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专业化不足的具体表现和导致专业化不足的主要因素,提出要通过指导机构、指导队伍、职业测评和课程体系专业化建设,构建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体系,进而推动高校职业指导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高校 职业指导 专业化 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各高校日益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先后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专业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要摆脱当前的困境,必须大力加强高校职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指导机构、指导队伍、职业测评和课程体系的专业化水平。
一、我国高校职业指导专业化不足的具体表现
职业指导在我国高校还是新生事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开展和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日渐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相应的机构和活动才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由于是新生事物,其相应的理论和实践都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理念、经验和做法为主,并没有形成符合国情的理论体系和运作机制,专业化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指导机构的专业化不足。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实行统招统分的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国家的整体计划,因而,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构多以“学生分配办公室”、“分配科”冠名。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进和自主择业的施行,“就业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职业指导机构应运而生。此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新变化,一些高校开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职业指导机构的工作重心逐渐向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转变,其职能和设置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专业化程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首先是機构的名称、隶属关系五花八门:有些高校将其作为一个机构独立设置;有些高校将其作为学生工作部门挂靠在学生处或作为学生处的下设机构。其次是工作职能、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各有千秋:有些高校仍侧重于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具体事务的处理;有些高校逐渐开展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等。此外,还存在办公场地、经费、人员编制不足等现象。总之,职业指导机构作为独立、必需、专业的机构存在的合法性并没有在全国高校达成共识。
(二)指导队伍的专业化不足。
主要表现为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数量少,达不到学生职业指导的实际需要;而且普遍缺少职业指导的专职教师,更缺乏职业指导大师。现有的职业指导队伍中,大部分是从其他行政岗位转岗而来,且多为兼职(往往由高校的思政人员兼任)。这些老师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素养和工作经验缺乏,对学生职业指导帮助甚小。目前虽然已开展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工作,但取得资格的指导师人数很少,且仍以兼职为主。
(三)指导内容的专业化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以选修课居多,授课老师以就业中心的老师和思政人员为主,师生对课程的教与学均不够重视,在具体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知识传授多,技能培养少”的现象,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一般。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均设有就业咨询室或指导室,并派专人值班接受学生咨询,但在开展具体的咨询和指导时,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并不能开展全方位、深层次、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存在提供“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的现象。
(四)职业测评的专业化不足。
测评是帮助学生了解个人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方面素质的重要手段,很多高校的就业中心购置了测评系统并为学生进行测评以帮助学生自我认知。但往往存在测评工具选取不科学的现象——许多测评工具从西方引进,脱离国情。因而,在花费大量财力人力物力进行测评后,仍达不到预期效果,导致测评者怀疑测评的准确性和必要性。此外,“测评”一词有两层含义,既要“测”,更要“评”,但从“评”的层面来看,参加测评的同学多数只能从电脑中打出各自的“分析报告”,由于指导队伍的专业化不足,受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而无法针对分析报告给学生提供有深度、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指导和服务。
二、导致职业指导专业化不足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理论因素:基础薄弱,本土化不够。
职业指导作为新生事物,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才逐渐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重视。为提升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一些地方和高校分别从美国、台湾、香港等地邀请专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并组织了部分工作人员到香港、美国、英国等地的高校,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指导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尽管如此,目前多数高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处于借鉴阶段,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消化不良、水土不服等问题。表现在职业指导学科建设上,目前,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模仿性、临时性、随意性、缺乏系统性的通病,并没有把职业指导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来建设和研究,没有本土化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其专业性和科学性就大打折扣;表现在职业测评工具的引进、改造和开发问题上,本土化的理论和工具缺乏,多以引进西方的为主,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测评的科学性、可信度大为降低。
我们有自己特定的国情,在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理念及制度运行的环境上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差异,职业指导并非单纯的技能指导,需要深厚的理论支撑。而理论基础的薄弱以及本土化理论和工具的缺乏,直接导致我国职业指导专业化的水平不高。
(二)认识因素:观念陈旧,重视不够。
职业指导工作在我国虽然已普遍开展,但在许多高校仍未得到充分重视。目前,多数高校存在重学生“入”轻学生“出”、重教学轻职业指导的现象。因而,仍有许多高校把招生与就业的机构合在一起,叫做“招生就业工作处”或“招生就业办公室”等,从名称上就能反映高校是把招生工作看重于就业工作。因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在不断扩招而导致师资缺乏的情况下,也就不可能组建一支数量相当、专业技术较强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绝大部分高校达不到按500名学生配备1名职业指导师(或专职干部)的标准。此外,多数高校非常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训练,但缺少对学生就业心理、观念、生涯设计等方面的辅导,难以帮助他们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决策等。
