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代是庄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简述唐人对《庄子》的阐释以及这些著作的流传存佚情况。
关键词:《庄子》;唐代;注
一、成玄英《庄子疏》,存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载:“成玄英撰《庄子疏》十二卷”。到宋时,陈景元《庄子音义》叙又载:“复将中太一宫《宝文统录》内有《庄子》数本及笈中手抄诸家同异,校得国子监景德四年刊本,不同共三百四十九字,仍按所出,别疏《阙误》即(《庄子阙误》)一卷,以辨疑谬。”《庄子阙误》后面列举了所用校刊本共九家,其中包括徐灵府校成元英解疏中太一宫本。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都有相关的记载。到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明道士白云霁《道藏目录详解》、清钱曾《读书敏求记》也有相关的记载。《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依道藏本抄录,为卷三十五。
《道藏举要》398册,其中包括成玄英的《庄子疏》。另外,现存的成玄英的《庄子疏》的版本,还包括:《古逸丛书》本;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刘文典《庄子补正》;另中华书局出版《庄子集释》,是现在最容易见到和普及的本子。
二、文如海《庄子疏》十卷,残
宋陈景元《庄子阙误》所用校刊本包括张君房校文如海正义中太一宫本。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有先关记载。到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记载:“文如海《庄子疏》十卷。晁氏曰唐文如海撰”。另元吴澄《庄子正义序》云:“宋太平兴国八年成都道士任奉古锓诸木,而世不传”。
由此可知文如海的《庄子正义》在宋太平兴国八年曾刊刻复印。到元初还完整存在。它的部分文字至今仍保留在《道藏》中。
三、文如海《庄子邈》一卷,残
《宋史·艺文志》载:“文如海《庄子邈》一卷”。《庄子邈》后又称《南华邈》。严灵峰在《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著录此书云:“唐明皇时,剑南道士文如海作。今《道藏》所存《天地》《天道》《天运》《刻意》《说剑》《渔父》《列御寇》篇有目无文的残缺本。”
四、陆德明《庄子音义》三卷,存
《莊子音义》为《经典释文》中一卷,所以《经典释文》的版本与流传情况与《庄子音义》一致。所以这里介绍了《经典释文》的流传情况。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有相关记载。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云:“《庄子音义》三卷,即《经典释文》二十六至二十八卷”。再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孙传能《内阁藏书目录》、冯班为叶宗林的《经典释文》的抄本所写的跋,都有相关的记载。清康熙年间徐干学据叶抄本刻于《通志堂解经》,是至今流传最广的三十卷本。乾隆五十六年,卢文弨以叶抄本、与通志堂本及注疏本对勘,改变行款重新雕版,是为抱经堂本,并为作《考证》刊行。清代学者悉以为宋刻本不存于世,但现国家图书馆存宋刻宋元递修本一部。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影印线装本出版,1985年又缩印改为平装本。
以上为合刊本,《经典释文》在唐宋之际,或单刊单行或至于个经注疏之下。段玉裁《经韵楼集·十三经注疏释文校勘记叙》:“贞观中有陆德明《经典释文》,自唐以前各家,经本乖异,立说参差,皆于是焉可考。又有颜师古奉敕考订五经凡正义中所云‘今订本’者是也。至宋有《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四疏,于是或和集为《十三经注疏》。凡疏与经、注,本个单行也,而北宋之际合之。维时《释文》犹未合于经、注、疏也,而南宋之际合之。”陈龙奇抱经堂本《经典释文跋》也有先关的记载。虞万里的《经典释文单刊单行考略》考论甚为详密,此不赘述。
五、魏征《庄子治要》,存
