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校体育场馆利用现有状况的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的体育运动,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提高场馆资源的利用率,应适当引入投资项目,合理开发、建设、利用、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充分发挥我校体育场馆设施作用。
  关键词: 体育场馆 学校体育 体育管理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是高校体育产业领域中的核心要素,是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其发展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前景。在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多,而体育场地的绝对数量增加很少,难免捉襟见肘,极大地影响了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的体育运动,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提高场馆资源的利用率,应适当引入投资项目,合理开发、建设、利用、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充分发挥我校体育场馆设施作用。最大程度利用这些场馆资源为学生和教工服务,将有利于推动体育事业的进程,对推进学校体育的开展尤其对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现状
  
  1.体育场馆资源的缺乏,学校体育设施比重低,场馆功能单一,难以满足我校体育的新需求。
  目前,我校体育场馆设施仍停留在以体育教学为主的层面上,场馆用途不多,其潜在功能很多都没有得到开发,不能实现资源使用最优化。而且很多的体育场馆除教学之外就不再对外开放,利用率极低,这无形中又增加了维修费用和管理费用。
  2.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器材陈旧,资金不足。
  体育场馆的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如投资力度不够、教育经费不足、体育设施配置低下等。另外,一些体育场馆在有偿开放时收取的费用过高,造成学生只能望“馆”兴叹。现有的场馆运营模式的有偿服务的面不宽,还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及教师优势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3.体育场馆管理滞后,缺乏高素质专业体育场馆管理人才。
  我校体育场馆大多数没有很好的管理机制,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在有偿服务的组织管理上还比较薄弱。翁惠根[1]认为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开展有偿服务的组织形式不够合理,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他认为:“只有将有偿服务的体系加以调整和健全,大力开发学习班形式的程序服务和缔结运动团体的俱乐部服务,形成以一定的区域服务为基础,多层次多方位的程序服务和俱乐部服务为主干的服务体系,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管理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不懂体育专业相关知识,管理上也只是一定程度的物业管理,导致了我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的滞后。从管理角度看,管理人员分心易影响管理质量,而且场馆管理人员除需具备体育技能知识外,还需要具备相当的管理方面的知识。
  4.对体育场馆功能的认识观念陈旧。
  在我国,学校体育场馆作为学校教学设施的一部分,其基本功能是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服务,是高校师生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在学校建设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学校体育场馆的最大功能和任务应该是为学校的体育教学、群众体育、运动队训练服务。由此,学校领导认为学校投资修建的场地设施是完完全全为学生服务,无偿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如果要采取有偿服务,就增加了学生经济上的负担,而没考虑到现有的体育活动条件已经达不到广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要改变现有的状况,吸引广大的学生、教职工以及校外人员积极参加到体育课外活动中来,首先就要改变对体育场馆功能的观念。这一观念的转变,必须通过加大宣传的密度和力度来完成,必须由体育部门的负责人向学校主管做出大量的沟通工作才能完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经营应该抓住机遇,转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观念,加大体育场馆经费的投资力度,使其加速发展。学校体育产业应该把体育场馆的开发经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体育场馆的开发经营,推动高校体育产业发展。
  