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对专业化很强的职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大部分指导教师为半路出家的非专业人员,他们观念陈旧,不了解职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了解作为职业指导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人际沟通、人才测评、商务礼仪等领域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和就业这一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包括学业、职业、事业发展等问题都应该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人员因素:缺少培训,队伍不稳定。
因为高校不重视,加之职业指导教师自身认识不足,导致很少有教师主动参加职业指导方面(如职业指导师等)的系统培训。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不加强培训,职业指导教师不熟悉和不掌握专业知识,不掌握职业指导与咨询的方法、技巧,就只能宣讲政策、介绍常识,泛泛而谈。而欠缺专业性要求甚高的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学习成材辅导、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能力,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职业指导,就难为其能了。
由于职业指导教师多为思政人员兼任,因此这支队伍的高流动性直接影响了职业指导队伍的稳定性。职业指导是一份需要不断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的工作,职业指导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但目前的现状是:当一名职业指导师还未能进入成熟期或刚刚进入成熟期,他便离开了职业指导的队伍。长此以往,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就无从谈起。而没有指导队伍的专业,就无法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
(四)策略因素: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
将职业指导视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不只是思想认识的错误,更导致高校职业指导策略上的失误。主要表现在职业指导的方式单一乏味、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在就业观教育方面,多采用传统的毕业思想教育的方法,工作方法简单,说教形式很重;日常的职业指导往往通过专题讲座、就业形势报告会及就业指导课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设置和现实需求有较大差距,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形势分析上,授课内容比较单一,授课方式多以讲座为主,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性,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的满意度评价较低;校园招聘会往往是为开招聘会而开,被形容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针对学生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缺乏,一些新的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方式得不到有效应用……
三、加强职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的对策
加强职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相互支持和协同推进,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当务之急要加强以下四个要素的建设。
(一)加强职业指导机构专业化建设。
职业指导是孕育在学生培养体系之内的一项专业性工作。对此,发达国家、地区的一些做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比如,香港就把面向学生的职业指导视为“全人”发展辅导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要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建设职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服务体系,这应该成为高校的共识。从理念上应把职业指导納入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探索。因为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服务于学生择业,更重要的是通过职业生涯发展的主线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生涯认知、生涯规划、生涯探索的过程之中,以至影响其终生。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指导必然成为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因此,高校应认真落实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把职业指导作为就业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务、研究于一体的职业指导机构,鼓励、倡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创新指导和服务手段,提升指导和服务质量,形成高校重视支持、就业主管部门协调指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化、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二)加强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
人员的专业化是职业指导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关键因素,要实现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必须首先实现职业化。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职业指导人员本身就认为自己在从事一项专业性的学生辅导工作。高校要求他们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或社会工作、经济学、咨询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硕士学位或以上层次,对于顾问、导师,要求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在加拿大和美国,对于职业指导从业人员都有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因此,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就成为保证性的前提,诸如尽快建立我国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道德规范等,使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从目前与思政人员混为一谈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中彻底摆脱出来,从而促进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化水准的提高。再如,在相关高校和相关学科培养职业指导或职业咨询的硕士学位及以上人才,一方面,为高校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提供专业人才服务,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的职业指导机构提供人才支持条件,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企业提供从事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能力开发所需的专门人才。
