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重建全民所有制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fon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全民所有制名义上人人都是所有者,实际上人人都不是所有者。公共信托基金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所有制,使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资源租金的收益,对于未来社会的改造是非常有利的
  
  在经济学中,租金是自然禀赋和要素的价格,其主体是资源要素的所有者;税收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报酬,其主体是政府;利润是资本投资的收益,其主体是投资者。在计划经济时期,租金、税收和利润三者是混在一起的。改革开放30年形成了产品市场,税收和利润分开了,但租金和利润仍然混在一起。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若干问题和困惑都可以从“租金”的角度找到答案。
  
  与国企改革紧密相连的租金问题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始终围绕着三大问题:其一,国家和国有企业的利益关系;其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产权问题;其三,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企业家的定价问题。这三个问题都与租金问题紧密相关。
  国企利润中的租金问题2006年,国有企业1.6万亿元的利润中有2/3以上来自垄断部门,这并非全因为它们的经营好。其利润有两个来源:第一是它可以利用自己的市场地位把价格定在均衡价格之上获取垄断利润。但中国的问题不只是市场垄断,更重要的是行政垄断。资源要素是国家垄断和管制的,要么白白送给垄断部门,要么收取非常少的租金,这样,原本应该缴纳的租金也变成了利润,成为垄断部门利润的第二个来源。有人做了一个测算,仅土地和矿产两项,国有企业一年占用的租金高达4000亿元,这些租金都变成了垄断部门的利润。不解决这个问题,国有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关系是分不清和理不顺的。
  国企产权改革中的租金问题 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推进了这么多年,在抓大放小和民营化以及股份制改造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一直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论。然而,这种争论背后的意识形态味道很浓,并没有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就在于租金和税收。企业并购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的关键是企业资产的价格问题,这是由预期盈利能力所决定的。而影响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税收和租金。当国有企业的利润中包含了租金,就虚增了企业的利润和业绩,也就虚构了企业的价值。因此,租金问题不解决,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就没有依据,没有标准。
  国企高管激励中的租金问题 股权激励是根据经营者的业绩来计算的,在租金和利润没有分开的情况下,经营者的业绩中包含着巨大的虚假成分,股权激励也缺乏应有的依据。这不仅扭曲了股权激励制度,而且养肥了一个既得利益阶层。因此,不解决租金的问题,国有企业高管的激励和企业家定价问题也解决不了。
  可见,租金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甚至中国的改革进程中,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需要设计一些机制来解决。
  
