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对比阅读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n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文章不长,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范进中举》是我国古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第三回,着重刻画范进中举后的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形形色色的人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1 比较写作背景。
  
  《孔乙己》艺术地再现了1900年以前,中国社会中的贫困知识分子的生活。科举制度虽已于1906年废除,但封建教育的基础依然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仍束缚着人们。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就是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教育体制带给人们思想上的禁锢和影响,批判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那是科举制度对人影响最广,毒害最深的年代,许多知识分子坠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作者用讽刺的手法。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露。
  
  2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所不同。
  
  《孔乙己》侧重于环境描写与外貌描写。通过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悲惨命运。文中的外貌描写集中在两处,句句有言外之意,内容深刻。“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和“穿长衫”这一矛盾表明了他所处的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他不肯脱下长衫唯恐失其读书人的身份,却又穷困潦倒,生活拮据无法要酒要菜。慢慢坐喝,成了鲁镇上“唯一”与众不同的人,成为与“长衫客”和“短衣帮”都不相融的人,因此,他归属于哪一方的人都得不到同情,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他身材很高大”可是他又是“青白脸色”,透过他的营养不良看到他的生活时时陷入困境。他不肯劳动,有时不得不靠偷些东西度日,以致时常被打伤,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暗示他逐步走向破落。步入老年的他精神颓唐“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一件长衫“又破又脏,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通过对长衫的细节描写。揭示孔乙己生活的落魄,生性懒惰而仍不肯与“短衣帮”为伍的特性。“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生活败落的全过程十分深刻地揭示出来,
  文章最后写到“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脱掉了象征身份长衫的孔乙己贫寒可怜,生活每况愈下。与前一次肖像描写形成对比,暗示人物的悲惨命运。
  《范进中举》侧重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文中胡屠户所说、所骂、所夸占了很大篇幅。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文中写范进的疯态: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入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通过这样的细节来描写范进的发疯,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人物语言与动作的矛盾、内心与外形的不和谐。无一不是对范进中举的莫大的讽刺。
  两文虽都用讽刺的手法,但表现的效果不同。《范进中举》是尖锐的嘲笑,所以作者运用了夸张、讽刺兼带滑稽的手法。《孔乙己》作者要表现的是孔乙己的悲剧和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所以讽刺不失严肃,表现的深沉而又冷峻。
  
  3 两文中都多次写到笑,但笑的背后却有所不同。
  
  孔乙己被嘲笑的背后,隐藏着弱者的痛苦的灵魂,笑渲染和烘托气氛,清晰表现人们麻木的嘴脸,以笑写悲。倍增其悲。寄寓着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范进笑的背后是作家对作品主人公的无情嘲讽,是作家对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害的罪恶形象的揭露、讽刺、抨击、鞭挞,是作家愤世嫉俗的情感的宣泄。
  
  4 两文主人公的性格及命运结局不同。
  
  孔乙己羡慕长衫不屑与“短衣帮”为伍,却又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虽穿一件破旧的长衫,但又不能与“长衫客”相融,成为一个特殊人物;他想清白,却又因偷而脸上增添伤痕,被人奚落。处境一次又一次陷入尴尬;他心存善良,却又没人理解;他想出人头地,却又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使他站立不起,成为社会的多余的人,最终贫困潦倒而死。范进言语不多,热衷功名,怯懦猥琐,甘受屈辱,一幅自卑自贱的奴才相,但世故圆滑,城府很深,比较虚伪。从20岁起屡试不第,苦苦挣扎直至垂老,中举后却又精神崩溃。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也有相同之处。首先在表现世态炎凉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对有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或嘲讽或冷酷无情。其次是在主题上,两文的主人公都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通过他们的一生揭露封建教育的罪恶,以及在封建教育制度奴役下的人们的丑恶嘴脸和麻木的灵魂,它们表现的主题是相同的。认真学习课文和选文,体会小说单元刻画人物的方法和作者表现同一主题的不同技巧,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益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的学生,传统教学方式单一、古板,学生只是被动的、单一的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自身很少会进行思考,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理论知
“我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我想念你的吻。和手指淡淡烟草味道,记忆中曾被爱的味道……”在这个寒冬的深夜,我反复听着辛晓琪的这首成名曲《味道》。一边品茶,一边嗑着妈妈亲手煮的咸花生,这种久违的花生清香味道一瞬间把我拉向了记忆深处。  味道就是这么神奇。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
如果从河姆渡海洋文物算起,中国人的航海活动已经有近七千年的历史了。中国有历史记载的航海活动是在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着意开发中国东部沿海各地,先后派方士徐福人海。两汉年间的楼船军已经游弋于番禺(古广州)沿海一带。三国东吴年间,孙权相继派朱应、康泰出使南洋。联络辽东,开发台湾,形成中国航海活动的第一高潮。  两晋南北朝时期,不少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法显即为其中的出色代表,当时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已
《语文新课程标准》里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综合性学习试题历年备受命题者青睐,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011年此类题的内容设计主要分以下几类:   一、地方文化类   指具有地
为增强无隔水管钻井井口压力控制效果,通过试验验证了叶片圆盘泵在一定转速范围内满足比例定律,在此基础上对叶片圆盘泵不同转速下的扬程与流量特性进行分析,建立叶片圆盘泵速度
成语是中考语文的常规考点之一,多涉及考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下面对2011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的成语考点典型试题作一些分类梳理,以期为各位同学的学习提供一点帮助。    一、望文生义    [中考试题](2011年四川省成都市)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试题解析]“味同嚼蜡”是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而该句在使用这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