《庄子治要》存于魏征的《群书治要》中。《新唐书·艺文志》记载:“魏征《群书治要》五十卷。”不见于其他宋明目录书。据日本岛田翰的《古文旧书考》记载:“《续日本后记》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天皇御清凉殿,会助教直道宿称广公读《群书治要》。”《三代实录》云“清和天皇贞观十七年,四月天皇读《群书治要》。”由此记载可知在唐文宗之前《群书治要》就传到了日本。至于在日本的版本流传情况,金光一的《群书治要回传考》有详细的记载,此不作赘述。《群书治要》传到中国之后,嘉庆年间阮元把它编入《宛委别藏》。道光二十八年收入《连筠簃丛书》,咸丰七年收入《粤雅堂丛书》。民国时期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和《丛书集成》。
六、张隐居《庄子指要》三十三篇,佚
《新唐书·艺文志》:“张隐居《庄子指要》三十三篇。张隐居名九垓,号浑沦子,代、德时人”。权德舆《张隐居庄子指要序》:“今之畸人有隐居张氏者,治庄子内、外。杂篇”。除《新唐书·艺文志》外,不见于其他目录书。盖唐以后亡。
七、其他情况
唐人注庄子的情况,除以上几种或被多种目录书记录或其他书中有明确记载或简单有记载作者情况的外,还有几种只略被提到,大概只在唐朝流传,影响不大的几本书。如:《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尹知章注《庄子》,甘晖、魏包注《庄子》,陈庭玉《庄子疏》,并卷亡”。不见于其他目录书。大概从传记出摘录,整理者并没见过本书。可知,到宋时已经不存在。冯廓《庄子古今正义》十卷,杨上善注《庄子》十卷,卢藏用注《庄子内外篇》十二卷,张游朝《南化象罔说》十卷,元载《南华通微》十卷。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和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志》,但《通志·艺文志》存佚皆载,不可为据,盖唐朝之后已经不可见。再如孙思邈注《庄子》、柳纵注《庄子》,道士李含光《老子庄子周易学记》及《义略》三卷。仅出现于《新唐书·艺文志》,盖唐之后已经不传。
八、结语
老庄之学经唐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注《庄子》者远不止于此,但也许因为学者应上要求,大多数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太高,在优胜劣汰中,终被淹没。但流传下来的陆德明《庄子音义》、成玄英的《庄子疏》成为经典,成为研究《庄子》必不可少的材料。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赵丽婷(1993—),女,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关键词:《庄子》;唐代;注
一、成玄英《庄子疏》,存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载:“成玄英撰《庄子疏》十二卷”。到宋时,陈景元《庄子音义》叙又载:“复将中太一宫《宝文统录》内有《庄子》数本及笈中手抄诸家同异,校得国子监景德四年刊本,不同共三百四十九字,仍按所出,别疏《阙误》即(《庄子阙误》)一卷,以辨疑谬。”《庄子阙误》后面列举了所用校刊本共九家,其中包括徐灵府校成元英解疏中太一宫本。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都有相关的记载。到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明道士白云霁《道藏目录详解》、清钱曾《读书敏求记》也有相关的记载。《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依道藏本抄录,为卷三十五。
《道藏举要》398册,其中包括成玄英的《庄子疏》。另外,现存的成玄英的《庄子疏》的版本,还包括:《古逸丛书》本;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刘文典《庄子补正》;另中华书局出版《庄子集释》,是现在最容易见到和普及的本子。
二、文如海《庄子疏》十卷,残
宋陈景元《庄子阙误》所用校刊本包括张君房校文如海正义中太一宫本。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有先关记载。到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记载:“文如海《庄子疏》十卷。晁氏曰唐文如海撰”。另元吴澄《庄子正义序》云:“宋太平兴国八年成都道士任奉古锓诸木,而世不传”。
由此可知文如海的《庄子正义》在宋太平兴国八年曾刊刻复印。到元初还完整存在。它的部分文字至今仍保留在《道藏》中。
三、文如海《庄子邈》一卷,残
《宋史·艺文志》载:“文如海《庄子邈》一卷”。《庄子邈》后又称《南华邈》。严灵峰在《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著录此书云:“唐明皇时,剑南道士文如海作。今《道藏》所存《天地》《天道》《天运》《刻意》《说剑》《渔父》《列御寇》篇有目无文的残缺本。”
