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详细阐述了有关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资源的含义,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资源的整合,及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程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35-0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有些老师发现单纯的粉笔和教材已有些落伍了,与利用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的老师相比,他们不禁感到自愧不如!其实,教师不必畏惧,所有的教学资源只有经过教师的筛选,并创造性地运用,才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教师要有信心并且迎头赶上,你就会发现这里风景独好。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快速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概念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的技术,从其含义来看不仅包括计算机还应包括广播、电视、录音、光盘、网络、投影仪、视频展台、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光电阅卷机等。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和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软件技术等。
2.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涵义
何克抗教授定义: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它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创设)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我们认为,只有从这三个基本属性,特别是从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一属性去理解整合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于物理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3.物理课程资源
物理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设计、适合课程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上所有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资源。物理课程资源的具体形式包括。
(1)文字类教学资源
教科书、参考书、学习辅导书及各种科普图书、画报,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科技小制作等课外读物等。
(2)实验室资源
各种仪器、设备和教学挂图及实验室收集的自制教具、学生小制作、玩具等。还包括对学生的各种规范和要求、墙上张贴的科学家画像、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图片,以及实验特有的氛围,也是一种隐性资源。
(3)多媒体教学资源
幻灯片、录像带、碟片、软盘、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等,以及用于教学数码照片等重要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4)网络资源
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阅览室、网上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科学教育网站等。
(5)社会教育资源
报刊、广播、电视、科技馆、游乐园、公共图书馆等。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利用物理原理制作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等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
(6)自然资源
包括各种自然现象、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如太阳光的传播、彩虹的形成、水的流动、电闪雷鸣等现象,都是课程自然资源。
(7)校园文化资源
包括校园内的科普宣传栏、科技景点、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
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物理教育资源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物理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及查有梁的教学理论。
1.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 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的理论,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并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执行起来,往往让教师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有些老师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到放羊式的教学方式,这是很危险的。美国的实践已证明单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是失败的。再利用教学情景以后,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允许学生犯错误,从学生的前概念入手,指出其错误之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在这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还是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做到目中有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要应用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去。这些教学理论对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中国的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确立生活即教育,正确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他提倡活生生的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认为教法必须适应学法,学法必须适应做法,反对教育与生活的脱离,理论与实际的脱离,这就为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是封建主义教育的痼疾,这种倾向性在现代教育中仍存在。教育在自己营造的圈子里,脱离社会生活,自我完善,自我欣赏,不能及时地反映社会,也不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红红火火的社会在呼唤教育,也赋予教育新的内容,正是社会生活才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物理教育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农村的学生学了密度的公式不会配农药的浓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应该指导物理教学实践。
陶行知培养创造的儿童教育,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解放小孩子的空间。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以及大社会中之士,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
(2)查有梁的教育理论
查有梁的教育理论提出的科学认识论从感性经验和实验基础得到的经验事实,通过自由创造和直觉思维总结得到数学形式,通过探索演绎和逻辑思维构成体系结构,再通过实验观测证实。
三、利用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利用网络资源
充分利用教育部的网站、中国教育网理解国家的课程目标。教师所领会的课程实际上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与正式课程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往往会减弱正式课程预期的目标的实现。教师通过学习国家制定的真实课程,会缩小教师领悟课程与正式课程之间的差距。
2.教学中成败经验总结
选定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改革提倡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物理教学情景。这种教学情境必须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利用教学技术真实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辆满载货物的大卡车为了躲避一场交通事故的发生而急刹车,由于摩擦而造成起火,用这样的活生生的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把学生引入摩擦力的学习,会比单纯的讲解要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网站可搜到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源:中学物理教育网,中学物理实验网,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网。在洪恩在线动感课堂可以搜到Flash实验。
