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杰的商旅冲动:亿万富翁就这样消失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bo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富在面前,王全杰却走人
  
  王全杰辞职后,终于有空闲能够在海边漫步。
  王全杰:我不是老板,不会做老板,就别在老板位置上晃来晃去,这样既耽误企业,又耽误自己的事业。
  那么王全杰为什么要辞职?有人说,也许他辞职的企业就是一个烂摊子,本身就不值得留恋。其实,王全杰离开的,正是自己一手创办的,已经和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合作的企业,他们联手生产的产品——莱卡皮革,被誉为比白银还贵。财富就在面前,王全杰却走人了。
  要说王全杰为什么要辞职,其实导火索就是一次会议。话说2002年8月的一天,当时还是全杰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王全杰,要到北京参加一个全国纳米技术学术会议,纳米技术可是王全杰最关心的技术,他也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之一。王全杰不仅自己带来了论文,还带着自己的研究生,打算让他们也见见世面。
  王全杰:因为我参与皮革的纳米技术参与的比较早,所以一心想参加这个会。正在做准备,买好机票准备走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说我们在出口货品上发生了一些问题,那怎么办?我作为董事长来说,我必须坚守董事长的岗位,我就不能去参加这个学术会议,我就马上把机票退了。到青岛,又是海关,又是商检,又是这个货运、货代公司,这儿跑那儿跑。
  这边问题解决了,那边学术会议也结束了。
  王全杰:王老师您看看,你不去,我也不去。研究生他的规格不够,去不了,把研究生也耽误了。这使我特别痛心,当时我就想,我不干这个活了。
  有人说了,这王全杰到底是干什么的呀,怎么又是董事长,又带研究生,还要参加学术会议?给你说吧,他可是一个名人,王全杰的身份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烟台皮革研究所所长,是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带了九个硕士生和一个博士生。听起来就让人犯晕,王全杰也和我们一样,只长了一个脑袋。
  王全杰:一天最多接了48个电话。40多个电话啊,一般电话有记录啊,我一看,我长叹一口气,从此我的兴趣完了。我最喜欢的工作我不能做了,我有48个电话,来支撑我这一天,我还有什么乐趣?还有什么要干的?
  做企业很辛苦,这个大家都知道。但作为一个董事长,搞得这么狼狈,搞得这样丢盔弃甲,就让人有些不明白了。其实这王全杰可是个聪明人,不然的话,也不能带这么多硕士和博士。要说企业的技术,王全杰更是业内的专家。1991年,他的一项技术,可以把猪皮做成羊皮的效果,人们称赞他是“让猪身上长出羊皮”。靠着这项技术,全国有50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上万名职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他被人赞誉为“扭亏大王”,扭亏大王自己办企业,那还不是小菜一碟?没成想,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那总不至于会没开成,活就不干了吧?王全杰要辞职,那就像我们吃饭一样。你能吃五个饼子,前面已经吃了四个,到第五个饼子,你吃饱了。这次没有参加会议,也可以说是王全杰吃的第五个饼子。他呀,已经是受够了。
  
  一个亿万富翁就这样消失
  
  王全杰是什么时候吃第一个饼子的呢?1992年,王全杰从烟台二轻局辞职,创办了烟台皮革研究所。一个美国朋友发现他的技术很有市场前景,于是,就与王全杰合资,办起了第一家公司中美合资蒙莱特皮革有限公司,王全杰下海了。
  王全杰:我最终的目标就是最后把这个企业搞成国内有扎实的基础,在国外应该有自己的分厂,这样国内外相结合,不敢说是跨国了,至少是国内外兼顾了、比较扎实的一个科技型企业。
  王全杰踌躇满志,他完全有这个条件。第一,他的技术在国内还没有对手,这是最重要的;第二,他的公司是一家合资企业,不但国内市场可以销售,还可以更方便地进入国际市场;第三,他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系统,成立了皮衣销售连锁店。
  王全杰:当时办的工厂还是不错的,盈利很好,因为当时皮衣厂很少,还是个新鲜事。
  要说运气,当时的好运气那可都让王全杰赶上了,技术有了,资金有了,市场有了。当时一件皮衣的成本如果是800的话,市场价格能卖到二千五六,一件皮衣,能挣一千七八。那就等着在家数钱吧,还真有数钱的,不过不是王全杰。
  苏丽清(王全杰妻子,研究员):他的学生到烟台来比我们晚多了,92年93年来的,现在家里300多平米的房子,又是车,两口子一人一辆车开着。一开始来的时候两个人就跟要饭的似的,没几年,也是自己办了一个厂子,没几年发展都特别好。
  看到挣钱这么容易,王全杰却犹豫了。第一个错误产生了。
  王全杰:实际上,在零售皮衣中间,你标的价格越高、离你的成本越大越好卖,但是我舍不得那么标,不敢那么标。假如是800块钱的皮衣,我标的价格顶多是1100,在我的心里就觉得太难受了,太卑鄙了,这一下随便弄弄就挣了300、400,觉得很难受。
  知识分子爱面子,你不挣钱,那有人愿意挣钱,这样的好行市没过多久,皮衣厂家就风起云涌,嗡地一下,全上来了。王全杰与财富失之交臂,一个亿万富翁,就这样消失,太可惜了。
  是,王全杰也是后悔不已。不过,没关系,没过多久,一个好机会又送上门来。1995年,王全杰到德国去访问,言谈之中,一个华商对王全杰的技术非常欣赏。更主要的是觉得王全杰这个人不错,值得信赖。于是,给他注入了400万港币,成立了第二家企业:杰华制革有限公司。王全杰的公司开始向规模化发展。
  1995年,公司的人马已经有400人,王全杰觉得大干一番的时候到了,他的岳父给他寄来了厚厚的两本《哈佛管理全书》,王全杰如获至宝。
  王全杰:我看经营书看得很多,我写经营书也能写一本。我想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现在都不失为经营的妙策,就是想这些办法,这些治理,咱绝对不比别的农民企业家差多少。
  看完书后,王全杰就把书本上的知识照搬到企业管理上。书中提到管理要人性化,于是,逢年过节,家里就没有了王全杰的影子。
  苏丽清:八月十五、春节都不和我在一块儿过,都跟工人去会餐去,然后跟工人交流感情,感情投入。
  
