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日语能力,提出实践进课堂的模式,探索利用本校留学生、外教团队以及合作企业开展适合课堂的实践训练方法,采取案卷调查的手段对最终的教学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提高口译课的课堂质量,全面锻炼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培养出更多能服务于社会、满足就业单位需求的优秀毕业生。
关键词:口譯;实践;应用型人才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对口译课堂的建设展开了研究和改革,与以往相比,特别重视实践在口译课中的作用。很多教师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经验提出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加强课外实践确实是口译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发展到最后往往只为最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平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机会,特别是一些院校学生数量庞大,无法有效开展校企合作。这种模式下对实践的评价体系建设以及教学反馈反思也将无法有效进行。
因此,利用好每堂课,在课堂中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加强课堂中实践环节的比重,设计好每个主题的实践内容,是适用于多数院校的方式。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在校日语专业学生有1000余人,每年为地方和各行业输送优秀的日语人才。从毕业生应聘的岗位来看,多为商务、电子、销售等需要和日本人接触的部门。企业应聘日语人才时,普遍要求学生除了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外,同时具备生活及商务的基础口译能力,此外一些翻译类岗位则对应聘者的口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在大四上学期,一周2课时,一学期34课时。教学方式是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口译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以往的传统模式下的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历届毕业生口译资格证(如上海外语口译证书、Catti)的持有数为零。在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日语口译课程的授课模式亟待改变。
应避免单一的传授理论,也要避免脱离理论茫无目的的为实践而实践。把2课时大致切分为10’(导入)-35’(讲解)-15’(练习)-20’(实践)-10’(评价)五个时间段进行。
实践环节在课堂中的有效开展是突破的重点。实践练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模拟的场景、营造适当的紧张感。形式也需要不断换新,一个学期中可以有4-5种形式。在这一环节中应考虑到每个班20多人的大课特点设置实践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练习机会。通过试验,发现先一下几种方式有效提高了实训的效果,学生口译练习积极性有质的提高。
(1)角色扮演。角色分为中方、日方、翻译。可按小组多人参与。但角色必须由老师指定,定期轮换。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老师考察学生对不同角色的驾驭能力,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内容可以是课本内容,也可以是课外相关补充内容。
(2)考官体验。每次有四位同学同时扮演考官,分布在教室的不同角落,其余同学分组进行面试。考官的口译题目由老师提供,内容是结合本课知识点的课外内容。考官在没有参考答案的情况下逐一对组员的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该过程需要录音,便于事后老师的反馈。一学期可进行4-5次,考官轮换制。这一方法除了锻炼了组员的口译能力,也特别锻炼了作为考官的评价、判断能力。
(3)实训体验进课堂。一学期进行4次。利用本校的留学生、外教和合作企业,邀请日本人或企业资深员工来教室,针对某些课文的特色主题进行互动或模拟演练,比如考察工厂、酒会、采访等。尽可能的还原场景,进行文化渗透,创造原汁原味的日语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环节不超过20分钟,最后10分钟安排日方对实践中同学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现场答疑等。
与开展第二课堂、学生进企业等课外实训相比,课内实训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有充分的时间保障,并具有高度的时效性,学生能把刚刚的所学马上运用到实际中来,巩固了知识的同时得到充分的训练。二是参与度高,人人有均等的实践机会。三是老师能观察到整个过程中每位学生的行为,并对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也使平时成绩的组成更合理更科学。
在本校日语专业的建设中,日语翻译类课程一直在寻求突破,因此,提高日语口译课程的质量,做好基础建设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建设好口译课程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口译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各类商贸活动提供支持,为我校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口碑,进一步推进校企的长期良好合作,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为稳定的环境,创造出实际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澎新勇.日语口译教学中的多模态运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08).
[2] 蔡蕾.实践应用型日语口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翻译,2013(01).
[3] 韩琪.浅谈我国高校口译教学及其改革[J].民风期刊,2008(02).
[4] 岳晟婷.应用技术型人才日语口语实践能力提高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7(11).
[5] 王颀.口译理论与日语口译教学实践初探[J].上海翻译,2006(01).
