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在关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加强城市的文化内涵品牌打造,使其有着自己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县城的群众文化事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多层面、多方式和年龄跨度大的发展趋势。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常山县的群众文化工作?第一,以群众为主体的文化活动;第二,利用县城文化设施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培养文化艺术骨干人才。
【关键词】 常山;群众文化;文化设施;指导;发展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有着坚持把繁荣发展群文事业为己任,生产创造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实现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目标。我的家乡——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它位于金衢盆地西部、钱塘江上游。这个小小又古老的山城在关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加强城市的文化内涵品牌打造,使其有着自己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城市的文化内涵的基础则是群众文化,无论现代化程度多么高的城市或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其文化的发展依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山县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在县城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得常山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物质生活的满足刺激了群众对文化的需求,群众文化呈现出了生机勃勃景象,也发展了一批忠实的文艺爱好者。他们为县城群众文化品牌的构造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县城的群众文化事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多层面、多方式以及年龄跨度大的发展。由于文化设施的建立与投入,使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文化活动方式各种多元化存合满足了不同爱好的所需,许多不良风气随之溃散,且老幼皆爱,并成为精神文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引入了不少资金对县城的文化设施进行了新建或改造。如:“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文化园”等设施不仅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而且成为传播知识,普及科学,交流信息的大平台,更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日常化和人与人交流的一个平台。同时也给群众文化工作带来无限前景,给群文工作者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项工作中,我从实践出发探讨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常山县的群众文化工作。
一、调动群众主动性开展群众文化
过去我县开展群众文化的方式往往是文化部门统一组织,缺少群众的广泛参与性。虽然活动从组织到开展进行的如火如荼,但群众往往是被动的看客,不能积极参与,所以活动一结束,印象也随之淡出。反之,如果群众文化能得到群众自主的参与,则会使其有一种亲切感和浓郁的兴趣,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能实现精神上的陶冶,使其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主导者。在常山县的文峰广场每天清晨都有一支老年合唱队伍,这个演唱队没有专业的歌唱家,全部都是红色歌曲的爱好者并坚持每天到广场。在广场驻足时,我感受到了年老一辈的人们在安享晚年时所迸发出的特有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走访过程中,我了解到这支歌唱队伍的人数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只要热爱歌唱热爱生活的老年人都可以报名参加合唱,组织者会按照一些特定的参考量表进行排序,轮到第二天清晨演唱时,会提前通知参加者。这种民间的活动组织并未受到官方的统一组织,在制度实施上变动较为灵活,且吸纳的参加者都具有共同的兴趣,使得活动能够日复一日的传承下去。另外,在探访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很多文化活动都采用自娱性与竞技性相结合的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众尤其是妇女、离退休干部和自由职业者空闲时间较多,他们踊跃的参加各种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如露天电影、合唱、体育锻炼、广场舞等,而他们则更愿意参加的是竞技性的文化活动,如书法大赛、摄影大赛、棋类比赛等,尤其是节日期间,由民间组织机构统一策划和管理,在所举办的赛事中涌现出了许多的优秀人才,之后这批优秀人员又成为了下一次活动的组织者,如此循环更新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得以不断的开展,繁荣了县城的群众文化生活。但是,这种民间的群众文化节仍有其弊端,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在此调查过程中得到的总结性经验即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最主要的是以群众为主体,政府导向为指导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这主要是因为群众文化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广大群众是在主动参与中,接受文化的同时并发出自己独特对文化艺术的了解和提升。尤其是参与性和普遍性,使得群众文化在快乐生活、沟通协作、提升对艺术的品位等许多方面,具有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审美教育功能的突显,文化艺术素养提高之密切相关的重要文化形态。所以面对这样的客观实际,常山县相关政府部门要把群众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在热情服务、引导管理和积极扶植上下功夫。正确把握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
二、盘活文化场地和设施开展群众文化