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另一个要义就是在各高校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既要专业化又要专家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就指导者个体而言,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关心、爱护学生,甘做人梯,乐于奉献。其次,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具有职业规划设计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此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汇聚一支来自人才市场一线的兼职专业队伍也是加强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在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职业指导老师不都来自本校,而是由当地有名望的人才市场各种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士兼任。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聘才流程,其提供的求职技巧、个人发展规划等指导更切合实际,对学生的帮助也更大。
(三)加强职业测评专业化建设。
职业测评专业化建设主要包括测评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和测评工具、手段的专业化建设。目前,社会上的公司把西方的一些工具渗透到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中来,完全不顾国情和实际,完全不顾可行与否,而非职业化的、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人员如果随意地拿来使用,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做了测评而没能得到专业的、合理的分析的学生常常会很彷徨,不能完整、科学地自我认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培养、配备专业的测评人员和队伍,通过他们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并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另一方面需要配备和采取科学、完善的测评工具和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要鼓励科研机构积极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测评产品,增加测评的信度和效度。
(四)加强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专业化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校职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的基础,就业指导课是加强职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将大学生职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确定必要的学分,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逐步提升、针对性较强而又完整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与训练,必须要有系统的、高水平的职业指导教材作保证。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教材建设,根据不同年级职业指导内容和学校、专业的具体情况,编写出高质量的、与时俱进的职业指导校本教材。在授课方式上,一方面,以总体性或以不同年级针对不同的发展任务而选取不同的内容。比如,一年级以生涯知识、生涯规划为主,二年级以人格发展与评估和生涯探索与调整巩固为主,三年级以升学或就业决策以及实施准备为主,四年级以择业决策和技巧为主。另一方面,避免“灌输式”、“填鸭式”,应以案例教学、团体活动、启发性、讨论式或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开展不同内容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桥,王辉主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7,(1).
[2]许丽玲.职业指导不应成为高校的“短板”[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4,13,(4).
[3]人事部.中国毕业生职业指导:现状、问题与对策[DB/OL].河北省人力资源网http://www.hebhr.gov.cn/News/10200812
18161757.html.
[4]池忠军,易汝玲.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论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70-71.
基金项目:2010年金华市社科联重点项目《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工作机制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关键词: 高校 职业指导 专业化 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各高校日益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先后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专业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要摆脱当前的困境,必须大力加强高校职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指导机构、指导队伍、职业测评和课程体系的专业化水平。
一、我国高校职业指导专业化不足的具体表现
职业指导在我国高校还是新生事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开展和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日渐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相应的机构和活动才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由于是新生事物,其相应的理论和实践都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理念、经验和做法为主,并没有形成符合国情的理论体系和运作机制,专业化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指导机构的专业化不足。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实行统招统分的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国家的整体计划,因而,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构多以“学生分配办公室”、“分配科”冠名。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进和自主择业的施行,“就业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职业指导机构应运而生。此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新变化,一些高校开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职业指导机构的工作重心逐渐向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转变,其职能和设置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专业化程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首先是機构的名称、隶属关系五花八门:有些高校将其作为一个机构独立设置;有些高校将其作为学生工作部门挂靠在学生处或作为学生处的下设机构。其次是工作职能、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各有千秋:有些高校仍侧重于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具体事务的处理;有些高校逐渐开展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等。此外,还存在办公场地、经费、人员编制不足等现象。总之,职业指导机构作为独立、必需、专业的机构存在的合法性并没有在全国高校达成共识。
(二)指导队伍的专业化不足。
主要表现为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数量少,达不到学生职业指导的实际需要;而且普遍缺少职业指导的专职教师,更缺乏职业指导大师。现有的职业指导队伍中,大部分是从其他行政岗位转岗而来,且多为兼职(往往由高校的思政人员兼任)。这些老师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素养和工作经验缺乏,对学生职业指导帮助甚小。目前虽然已开展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工作,但取得资格的指导师人数很少,且仍以兼职为主。