[6] 吴震.日语口译教学中过程考试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6(05).
基金项目:本课题系2019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科研项目(编号:N2019013)。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口譯;实践;应用型人才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对口译课堂的建设展开了研究和改革,与以往相比,特别重视实践在口译课中的作用。很多教师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经验提出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加强课外实践确实是口译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发展到最后往往只为最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平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机会,特别是一些院校学生数量庞大,无法有效开展校企合作。这种模式下对实践的评价体系建设以及教学反馈反思也将无法有效进行。
因此,利用好每堂课,在课堂中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加强课堂中实践环节的比重,设计好每个主题的实践内容,是适用于多数院校的方式。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在校日语专业学生有1000余人,每年为地方和各行业输送优秀的日语人才。从毕业生应聘的岗位来看,多为商务、电子、销售等需要和日本人接触的部门。企业应聘日语人才时,普遍要求学生除了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外,同时具备生活及商务的基础口译能力,此外一些翻译类岗位则对应聘者的口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在大四上学期,一周2课时,一学期34课时。教学方式是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口译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以往的传统模式下的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历届毕业生口译资格证(如上海外语口译证书、Catti)的持有数为零。在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日语口译课程的授课模式亟待改变。
应避免单一的传授理论,也要避免脱离理论茫无目的的为实践而实践。把2课时大致切分为10’(导入)-35’(讲解)-15’(练习)-20’(实践)-10’(评价)五个时间段进行。
实践环节在课堂中的有效开展是突破的重点。实践练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模拟的场景、营造适当的紧张感。形式也需要不断换新,一个学期中可以有4-5种形式。在这一环节中应考虑到每个班20多人的大课特点设置实践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练习机会。通过试验,发现先一下几种方式有效提高了实训的效果,学生口译练习积极性有质的提高。
(1)角色扮演。角色分为中方、日方、翻译。可按小组多人参与。但角色必须由老师指定,定期轮换。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老师考察学生对不同角色的驾驭能力,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内容可以是课本内容,也可以是课外相关补充内容。
(2)考官体验。每次有四位同学同时扮演考官,分布在教室的不同角落,其余同学分组进行面试。考官的口译题目由老师提供,内容是结合本课知识点的课外内容。考官在没有参考答案的情况下逐一对组员的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该过程需要录音,便于事后老师的反馈。一学期可进行4-5次,考官轮换制。这一方法除了锻炼了组员的口译能力,也特别锻炼了作为考官的评价、判断能力。
(3)实训体验进课堂。一学期进行4次。利用本校的留学生、外教和合作企业,邀请日本人或企业资深员工来教室,针对某些课文的特色主题进行互动或模拟演练,比如考察工厂、酒会、采访等。尽可能的还原场景,进行文化渗透,创造原汁原味的日语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环节不超过20分钟,最后10分钟安排日方对实践中同学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现场答疑等。
与开展第二课堂、学生进企业等课外实训相比,课内实训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有充分的时间保障,并具有高度的时效性,学生能把刚刚的所学马上运用到实际中来,巩固了知识的同时得到充分的训练。二是参与度高,人人有均等的实践机会。三是老师能观察到整个过程中每位学生的行为,并对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也使平时成绩的组成更合理更科学。
在本校日语专业的建设中,日语翻译类课程一直在寻求突破,因此,提高日语口译课程的质量,做好基础建设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建设好口译课程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口译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各类商贸活动提供支持,为我校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口碑,进一步推进校企的长期良好合作,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为稳定的环境,创造出实际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澎新勇.日语口译教学中的多模态运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08).
[2] 蔡蕾.实践应用型日语口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翻译,2013(01).
[3] 韩琪.浅谈我国高校口译教学及其改革[J].民风期刊,2008(02).
[4] 岳晟婷.应用技术型人才日语口语实践能力提高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7(11).
[5] 王颀.口译理论与日语口译教学实践初探[J].上海翻译,2006(01).
[6] 吴震.日语口译教学中过程考试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6(05).
基金项目:本课题系2019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科研项目(编号:N2019013)。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