3.利用网络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
如刚刚获得化学诺贝尔奖所研究的内容是发现了塑料的导电性,在学习导体的分类时,应该向学生介绍,并建议学生到网站上搜索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会打破单纯的以学科为界限的教学结构,还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刚提名的物理学诺贝尔奖是有关激光和普通光线在发光原理上的区别。给学生介绍这些知识能克服教材是死的静止的知识,而我们从网络上时刻都能了解科学前沿。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科技前沿的发展。
4.网络资源改进实验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教育者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物理实验不仅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方面是现在许多物理老师讲实验所不能达到的。到从网站下载物理实验素材,包括物理仿真实验室,一些物理实验的动画,还可以从网站借鉴其他教师改进实验方法。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进行实验教学。外语好的教师还可以登录国外的网站找一些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网,里面既有各个专业的课程讲义,也有教学录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查找资料。
5.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育工作者绝大部分都热爱自己的学生,却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关系只是被中考高考压抑着。有些学生有可能比较内向,通过电子邮件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更融洽,还可以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6.对学生上网进行正面的引导
设计物理方面的开放性研究课题,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如让学生调查当地的能源有哪几种?你知道的新能源有哪些?让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师生共同探讨。
四、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1.积累素材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新的课程理念
为了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理解大自然的物资结构及运动规律,新的课程目标提倡从知识的旁观者变为知识的体验者。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自然规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搜集素材时,要时刻铭记目标和方向。
2.关于仿真实验室
运用演示实验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优点,用投影仪大家都能看到,而不像以前老师做实验知识前面的学生才能看到。仿真实验室用于实验的复习课效果比较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
用Excel来处理实验数据,也能给学生带来较高的学习效率。麻省理工学院有些教授强烈反对以仿真实验室代替实物的实验。他们更希望学生通过玩棒球来理解牛顿力学定理。只是在微观不能用实物做实验的情况下,大家达成共识,用仿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如用仿真实验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性质。
3.有效使用网络教学
不提倡上课用BBS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面对面的交流,没有必要用这种形式进行交流。我们不能为了用电脑而用电脑。要结合实际的需要,网上交流的形式主要用于课下。.根据目前的教学条件来看,教师学生上网查资料主要在课下,教师上课可以把链接好的网页打开或收集好的课件向学生演示。这样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可供认知的物理情景,便于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如学生理解下面的问题有困难:为何飞机要提前投掷,才能把物品投掷到预定的目标,用多媒体演示学生便于理解。
参考文献:
[1]胡明,杨国金.物理课程标准教室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芒.教育技术设计与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朱文耀.浅析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8).
[5]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程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35-0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有些老师发现单纯的粉笔和教材已有些落伍了,与利用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的老师相比,他们不禁感到自愧不如!其实,教师不必畏惧,所有的教学资源只有经过教师的筛选,并创造性地运用,才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教师要有信心并且迎头赶上,你就会发现这里风景独好。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快速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概念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的技术,从其含义来看不仅包括计算机还应包括广播、电视、录音、光盘、网络、投影仪、视频展台、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光电阅卷机等。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和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软件技术等。
2.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涵义
何克抗教授定义: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它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创设)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我们认为,只有从这三个基本属性,特别是从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一属性去理解整合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于物理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3.物理课程资源
物理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设计、适合课程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上所有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资源。物理课程资源的具体形式包括。
(1)文字类教学资源
教科书、参考书、学习辅导书及各种科普图书、画报,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科技小制作等课外读物等。
(2)实验室资源
各种仪器、设备和教学挂图及实验室收集的自制教具、学生小制作、玩具等。还包括对学生的各种规范和要求、墙上张贴的科学家画像、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图片,以及实验特有的氛围,也是一种隐性资源。
(3)多媒体教学资源
幻灯片、录像带、碟片、软盘、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等,以及用于教学数码照片等重要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4)网络资源
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阅览室、网上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科学教育网站等。
(5)社会教育资源
报刊、广播、电视、科技馆、游乐园、公共图书馆等。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利用物理原理制作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等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
(6)自然资源
包括各种自然现象、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如太阳光的传播、彩虹的形成、水的流动、电闪雷鸣等现象,都是课程自然资源。
(7)校园文化资源
包括校园内的科普宣传栏、科技景点、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
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物理教育资源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物理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及查有梁的教学理论。