  他骨子里还是一个知识分子
  
  这样的感情投入也没有什么不对,但王全杰往往不自觉地就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开始完全站到工人一边,和厂长对着干起来了,王全杰的第二个错误又产生了。
  你想想,这工厂是你王全杰的,我厂长是给你打工的,我管理工人你老板首先跳起来,我这厂长自然是没办法干了。很多厂长是含冤离开了企业,没办法。工人呢,这下更有理了,你看,老板都没有说我们什么,你一个打工的厂长,还想管我们。老板和工人打得火热,倒把管事的厂长放到了一边。
  王小海(全杰高科皮革事业部副经理):在所长那里有一颗仁慈的心。因为厂里都是一些老工人,现在一直说搞下岗,在所长那时候根本不可能有下岗这一说。经济上处罚没有,有时候他还自己拿着钱给我们补贴呢。
  王全杰出身于河南农村的一个贫寒家庭,他对弱者总是有一种天生的同情之心。据说当年有讨饭的讨上门来,王全杰总是热情倍至,问人家是要馒头还是粮票,完了还要给人家两包好烟,结果害得妻子总去买馒头,不知道的人以为这家人真能吃。他救助失学儿童,他救助伤残军人,王全杰这种悲天悯人之心,也完全用在了工人身上。他对工人,那叫一个好,企业效益不好,发不起工资的时候,他把爱人的存款拿出来给工人发工资。这么多年来,公司里的职工没有一个人叫他老板或者董事长的,一律统称王老师。王全杰的确是一个老师,他骨子里还是一个知识分子。
  于淑燕(杰华制革公司职工):我们就是怀着一种感恩的心去工作的,并不会因为他对我们要求,用他那种和蔼要求我们,我们就觉得他对我们这么好,不好好工作,对不起他。
  角色上的错位,其结果可想而知,王全杰是越管越乱,到最后,真是“油瓶倒了没人扶”。终于,一个意外发生了。王全杰是一个皮革专家,他的技术推广到全国22个省,200多家企业,可以说是造福了皮革这样一个行业,技术推广一般都有转让费,王全杰却往往是无偿转让。有些企业的确是太困难了,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我给你技术可以,你必须用七分的精力来加强管理。业内的人士都说,这是王全杰转让技术的规则,所以也叫“全杰规则”。然而,这个规则在王全杰公司内部,又遵守得怎么样呢?
  王全杰:出口装箱的时候,装了两个空箱子发走了。空箱子发到纽约港,把纽约的海关吓坏了。他一看里面没东西,人家又是过X光,到底是什么,人家就不放行了,因为是空的,他觉得很奇怪。
  这一下脸丢大了,被视为行业典范的王全杰,却出了这么大的一个笑话,王全杰自然是火冒三丈。
  王全杰:我把负责这件事情的人叫到我的办公室,我给他们讲不管从古代还是现代,纪律都是保证,是生产的保证,也是作战的保证、打仗的保证;我讲春秋战国,讲朝鲜战场邱少云。我跟工人讲这些道理,他们听了都觉得挺感动。
  
