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普通话课程教学几乎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级应试训练课,教学目标的单一化,导致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严重缺失。应该将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特别是承载祖国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的汉语“文学经典”引入普通话朗读教学中,强化课程的文化教育功能;指导学生在达到朗读测试“评分标准”的同时,还应关注篇章结构的深层意蕴,不应将“评分标准”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应全面考核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朗读教学 应试培训 文学经典 人文教育
普通话课程是高校师范教育各专业的必修课,是高校许多专业的公共课,是目前全国高校涉及专业最广的课程之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与民族共同语的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未来从事工作所必备的职业素养,为师范专业学生胜任未来的教师职业、其他专业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职业口语的高标准要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当前普通话课程教学几乎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级应试训练课,课程内容与训练的各个环节都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试卷题型及评分标准为依据,导致教学目标单一化、工具化严重,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严重缺失。笔者一直从事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工作,对该课程的重要意义和教学中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有切身体会,所以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谈几点看法。
一、基于普通话教学等于应试培训的反思
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资助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当前“推普”及普通话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献。纲要目录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总论、普通话语音分析、普通话水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与方言词汇对照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
《纲要》指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包括普通话语音、词汇和语法。”测试试卷包括五部分:(一)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目的: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读音的标准程度。(二)读多音节词语(100个音节),共20分。目的: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和变调、轻声、儿化读音的标准程度。(三)选择判断。目的:测查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词语的规范程度。(四)朗读短文(1篇,400个音节),共30分。目的:测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在测查声母、韵母、声调读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停连、语调以及流畅程度。(五)命题说话,共30分。目的: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在实际操作中,普通话水平测试只检测(一)(二)(四)(五)题。
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全面展开,《纲要》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实施对“推普”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对应试者普通话水平的检测有了方便操作的客观评价标准。普通话课程教学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级应试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普通话课程教学的应用性与实用性。事实上,《纲要》和《大纲》的指导思想及“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的考核内容、评分标准决定了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通话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范式。自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通话教学都把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过级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纲要》与《大纲》及“普通话水平测试题”成为各种普通话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依据。
但作为一门课程,普通话课程的知识体系应相对独立、完整,把应试过级看作课程的唯一目的,势必导致课程教学目标的“单一化”,在过度强化课程的“工具性”、“实用性”之时,一定程度上消解语言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普通话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解、运用民族共同语的学习平台,经过课堂教学如切如磋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母语文化素养;应将课程训练中的语言素材看作文化符号,特别是朗读训练所依据的作品,应选择那些承载了丰富文化信息、蕴涵了审美价值和母语智慧的“文学经典”,使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感知母语文化的厚重与崇高,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增进人文素养。
目前普通话课程教学几乎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培训课,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测试试卷规定的“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命题说话”四个题型,并严格遵循“评分标准”进行训练;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朗读训练中都全神贯注地盯着应试过级的种种细节要求,无暇感知篇章的优美语言及其深邃的思想文化,朗读教学的文化功能被淡化。
针对上述弊端,我们大声疾呼:普通话教学应该“返璞归真”,构建母语学习的人文教育的空间。朗读教学应引入古今中外“文学经典”,让“文学经典”的光辉照亮普通话课堂,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母语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
二、文学经典——普通话朗读教学的最佳文本
朗读教学是普通话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教学及对学生語言实践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朗读教学完成。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语言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普通话朗读教学要选择《大纲》规定作品进行训练,以适应过级测试的要求,同时还要积极选取那些具有人文激励功能的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拓展普通话朗读教学的人文教育空间。