1.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 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的理论,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并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执行起来,往往让教师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有些老师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到放羊式的教学方式,这是很危险的。美国的实践已证明单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是失败的。再利用教学情景以后,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允许学生犯错误,从学生的前概念入手,指出其错误之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在这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还是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做到目中有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要应用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去。这些教学理论对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中国的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确立生活即教育,正确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他提倡活生生的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认为教法必须适应学法,学法必须适应做法,反对教育与生活的脱离,理论与实际的脱离,这就为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是封建主义教育的痼疾,这种倾向性在现代教育中仍存在。教育在自己营造的圈子里,脱离社会生活,自我完善,自我欣赏,不能及时地反映社会,也不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红红火火的社会在呼唤教育,也赋予教育新的内容,正是社会生活才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物理教育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农村的学生学了密度的公式不会配农药的浓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应该指导物理教学实践。
陶行知培养创造的儿童教育,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解放小孩子的空间。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以及大社会中之士,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
(2)查有梁的教育理论
查有梁的教育理论提出的科学认识论从感性经验和实验基础得到的经验事实,通过自由创造和直觉思维总结得到数学形式,通过探索演绎和逻辑思维构成体系结构,再通过实验观测证实。
三、利用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利用网络资源
充分利用教育部的网站、中国教育网理解国家的课程目标。教师所领会的课程实际上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与正式课程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往往会减弱正式课程预期的目标的实现。教师通过学习国家制定的真实课程,会缩小教师领悟课程与正式课程之间的差距。
2.教学中成败经验总结
选定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改革提倡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物理教学情景。这种教学情境必须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利用教学技术真实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辆满载货物的大卡车为了躲避一场交通事故的发生而急刹车,由于摩擦而造成起火,用这样的活生生的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把学生引入摩擦力的学习,会比单纯的讲解要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网站可搜到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源:中学物理教育网,中学物理实验网,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网。在洪恩在线动感课堂可以搜到Flash实验。
3.利用网络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
如刚刚获得化学诺贝尔奖所研究的内容是发现了塑料的导电性,在学习导体的分类时,应该向学生介绍,并建议学生到网站上搜索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会打破单纯的以学科为界限的教学结构,还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刚提名的物理学诺贝尔奖是有关激光和普通光线在发光原理上的区别。给学生介绍这些知识能克服教材是死的静止的知识,而我们从网络上时刻都能了解科学前沿。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科技前沿的发展。
4.网络资源改进实验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教育者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物理实验不仅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方面是现在许多物理老师讲实验所不能达到的。到从网站下载物理实验素材,包括物理仿真实验室,一些物理实验的动画,还可以从网站借鉴其他教师改进实验方法。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进行实验教学。外语好的教师还可以登录国外的网站找一些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网,里面既有各个专业的课程讲义,也有教学录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查找资料。
5.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育工作者绝大部分都热爱自己的学生,却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关系只是被中考高考压抑着。有些学生有可能比较内向,通过电子邮件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更融洽,还可以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6.对学生上网进行正面的引导
设计物理方面的开放性研究课题,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如让学生调查当地的能源有哪几种?你知道的新能源有哪些?让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师生共同探讨。
四、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1.积累素材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新的课程理念
为了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理解大自然的物资结构及运动规律,新的课程目标提倡从知识的旁观者变为知识的体验者。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自然规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搜集素材时,要时刻铭记目标和方向。
2.关于仿真实验室
运用演示实验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优点,用投影仪大家都能看到,而不像以前老师做实验知识前面的学生才能看到。仿真实验室用于实验的复习课效果比较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
用Excel来处理实验数据,也能给学生带来较高的学习效率。麻省理工学院有些教授强烈反对以仿真实验室代替实物的实验。他们更希望学生通过玩棒球来理解牛顿力学定理。只是在微观不能用实物做实验的情况下,大家达成共识,用仿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如用仿真实验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性质。
3.有效使用网络教学
不提倡上课用BBS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面对面的交流,没有必要用这种形式进行交流。我们不能为了用电脑而用电脑。要结合实际的需要,网上交流的形式主要用于课下。.根据目前的教学条件来看,教师学生上网查资料主要在课下,教师上课可以把链接好的网页打开或收集好的课件向学生演示。这样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可供认知的物理情景,便于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如学生理解下面的问题有困难:为何飞机要提前投掷,才能把物品投掷到预定的目标,用多媒体演示学生便于理解。
参考文献:
[1]胡明,杨国金.物理课程标准教室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芒.教育技术设计与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朱文耀.浅析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8).
[5]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