四、陆德明《庄子音义》三卷,存
《莊子音义》为《经典释文》中一卷,所以《经典释文》的版本与流传情况与《庄子音义》一致。所以这里介绍了《经典释文》的流传情况。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有相关记载。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云:“《庄子音义》三卷,即《经典释文》二十六至二十八卷”。再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孙传能《内阁藏书目录》、冯班为叶宗林的《经典释文》的抄本所写的跋,都有相关的记载。清康熙年间徐干学据叶抄本刻于《通志堂解经》,是至今流传最广的三十卷本。乾隆五十六年,卢文弨以叶抄本、与通志堂本及注疏本对勘,改变行款重新雕版,是为抱经堂本,并为作《考证》刊行。清代学者悉以为宋刻本不存于世,但现国家图书馆存宋刻宋元递修本一部。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影印线装本出版,1985年又缩印改为平装本。
以上为合刊本,《经典释文》在唐宋之际,或单刊单行或至于个经注疏之下。段玉裁《经韵楼集·十三经注疏释文校勘记叙》:“贞观中有陆德明《经典释文》,自唐以前各家,经本乖异,立说参差,皆于是焉可考。又有颜师古奉敕考订五经凡正义中所云‘今订本’者是也。至宋有《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四疏,于是或和集为《十三经注疏》。凡疏与经、注,本个单行也,而北宋之际合之。维时《释文》犹未合于经、注、疏也,而南宋之际合之。”陈龙奇抱经堂本《经典释文跋》也有先关的记载。虞万里的《经典释文单刊单行考略》考论甚为详密,此不赘述。
五、魏征《庄子治要》,存
《庄子治要》存于魏征的《群书治要》中。《新唐书·艺文志》记载:“魏征《群书治要》五十卷。”不见于其他宋明目录书。据日本岛田翰的《古文旧书考》记载:“《续日本后记》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天皇御清凉殿,会助教直道宿称广公读《群书治要》。”《三代实录》云“清和天皇贞观十七年,四月天皇读《群书治要》。”由此记载可知在唐文宗之前《群书治要》就传到了日本。至于在日本的版本流传情况,金光一的《群书治要回传考》有详细的记载,此不作赘述。《群书治要》传到中国之后,嘉庆年间阮元把它编入《宛委别藏》。道光二十八年收入《连筠簃丛书》,咸丰七年收入《粤雅堂丛书》。民国时期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和《丛书集成》。
六、张隐居《庄子指要》三十三篇,佚
《新唐书·艺文志》:“张隐居《庄子指要》三十三篇。张隐居名九垓,号浑沦子,代、德时人”。权德舆《张隐居庄子指要序》:“今之畸人有隐居张氏者,治庄子内、外。杂篇”。除《新唐书·艺文志》外,不见于其他目录书。盖唐以后亡。
七、其他情况
唐人注庄子的情况,除以上几种或被多种目录书记录或其他书中有明确记载或简单有记载作者情况的外,还有几种只略被提到,大概只在唐朝流传,影响不大的几本书。如:《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尹知章注《庄子》,甘晖、魏包注《庄子》,陈庭玉《庄子疏》,并卷亡”。不见于其他目录书。大概从传记出摘录,整理者并没见过本书。可知,到宋时已经不存在。冯廓《庄子古今正义》十卷,杨上善注《庄子》十卷,卢藏用注《庄子内外篇》十二卷,张游朝《南化象罔说》十卷,元载《南华通微》十卷。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和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志》,但《通志·艺文志》存佚皆载,不可为据,盖唐朝之后已经不可见。再如孙思邈注《庄子》、柳纵注《庄子》,道士李含光《老子庄子周易学记》及《义略》三卷。仅出现于《新唐书·艺文志》,盖唐之后已经不传。
八、结语
老庄之学经唐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注《庄子》者远不止于此,但也许因为学者应上要求,大多数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太高,在优胜劣汰中,终被淹没。但流传下来的陆德明《庄子音义》、成玄英的《庄子疏》成为经典,成为研究《庄子》必不可少的材料。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赵丽婷(1993—),女,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