“文学经典”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承载了具有普世意义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信念;“文学经典”因其丰富深邃的思想和优雅精美的文本形式,更易于激发学生参与朗读训练的兴趣和实践欲望,能激活学生理解母语文化的心智,增进审美体验的能力。中华民族在三千年岁月中积累的“文学经典”,反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传统文化的精华。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出现严重的“经典信仰危机”,而“经典信仰危机”的本质是“源于整个人文语境的危机与‘人的精神的危机’”■。传统经典被怀疑,其价值意义被消解,甚至被亵渎,代表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的经典被遗忘,将使得我们面临一个“没有经典”和“停止思考”■的时代。 大众传播时代是一个快速消费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图像”无处不在,“视觉文化”“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甚至“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如《诗经》、《楚辞》、《左传》、《史记》、唐诗、宋词等,现当代“文学经典”如《少年中国说》、《再别康桥》、《死水》、《女神》、《雷雨》、《雷锋之歌》等,以及国外的但丁、莎士比亚、雪莱、普希金、泰戈尔等文学大师的作品,无论从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看都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传统的、文案形式的文艺作品在正悄然让位给“视觉图像”,尽管四大名著可以用电影、电视剧等“视觉文化”的方式广为传播,但“视觉文化”最终无法取代文字书写形式的“文学经典”。
普通话朗读教学引入“文学经典”,让学生在诵读“文学经典”中“进入伟大人物的心灵和人格世界”,享受我们生命中的“一种幸福的徜徉”■,承受传统带给我们的人文教育和精神洗礼。
三、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拓展普通话课程的人文教育空间
(一)以《大纲》规定的训练内容为基础,发掘现有教材的人文教育资源。对现有作品的学习,不止步于将文字材料变为有声语言,要指导学生研究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的深层意蕴,体会其中的人文情感和审美意趣;朗读作品时不仅要读对字词句,而且要读出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师不能仅依据“评分标准”简单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要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朗诵技巧和运用有声语言准确表达思想感情,更全面地认定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补充有人文教育意义的训练材料,从古今中外优美的诗歌、散文、演讲稿、辩论词、戏剧、小说及各种文体中精选语料,强化朗读训练的文化内涵。针对目前普通话教材训练语料内容单调之缺陷,将汉语“文学经典”引入普通话朗读训练,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融入国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发心智,陶冶性情。
(三)加强课堂实践训练,从注重“教”转向注重“练”。在指导集体朗读,讲解共同存在的问题,纠正普遍性错误的同时,注重个别指导。教师要聆听每个学生的朗读,细致纠正存在的个别问题。
(四)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根据社会发展、生活变化及媒介提供的新知识增加新的教学资料,保持课程教学贴近生活、新颖生动、活泼感人。多媒体教学不仅展示图片文字,而且引入声音影像,使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普通话朗读教学为学生打开学习、传承中外经典,特别是母语经典的空间,让学生在扎实的原典阅读中深切感知凝练精美的“文学经典”,体悟圣贤的“精妙思想”,使他们的精神气质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变化和升华。
“文学经典”的人文教育价值不容忽视,它的影响力正如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的结尾部分所云:“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测试培训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1-4.
[2]彭书雄.文学经典教育的价值研究[J].中州学刊,2011.1:236.
[3]美.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M].南京:江苏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05:29.
[4]成颂等.视觉传媒时代文学经典的尴尬和出路[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7.
[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P54.
[6]赵松元.经典学习漫谈[J].韩山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网站.
此文系重庆市社科規划重点项目系列论文,项目编号:2010ZDXC08。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朗读教学 应试培训 文学经典 人文教育
普通话课程是高校师范教育各专业的必修课,是高校许多专业的公共课,是目前全国高校涉及专业最广的课程之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与民族共同语的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未来从事工作所必备的职业素养,为师范专业学生胜任未来的教师职业、其他专业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职业口语的高标准要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当前普通话课程教学几乎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级应试训练课,课程内容与训练的各个环节都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试卷题型及评分标准为依据,导致教学目标单一化、工具化严重,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严重缺失。笔者一直从事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工作,对该课程的重要意义和教学中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有切身体会,所以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谈几点看法。
一、基于普通话教学等于应试培训的反思
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资助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当前“推普”及普通话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献。纲要目录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总论、普通话语音分析、普通话水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与方言词汇对照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
《纲要》指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包括普通话语音、词汇和语法。”测试试卷包括五部分:(一)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目的: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读音的标准程度。(二)读多音节词语(100个音节),共20分。目的: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和变调、轻声、儿化读音的标准程度。(三)选择判断。目的:测查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词语的规范程度。(四)朗读短文(1篇,400个音节),共30分。目的:测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在测查声母、韵母、声调读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停连、语调以及流畅程度。(五)命题说话,共30分。目的: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在实际操作中,普通话水平测试只检测(一)(二)(四)(五)题。
