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深层了解疲劳与不同缓冲性能运动鞋之间的交互作用,本文以高缓冲性能运动鞋与无缓冲性能运动鞋为对比,对二者在疲劳前后对于运动员落地动作时的下肢冲击力特征、负载率、动力学特征的影响进行了试验测试。结果发现,就冲击力而言,疲劳干预前与疲劳干预后不论是高缓冲性能运动鞋还是无缓冲性能运动鞋,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的第一峰值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就负载率而言,运动员身体在疲劳状态下高缓冲性能运动鞋的缓冲减震作用更为显著
【基金项目】
:
2021年陕西体育局常规课题(202109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层了解疲劳与不同缓冲性能运动鞋之间的交互作用,本文以高缓冲性能运动鞋与无缓冲性能运动鞋为对比,对二者在疲劳前后对于运动员落地动作时的下肢冲击力特征、负载率、动力学特征的影响进行了试验测试。结果发现,就冲击力而言,疲劳干预前与疲劳干预后不论是高缓冲性能运动鞋还是无缓冲性能运动鞋,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的第一峰值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就负载率而言,运动员身体在疲劳状态下高缓冲性能运动鞋的缓冲减震作用更为显著,可切实缩减冲击力,从而减少甚至避免由于巨大冲击造成运动损伤;就踝关节力矩峰值、下肢刚度、关节刚度而言,疲劳干预前后高缓冲性能运动鞋与无缓冲性能运动鞋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变化,但疲劳干预之后高缓冲性能运动鞋落地动作时踝关节力矩第二峰值表现出明显减小态势。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各种装饰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运动鞋方面,过去人们对于鞋类的需求仅仅是御寒和保护足部,但是现在越来越追求运动鞋的艺术性以及功能性。实现运动鞋的艺术性与功能性,其实就是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在进行视觉效果设计时,主要分为通过将点、线、面三者有效结合而呈现的外部三维视觉效果,以及让运用归纳与运动鞋相结合的内部诱导效果,最终为消费
通过梳理当前自系带运动鞋的现状及存在的鞋号、电池使用寿命、安全、脚臭等方面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采用后紧自动系鞋带模式,满足多样化需求;使用弹性和伸缩性鞋带,满足强度和韧性要求;设计鞋面太阳能板或薄膜,增加续航能力;添加纳米材料,提升运动鞋的安全性和使用体验.
本文介绍了国内鞋类防滑性能的标准情况,对不同标准的防滑性能指标进行了比较,并对防滑性能测试方法比较,总结出各测试方法之间的差异,重点对HG/T 5523-2019《胶鞋、运动鞋抓地性能试验方法》进行解析,包括线性抓地性能及旋转抓地性能的测试原理、测试装置、测试程序等,最后对制定鞋类抓地性能考核指标提出建议。
为了解决冷黏运动鞋自动化生产过程中鞋帮打磨轨迹难以提取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非刚性点云配准算法提取轨迹的方法。搭建三维视觉平台分别获取鞋底侧墙与鞋帮点云,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结合运动相干性和先验分布构建了鞋底与鞋帮点云配准概率的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并采用变分贝叶斯推断计算出最佳配准参数,进而实现两种点云间的精确配准。对配准后的点云提取边缘轨迹并聚类分割,提取的边缘轨迹即为鞋帮打磨轨迹。研究证明,该方法可
PUE(电源使用效率)是数据中心规划建设的核准指标。分析国内主要城市数据中心PUE政策要求,从场地选址、布局规划、热交换方式和热交换效率4个方面总结降低数据中心PUE的方法维度。探索降低数据中心PUE的前沿趋势,有助于从规划阶段起即为新建或改造数据中心降低PUE创造基础性条件,为提高项目建设可行性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目的:对比受试者在正常行走过程中,不同高度鞋跟的运动鞋对男性踝关节生物力学参数所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多项参数和相关指标来评价不同鞋类的适用性,以推广运用于运动康复训练领域。方法:该研究采集72名男性在依次穿鞋跟高度为负值(负跟运动鞋)、平底运动鞋和在裸足状态下进行步行能力实验时的相关指标,并对踝关节的运动学参数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为P<0.05。结果:受试者分别在穿着负
<正>在以绘画为媒介的“前书写”记录中,幼儿记录下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更好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在绘画日记中,幼儿将色彩和心情交织,将事件和思考互融,将尚美和积善共存。绘画日记不仅创设了幼儿表达倾诉的通道,而且教师能以此为媒介来了解幼儿,实现和谐共生的教学氛围。
针对现有电力集控站的管控效率较低,信息检测处理的准确率不高等问题,根据电力集控站的监控特点,建立了基于ARM芯片的集控站管理单元。文章利用STM32微控制器实现人机管理和控制功能,并搭建嵌入式软件系统。对人机交互体系的关键技术也进行改进,将多通道信息融合、引入到管理控制模块中。利用Bayes决策算法模型为人机交互系统做出最佳策略,大大提高了集控站运行的可靠性。试验表明,所提的方案显著提高了电力集控
研究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运动鞋面料中5种双酚类化合物的方法。运动鞋面料经甲醇超声提取,旋转浓缩定容后经Pesti Carb石墨化炭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处理,采用C18反向色谱柱对5种双酚类化合物进行分离,根据多反应监测(MRM)对目标物进行检测。最终得到目标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1.0%~96.2%,相对标准偏差为3.1%~8.6%,检出限为0.002~0.148 mg/kg,定量限为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