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可见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方式,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开发及情操的陶冶都有赖于阅读。吕叔湘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谈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都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不仅巩固了学生课内所学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提高了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他们的语文终身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因此,搞好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就必须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有的学生想读书,但是无书可读;有些学生的课外读物良莠混杂,学生阅读以后未必“开卷有益”;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使学生容易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等。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转变理念,重视阅读
在不少老师眼中,能掌握书本里的知识就很不错了,何必去耽误那么多时间去搞课外阅读?这直接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无暇去读课外书。但我认为:进行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还有利于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有一位语文专家对此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课堂教学的改革如在游泳池里游泳,水虽浅,但安全可靠,偶有险情,也救生有方;进行课外阅读的探索如到汪洋大海里去击水,虽随时可能葬身鱼腹,但也能训练出弄潮好手,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只有转变教学理念,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才会从根本上出现转机。而且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开始了。
二、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如在教学《<论语>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为了组织好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1)组织图书角。图书角可以设在教室后的一角,教师可动员学生将个人的图书暂时放在班里,这样,可弥补学生书源不足。同学们课间课余也能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还应开展一些辅导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语文课外知识阅读竞赛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四、扫除障碍,帮助阅读
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赏析精彩章节。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同时要对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第一,精读、泛读相结合。精读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遇到难度较大的读物,应鼓励学生精读努力学会课内学过的读、划、查等方法,“熟读深思”,必见效果。对于一般的课外读物,较快地浏览过去,可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知识的目的。鲁迅先生说,在“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第二,作读书笔记。古人说“读书得间”,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见地,并且运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随读随记。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每天将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词句、优美的景物描写、精彩片断、名言佳句以及对自己日后的学习有借鉴作用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第三、在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谈谈自己对文章理解和感悟。
五、开展活动,训练阅读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加以促进。
①课内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片段。
②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的快、多、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发展。
③要求学生搞剪贴摘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并定期开展展览活动。
六、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要及时检查督促。为了激发學生持久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教师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有的学生想读书,但是无书可读;有些学生的课外读物良莠混杂,学生阅读以后未必“开卷有益”;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使学生容易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等。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转变理念,重视阅读
在不少老师眼中,能掌握书本里的知识就很不错了,何必去耽误那么多时间去搞课外阅读?这直接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无暇去读课外书。但我认为:进行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还有利于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有一位语文专家对此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课堂教学的改革如在游泳池里游泳,水虽浅,但安全可靠,偶有险情,也救生有方;进行课外阅读的探索如到汪洋大海里去击水,虽随时可能葬身鱼腹,但也能训练出弄潮好手,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只有转变教学理念,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才会从根本上出现转机。而且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开始了。
二、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如在教学《<论语>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为了组织好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1)组织图书角。图书角可以设在教室后的一角,教师可动员学生将个人的图书暂时放在班里,这样,可弥补学生书源不足。同学们课间课余也能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还应开展一些辅导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语文课外知识阅读竞赛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四、扫除障碍,帮助阅读
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赏析精彩章节。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同时要对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第一,精读、泛读相结合。精读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遇到难度较大的读物,应鼓励学生精读努力学会课内学过的读、划、查等方法,“熟读深思”,必见效果。对于一般的课外读物,较快地浏览过去,可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知识的目的。鲁迅先生说,在“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第二,作读书笔记。古人说“读书得间”,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见地,并且运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随读随记。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每天将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词句、优美的景物描写、精彩片断、名言佳句以及对自己日后的学习有借鉴作用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第三、在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谈谈自己对文章理解和感悟。
五、开展活动,训练阅读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加以促进。
①课内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片段。
②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的快、多、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发展。
③要求学生搞剪贴摘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并定期开展展览活动。
六、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要及时检查督促。为了激发學生持久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教师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