  对管理企业完全失去了信心
  
  王全杰慷慨激昂地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企业报纸的头版头条上,题目是《狠抓管理势在必行》。上面说到:有岗位无标准,有布置无督查,有制度无考核,有差别无奖惩,这样的企业即使投资10个亿,恐怕要不了几年就“忽悠”完。
  王全杰:我认为是分析相当透彻,结果这个论文发出去以后呢,《烟台日报》的总编还给我打个电话,说这论文写得太好了,你真不应该在企业去当老总,你到哪个报社当主编,当主任,当评论部主任都行。
  论文也发了,事情也调查清楚了,谁的责任总要负吧。王全杰管理企业的第三个错误又出现了,把举到一半的刀子又放了下来。谁能不犯点错误呢,你把工人开除了,让他到哪里吃饭呢?他下不去这个手啊。但是,成果还是有的,我们看看,在企业的报纸上,又多了几句王全杰企业格言:有职务无指标=0,有布置无稽查=0,有岗位无考核=0,有考核无奖惩=0。看,说得多好,全部是管理的精髓。纸上谈兵,王全杰绝对是一流高手。
  王全杰:我没有这个魄力敢开除工人,我也没有这个魄力处理什么工人,扣工人的工资。我觉得大家都不错,在一块儿工作着呢,犯点错误,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是绝对低能。
  一次次地放松管理,终于使王全杰由开业初期的大喜,遭遇到了企业历史上的大悲。2000年,王全杰终于被外面的人“忽悠”了一把,由于管理上的疏漏,他的公司被美国一家公司索赔1000万元。
  王全杰:把整个厂子给赔进去了,赔了1000多万,我想就这个数,人的一生当中一个企业有几个一千万?
  接二连三的打击,王全杰对自己管理企业完全失去了信心,他已经快吃到第五张饼子了。
  王全杰:早上一到办公室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结果就有人来找你,车间的来反映车间的问题,出口的来反映出口的问题,人事来反映人事的问题,一团糟。我不知道该专哪件事情,该处理什么事情了。
  每天都是坏消息,反正好消息很少,那几年的心情都不算太好,他的头发就那一年大把大把地掉,王全杰本来是一头浓发,很快,头发就变少了。纸上得来终觉浅,事非经过不知难,此时的王全杰已经萌生了去意。该走了。
  王全杰:我没有这把刷子,来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所以这是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我体会太深刻。
  2001年,凭借技术,公司再一次成功融资,王全杰决然地辞去了总经理的职务,只保留董事长的头衔,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实验室里。
  王全杰:尽管我管企业、管人,我认为我不成气侯。但是对搞科研,我很有信心,而且咱的科研都是比较能结合实际的,比较能跟生产结合起来。真正的太深的科研,我也没有那把刷子,我也搞不了,我就是搞一搞,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搞了一项,山东省一等奖也有一项,国家一等奖也有一项,然后剩下就是山东省第二等,轻工业部三等奖也有一些,都是实际应用的东西。太高深的东西我不能搞,我也没有那个条件。
  王全杰取得世界第一张猪皮漆革、世界第一张印花领带革、世界第一张蓄光发光革、中国第一张袋鼠皮革、中国第一张耐洗猪皮绒面服装革等科研成果。随便拿出一样来,那都是挣钱的买卖。莱卡皮革是全球前50强的企业杜邦公司看中的技术,它弹性大,并且还可以水洗,能够充分体现人体的曲线美,目前全世界只有王全杰能做莱卡皮革内衣,这可是个能挣大钱的买卖。谁说不是呢?就在此时,发生了王全杰到北京开会这件事。
  王全杰:我不干这个活了,我不干董事长了,我还是去干我的科研,我不能把我的科研耽误了,把我这么重要的课题耽误了。
  2003年,杜邦公司注资4000万美圆,与全杰高科有限公司合作,生产莱卡皮革。一个有强大的资金,一个有一流的技术,财富再一次向王全杰招手,而此时的王全杰,毅然辞去董事长职务,淡然地回到了实验室里。这里才是他的用武之地,在这里,他又找到了久违的快乐与平静。
  一个用自己的技术救活50多家企业的人,却搞不好自己的企业;一个曾经渴望财富的人,今天在财富面前却幡然退却;一个从象牙之塔走出来的人,最终又回到了象牙之塔。也许还是那句话: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其他文献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可是湖北省建始县的唐清就是要在清水里养鱼。因为水太清,他养殖的方式很特别;因为水太深,他的卖法也与别人不同。轻易不卖,要买可以,价格就不是一般鱼的价格了,因为这是清水里养的鱼。     清水中“捕获”财富    湖北建始县名叫大坦的小村寨,养鱼大户唐清特意找了几个乡邻帮忙捕鱼。可是,大大的鱼网布设下去后,拉起来却是一张空网。   鱼商拉着唐清说:“老板,鱼捕不到怎么办呢?明
期刊
