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怎样上好品社课,我主要从课前、课堂、课后三方面进行探讨的。从而达到体现课程的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延伸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道德教育是最有魅力的教育,因为德育彰显出人的向善之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扎根于儿童生活、倡导人性化,并心灵的沟通搭建了一个平台,同时创设了愉悦的课程生活,特别关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相互之间的融合与协调。新课程倡导富有人性美的道德,具备更加迷人的魅力,我觉得要上好一堂品社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软硬”兼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堂好课,需要老师用一生去准备。”可见,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课前准备。首先是硬件准备:教师必须先吃透教材,理清教学思路,设计好教案,准备多媒体资料,制作好配套课件等;其次是软件准备:教师课前必须熟悉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储备。不仅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更要让学生――课堂的主体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课前应开展相应的探究性实践,开拓视野,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发展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这正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调查、资料搜集、参观访问、社区服务、课前游戏等。
1.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在课前对所关注的问题亲身体验,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帮助学生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识。如教学《全家福》一课时,让学生搜集全家人在一起的照片,了解家庭成员的爱好、兴趣和他们的职业,在社会担任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们在每个场所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
2.资料调查活动。课前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文字、数据、音像、影视等资料,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如教学《远方的伙伴你好吗》,课前学生分层次搜集资料,搜集我国农村、城市小学的小伙伴的的资料,搜集中国和世界各国小学小伙伴的资料。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不同学校的认识和未来美好学校的向往。
二、课堂学习,多样发展。
课堂学习是学生品德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作为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做到动脑、动口、动手的功效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有助于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形式可以多样化,举例如下:
1.游戏表演活动。小学生的好动、活泼、模仿是天性,所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采用表演、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德观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如教学《我当小管家》一课中的小管家,老师设计两位小管家表演一天的所作所为,让学生来扮演角色,并让全体学生来判断哪一个做的好。通过“我当小管家”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管理家庭的有关知识,掌握一些节约开支的小窍门,让学生亲身体验爸爸妈妈的辛苦,感悟“当家才知柴米贵”的道理,学会合理消费、勤俭节约,树立家庭责任感。
2.讨论交流活动。为了让学生能主动的参与,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和爸爸妈妈交朋友》一课中,通过交流,让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懂得家人对自己疼是爱,严也是爱,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与爱,达到愿意和爸爸妈妈交朋友的目的。
三、课后延伸,指导升华。
课后活动是课后教学的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包括与班会活动、社区及家庭教育密切结合,只有营造学生活动的大环境,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去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的發展。
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很多道理,但如果不在实践活动中来锻炼,很容易造成学生是生活的矮子,所以,只有和学校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教完《出版报的启示》一课后,让学生观察学校和社区的黑板报,然后组织学生每人设计自己的手抄报等。
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学生在家庭的时间相对多一些,这样结合品德教学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如《我来做》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比如:擦桌子、扫地、洗碗等,还有《我当小管家》课后,引导学生先做一日小管家、一周小管家……并填写“家庭联络卡”,定期收回后开展评比,选出主动或经常做家务同学进行表扬,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培养教育的实践性。
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教完《邻里之间》一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居住小区的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开展小宣传和小建议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写一封倡议书,也可以给小区的管理者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等。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扎根于儿童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同时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不但能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还能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的统一,既能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倡导探究性学习,也能体现课程的社会性,倡导问题的解决和学习。从而达到体现课程的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参考书》;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3]汪瑞林,《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4]赵明熙,《浅析如何将核心素养运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关键词: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延伸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道德教育是最有魅力的教育,因为德育彰显出人的向善之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扎根于儿童生活、倡导人性化,并心灵的沟通搭建了一个平台,同时创设了愉悦的课程生活,特别关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相互之间的融合与协调。新课程倡导富有人性美的道德,具备更加迷人的魅力,我觉得要上好一堂品社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软硬”兼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堂好课,需要老师用一生去准备。”可见,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课前准备。首先是硬件准备:教师必须先吃透教材,理清教学思路,设计好教案,准备多媒体资料,制作好配套课件等;其次是软件准备:教师课前必须熟悉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储备。不仅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更要让学生――课堂的主体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课前应开展相应的探究性实践,开拓视野,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发展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这正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调查、资料搜集、参观访问、社区服务、课前游戏等。
1.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在课前对所关注的问题亲身体验,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帮助学生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识。如教学《全家福》一课时,让学生搜集全家人在一起的照片,了解家庭成员的爱好、兴趣和他们的职业,在社会担任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们在每个场所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
2.资料调查活动。课前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文字、数据、音像、影视等资料,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如教学《远方的伙伴你好吗》,课前学生分层次搜集资料,搜集我国农村、城市小学的小伙伴的的资料,搜集中国和世界各国小学小伙伴的资料。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不同学校的认识和未来美好学校的向往。
二、课堂学习,多样发展。
课堂学习是学生品德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作为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做到动脑、动口、动手的功效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有助于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形式可以多样化,举例如下:
1.游戏表演活动。小学生的好动、活泼、模仿是天性,所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采用表演、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德观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如教学《我当小管家》一课中的小管家,老师设计两位小管家表演一天的所作所为,让学生来扮演角色,并让全体学生来判断哪一个做的好。通过“我当小管家”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管理家庭的有关知识,掌握一些节约开支的小窍门,让学生亲身体验爸爸妈妈的辛苦,感悟“当家才知柴米贵”的道理,学会合理消费、勤俭节约,树立家庭责任感。
2.讨论交流活动。为了让学生能主动的参与,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和爸爸妈妈交朋友》一课中,通过交流,让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懂得家人对自己疼是爱,严也是爱,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与爱,达到愿意和爸爸妈妈交朋友的目的。
三、课后延伸,指导升华。
课后活动是课后教学的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包括与班会活动、社区及家庭教育密切结合,只有营造学生活动的大环境,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去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的發展。
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很多道理,但如果不在实践活动中来锻炼,很容易造成学生是生活的矮子,所以,只有和学校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教完《出版报的启示》一课后,让学生观察学校和社区的黑板报,然后组织学生每人设计自己的手抄报等。
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学生在家庭的时间相对多一些,这样结合品德教学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如《我来做》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比如:擦桌子、扫地、洗碗等,还有《我当小管家》课后,引导学生先做一日小管家、一周小管家……并填写“家庭联络卡”,定期收回后开展评比,选出主动或经常做家务同学进行表扬,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培养教育的实践性。
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教完《邻里之间》一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居住小区的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开展小宣传和小建议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写一封倡议书,也可以给小区的管理者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等。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扎根于儿童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同时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不但能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还能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的统一,既能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倡导探究性学习,也能体现课程的社会性,倡导问题的解决和学习。从而达到体现课程的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参考书》;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3]汪瑞林,《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4]赵明熙,《浅析如何将核心素养运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