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我见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dy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管理、学校开发与实践的必修课程。它既是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一个难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其核心价值在于克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世界与社会实际的倾向,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个性化的知识建构,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准确把握课程纲要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不受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具有活动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内容的综合性、活动形式的灵活性等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应当把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和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内容编进教材之中,使课程内容在基础性与发展性,学术性和生活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趋于融合。它所倡导的知识联系性和整体认识观易于激发整体顿悟,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它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能给学生提供比分科课程更加丰富、复杂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而且,在活动中,学生会不断接受各种新的刺激,遇到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变换思维的方式和角度,进而使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得到培养和发展。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和创新素质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活动载体。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一定要准确把握课程纲要的要求,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达到课程纲要的目标。
  二、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提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设立的一门高中必修课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组建一般都是由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级别的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基础,它将最终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走向。所以,如何合理地配备一支教师队伍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问题。我们立足学校实际,通过个人自荐与学校选派,以特级教师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吸纳优秀青年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研究和任课,逐步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与新课程同行,在持续不断的校本自主教研与校本培训中逐步壮大,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走出去”。让每一位教师开阔眼界、提升境界。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派出部分教师到英国牛津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培训,鼓励年青教师到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二是“坐下来”。让每一名教师自我充电、发展技能。在激发教师主动发展、主动上进的“学校教师自主发展中心”和引领、帮扶、激励教师快速成长的“外部牵引激励系统”的驱动下,教师们能够真正坐下来,静心梳理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主动反思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自主参加一年一度的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比赛、全国高效课堂同课异构等活动,人人都为学校添光增彩。三是“读进去”。让每一位教师更新观念、勇立潮头。我们倡导了“阳光阅读”“海量阅读”之风,通过阅读,让教师们找到了工作不断提升的钥匙和思维碰撞的幸福密码。四是“写出来”。让每一位教师创新创意、主动超越。近年来,我们通过“名师工程”“特级教师工作室”引领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困惑,取得了很大成效。
  三、编好教材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因此,执教者的教案实际上就是教者的原创。这需要的是教师的智慧与创新,而教师的智慧与创新需要的是教师的创作激情与创作冲动。
  一是充分挖掘课程的有形资源。主要是让师生面对社会,走进社区。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拥抱自然、探索自然、珍惜自然。通过科技教育及参加高等院校的国家实验室等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广泛收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信息,不断丰富科技应用知识。我们编写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南》(校本教材、学生用书)所收集的案例全部是我校学生近几年所做的研究性学习优秀课题。通过课题引领、特级教师工作室等平台,以及各学科骨干教师的有力支持与协作,在探索、研究、实践中升华提炼,完善课程资源。
  二是注意寻求课程的无形资源。主要通过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整合利用,全面挖掘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立体化资源网络。开发社区资源,做到科学整合;挖掘校内资源,注意就地取材;摄取身边资源,注重即时即景。
  三是注重整合课程的地方资源。即关注北京的自然环境,让学生亲近自然;领略北京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人文;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工厂等,使他们认识生活,关注身边的现实世界。
  四是切实发挥课程的共享资源。即由小到大,体现“大课程框架、小课程开发”的理念;由内到外,课程活动空间由校内向校外延伸;由点到面,从典型示范到全面铺开的实施步骤;由近到远,从学校辐射到朝阳、北京乃至全国的特色。
  四、改革课堂教学,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运行
  由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组成人员复杂,因此,在教研组建设与管理中应采取目标管理,产生激励效应;搞好优化组合,达到互补效应;分层落实责任,争取共振效应;加强沟通协调,求得和谐效应的管理办法,加强集体备课,创新备课流程;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怎么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因此,认真研究课型、创新教学设计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运行的关键问题。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分为四个简单元、12种课型进行实施。
  第一单元:选题与开题—主题生成课解决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的问题;方案设计课解决如何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问题;开题报告课解决如何开题的问题。
  第二单元:体验与实践—方法指导课解决如何开展研究的方法问题;主题探究课解决实践活动中的探究问题;问题讨论课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共性问题。
  第三单元:探究与交流—专题交流课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某类问题;专题辩论课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二元对立问题;中期交流课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中期总结问题。
  第四单元:展示与结题—活动展示课解决小组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成果展示课解决活动小组取得的成果及价值意义;结题报告课解决小组课题研究活动的目标是否达成。
  上述12种课型的实践,科学地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中从选题、开题到研究过程,以至结题各阶段该教什么、怎么教等关键性问题。较好地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进入课堂的“软着陆”。
  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态运行,有效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质量,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研究、实践,为新课程的全面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就了一批中青年教师。
  综合实践,实践综合;再综合再实践,再实践再综合,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规律。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奇异的城堡里,我们还需要继续开创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责任编辑:赵彩侠
其他文献
出台一项制度规定是很容易做到的,特别是像上涨稿酬这样的规定,只要标明千字价值几何就行。麻烦在于一项规定被执行的程度。此前规定每千字30元到-100元的稿酬,也没有完全得
如江西丰城矿务局供电厂用洗混煤,煤种为焦煤,灰分30.5%,该级发热量(QDW)为21.01~21.5MJ/Kg,可燃蒸挥发分(KV)为20.01~28%,计量水分为8%,硫分为2.01~3%,其出厂价格=1.057元/(MJ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其育人功能在高职思政课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遭遇到不少尴尬。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思政课之路,是高职
技术创新是国家经贸委于1996年下半年内全国推出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这项工程要解决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要做到科技与经济相互结合一体化发展,
不少同学在写作文时,常常为内容单薄而苦恼,刚进入中学的某些同学甚至为作文不能达到规定的字数而大伤脑筋。其实啊,你只要学会一种作文技巧,你的文章自然就会饱满起来。这种技巧就是——铺垫。  什么叫做铺垫呢?《大辞海·语词卷》里是这样说的:(1)铺的和垫的东西,多指卧具。(2)为了使一些事物突出,用另一些事物陪衬或者对照,衬托。很显然,作为写作手法的“铺垫”一词是从它日常生活里最普通的意义当中比喻和引申
目的 调查和了解滇西北怒江州居民区蚊类的组成及分布状况.方法 应用灯诱法对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泸水、福贡、贡山4个县计16个乡(镇)28个居民区(海拔900~2500 m)样点夜间活
剖析这一案例,医院在诊疗过程和后续处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不足,具体如下:涉嫌夸大宣传、虚假广告;知情同意方面存在不足;涉嫌存在过度治疗;可能涉及乱收费问题;医院拒绝让患
目的:探讨戊酸雌二醇联合坤宁安丸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及免疫功能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120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
本文主要采用高温压缩和高温扭转变形方法,研究了0.04%V低碳钢和Ti处理16Mn钢的高温变形行为和动态再结晶规律。 研究工作主要有:1)金属材料高温变形与动态再结晶(DRX)行为。2
《汉书》一向被认为是一部封建正宗思想较浓的史书,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是它的思想特色,似乎已成定论。笔者认为,“汉书》不但取得了卓著的编撰成就,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从基本倾向上看,它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历史纪实,而不是上苍决定人事的神意启示录。《汉书》对天人关系的看法,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正宗神学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它承认天人之间互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