(三)指导内容的专业化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以选修课居多,授课老师以就业中心的老师和思政人员为主,师生对课程的教与学均不够重视,在具体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知识传授多,技能培养少”的现象,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一般。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均设有就业咨询室或指导室,并派专人值班接受学生咨询,但在开展具体的咨询和指导时,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并不能开展全方位、深层次、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存在提供“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的现象。
(四)职业测评的专业化不足。
测评是帮助学生了解个人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方面素质的重要手段,很多高校的就业中心购置了测评系统并为学生进行测评以帮助学生自我认知。但往往存在测评工具选取不科学的现象——许多测评工具从西方引进,脱离国情。因而,在花费大量财力人力物力进行测评后,仍达不到预期效果,导致测评者怀疑测评的准确性和必要性。此外,“测评”一词有两层含义,既要“测”,更要“评”,但从“评”的层面来看,参加测评的同学多数只能从电脑中打出各自的“分析报告”,由于指导队伍的专业化不足,受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而无法针对分析报告给学生提供有深度、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指导和服务。
二、导致职业指导专业化不足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理论因素:基础薄弱,本土化不够。
职业指导作为新生事物,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才逐渐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重视。为提升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一些地方和高校分别从美国、台湾、香港等地邀请专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并组织了部分工作人员到香港、美国、英国等地的高校,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指导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尽管如此,目前多数高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处于借鉴阶段,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消化不良、水土不服等问题。表现在职业指导学科建设上,目前,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模仿性、临时性、随意性、缺乏系统性的通病,并没有把职业指导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来建设和研究,没有本土化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其专业性和科学性就大打折扣;表现在职业测评工具的引进、改造和开发问题上,本土化的理论和工具缺乏,多以引进西方的为主,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测评的科学性、可信度大为降低。
我们有自己特定的国情,在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理念及制度运行的环境上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差异,职业指导并非单纯的技能指导,需要深厚的理论支撑。而理论基础的薄弱以及本土化理论和工具的缺乏,直接导致我国职业指导专业化的水平不高。
(二)认识因素:观念陈旧,重视不够。
职业指导工作在我国虽然已普遍开展,但在许多高校仍未得到充分重视。目前,多数高校存在重学生“入”轻学生“出”、重教学轻职业指导的现象。因而,仍有许多高校把招生与就业的机构合在一起,叫做“招生就业工作处”或“招生就业办公室”等,从名称上就能反映高校是把招生工作看重于就业工作。因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在不断扩招而导致师资缺乏的情况下,也就不可能组建一支数量相当、专业技术较强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绝大部分高校达不到按500名学生配备1名职业指导师(或专职干部)的标准。此外,多数高校非常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训练,但缺少对学生就业心理、观念、生涯设计等方面的辅导,难以帮助他们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决策等。
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对专业化很强的职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大部分指导教师为半路出家的非专业人员,他们观念陈旧,不了解职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了解作为职业指导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人际沟通、人才测评、商务礼仪等领域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和就业这一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包括学业、职业、事业发展等问题都应该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人员因素:缺少培训,队伍不稳定。
因为高校不重视,加之职业指导教师自身认识不足,导致很少有教师主动参加职业指导方面(如职业指导师等)的系统培训。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不加强培训,职业指导教师不熟悉和不掌握专业知识,不掌握职业指导与咨询的方法、技巧,就只能宣讲政策、介绍常识,泛泛而谈。而欠缺专业性要求甚高的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学习成材辅导、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能力,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职业指导,就难为其能了。
由于职业指导教师多为思政人员兼任,因此这支队伍的高流动性直接影响了职业指导队伍的稳定性。职业指导是一份需要不断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的工作,职业指导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但目前的现状是:当一名职业指导师还未能进入成熟期或刚刚进入成熟期,他便离开了职业指导的队伍。长此以往,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就无从谈起。而没有指导队伍的专业,就无法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
(四)策略因素: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
将职业指导视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不只是思想认识的错误,更导致高校职业指导策略上的失误。主要表现在职业指导的方式单一乏味、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在就业观教育方面,多采用传统的毕业思想教育的方法,工作方法简单,说教形式很重;日常的职业指导往往通过专题讲座、就业形势报告会及就业指导课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设置和现实需求有较大差距,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形势分析上,授课内容比较单一,授课方式多以讲座为主,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性,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的满意度评价较低;校园招聘会往往是为开招聘会而开,被形容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针对学生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缺乏,一些新的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方式得不到有效应用……
三、加强职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的对策
加强职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相互支持和协同推进,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当务之急要加强以下四个要素的建设。
(一)加强职业指导机构专业化建设。
