行分线。非顶棚灯的接线盒的住户也可根据《住宅使用说明书》中的配电平面图,了解进入灯具线路的具体方向和位置,从而避免在铺设木地板时将管线打断。
由于住户搬进住宅后一般会装修,为避免浪费,只在灯位处布置灯座。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对于家庭来说,紧凑型荧光灯是取代白炽灯的最好选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卡口灯座在更换光源时,稍不注意,就会电着人,加之紧凑型荧光灯的灯头是螺口,不能用卡口灯座,所以在住宅设计时应选用螺口灯座,以确保住户使用安全和方便住户更换光源。
参考文献:
[1]孙文宇.建筑工程电气设计规范要求及设计要点的探讨[J].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2012.4.
[2]马德辉.建筑电气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J].建筑工控,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