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全面展开,《纲要》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实施对“推普”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对应试者普通话水平的检测有了方便操作的客观评价标准。普通话课程教学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级应试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普通话课程教学的应用性与实用性。事实上,《纲要》和《大纲》的指导思想及“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的考核内容、评分标准决定了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通话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范式。自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通话教学都把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过级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纲要》与《大纲》及“普通话水平测试题”成为各种普通话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依据。
但作为一门课程,普通话课程的知识体系应相对独立、完整,把应试过级看作课程的唯一目的,势必导致课程教学目标的“单一化”,在过度强化课程的“工具性”、“实用性”之时,一定程度上消解语言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普通话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解、运用民族共同语的学习平台,经过课堂教学如切如磋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母语文化素养;应将课程训练中的语言素材看作文化符号,特别是朗读训练所依据的作品,应选择那些承载了丰富文化信息、蕴涵了审美价值和母语智慧的“文学经典”,使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感知母语文化的厚重与崇高,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增进人文素养。
目前普通话课程教学几乎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培训课,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测试试卷规定的“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命题说话”四个题型,并严格遵循“评分标准”进行训练;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朗读训练中都全神贯注地盯着应试过级的种种细节要求,无暇感知篇章的优美语言及其深邃的思想文化,朗读教学的文化功能被淡化。
针对上述弊端,我们大声疾呼:普通话教学应该“返璞归真”,构建母语学习的人文教育的空间。朗读教学应引入古今中外“文学经典”,让“文学经典”的光辉照亮普通话课堂,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母语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
二、文学经典——普通话朗读教学的最佳文本
朗读教学是普通话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教学及对学生語言实践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朗读教学完成。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语言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普通话朗读教学要选择《大纲》规定作品进行训练,以适应过级测试的要求,同时还要积极选取那些具有人文激励功能的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拓展普通话朗读教学的人文教育空间。
“文学经典”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承载了具有普世意义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信念;“文学经典”因其丰富深邃的思想和优雅精美的文本形式,更易于激发学生参与朗读训练的兴趣和实践欲望,能激活学生理解母语文化的心智,增进审美体验的能力。中华民族在三千年岁月中积累的“文学经典”,反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传统文化的精华。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出现严重的“经典信仰危机”,而“经典信仰危机”的本质是“源于整个人文语境的危机与‘人的精神的危机’”■。传统经典被怀疑,其价值意义被消解,甚至被亵渎,代表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的经典被遗忘,将使得我们面临一个“没有经典”和“停止思考”■的时代。 大众传播时代是一个快速消费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图像”无处不在,“视觉文化”“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甚至“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如《诗经》、《楚辞》、《左传》、《史记》、唐诗、宋词等,现当代“文学经典”如《少年中国说》、《再别康桥》、《死水》、《女神》、《雷雨》、《雷锋之歌》等,以及国外的但丁、莎士比亚、雪莱、普希金、泰戈尔等文学大师的作品,无论从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看都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传统的、文案形式的文艺作品在正悄然让位给“视觉图像”,尽管四大名著可以用电影、电视剧等“视觉文化”的方式广为传播,但“视觉文化”最终无法取代文字书写形式的“文学经典”。
普通话朗读教学引入“文学经典”,让学生在诵读“文学经典”中“进入伟大人物的心灵和人格世界”,享受我们生命中的“一种幸福的徜徉”■,承受传统带给我们的人文教育和精神洗礼。
三、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拓展普通话课程的人文教育空间
(一)以《大纲》规定的训练内容为基础,发掘现有教材的人文教育资源。对现有作品的学习,不止步于将文字材料变为有声语言,要指导学生研究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的深层意蕴,体会其中的人文情感和审美意趣;朗读作品时不仅要读对字词句,而且要读出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师不能仅依据“评分标准”简单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要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朗诵技巧和运用有声语言准确表达思想感情,更全面地认定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补充有人文教育意义的训练材料,从古今中外优美的诗歌、散文、演讲稿、辩论词、戏剧、小说及各种文体中精选语料,强化朗读训练的文化内涵。针对目前普通话教材训练语料内容单调之缺陷,将汉语“文学经典”引入普通话朗读训练,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融入国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发心智,陶冶性情。
(三)加强课堂实践训练,从注重“教”转向注重“练”。在指导集体朗读,讲解共同存在的问题,纠正普遍性错误的同时,注重个别指导。教师要聆听每个学生的朗读,细致纠正存在的个别问题。
(四)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根据社会发展、生活变化及媒介提供的新知识增加新的教学资料,保持课程教学贴近生活、新颖生动、活泼感人。多媒体教学不仅展示图片文字,而且引入声音影像,使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普通话朗读教学为学生打开学习、传承中外经典,特别是母语经典的空间,让学生在扎实的原典阅读中深切感知凝练精美的“文学经典”,体悟圣贤的“精妙思想”,使他们的精神气质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变化和升华。
“文学经典”的人文教育价值不容忽视,它的影响力正如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的结尾部分所云:“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测试培训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1-4.
[2]彭书雄.文学经典教育的价值研究[J].中州学刊,2011.1:236.
[3]美.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M].南京:江苏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05:29.
[4]成颂等.视觉传媒时代文学经典的尴尬和出路[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7.
[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P54.
[6]赵松元.经典学习漫谈[J].韩山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网站.
此文系重庆市社科規划重点项目系列论文,项目编号:2010ZDXC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