现如今的群众生活水平已经出现了质的飞跃,再也不仅仅满足于日常的物质保障,特别是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小,很多城郊附近的妇女,在家的老人热衷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这就使得人们在解决了温饱后,开始更加关注于文化的发展。而我们应该狠抓机遇,不断发展养文经济项目。才能更好的为群众文化奠定坚实可靠的经济基础,用有限的资金发挥较大的社会效益,推动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随着县城经济的快速增长,县城文化设施、设备和活动的日趋现代化。对于我县的文化设施,可以进行合理利用,如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影剧院、体育场所、文化广场等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设施,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利用大篷车进行“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一村一节”、“千场演出送基层”、“三下乡”等活动把积极向上的、喜闻乐见的、众口交赞的文艺精品传送到广大群众中间,给她们带来欢乐。这些不仅是群众的需求也是构建常山县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我所要做的就是调节好场馆的使用与文化活动开办的冲突,做到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场馆设施和流动文化大篷车为群众的文化活动举办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目前,常山县的群众文化发展总的趋势是向着多层次、多样化、多形式的方向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广泛,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给群众带来乐趣,而且使市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于将这种精神面貌带入到平常工作中也是一种动力。随着文化体制的不断深入创新和文化建设的新局面,面对这种局面,提升了广大群众的人文素养,提高了群众的艺术鉴赏力,广大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位。根据群众文化的特点和现实状况,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文化活动有场馆、有阵地。配齐设备、完善功能,避免馆、站建成后的“空室”现象,保证其作用的发挥,结合县城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场馆进行合理的改进,以达到充分的利用。
三、培养优秀文化骨干队伍带动群众文化
从目前看,我们这支文化队伍或许还存在着与群众文化发展滞后的缺陷,从事群众文化这一工作的人才和队伍状况却让人难以乐观,就我所在的文化馆而言,业务人员处于青黄不接的态势。一方面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并在群文战线上有丰富经验的群文干部都已退休;另一方面年轻的一批有较高的学历,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群文工作的专业技能、经验和工作方法。现在迫在眉睫需要改变的是:首先,要在群文干部中重塑“园丁”形象,提倡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其次,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迎合时代潮流,造就一批学有专长,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文化人才。再次,我们要发掘社区优秀文艺骨干人才,及时发现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常山县的发展需要晨光中的那一抹霞光,我作为常山县群众文化的一名工作人员,深刻的认识到了工作的展开都应围绕广大群众,以服务于群众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在县城文化建设中使先进文化的特征、性质和要求与“基本群众”主体有机地融合,使县城文化得到很好的发掘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能得到群众和社会的认可,这才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及社会职责。
【关键词】 常山;群众文化;文化设施;指导;发展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有着坚持把繁荣发展群文事业为己任,生产创造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实现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目标。我的家乡——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它位于金衢盆地西部、钱塘江上游。这个小小又古老的山城在关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加强城市的文化内涵品牌打造,使其有着自己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城市的文化内涵的基础则是群众文化,无论现代化程度多么高的城市或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其文化的发展依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山县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在县城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得常山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物质生活的满足刺激了群众对文化的需求,群众文化呈现出了生机勃勃景象,也发展了一批忠实的文艺爱好者。他们为县城群众文化品牌的构造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县城的群众文化事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多层面、多方式以及年龄跨度大的发展。由于文化设施的建立与投入,使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文化活动方式各种多元化存合满足了不同爱好的所需,许多不良风气随之溃散,且老幼皆爱,并成为精神文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引入了不少资金对县城的文化设施进行了新建或改造。如:“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文化园”等设施不仅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而且成为传播知识,普及科学,交流信息的大平台,更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日常化和人与人交流的一个平台。同时也给群众文化工作带来无限前景,给群文工作者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项工作中,我从实践出发探讨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常山县的群众文化工作。
一、调动群众主动性开展群众文化