  公共信托基金和重建全民所有制
  
  1970年代,美国阿拉斯加在政府所有的土地上发现了大油田,州政府把油田租给私人开采,每年收取9亿美元的租金。如何处置这笔钱?州长提议经州议会批准建立了阿拉斯加的公共信托基金,40万州民从1982年开始分红。到2003年,这个公共信托基金的资产增长到248亿美元,当年每人分得1900多美元。
  这是国外建立公共信托基金的成功案例,中国国内也有了类似的尝试。北京昌平的郑各庄是一个小村,村里的支柱企业是一家具有二级资质的建筑企业。通过村庄与村民、村庄与企业的合约关系,村庄把土地租给企业经营,企业每年每亩地向村里上缴5000元租金,全村人人有份,2007年,郑各庄人均收入2.1万元。作为公共信托基金的受益人,村民得到了实惠。郑各庄从一个传统农村变成了一个发达的城市社区。
  我认为这是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根本办法。我国台湾的土地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有土地收益。台湾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农村人的状况比城市人要好。如果中国大陆在城市化进程中能够通过土地资本化,使农民得到土地的永久收入,“三农”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今地方政府征地一律按“地上作物3年平均价值的最高30倍”补偿农民,实际上剥夺了农民参加土地增值收益分享的权利,也剥夺了农民的发展权。由于大家都在反对征地,很多地方取而代之的是“城乡统筹”。我对城乡统筹做了一些调查,发现这实际上是变相征地,只是不像征地那么强制。在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条件的地方实施城乡统筹,进行旧村改造,宅基地换房,让农民“上楼”,但“上楼”的同时也失去了土地。把农村用地变为城市的建设用地,这个方向没有错,但土地的收益应该主要给农民。如果能够这样做,城市建设可以发展,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租金和利润的分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税收是政府关注的,而租金并不是政府的,例如,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土地的租金应该是农民的;利润是扣除成本以后的部分,经营得好才能拿到利润;但租金作为资源要素价格进入成本,无论企业盈利与否,都是必须收取和拿走的。将租金作为公共信托基金资产的收益,让人人参与分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所有制。现在的社会,一边是权力,一边是资本;一边是政府,一边是企业。如果未来社会出现第三极——公共信托机构,就会对政府和企业形成监督和制衡,这样的社会就会稳定得多。
  中国过去的全民所有制,名义上是人人有份,但事实上多数人没有享受到;公共信托基金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所有制,它让人人都能够享受到资产收益。可以先建立社区性、地区性和专业性的公共信托机构,再建立全国性和综合性的公共信托机构。重建全民所有制,使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资源租金的收益,对于未来社会的改造是非常有利的。
其他文献
首席战略官(CSO)是—个让人初听起来一笑而过的词汇,因为我们看到的各种CXO太多了。如今,哪个企业,甭管是三两人的小作坊,还是坐拥亿万元资产、员工数万人的超大型企业,如果您还不是XO的话,说明您还不够醇香。  所以,刚接触到这个词的时候,我只是本能地想,制定战略难道不是企业老总或者CEO的事情吗?在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之后,才发现首席战略官是一个在500强企业中普遍设置的职位,而在中国除了阿里巴巴
期刊
TD-SCDMA标准自诞生以来,质疑声就不绝于耳,甚至在TD即将大规模商用的今天,有人还担心TD将被边缘化。创新往往伴随着外界的误读,这不足为怪,更何况大唐移动走了一条看似光顾利润,极其激进而冒险的路径。那么,大唐移动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呢?    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TD-SCDMA标准自提交以来,便一直质疑不断。最初是对TD技术先进性的质疑,随后是对商用试验网的性能质疑。而当TD即
期刊
新产品开发不仅是一个“导向”的问题,它还是个系统工程。漏斗式新产品开发模式可有效缩短产品的开发过程,节约开发成本,其关键在于所有相关部门的协同性。    企业新产品开发在保持企业销售和利润增长、淘汰落后产品、满足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理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M公司每年要推出500种左右的新产品;索尼公司每年新产品科研经费的投入占销售额的10%~30%,研发人员超万人;宝洁产品之所以能维持居
期刊
很多人都有创业的冲动和梦想,但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是每个创业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创业成功的关键往往不在于机会和项目看起来有多么诱人,而取决-3=创业者与项目之间是否有“心”的联结。    张恒,39岁,三夫户外运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夫”)总经理。12年前,他在北京大学小东门的小胡同里开了一家30平方米的小店。经过多年打拼。现在他的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户外用品零售连锁企业,在北京、上海、
期刊
“惟有爱”是中国第一个专注于“情感行业”的品牌。在创业者钟俊伟的蓝图中,“惟有爱”公司绝不是一家卖抱枕的公司,也不是卖礼品的公司,而是满足顾客情感表达需求的公司。    2009年情人节,唯有爱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钟俊伟和员工们经常忙到深夜。这是一家专做情感礼品的公司,这家会发光的梦幻抱枕非常走俏,来自各地的网络订单源源不断。两周时间,从他们手里销售出去的抱枕就达1万多个,每个抱枕的售价接近20
期刊
通过发动两次商战,刘韬成功地进入防噪领域,而后坚持只做高利润业务,并以研发和自有品牌设计延续着创业企业持续高增长的发展态势。      从一个两手空空的年轻学生,到年销售额逾亿元的创业者,从普通通的国外产品代理商,到系统集成方案提供商,刘韬用了10年时间。对于这样的成功,很多人将其解读为中国经济繁荣的情境下一个司空见惯的企业成长故事。  其实并不尽然。随着当前宏观环境的变化,中国市场也是哀鸿遍野,
期刊
整合者、概念学习者、概念驱动者、开拓者一在竞争中,你的企业究竟应该扮演哪一类角色?你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又将遭遇怎样的问题和挑战?    “竞争优势”是企业梦寐以求的,核心竞争力、挖掘隐形价值、客户驱动导向、快速回应能力、客户驱动战略和超级竞争等热门词汇各领风骚。虽然畅销商业书不断“生产”出战略新概念,但在技术进化、产品生命周期等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方面却鲜有阐述。  技术变革重新定义了产品和流程的
期刊
1989年之前,苏曼德拉·戈沙尔(Sumantra Ghoshal)名不见经传。虽然曾获得了两个博士学位,一个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另外一个来自美国哈佛大学,但这些并未改变戈沙尔在法国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授课教学的平淡生活。  转机发生在1989年。戈沙尔和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合作出版了《跨边界管理》一书,在书中,他们发展了“跨国公司”的概念,认为一种新的国际商业战略和机构模式正在崛起。在戈沙尔和巴特
期刊
正如刘学教授在文中所讲,变革是一个中性词汇,本身并不具有感情色彩,因为改变并不总是意味着良好的开端。中国近代史上的多次变革正可以说明这个道理。但是,随着西方变革理论的不断涌入和改革开放后国人对变革的深切渴望,“变革”二字被赋予了太多的感情色彩。  因而,变革者也随之被抬上了圣坛。的确,目前的时代处于一个变革的历史拐点,企业领导者喜欢用“change”来标榜自己。变革者更像是一只被追涨的股票。然而,
期刊
到底什么是管理?尤其是在中国,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非常变化的时期?  为何西方的管理思想在中国会遭遇磕磕绊绊,我们为何总是“食洋不化”?  如果没有彼得·德鲁克及他的《管理实践》,是否就不会有管理这门学科?  如果我们不引入西方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是否中国的企业界就谈不上什么管理?  为何中国企业界出不了一个杰克·韦尔奇,或者是萨姆沃尔顿,或者是亨利·福特?  为什么我们就没有迈克尔·波特、吉姆·柯林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