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具有浓缩精华之美,可以说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每一字的价值都能用一字千金来形容。诗歌能用短短几句就在人们的脑海里描绘出惊人的篇章。它们是人类语言与情感的升华。不过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影响,诗歌鉴赏教学出现了偏失。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对待这一情况,调整策略,让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向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051
文学知识中的诗歌可以说是集聚了语言和文字的凝练之美。短短的几句话就能让人们看出诗人眼中所见,听出诗人耳中之音,想到诗人心中之念。那喷薄而出的情感,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的共鸣。诗歌的教学本应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点睛之笔”,可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却走进了误区。
一、误区分析
(一)教师教学“无情”
每一首优秀的诗歌都是饱含作者的真情实感的心血之作,你能想象没有感情的诗歌会是怎样的存在吗?在解读诗歌时,如果老师仅仅是参照教材、解析、教学参考书等进行评说,那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老师没有感情,学生自然不会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也就更谈不上审美体验。诚如梁启超所言:“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铁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激情澎湃的演讲家,他需要把自己所了解的,通过适合所面对的学生的方式来讲述给他们听,而不是如机器一般的读字而已,而所谓的感情充沛则源于教师对这首诗词的了解与热爱。
(二)教学方式“无情”
高中的老师和学生因为高考压力,总想找到学习的“捷径”,往往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将诗歌情感鉴赏省略了。根据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类型,课堂上的诗歌鉴赏也变成了一次次真题讲解。“一解词、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流水线一般的把美丽的古诗“大卸八块”,对于诗歌的鉴赏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在意的是诗歌的外在形式,而对于诗歌蕴含的深邃思想、丰富情感分析不透,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歌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发挥,甚至造成了像吕叔湘先生所说:“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的现象,把感情真挚的诗词鉴赏变成了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二、方法策略
要想进行好诗歌鉴赏的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对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要认真的进行思考。究竟我们为什么来进行诗歌鉴赏教学?诗歌鉴赏教学教给学生什么?诗歌鉴赏教学是来告诉学生古人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令人陶醉,透过诗人相隔千年的文字,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表达出赞叹,引导学生个性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才是诗词鉴赏教学的目的所在。
(一)教师主导
不管社会怎样发展,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地位也是不可取代的,教师能给以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想和情感。俗话说:“教师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作为师者,最不该固步自封,所以在教学期间,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关于文学常识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诗歌鉴赏有数。另外,新课程改革中人们用“平等中的首席”来表明教师的作用,就说明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也要负担起教师应有的责任,“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单纯的灌输,让学生听你说,而是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一条线索,比如诗人生平、时代背景灯,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角度,再体悟诗歌。
(二)品读吟诵
诗中有景,诗中有情,怎么让学生品味出这浓缩的美景与深情呢?那就要靠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并且是饱含感情的反复诵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去咀嚼诗歌。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诵读视频,或者发挥范读的作用,也可以举行朗诵会或者把学生诵读制成影像播放等,增加诗歌鉴赏的趣味性。
(三)展开联想
诗歌文字精炼,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浓缩结晶。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怎么品出每一个字的深意呢?那就是展开联想。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氛围,用诗意的语言,启发学生进入联想想象空间,在特有的氛围中,使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另外,除了语言外,我们还可以配合绘画和音乐,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与诗词的优美,强化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诗歌鉴赏是一个有情感、有理智的个性化审美过程。我们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尊重诗歌鉴赏的规律,把握诗歌鉴赏的根本目的,多一些吟诵,少一些分析;多一些快乐,少一些严肃;多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
总之,诗歌鉴赏是我们人类文明的一块瑰宝,我们高中语文教材中编写的每一篇诗歌都是诗人的心血之作,也是经过教材编写者精心安排后呈现的,是人们普遍公认的优秀名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剥离它的“情”和“髓”,把它变成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051
文学知识中的诗歌可以说是集聚了语言和文字的凝练之美。短短的几句话就能让人们看出诗人眼中所见,听出诗人耳中之音,想到诗人心中之念。那喷薄而出的情感,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的共鸣。诗歌的教学本应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点睛之笔”,可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却走进了误区。
一、误区分析
(一)教师教学“无情”
每一首优秀的诗歌都是饱含作者的真情实感的心血之作,你能想象没有感情的诗歌会是怎样的存在吗?在解读诗歌时,如果老师仅仅是参照教材、解析、教学参考书等进行评说,那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老师没有感情,学生自然不会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也就更谈不上审美体验。诚如梁启超所言:“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铁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激情澎湃的演讲家,他需要把自己所了解的,通过适合所面对的学生的方式来讲述给他们听,而不是如机器一般的读字而已,而所谓的感情充沛则源于教师对这首诗词的了解与热爱。
(二)教学方式“无情”
高中的老师和学生因为高考压力,总想找到学习的“捷径”,往往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将诗歌情感鉴赏省略了。根据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类型,课堂上的诗歌鉴赏也变成了一次次真题讲解。“一解词、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流水线一般的把美丽的古诗“大卸八块”,对于诗歌的鉴赏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在意的是诗歌的外在形式,而对于诗歌蕴含的深邃思想、丰富情感分析不透,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歌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发挥,甚至造成了像吕叔湘先生所说:“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的现象,把感情真挚的诗词鉴赏变成了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二、方法策略
要想进行好诗歌鉴赏的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对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要认真的进行思考。究竟我们为什么来进行诗歌鉴赏教学?诗歌鉴赏教学教给学生什么?诗歌鉴赏教学是来告诉学生古人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令人陶醉,透过诗人相隔千年的文字,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表达出赞叹,引导学生个性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才是诗词鉴赏教学的目的所在。
(一)教师主导
不管社会怎样发展,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地位也是不可取代的,教师能给以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想和情感。俗话说:“教师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作为师者,最不该固步自封,所以在教学期间,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关于文学常识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诗歌鉴赏有数。另外,新课程改革中人们用“平等中的首席”来表明教师的作用,就说明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也要负担起教师应有的责任,“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单纯的灌输,让学生听你说,而是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一条线索,比如诗人生平、时代背景灯,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角度,再体悟诗歌。
(二)品读吟诵
诗中有景,诗中有情,怎么让学生品味出这浓缩的美景与深情呢?那就要靠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并且是饱含感情的反复诵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去咀嚼诗歌。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诵读视频,或者发挥范读的作用,也可以举行朗诵会或者把学生诵读制成影像播放等,增加诗歌鉴赏的趣味性。
(三)展开联想
诗歌文字精炼,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浓缩结晶。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怎么品出每一个字的深意呢?那就是展开联想。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氛围,用诗意的语言,启发学生进入联想想象空间,在特有的氛围中,使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另外,除了语言外,我们还可以配合绘画和音乐,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与诗词的优美,强化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诗歌鉴赏是一个有情感、有理智的个性化审美过程。我们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尊重诗歌鉴赏的规律,把握诗歌鉴赏的根本目的,多一些吟诵,少一些分析;多一些快乐,少一些严肃;多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
总之,诗歌鉴赏是我们人类文明的一块瑰宝,我们高中语文教材中编写的每一篇诗歌都是诗人的心血之作,也是经过教材编写者精心安排后呈现的,是人们普遍公认的优秀名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剥离它的“情”和“髓”,把它变成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