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部落最后的传人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扎坝的封闭锻炼出了扎坝人较强的自给自足能力和手工业生产技艺。
  
  清晨,35岁的让雄(扎坝音译名)带着他不满三岁的女儿,来到了自己制作黑陶的手工作坊。大山一片静寂,清晨浓厚的白雾更像是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他们父女的身上。作为扎坝——这个神秘族群最后的一位黑陶手工艺人,从县政府在当地开展的一系列扶贫项目中,让雄因为有独门手艺,得到了数百元的资金资助,办起了这个简陋的黑陶手工作坊。
  “扎”在藏语中有“制陶人”之意。在二楼最尽头的一间小屋内,让雄双手用劲揉和着今天劳作将使用的惟一原料——粘土,土是从几公里外的大山深处挖掘背运而来,那是当地特产的一种粘土,呈红褐色,土中大多杂夹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类似片石的石头,“它们像片石,但比片石更为柔软,易于臼碎。”
  八点刚过,上午的阳光便从房间窄小的窗户照了进来。小女孩席地而坐,紧靠着父亲坚实而宽大的后背,父女俩整天守着一大团灰黑色的粘土,守着墙角那些早已做成形正在阴干的奶黄色陶器。父女俩可以大半天一言不发,父亲忙着和土与手工,女儿静静看着父亲沾满泥土的双手;看着形态各异的陶器如何从那双手中犹如田地中的谷穗,一点点向上长高,一点点绽放成形。偶尔,女儿也抬头向门外呆望一阵。父女俩耳边除了手捏粘土的丝丝声响外,再也没有了其他的喧嚷。
  让雄制作陶器,完全依照祖传的程序与流程:先下后上。陶土在他灵巧的手上,转动中慢慢向上生长着,如此工序反反复复。这其中每一件陶器形型差异与变化的掌控,全凭他双手的质感与日久天长炼就的经验。
  如果“扎坝”这种族群称谓,历史的本来面目确是“制陶人”,那么,作为黑陶部落最后的手工制陶人,让雄,就是这个族群与自己远古形象最为接近的一尊塑像;他手中生产出的那些粗大而简朴的土陶,就是这个族群与自己远古历史最为接近的一组文明符号。
  我随意拿起一个完工的土陶,但见其内壁凹凸不平的纹理遍布周身,古朴沧桑,犹如让雄所代表的这个神秘族群,古老而厚重。在让雄的黑陶成品仓库:当地人过冬取暖使用的火盆;用于宗教仪轨的密拉玛;宗教祭祀时进行煨桑的半人多高的火罐;陶制火锅,诸如此类,蔚为大观。这些黑陶器,品种繁多,造型准确,壁薄质高,精制异常。
  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的黑陶文化,出现在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它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走向了其历史的巅峰,也向后人展示了制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变迁过程,正因如此,黑陶的“熏烟渗碳法”,被浓墨重彩地载入了世界工艺美术史。而黑陶这种“变色大法”,曾让几代学者百思不得其解。几代学者经过61年不懈地研究和发掘,黑陶的制作工艺在1989年才被世人诠释破译。在外界这云山雾罩的60多年中,深山之中的扎坝,当地人一直在沿用着被外界误认为失传的“中华独门工艺”,默默无闻地生产着中华手工艺之瑰宝——黑陶。
其他文献
制作/雯雯007    亲手制作一个高挑美丽的洋娃娃,是每个女孩子的梦想。带着自己制作的宫廷娃娃,与它共舞一曲优雅的华尔兹,带着梦想和希望,一起走进春的繁花似锦。  准备材料:肤色弹性布料、花布、剪刀、线、毛线、棉花、黑色的笔  身体制作   1.按照图示把身体的各个部分裁剪下来。  2.把手脚、身体等部位按图分别配好。  3.把脚按照两片一组缝合起来。  4.手也按照两片一组缝合起来。  5.缝
期刊
该文介绍了丝网制版用感光胶的组成、要求、种类和制版方法,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分析。
二二三团土地条件差,土壤盐碱重,春季气温和土壤温度都较低。由于地温低,番茄幼苗生长特别缓慢(番茄根系发育最低温度需达到9-10℃),而且雨后易造成死苗。经过几年的摸索,二二
2006~2009年,兵团引进植物声频发生器222台,推广应用到8个师的26个团场,作物涉及棉花、加工番茄、玉米、蔬菜、红枣、苹果、葡萄等.累计完成示范应用面积5882.8 hm^2.
2006年,在北戴河李铁映主持的国家级“拜师会”上,女儿蔡彩羡、弟子王志强正式入了师门,“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在蔡水况这里改写。漆线雕的命运也从这里翻开新的一页。     蔡水况坐在店里,满头银发,和照片上一样清瘦。这是蔡氏漆线雕在厦门禾祥西路新开的旗舰店。但他对市场的事情不感兴趣,也不关心自己的作品卖了多高的价钱。他在意的是作品的工艺是否有瑕疵,甚至,如果位置没摆放好,光线没打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