  二、我校可以进行的尝试
  
  1.吸引社会来投资,弥补场馆建设资金。
  针对我校场馆资源缺乏的现状,在加大国家教育投资的同时,要大力吸引社会投入,积极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努力吸引社会对我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不少学校都有成功的尝试,如北京体育大学的“英东田径场”等,北京奥运会的很多体育场馆建在高校,其目的也是为了增加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更好地为学校和社会服务。吸引社会投入可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如找赞助,合资共建,只要对我校体育发展有利的,都可以去做。例如我校可以找附近的大型企业浦镇车辆厂赞助,在双方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加强我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经营,使更多的场馆向学生和社会开放,服务于广大师生和社会。
  2.管理模式社会化、科学化。
  体育场馆管理必须社会化,场馆管理也需要专门的管理人才,需要专门的分工,其中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是两类必需人员,前者负责管理营销,后者则负责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和设备操作。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我校体育场馆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引进、培养既懂得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又谙熟市场运作机制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紧迫[2]。要打破长期以来场馆进人渠道单一化的模式,首先必须吸引非体育系统的经营管理人才到体育场馆工作,以尽快改善场馆人员结构;其次鼓励场馆干部、职工在职进修,对现有人才的知识进行更新换代,引导职工向管理、技术和经营岗位转换。但是职工人员不能超编,要避免人浮于事,以提高场馆的整体效益。对于一些特殊的大型活动,可对机动人员进行调整或外租,如增加安保及清洁卫生工作,学校后勤社会化的经验体育场馆社会化可以借鉴。学校的优势就在于高校的后勤、宣传、保安等部门之间可以互惠互利,调动一切有利资源获得更高的效益。管理上要加大内部管理的力度,完善内部激励机制,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加强职工服务意识,实现责、权、利相结合,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3.把体育馆建成多功能综合体育场馆。
  利用其基础建设的优势,如何进行多功能综合体育场馆的开发以提高其利用率,是社会体育馆很关注的问题。学校体育馆在建造体育馆时,也必须走多功能综合开发的道路,场馆运动类型不能单一,应该适当考虑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流行和新兴体育项目。这样,一是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缓解学校场馆的不足,另外,在对外社会开放中,也能增加竞争能力。另外体育场馆经营项目的设置也要灵活多样,不能只限于体育教学和训练,还可以举行汇演、大型博览会等,在许多时候也可以代替礼堂,并且容纳的人也多;其它的如附房出租、餐饮、住宿等,都可以进行尝试。
  4.把体育馆对社会开放。
  体育场馆作为一项硬件设施,投入是巨大的,特别是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资大,回报期长,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很高,加之很多场馆要兼顾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所以到目前为止,社会体育场馆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后,真正能够做到以馆养馆的并不多,能够赢利的更是少之又少。社会场馆尚如此,可以想象学校体育场馆要运营好有相当的困难。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一方面能够丰富和发展周边社会群众体育,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企业化运作、投入来获得产出或回报。体育体现的是一项带有产业性的社会主义公用事业[3],和社会场馆不同的是对于我校体育场馆来说,其更是一项福利设施,主要功能是体育教育教学。虽然性质和社会场馆不同,但是为了改变资源浪费这一局面,我校体育馆应向社会场馆过渡,在使用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考虑对社会有偿开放,积极拓宽对外开放渠道。学校场馆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较完备的教学场馆设备,在完成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及时掌握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信息,发挥优势,主动出击,和系统体育、企业体育、行业体育、社区体育联合开展社会体育工作,做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使我校体育场馆在完成教学、训练基础上成为社会性的场馆,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把体育活动产业化与市场化。
  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发展高校体育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学校体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已成为一种趋势。学校体育应抓住这个机遇,运用自身的有利条件,逐步向产业化过渡,大胆进入市场。学校体育产业化有着良好的物质基础。首先,学校拥有较充足的体育场、馆与器材,除了满足教学、训练的需要外,其中一部分可以面向社会开放。因缺少足够的场、馆与器材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市场发育的主要问题,学校体育可以以此为突破口,首先进入市场,于国、于民、于己都十分有利。其次,我校体育拥有一支雄厚的体育教师队伍,这部分体育人才大多数既有丰富的运动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够在长、短期培训,技术辅导,体育咨询,科学研究,裁判竞赛等方面为体育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由此可见,我校体育在未来体育市场中不仅具备了较强的竞争能力与实力,而且应在社会体育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翁惠根.关于我国沿海省市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开展有偿服务的研究.浙江体育科学,1995.
  [2]李永跃.关于体育管理法制化的若干思考.安徽体育科技,2004,11-12.
  [3]赵德全.关于加强体育场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思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其他文献
会议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项稠油开采新技术。通过开展全方位的技术调研,他们对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的开采机理、适用的油藏条件、开采特征、确保稠油出砂冷采成功的
随着国际社会与市场对于智能网络的开发,现在远程教育平台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冒了出来,但是科技越来快的发展步伐,我们老一套的智能网络已经不能适应了,笔者基于此就提出来we
摘要: 体育新课程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其中的课程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和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发展性功能,发展性功能应是评价的核心。在设计评价内容时要注意多元性,不仅要有“双基”,还要关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及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同时运用多主体性评价,鼓励学生、家长、教师都参与到评价中,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功能。  关键词: 评价 主体 发展 过程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会议
该文根据轨迹法设计出一种新型矿车清理机械手,它能使矿车卸煤和清理结底工作同时完成,从而解决了煤炭运输中矿车结底这个普遍存在的难题,若将其推广使用,则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