过去我县开展群众文化的方式往往是文化部门统一组织,缺少群众的广泛参与性。虽然活动从组织到开展进行的如火如荼,但群众往往是被动的看客,不能积极参与,所以活动一结束,印象也随之淡出。反之,如果群众文化能得到群众自主的参与,则会使其有一种亲切感和浓郁的兴趣,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能实现精神上的陶冶,使其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主导者。在常山县的文峰广场每天清晨都有一支老年合唱队伍,这个演唱队没有专业的歌唱家,全部都是红色歌曲的爱好者并坚持每天到广场。在广场驻足时,我感受到了年老一辈的人们在安享晚年时所迸发出的特有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走访过程中,我了解到这支歌唱队伍的人数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只要热爱歌唱热爱生活的老年人都可以报名参加合唱,组织者会按照一些特定的参考量表进行排序,轮到第二天清晨演唱时,会提前通知参加者。这种民间的活动组织并未受到官方的统一组织,在制度实施上变动较为灵活,且吸纳的参加者都具有共同的兴趣,使得活动能够日复一日的传承下去。另外,在探访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很多文化活动都采用自娱性与竞技性相结合的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众尤其是妇女、离退休干部和自由职业者空闲时间较多,他们踊跃的参加各种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如露天电影、合唱、体育锻炼、广场舞等,而他们则更愿意参加的是竞技性的文化活动,如书法大赛、摄影大赛、棋类比赛等,尤其是节日期间,由民间组织机构统一策划和管理,在所举办的赛事中涌现出了许多的优秀人才,之后这批优秀人员又成为了下一次活动的组织者,如此循环更新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得以不断的开展,繁荣了县城的群众文化生活。但是,这种民间的群众文化节仍有其弊端,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在此调查过程中得到的总结性经验即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最主要的是以群众为主体,政府导向为指导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这主要是因为群众文化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广大群众是在主动参与中,接受文化的同时并发出自己独特对文化艺术的了解和提升。尤其是参与性和普遍性,使得群众文化在快乐生活、沟通协作、提升对艺术的品位等许多方面,具有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审美教育功能的突显,文化艺术素养提高之密切相关的重要文化形态。所以面对这样的客观实际,常山县相关政府部门要把群众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在热情服务、引导管理和积极扶植上下功夫。正确把握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
二、盘活文化场地和设施开展群众文化
现如今的群众生活水平已经出现了质的飞跃,再也不仅仅满足于日常的物质保障,特别是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小,很多城郊附近的妇女,在家的老人热衷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这就使得人们在解决了温饱后,开始更加关注于文化的发展。而我们应该狠抓机遇,不断发展养文经济项目。才能更好的为群众文化奠定坚实可靠的经济基础,用有限的资金发挥较大的社会效益,推动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随着县城经济的快速增长,县城文化设施、设备和活动的日趋现代化。对于我县的文化设施,可以进行合理利用,如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影剧院、体育场所、文化广场等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设施,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利用大篷车进行“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一村一节”、“千场演出送基层”、“三下乡”等活动把积极向上的、喜闻乐见的、众口交赞的文艺精品传送到广大群众中间,给她们带来欢乐。这些不仅是群众的需求也是构建常山县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我所要做的就是调节好场馆的使用与文化活动开办的冲突,做到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场馆设施和流动文化大篷车为群众的文化活动举办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目前,常山县的群众文化发展总的趋势是向着多层次、多样化、多形式的方向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广泛,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给群众带来乐趣,而且使市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于将这种精神面貌带入到平常工作中也是一种动力。随着文化体制的不断深入创新和文化建设的新局面,面对这种局面,提升了广大群众的人文素养,提高了群众的艺术鉴赏力,广大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位。根据群众文化的特点和现实状况,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文化活动有场馆、有阵地。配齐设备、完善功能,避免馆、站建成后的“空室”现象,保证其作用的发挥,结合县城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场馆进行合理的改进,以达到充分的利用。
三、培养优秀文化骨干队伍带动群众文化
从目前看,我们这支文化队伍或许还存在着与群众文化发展滞后的缺陷,从事群众文化这一工作的人才和队伍状况却让人难以乐观,就我所在的文化馆而言,业务人员处于青黄不接的态势。一方面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并在群文战线上有丰富经验的群文干部都已退休;另一方面年轻的一批有较高的学历,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群文工作的专业技能、经验和工作方法。现在迫在眉睫需要改变的是:首先,要在群文干部中重塑“园丁”形象,提倡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其次,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迎合时代潮流,造就一批学有专长,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文化人才。再次,我们要发掘社区优秀文艺骨干人才,及时发现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常山县的发展需要晨光中的那一抹霞光,我作为常山县群众文化的一名工作人员,深刻的认识到了工作的展开都应围绕广大群众,以服务于群众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在县城文化建设中使先进文化的特征、性质和要求与“基本群众”主体有机地融合,使县城文化得到很好的发掘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能得到群众和社会的认可,这才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及社会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