职业指导是孕育在学生培养体系之内的一项专业性工作。对此,发达国家、地区的一些做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比如,香港就把面向学生的职业指导视为“全人”发展辅导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要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建设职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服务体系,这应该成为高校的共识。从理念上应把职业指导納入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探索。因为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服务于学生择业,更重要的是通过职业生涯发展的主线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生涯认知、生涯规划、生涯探索的过程之中,以至影响其终生。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指导必然成为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因此,高校应认真落实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把职业指导作为就业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务、研究于一体的职业指导机构,鼓励、倡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创新指导和服务手段,提升指导和服务质量,形成高校重视支持、就业主管部门协调指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化、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二)加强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
人员的专业化是职业指导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关键因素,要实现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必须首先实现职业化。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职业指导人员本身就认为自己在从事一项专业性的学生辅导工作。高校要求他们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或社会工作、经济学、咨询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硕士学位或以上层次,对于顾问、导师,要求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在加拿大和美国,对于职业指导从业人员都有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因此,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就成为保证性的前提,诸如尽快建立我国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道德规范等,使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从目前与思政人员混为一谈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中彻底摆脱出来,从而促进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化水准的提高。再如,在相关高校和相关学科培养职业指导或职业咨询的硕士学位及以上人才,一方面,为高校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提供专业人才服务,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的职业指导机构提供人才支持条件,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企业提供从事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能力开发所需的专门人才。
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另一个要义就是在各高校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既要专业化又要专家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就指导者个体而言,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关心、爱护学生,甘做人梯,乐于奉献。其次,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具有职业规划设计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此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汇聚一支来自人才市场一线的兼职专业队伍也是加强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在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职业指导老师不都来自本校,而是由当地有名望的人才市场各种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士兼任。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聘才流程,其提供的求职技巧、个人发展规划等指导更切合实际,对学生的帮助也更大。
(三)加强职业测评专业化建设。
职业测评专业化建设主要包括测评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和测评工具、手段的专业化建设。目前,社会上的公司把西方的一些工具渗透到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中来,完全不顾国情和实际,完全不顾可行与否,而非职业化的、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人员如果随意地拿来使用,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做了测评而没能得到专业的、合理的分析的学生常常会很彷徨,不能完整、科学地自我认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培养、配备专业的测评人员和队伍,通过他们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并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另一方面需要配备和采取科学、完善的测评工具和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要鼓励科研机构积极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测评产品,增加测评的信度和效度。
(四)加强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专业化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校职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的基础,就业指导课是加强职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将大学生职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确定必要的学分,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逐步提升、针对性较强而又完整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与训练,必须要有系统的、高水平的职业指导教材作保证。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教材建设,根据不同年级职业指导内容和学校、专业的具体情况,编写出高质量的、与时俱进的职业指导校本教材。在授课方式上,一方面,以总体性或以不同年级针对不同的发展任务而选取不同的内容。比如,一年级以生涯知识、生涯规划为主,二年级以人格发展与评估和生涯探索与调整巩固为主,三年级以升学或就业决策以及实施准备为主,四年级以择业决策和技巧为主。另一方面,避免“灌输式”、“填鸭式”,应以案例教学、团体活动、启发性、讨论式或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开展不同内容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桥,王辉主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7,(1).
[2]许丽玲.职业指导不应成为高校的“短板”[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4,13,(4).
[3]人事部.中国毕业生职业指导:现状、问题与对策[DB/OL].河北省人力资源网http://www.hebhr.gov.cn/News/10200812
18161757.html.
[4]池忠军,易汝玲.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论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70-71.
基金项目:2010年金华市社科联重点项目《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工作机制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