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哲学第一人”和“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老子,应该是最早提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人,其思想就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了更全面、、深刻和正确的理解老子的这一教学思想,把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的原文全部摘录于此。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其意为: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成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良之所以为善良,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成,长和短互为显示,上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相和,前和后连接相随。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造事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恃己能,功业成功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不自我夸耀,所以功绩不被泯灭。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无为才能够有所作为,不言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老子的这一伟大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启示,教师要在教学中做无为之师,行不言之教。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多了,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就少了;教师做的多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也就会少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矛盾的两个方面,此消才可以彼长。教师无为和不言,就需要教师有勇气放下架子,要敢于向学生示弱,更要善于向学生示弱,真正地做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首先,教师要学会做无知之师。教师越喜欢表现自己的有知,学生也就更甘于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的无知,以满足教师的表现欲。学生与教师的配合,既能够使他们的学习更省时、省力,而且还让教师的知识、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精神上得到了满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有较强的依赖性,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习惯了教师的有知的学生,就会变得无知了。“上有知而下无知”是教学中常见的情形。相反,如果教学中教师敢于和善于表现自己的无知,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想、去说、去做,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敢于和善于做无知之师,正是教师的教学智慧之所在。
其次,教师要学会做无能之师。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够做的事就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魏书生学习。他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只要学生能做的事都让学生去做。他把所有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助手,让学生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而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不做、二不休”的学习精神。也正因为如此,魏书生的教学和管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做无能之师,要求教师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中,要知人善任,要关于发现学生优势和特长,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能。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培养。教学实践已经无数次证明,学生学习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教师给学生施展能力的空间和舞台。
教师的教学追求就应该是无为而教,让学生有为而成,进而实现教学由无为走向无所不为的境界。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从教师的无知和无能做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其意为: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成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良之所以为善良,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成,长和短互为显示,上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相和,前和后连接相随。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造事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恃己能,功业成功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不自我夸耀,所以功绩不被泯灭。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无为才能够有所作为,不言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老子的这一伟大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启示,教师要在教学中做无为之师,行不言之教。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多了,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就少了;教师做的多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也就会少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矛盾的两个方面,此消才可以彼长。教师无为和不言,就需要教师有勇气放下架子,要敢于向学生示弱,更要善于向学生示弱,真正地做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首先,教师要学会做无知之师。教师越喜欢表现自己的有知,学生也就更甘于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的无知,以满足教师的表现欲。学生与教师的配合,既能够使他们的学习更省时、省力,而且还让教师的知识、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精神上得到了满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有较强的依赖性,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习惯了教师的有知的学生,就会变得无知了。“上有知而下无知”是教学中常见的情形。相反,如果教学中教师敢于和善于表现自己的无知,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想、去说、去做,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敢于和善于做无知之师,正是教师的教学智慧之所在。
其次,教师要学会做无能之师。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够做的事就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魏书生学习。他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只要学生能做的事都让学生去做。他把所有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助手,让学生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而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不做、二不休”的学习精神。也正因为如此,魏书生的教学和管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做无能之师,要求教师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中,要知人善任,要关于发现学生优势和特长,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能。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培养。教学实践已经无数次证明,学生学习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教师给学生施展能力的空间和舞台。
教师的教学追求就应该是无为而教,让学生有为而成,进而实现教学由无为走向无所不为的境界。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从教师的无知和无能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