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当我的企业只有10个人时,我最能干;当我的企业有100个人时,我和他们一起干;而当我的企业有1000人时,我只能站在后面感谢他们。同时,信任来自责任,我会更加负责地看好松下的未来。”  短短几句话,值得中国的企业家们深思——企业经营规模上亿之后,你是最能干,是与员工一起干,还是做好前行的舵手,负责任地看好企业的未来?  新的竞争形势下,企业家能顺势而上的关键要素,已
期刊
“哎呀呀”的由来  记者:哎呀呀,听起来很有趣,你这个名字,有什么来历?  孙雁:其实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来历,只是在最早刚刚上网的时候,随便起的吧。  记者:现在叫你孙雁习惯,还是叫你哎呀呀更习惯?  孙雁:当然是哎呀呀,因为很少有人叫我孙雁,哪怕我的客户都叫我哎呀呀。  记者:就成了一个品牌了是不是?  孙雁:对,其实有时候还是会觉得这个名字可能有点稚嫩了一些。  记者
期刊
那些对丽思卡尔顿酒店的辉煌过往颇有了解的人,一定还记得这些让人津津乐道的旧闻:时装大王可可香奈儿从1934年到1971年去世之前一直住在丽思酒店,她总是乘坐酒店为她定制的私人专用电梯,经由酒店后门到达办公室:法国大文豪普鲁斯特曾把丽思酒店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临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派司机去买他所喜爱的丽思酒店鲜啤酒;美国大作家海明威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泡在丽思酒店里的酒吧,他说过
期刊
商场如战场。决策者审时度势、发挥决策艺术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所领导的企业才会在商战中各有沉浮。美国《财富》杂志近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列举了20个决策实例,有的决策英明让人敬佩,有的决策却愚蠢可怕。这20个经典决策不仅勾勒出了世界现代商业的发展历程,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教训。     1876年:  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大意失荆州   1876年,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并先于伊莱沙·格雷几小
期刊
复利投资是迈向富人之路的“垫脚石”。   韩国某知名报纸的财经记者金善出先生(45岁)是一位坚持只凭着月薪(储蓄)和头脑(投资)致富的白手起家的富人。作为财经记者、收入不菲的他,再加上妻子的收入,两人每月能存较多的钱。几年之后他们就利用这些储蓄投资多个领域,并最终积累起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家产。   金先生说:“无论是炒股、炒债券还是炒房地产,只要是我们买下来的,决不轻易沽售。虽然有时候在证券公司的鼓
期刊
如果说球迷是球场上的第12个人,那解说员则充当第13人的角色。在众多球迷的眼里,黄健翔就是中国最为出色的第13人。这个引发无数争议的男人,在阔别足球两年后,在欧洲杯卷土重来,又重新制造了足够多的热料。他的一言一行,成了新闻界、体育界和娱乐圈都不可错过的话题。    无法想象,如果欧洲杯少了黄健翔,是否也会像现在这样酣然淋漓,引人津津乐道。尽管CSPN的画面有点模糊,尽管有些地方收不到CSPN直播,
期刊
许是职业或爱好的缘故,笔者很早就赏读过李绍文的诗。他的诗充满激情和文采,或低吟浅唱,或击节高歌,读来顿感酣畅淋漓、韵味悠长,极富生活情趣和美感。特别是在当今世事迷离、俗务嘈杂的时代,每当抖落一天的琐屑,倍感疲惫之时,泡一杯清茶,就着氤氲热气和袅袅茶香,细品李绍文的诗作,身心仿佛完全融于天籁,如沐夏夜清风、冬日暖阳,纵然没有红袖添香,却有神清气爽、甘之如饴的快慰,的确是乃一刻难得的精神享受。  与李
期刊
李兆基是一个奇迹,也是香港人都渴求的梦,他视富贵如浮云,却身价过亿;来香港之前他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青年,几十年内变成了中国巴菲特,笑傲股市风云;他低调,不愿意接受采访,但在慈善方面往往一鸣惊人。他既是严父,又是慈母,他最大的成功不是开拓了恒基地产,而是培养儿女成才,而是惬意地享受事业的成功和慈善带来的满足。    关于李兆基的报道不少,但想在媒体上找到一张他的清晰照片,倒极不容易。这位被称为亚洲股
期刊
作为出身内地的香港富豪,叶剑波无疑是内地赴港人士中的翘楚。2005年新华出版社发行的《领袖香港》一书中,叶剑波和曾荫权、唐英年、李国章等16位香港显赫人士并列其中。  叶剑波身上还贴着一长串闪光的“标签”,如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广东各级政协委员联谊会秘书长、和谐香港基金会主席、香港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香港大学生紧急援助基金创办人、太平绅士及哈尔滨建筑大学名誉教授等等。  除此之外,叶剑波还常常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