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在争论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的孰轻孰重,一定要分个先后高下,却忘记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具体的语言为基础来落实它的工具性,同时,它的人文性也必须通过工具性才能实现。
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就是“语言”,这是它的标志性特点。语文教学首先要教给学生的就是学习和使用好语言,在此基础上才是三维目标的达成。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指出“文以载道”,文就是文本,道是道理、思想,总是先有文,才有道,最后才是文和道的统一。小学语文课堂应该从语言入手,从文本出发,用语言的素养支撑语文的素养,让语文的生命、智慧、灵动充满整个课堂。
一、打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教学要从学生出发,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要做到与学生的生命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说真话、动真情、学真知、求真理,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真正的课堂、真实的课堂。反观现在的很多时候,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公开课,教师是导演,带领学生一起表演,课堂是活跃的、热情的,有的还催人泪下,但是听过之后却索然无味,就好像看了一场电影,“演员们”的演技虽然高超,却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场排练了很多遍的“表演”,台词和感情都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指导,只要大家一丝不苟地表现出来就是成功。但这真的是成功吗?这样做戏一般的课堂,声光电全方位包装的课堂早就失去了语文本身的生命力,失去了语言文字本身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真实的课堂可以是不完美的,可以是有缺憾的,但必须是有真情真意的。
二、创设智慧的课堂
智慧是从人脑里产生的有创造性、逻辑性的思想,而不是通过冷冰冰的机械程序操作的。在智慧的课堂上,教师用智慧点燃学生,学生用智慧点燃课堂,哪怕是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一写这堂课学习到的生字,读一读这节课学习的文章,那里面都会包含着他们每个人的思想,因为课堂上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课堂,体验着语文课堂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感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充满了思维的活力和张力,课堂从而承载了生命的意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主宰,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主宰整个课堂,成为课堂上的智者。
三、建立灵动的课堂
灵动的课堂,不仅是指花样繁多的教学手段,更多的是指师生思想上的碰撞所带来的火花和新生,带有生命力的气息。这可以是大家观念上合而同的欢呼雀跃,也可以是不同观点产生的激烈碰撞,这样不同的活的思想营造出来的才是充满生命力的灵动课堂。相比较一直以来强调的课前设计,让课堂按部就班地走完教师预设的程序,这种看似无章实则鲜活的课堂才是真实的,是让人追求并求而可得的。有教师会质疑这样的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怎么可能存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多认为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能够支撑他们准确地表达观点。但是笔者想反问,有多少小学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过?既然没有做过尝试,或者是只做了一次两次的尝试就得出否定的结论,是不是太过于武断了?其实,现在的小学生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了解了很多甚至教师都不是很熟悉的信息,如果教师真正地俯下身子来和他们平等地交流,还会有很大的惊喜。
教和学是平等的,无论学生年龄大小,他们都会有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法,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提问,请他们质疑,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灵性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而不是如同车间生产线上生产出来产品,除了上课的人是不同的,其他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失去了个人教学本身的特色和美感。
例如,我让学生背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位学生怎么都背得不熟练,我也批评过他,可是效果还是不好。我就问他为什么其他的诗歌都能流利地背诵,唯独这一首却不好,他的回答让我很震惊,他说:“老师,我不喜欢这首诗,因为我不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听到这个有些自负的回答,我没有继续批评他,而是肯定了他,他只是不喜欢,又不是不会,为什么非得强迫他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牢记于心呢。后来,我根据这个学生的启示对班里所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原来真的有很多学生和这位学生一样。是啊,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我却在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兴趣。幸运的是,我及时发现了错误并加以改正。这不就是学生带给我的灵感吗?
在这个以快餐文化为主导的时代,教学恰恰是要慢工出细活的。每位语文教师都要静下心来,从心开始,打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智慧的、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就是“语言”,这是它的标志性特点。语文教学首先要教给学生的就是学习和使用好语言,在此基础上才是三维目标的达成。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指出“文以载道”,文就是文本,道是道理、思想,总是先有文,才有道,最后才是文和道的统一。小学语文课堂应该从语言入手,从文本出发,用语言的素养支撑语文的素养,让语文的生命、智慧、灵动充满整个课堂。
一、打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教学要从学生出发,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要做到与学生的生命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说真话、动真情、学真知、求真理,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真正的课堂、真实的课堂。反观现在的很多时候,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公开课,教师是导演,带领学生一起表演,课堂是活跃的、热情的,有的还催人泪下,但是听过之后却索然无味,就好像看了一场电影,“演员们”的演技虽然高超,却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场排练了很多遍的“表演”,台词和感情都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指导,只要大家一丝不苟地表现出来就是成功。但这真的是成功吗?这样做戏一般的课堂,声光电全方位包装的课堂早就失去了语文本身的生命力,失去了语言文字本身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真实的课堂可以是不完美的,可以是有缺憾的,但必须是有真情真意的。
二、创设智慧的课堂
智慧是从人脑里产生的有创造性、逻辑性的思想,而不是通过冷冰冰的机械程序操作的。在智慧的课堂上,教师用智慧点燃学生,学生用智慧点燃课堂,哪怕是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一写这堂课学习到的生字,读一读这节课学习的文章,那里面都会包含着他们每个人的思想,因为课堂上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课堂,体验着语文课堂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感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充满了思维的活力和张力,课堂从而承载了生命的意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主宰,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主宰整个课堂,成为课堂上的智者。
三、建立灵动的课堂
灵动的课堂,不仅是指花样繁多的教学手段,更多的是指师生思想上的碰撞所带来的火花和新生,带有生命力的气息。这可以是大家观念上合而同的欢呼雀跃,也可以是不同观点产生的激烈碰撞,这样不同的活的思想营造出来的才是充满生命力的灵动课堂。相比较一直以来强调的课前设计,让课堂按部就班地走完教师预设的程序,这种看似无章实则鲜活的课堂才是真实的,是让人追求并求而可得的。有教师会质疑这样的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怎么可能存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多认为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能够支撑他们准确地表达观点。但是笔者想反问,有多少小学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过?既然没有做过尝试,或者是只做了一次两次的尝试就得出否定的结论,是不是太过于武断了?其实,现在的小学生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了解了很多甚至教师都不是很熟悉的信息,如果教师真正地俯下身子来和他们平等地交流,还会有很大的惊喜。
教和学是平等的,无论学生年龄大小,他们都会有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法,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提问,请他们质疑,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灵性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而不是如同车间生产线上生产出来产品,除了上课的人是不同的,其他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失去了个人教学本身的特色和美感。
例如,我让学生背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位学生怎么都背得不熟练,我也批评过他,可是效果还是不好。我就问他为什么其他的诗歌都能流利地背诵,唯独这一首却不好,他的回答让我很震惊,他说:“老师,我不喜欢这首诗,因为我不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听到这个有些自负的回答,我没有继续批评他,而是肯定了他,他只是不喜欢,又不是不会,为什么非得强迫他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牢记于心呢。后来,我根据这个学生的启示对班里所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原来真的有很多学生和这位学生一样。是啊,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我却在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兴趣。幸运的是,我及时发现了错误并加以改正。这不就是学生带给我的灵感吗?
在这个以快餐文化为主导的时代,教学恰恰是要慢工出细活的。每位语文教师都要静下心来,从心开始,打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智慧的、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