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壮 中西医结合博士、中医学博士后,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秘书,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方剂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健康之友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2004年入选北京科技新星计划。
“十几年前,同学见着我都说没有我这么傻的;几年前,开始说也许我才是正确的;现在都说以后可能就我最有发展前途。”
张壮是从国家首届西医临床医学7年制毕业的300多名医学硕士中,唯一一个就读中西医结合博士、具有中医学博士后研究经历,并长期坚持从事中西医结合、中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的跨学科中医药现代化科研人员。
张壮说之所以会这样选择,一是因为家学渊源,到自己已经是六代行医了;二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和对于医学未来发展的预期。
“中西医结合必将会成为一门新的医学学科。”
坚持是因为信念
1995年,张壮获得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7年制胸心外科专业硕士学位。谁也没想到,毕业后的他没有立刻找家好医院,开始他作为一个外科医生,这在一般人看来很有前途的事业,反而选择了继续就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在导师陈可冀院士指导下,张壮系统地学习了中西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治技能及生物医学、药学实验方法学,重点掌握了中药复方的体外植化和体内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提出通过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曲线关系确定中药效应成分的研究方法。
张壮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中医学博士后期间,创新性提出并以实验、临床研究证明中风病急性期“扶正护脑”治则,初步确定了脑保护中药“脑血宁”注射剂的主要药效成分群及其对神经、血管内皮、星形胶质细胞的缺血损伤保护机制。
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人员,张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人事部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A类项目各1项,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3项、教育部博士点课题3项、北京市重大科技合同项目1项、北京市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课题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3项。
对于研究是否一定要有自己特别的发现创新,张壮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70%~80%的创新是在继承中实现的,发现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不期待自己有大的创新,只要能有一点创新、为下一代人开创一片处女地就可以了。”
中医需要时间证明
“中医是科学的,但因为表述的原因,很多现代人没有办法理解,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张壮认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和根本基础是研究和阐明中药与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群及其药理学(药效学与药动学)规律,因此他把自己长期主要研究方向确立为:建立并应用药物化学(定性、定量分析、成分制备)—药效(离体、在体)—药代动力学(血、靶组织中药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结合研究方法,进行脑保护中药及其复方的效应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揭示其药效机制与效应成分的相互关系和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依据;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临床基础研究。
作为主要研制者,张壮参与了中药二类新药(原分类)“芎芍胶囊”的研发工作(已获得新药生产批件)和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课题“脑脉康治疗中风病的基础应用及新药开发研究”(已通过验收结题),中药Ⅵ类新药“熊胆脑脉康”已获得新药临床研究批件。
“医学的未来必须是要结合中西医双方的优点。”张壮最后笑着说,自己以后一定是越来越“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